把酒问月:同样的哲思,不一样的气质_第1页
把酒问月:同样的哲思,不一样的气质_第2页
把酒问月:同样的哲思,不一样的气质_第3页
把酒问月:同样的哲思,不一样的气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把酒问月:同样的哲思,不一样的气质 中学语文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教会学生如何鉴赏古 典诗歌,这也是很多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 实际教学中虽然教给 学生很多诗词鉴赏的技巧,但并不一定实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自己本身对作品没有更深入地了解,是不可能教会学生去深层次 地理解作品的,最终只会教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这样的文本分 析往往是无效的。 什么样的文本分析是有效的呢?就是能抓住作品的与众不 同,尤其是经典作品。孙绍振指出,读作品,要真正读懂,最起 码的就是要读出个性来,读出它的与众不同。而要读出个性来, 一个最方便、起码的方法,就是同类经典文本共组。 李白和苏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

2、,两人分别 称为“谪仙”、“坡仙”。两人风格上的差异可以通过类似的作 品比较出来,通过对比阅读,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作品本身, 也从另一个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把酒问月”的情节都出 现在两人的作品中,但问月的结果却因两人的气质不一样答案也 不一样。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 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 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 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 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

3、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亘古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发人们的无 限思考,李白、苏轼也不例外。在此之前的张若虚在春江花月 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看 到皎皎明月高悬,不禁心生困惑,而困惑的源头就在于月的永恒 和人世的变迁之间的矛盾,而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代代无穷 已”的人生和“年年

4、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也算是得到了些 许安慰,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得到了答案, 使全诗的基调哀而 不伤。 李白在把酒问月中没有美景的铺设,直入主题,“我今 停杯一问之”。“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 的情态。三四句“人攀明月”道出了人与月之间的微妙关系,人 求长生不老,但都是徒然。后四句以丹阙、绿烟为映衬,写出了 明月如镜,散发出澄明的光辉,此时的月妩媚动人,明月使人亲 近而又神秘。海上的明月悄然而来,意境变得旷远,明月在夜间 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 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后两句诗人想象玉兔捣药, 嫦娥孤栖的 情景,想到世事轮回,不由得心生感慨

5、。“今人”两句,在回环 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月亮、月色、月之行迹、 月之传说,诗人的视角时远时近,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 月与人生进行反复的比照, 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 表达了 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把酒问月文笔纵横,月下的诗人飘逸自由,不受束缚, 他笔下的月是浪漫、饱含深情的。诗中哲理性的沉思不是思辨的 结果,而是情感的升华。 对皓然明月,苏轼在丙辰中秋之夜也提出了类似的疑问。当 时作者在密州,数年不得与弟弟苏辙相见,心中的苦闷自然而生, 也在这人生烦闷之时,词人把酒问月,想象着自己已飞入天上的 宫阙,逃离这人世间的烦恼,但又害怕高处不胜寒,还不如重返 人间

6、,与月亮共舞。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低声的陈述,下阕怀 人,“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 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但很快 笔锋一转,“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从语气上像是回答前 面的问题,而从结构上,贝y是更进一步,达到月与人的融合。月 有圆时,人也有团聚时,这是对未来的希望,也是词人旷达自适 心态的体现。最后“千里共婵娟”由己推向全天下人, 在中秋夜, 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美好祝愿。 苏轼的月是人间的月,他热爱人生,脚踏实地地生活。把酒 问月,答案并不在酒中,而在自己平和冲淡的内心。全词以理性 取胜,以至词清旷而有神韵。 两人将哲思寄托于月亮,都极具浪漫色彩。李白更富于理想 色彩,他对生活的期待远远地高于现实,而苏轼则更贴近生活, 赋予生活别样的色彩。李白之情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 苏轼之情 则如小溪潺潺而去。李白以情感、想象支撑起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