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县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精神,努力促进我县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结合我县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 农民增收目标及可行性分析到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1805元增加到2012年的3220元,年均增长283元,增长速度为12.27%,其中2008年达到2021元,同比增长11.96%;2009年达到2260元,同比增长11.81%;2010年达到2542元,同比增长12.48%;2011年达到2858元,同比增长12.44%;2012年达到3220元,同比增长
2、12.66%。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空间看,保持12%以上的增速是可行的。随着投入力度的加大,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养殖业和劳务经济等具有潜力的产业发展,未来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能够达到3220元。具体分析如下:一是农村新增劳动力和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为农民收入的增长提供了可能。到2012年,全县农村“两后生”由2007年的26万人增加到33万人,外出务工人员将由2007年的8.5万人发展到11.2万人;劳务工人员工资按年均递增12%计算,人均务工收入将由2007年的2500元增加到4400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由2007年的832元增加到2012年的1215元,人均增长383元,年均增长7.86
3、%。二是农民来自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有望实现较大幅度增长。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预计未来5年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由2007年的21425万元增加到48280万元,农民从中得到的纯收入将由29.3元增加到65.2元,增加35.9元;农民从第三产业中得到的收入将由2007年的138.4元增加290.4元,达到428.8元。两项合计,农民人均可增加收入326.3元,非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7年的9.3%增加到2012年的10.1%。三是转移性收入将有较好的预期。今后五年,国家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由现在的600亿增加到1500亿元。我县农民政策性补贴收入将由2007年的
4、98元增加到2012年的194元,人均增收96元。同时,随着农村低保、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强农惠农措施的落实,全县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可达到135元,人均增收35元。两项合计,人均增收131元。四是“四个百万”工程、“五个产业基地”、“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马铃薯。2007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100万亩,已占全省种植面积的10%。今后五年,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马铃薯单产可增加到1500公斤,总产达到150万吨,增加总产量40万吨,增加总收入2亿元,人均可增收174元。玉米。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在旱山塬区推广种植60万亩,增产7.2万吨,实现纯收
5、入6048万元,人均可增收108元。小杂粮。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优质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比2007年的30.15万亩增加9.85万亩,总产量比2007年的1127.3万公斤增产1307万公斤,增加总收入2613万元、纯收入1568万元,人均可增收28元。瓜菜。壮大关川砂田西瓜、中北部籽瓜、水川区温室蔬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以上,总产达到22305万公斤,收入达到22305万元,比2007年的21372万元增加933万元,实现纯收入560万元,人均可增收10元。林果。到2012年建成林果基地60万亩,林果产量达到1743.7万公斤,收入达到2755万元,实现纯收入1960万元,
6、人均增收35元。畜牧。今后五年,羊、牛、兔等草食畜牧业和禽蛋业、奶产业和生猪产业面临良好的增长机遇,全县肉类、禽蛋、奶和皮毛等畜产品产量将会大幅度上升,给农民收入带来新的增长点。预计到2012年,全县畜牧业收入由2007年的48726万元增加到108500万元,人均纯收入可达到421.57元,增加220元,年均增长15.9%,占第一产业纯收入的比重由2007年的31.76%上升到34.85%。综合以上六项,2012年农民人均从特色产业中可增加收入575元。五是农户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将会明显增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教师、村干部工资,按近几年的平均增幅计算,人均可增加38元;全县已累计向
7、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5万多人,其中2万多人已具备反哺家乡的能力,将会为农民增收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二、 多渠道开辟农民增收途径围绕上述目标,今后五年,全县农民增收工作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打好“三张牌”,走好“六条路”,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夯实基础条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一)特色产业增产坚持市场导向、农民自愿和效益优先的原则,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增产增收计划,建设陇中绿色产业基地和旱作农业产粮大县,使特色优势农产品
8、收入占全县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提高2.9个百分点。(县农牧局牵头,马铃薯、公众营养品产业开发办公室和发改局、财政局、商务局、科技局、扶贫办、林业局、水利局、农机局、供销社、乡企局等部门配合,乡镇组织实施) 1、推进农业产业布局调整。按照灌区全套种、山区全膜覆盖的总体思路,以发展“订单农业”为手段,压夏扩秋扩经,发展“一村一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特色村镇,逐步形成区域带动优势。以靖会灌区和人饮工程覆盖区为重点,充分挖掘现有水源潜力,综合运用技术、工程、生物、管理等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日光温室、高效栽培等节水农业;以东南部二阴地区和中北部条件较好的塬区为重点,以百万亩全膜双垄沟
9、播为主攻方向,认真组织实施“沃土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旱作农业。2012年,全县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达到1.5万亩以上,高效丰产栽培面积稳定在18万亩以上,全膜覆盖双垄沟播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以上。2、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比重。马铃薯产业:建立中北部旱山塬区晚熟菜用或兼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年种植面积55万亩以上;建立东南部二阴山区淀粉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年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建立沿黄灌区早熟菜用或加工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年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建立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5000亩、一级种扩繁基地6万亩。全县马铃薯
10、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杂粮产业:以荞麦、豌扁豆、莜麦、糜谷、良谷、玉米、大豆为重点,培育国家和省级知名品牌,建立优质杂粮新品种推广基地3万亩,全县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瓜菜产业:以砂田和地膜覆盖相结合为主,壮大关川砂田西瓜、中北部籽瓜、水川区温室蔬菜生产基地,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8万亩以上。林果产业:以优质仁用杏、沙棘、枸杞和红枣为主,建成林果基地60万亩。 3、加大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力度。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在灌区和人饮工程受益乡镇,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和微灌、滴灌、精细地面灌溉等高新节水技术及设施高效等成熟配套技术;在旱山塬区,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垄作栽培、测土
11、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及抗旱保水剂、水肥一体化等生物和农艺综合节水技术;因地制宜,加快先进实用、生产急需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4、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争取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引导农民生产优质高效农产品,切实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产品认定认证及品牌注册工作,建立马铃薯、玉米、籽瓜、杂粮种植示范点,加强例行检测和监督抽查工作,加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统防统治和综合防治,基本实行无公害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份额。(二)
12、草畜产业增收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品种优良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实施规模化养殖计划,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和优质牧草繁育基地,加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到2012年,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0%以上,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县农牧局牵头,草畜产业开发办公室和发改局、财政局、科技局、扶贫办等部门配合,乡镇组织实施)1.大力发展羊产业。发展30只以上规模养殖户1万户,建立207线肉羊规模养殖示范长廊和以中北部为主的肉羊养殖基地,全县肉羊饲养量达到150万只。2.稳定发展牛产业。建立以新添为中心、辐射带动东南部乡镇的肉牛养殖基地,建成年饲养量500
13、0头肉牛养殖小区1处,发展规模养殖户1.4万户,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5万头,奶牛饲养量达到1万头。3.加快发展生猪产业。建设良种猪扩繁场1个、良种母猪生产场2个、规范化养殖小区28个,发展规模养殖户1.4万户,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120万头。4.着力发展鸡产业。以侯川、柴门、头寨、白塬等乡镇为重点,建成1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1处、25万只乌鸡养殖小区1处、养鸡基地50个,发展规模养殖户500户,全县鸡饲养量达到400万只。5.巩固提升草产业。更新中低产草场20万亩,建成3万吨草产品加工企业1家;年种植饲用玉米1万亩,全县饲草总产量达到120万吨。(三)工商经济增速坚持以工商业富裕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
14、业,以产业化发展农业,打造农业产业园区和郭城工业集中区两个平台,辐射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县商务局牵头,马铃薯、草畜、公众营养品、凹凸棒产业开发办公室和发改局、财政局、农牧局、建设局、水利局、林业局、扶贫办、乡企局、供销社等部门配合,乡镇组织实施)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围绕农业产业园的重点区企业和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重点扶持省、市级龙头企业,新建年加工100万公斤优质羊肉冷藏分割包装生产线、2万吨奶制品生产线、100万只肉鸡加工生产线各1条;组建甘肃省杂粮工程技术中心,启动中国营养学会*
15、杂粮研发项目,新建杂粮即食食品生产线和油料油脂精炼浸出标准化生产线,新建年产2万吨以上全粉、变性淀粉企业5家、休闲即食食品加工企业3家。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5家、500万元以上的10家,杂粮加工企业达到15家。2.积极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有关政策规定,加快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在小规模经营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途径和办法,鼓励和引导农村种养大户、经营能人、龙头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培育,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在引导现有35家合作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管理的基础上,新组建马铃薯
16、、小杂粮、养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5个,使45%以上的农户加入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3.着力加快小城镇建设。以“三区一带两支撑”经济带为重点,把小城镇建设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加强规划指导,完善基础设施,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创业,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支持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专业户和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建设,开辟农民增收门路。经过5年努力,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5%以上,农村户籍人口向小
17、城镇转移8万人以上,非农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由2007年的9.3%提高到10.1%。(四)教育移民增量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县委发200737号),坚持打金色牌,夯实基础教育,提升高中教育,加快职业教育,建设全国教育名县,以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素质提高“缩小分母、扩大分子”,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县60%以上的乡镇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两基”目标;普通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50%以上,确保高考招生上线人数和重点上线人数比例每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比例达到1:1。(县教育局牵头,教育移民产业开发办公室、人劳局、农牧局、扶贫
18、办、财政局、司法局、县总工会、县妇联、团县委等部门配合,乡镇组织实施)1. 强化技能培训。积极争取和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发挥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短期集训等培训方式优势,突出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校企联合,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强化职业资格认证,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针对性、实效性、稳定性、可靠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切实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坚持把“两后生”作为培训重点,鼓励和引导初中后和高中后学生全面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到2012年,全县新增劳动力培训率达到95%以上。 2.加大输转力度。把劳务经济作为
19、农民增收的最大项目来抓,充分发挥县乡劳务管理部门、各类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的作用,开拓劳务市场,建设劳务基地,打造劳务品牌,扩大有组织输转规模和技能型输转比例,扶持奖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每年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11万人次以上,其中,职业技术人才7000名以上;常年稳定型输转的比重达到60%以上,劳务收入每年增加15%以上。2012年,全县劳务经济总收入达到7亿元以上。3.维护农民工权益。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加大工资支付、劳动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积极推进覆盖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工作。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力度,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对农民工维权工作的
20、舆论监督,为增加农民务工收入营造良好环境。(五)扶贫开发增效围绕解决基本民生问题、谋求新发展,解决基本条件问题、培育新产业,解决基本素质问题、培养新农民,实施扶贫开发创新计划,加强对口帮扶和社会帮扶,推进项目扶贫、产业扶贫、整村整区域扶贫、劳务输出扶贫、智力扶贫,严格扶贫资金管理,健全投入机制,完善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断开辟增收渠道,改善贫困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对自然条件差、短期内无法实现就地脱贫的群众,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开发。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基本解决3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稳定解决4.5万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
21、题,全县贫困面下降13个百分点。(县扶贫办牵头,发改局、财政局、民政局、审计局等部门配合,有关乡镇组织实施)(六)强农政策增惠1、不折不扣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跟踪中央和省、市的政策走向,及时掌握政策变化,不断提高分析政策、对接政策、争取政策的能力和水平。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奶牛养殖、生猪生产、能繁母猪保险等各类补贴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格执行政策规定,及时足额发放退耕还林、“两免一补”、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各类强农惠农政策资金,确保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制度,规范涉农收费行为,积极探索和建立免除农业税
22、后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县财政局牵头,发改局、农牧局、林业局、教育局、民政局、卫生局等部门配合,乡镇组织实施)2、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和实施一批事关全局的基础设施项目,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为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奠定物质基础。(县发改局牵头,财政局、水利局、农牧局、林业局、国土局、交通局、农电局等部门配合指导,乡镇组织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围绕“四水”齐抓,配合省市做好引洮一期*受益区规划,争取引洮二期*受益区尽快立项。争取和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人饮供水工程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完成自
23、来水入户3万户,新打水窖1.5万眼,解决3.4万人的饮水困难和2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坚持不懈地修梯田、压砂田、扩水地,争取和实施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发展灌溉面积5万亩,新修梯田15万亩,铺压砂田10万亩;以渠道防渗、田间配套为重点,加快靖会灌区骨干渠系及各类建筑物的维修、更新和改造,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生态建设方面,加大对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四期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封山育林和重点公益林补植补造和管护抚育力度,科学编制并争取实施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接续产业、生态移民、补植补造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积极争取
24、和实施生态建设项目、大环境绿化工程,完成人工造林30万亩,全县林地总面积达到130万亩。能源、道路和农电建设方面,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和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农村沼气建设,完成“一池三改”项目4.36万户,建成沼气池4.36万座,全县沼气用户达到5万户以上。实施县级公路改造、通乡油路、通村公路三大工程,完成通乡油路改造527公里、通村公路2400公里,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等级公路。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实施西部电网完善等工程,新建35KV线路33公里、10KV线路210公里、0.4KV线路450公里,改造35KV线路11.85公里、10KV线路50公里。三、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保证措
25、施加强项目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强县战略,积极主动地向上争取项目,组织实施好项目,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促增收。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成长性好、产业关联度大、规模集约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和尝试公益捐助、产业带动、合作建设、劳务协作、智力支持等路子,以企带村、以村促企、兴村富民、村企共赢,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法,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和实现规模经营的有效形式;深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