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论文:“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实践_第1页
高中物理论文:“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实践_第2页
高中物理论文:“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实践_第3页
高中物理论文:“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实践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实践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双边活动,它要求与之相应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因为不同的师生关系可以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与行为上的差异,进而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能否提供让学生放开胆量去创造性地想象的条件直接影响着创新教育的实施和成效。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真正有利于创新教育呢?本文试图对多年来所进行的师生关系实践探索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同伴探索”是一种有利于高中物理课堂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师生关系模式。实践和研究表明,这种充满着心理学意味、蕴含着对人性充分的尊重、有利于师生创造潜能发展并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师生关

2、系模式在现代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中表现出较大的适应性,具有良好的教学和育人效果。一、“同伴探索”:有利于创新教育的一种师生关系模式所谓“同伴探索”,包括两个含义。其一,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陪伴;其二,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尊重与保护。“同伴探索”,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关系中充满了平等、民主、宽容、相互悦纳和理解,以及彼此的信任、相互的支持、爱和耐心等。在这种关系中所营造出的氛围,能使教师和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充满热情、放开胆量、开动思维、展开想象。这种关系和氛围促使师生双方共同面对实现教学目标过程

3、中的问题,以一种极为主动的状态和健康的心态时而平行、时而一方领先,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直到实现或完成教学目标。面对共同的难题,彼此能够保持一种坦然的心境去接纳并在以后的时间去积极探索和寻求解决。在这种关系和氛围中,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这种过程的顺利进行依赖于师生对沟通艺术、思维艺术、体验艺术、教学艺术等的掌握。长期以来,我们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受到传统的师生关系观的影响,教师教、学生学的关系模式一直普遍存在,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缺少想象、表达、思考和质疑的机会和条件。而“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审视了现代高中物理的教育对象并对其作出了客观的

4、估计,尤其是强调切实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鼓励学生去发现和创新。这主要是充分考虑了我们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其一,高中生具有比较成熟的认识能力和评价能力;其二,其价值观念正在形成或基本形成并日趋稳定;其三,他们比初中生更接近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其四,他们比初中生更接近走向社会的年龄,更需要具备经受社会考验的各种能力;其五,他们的各种情感更加成熟和执着。高中生这一系列的心理特征,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保持与他们心理上的平等性,同时要保护他们的创造性、想像力,充分尊重他们的情感需要。对其价值观念进行引导时,一方面要符合情理,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他们所处的心理事实和客观现实。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非以权威压人,以

5、教师地位压人,而是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要鼓励他们的创造性,鼓励他们做事的胆量,引导他们在这种师生关系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学会自行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改进,同时也学会对他人的尊重、保护和关爱。二、“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如下:(一)、创造一种平等和民主的氛围。这种氛围一方面使师生均可获得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来表达自我,另一方面可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师生大胆、真实地暴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一点对于稳定学生的情绪和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好处的。当教师战在讲台上时,学生产生一种期待,一种渴望,精神上感受到的是一种放松。这些无声的东西每时每刻都在表达和再创造着一种氛围,提供让学生

6、敢去表达自己所想的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否则,就会造成对个体创造性的压抑甚至扼杀。(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彼此欣赏、相互悦纳。如果说课堂上创造了一种足以使师生畅所欲言的氛围,就理应提供与之相应的保障,即确保每一位发言者受到尊重。对彼此出现的错误、不足、异想天开等保持最大的宽容、理解和接受。正如布鲁贝克所言:“如果教师本着一种友爱精神与学生共享有关目标、课程和程序方面的某些决策职责的话,他们就更可能赢得为取得教学成功所必须的学生的认可”。1如果师生关系不能提供这种保障,师生尤其是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胆量就会受到抑制,想象力就无法展开,创造性更无从谈起。(三)、

7、允许教师和学生在不同时间内暂时地成为引导者。在这种关系模式中,有时是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教师从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常常能够得到一些启发;有时是教师走在学生的前面,学生从教师的提问和表述中能体验到一些灵感和创意。这种表达绝非只是言语性的,还有更多是非言语性的,如表情、动作和体态等等。这种更为真实的东西可以说是我们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十分可贵的资源。几乎每时每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都在传递着彼此的感受。当教师突然地面临“知识缺少相”、“反应暂停相”、“被学生质疑相”的“窘境”时,这种关系模式可以促使教师持有坦然且积极的心态,而不至于出现“师徒如父子”关系中的“下不了台”的感

8、觉和“儿童中心论”关系中的“教师无能感”。(四)、把师生导入一种深入的思考状态。“同伴探索”式师生模式更强调在这种特殊的关系中以语言、氛围所产生的无形的力量把教师和学生导入一种思考状态。在这种课堂中,无声,在很大意义上是一种思考的表达,因为,当学生处于沉默状态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能正盘旋在学生的头脑中,或者学生正在内省自我,甚至正在给自己暗暗鼓励:拿出勇气来,战胜一次虚弱的自我!有时沉默又是一种对彼此感受的体验,只有经历这种体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才可能更好、接纳和认同。总之,无声,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停止,而恰恰表示着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对每一个表达者的表述,不必过多、过早地诠释或评价,而是

9、去反复提出问题,反复引其思考。评价往往是在这种提问中自然产生,或在这种思考中自行得出。(五)、开放性。师生坚信一系列的观念,诸如面对一个问题,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可能不止一种;各家理论学派的观点各有千秋,学,就是要站在高处,试着去综合分析和全面理解;即使是目前比较确定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仍有可能发生变化,而每个人都有去探索发展和变化的责任、义务或权力等。在这种关系模式中,师生不是去寻找什么已存的标准答案,而是去发现多种可能性,或者从新的角度去看同一个问题,对每个学生或老师流露出来的哪怕是异想天开的想法也要对其中所富有的创造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这将更有利于开发师生的潜能、拓展师生的想象和思维

10、、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等。同时,面对探索中一时无法解决的难题,师生均要保持一种坦然且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动力,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再探索。因为“同伴探索”式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在进入一种理论的探索研究之时,不能离开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勇于探索理论之真谛、追求理论之真知地精神与态度,而不是简单地比照于自然科学的范式使理论研究实证化、精确化、规范化。2“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是要利于学生进入一种大胆想象、积极探索、勇于钻研的学习状态。它吸收了教育理论遗产中的有益成分,在师生关系民主化方面表现出极大的适应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注重总结教学规律:“起予者商也”;“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

11、言无所不悦”。3在此,孔子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思想,到学记又得到发展:“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4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相长”并不仅仅指师生在知识方面的相互促进关系,而且还包括能力的相长、精神或心理上的相长、人格的相长等。这些方面的相长对于我们高中学生的创新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人本主义教育流派的师生关系论在一定意义上为“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代表人物波尔诺夫提出了“有道德的人格教育”论,认为只要没有不正当的压制,就可以自然地在年轻人身上培养自由的、有道德的人格,而教育者的重大责任是保护这种自然的成长。另一位

12、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则提出了“非指导性教育”,把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称为“促进者”。他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质量或“某种独特的心理气氛”是决定教育工作效果的最重要因素,造成这种气氛的条件不是别的,正是教师能否真正做到“真诚、接受和理解”。“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与之不同的一点则是,它认为,非指导性是存在的,但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即存在于师生之间。也就是说,不仅要求教师对学生最大程度的真诚、接受和理解,同时也要求学生做到对老师的最大程度的真诚、接受和理解。不仅教师是“促进者”,而且学生在很多时候也是“促进者”,这样才可能真正创造一种利于创新教育的氛围。通过实践发现,优秀的师生关系,也即

13、利于创新教育、具有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师生关系常常是带有指导性、启发性、促进性和合作性的,而且这种指导性、启发性、促进性有时是源于教师,有时又是源于学生。有时学生是合作者,有时教师又是合作者。总之相互的陪伴和大胆的、创造性的探索是“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所倡导的核心。这无论是在人的需要方面,还是在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方面都是符合心理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的实践表明,它有利于促进人性及其需要与社会人才培养需要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教师引导性需要与学生自主性需要的结合;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欲与学生的探索欲的有机结合等;这是一种有利于激发师生创造潜能,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人文价值

14、。5 三、“同伴探索”关系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创新教育要求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主体个性化、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评价方法科学化。“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克服了传统师生关系观在创新教育中的种种不适,而表现出了对创新教育的适应性,它对我们新课程体系下的师生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第一,“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对师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挑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人,学生却有几十个人。只要一个课堂真正能建立起“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教师就随时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创新意识的挑战,有时学生的想法或问题会很幼稚,甚至有时是错误的,但也有的想法有创新意识。教师能否承受学生的质疑?能否在众多的问题

15、面前保持镇静?能否在我们预想不到的应激情境中做出良好的应对?这无疑都是对教师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考验。作为学生,能否承受同学和老师的质疑,能否虚心接受别人的有益思想,能否宽容他人的种种人格特征等,同样也是在经受各种心理素质的考验。第二,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评价价值观念的高强能力。在学生的质疑中常会表现出各种价值观念和人生信念的冲撞,这时候教师的引导作用便可得到集中的体现。但对于年长一些的教师来说,在价值观的现时性特征方面,学生的价值观对教师又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评价标准,就会在课堂的探索中失去方向,使得整个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教师尤其要具备对现

16、实中的我们的学生深感困惑的心理冲突性问题的评价和引导能力。比如:第三,师生,尤其是教师要能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6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往往对教学具有一种导向作用,如果只是一种闭合式的提问,诸如“对不对”、“是不是”、“会不会”等等的问法,从根本上不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开放的思维状态。只有那种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超越现实、超越时空、指向未来但又不脱离现实的问题才真正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四

17、,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思考和讨论。“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的建立必将涉及课程设置的改革,在现有课程设置体系下,“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下的教学将无法完成现行的教学内容要求。现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过多地强调了知识地传授,而不能充分地教会学生学习、做人、做事和生存。因此,我们必须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作出适应的调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思考和讨论。第五,学生需要涉猎大量的资料,并大胆向权威质疑和挑战。比如,高三选修课本针对“水流星现象”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是水星在竖直面内作圆周运动时过最高点的最小速度,即临界速度。那么倘若过最高点时,水流星的速度低于临界速度会出现什么样

18、的情况呢?课本就此进一步分析指出,由于此时水所受重力将大于其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杯里的水就会洒下来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询问其理由,探究它的确凿性。“水真的会从杯子里洒下来吗?”“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要求在提出高水平的问题后,学生必须涉猎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并敢于大胆地向权威提出质疑和挑战。学生对上面问题进行了批判分析,当时,杯子过最高点所需要的向心力也小于其所受重力,考虑到杯子与水运动的初始条件相同,受力情行又完全一致,因此两者应保持相对静止一起沿曲线向圆心靠近。也就是说,水应始终位于杯子里,并没有洒下来,而是与杯子一起落下来的。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询问,什么情况下水可以从杯子里

19、洒向圆心呢?探究的结果是,当杯子与硬杆紧固为一体取代原先的绳子即可。这样,当水流星过最高点时的速度低于临界速度时,杯子就可借助硬质杆对它向上的支撑获得一个适当向心力,继续维持圆周运动,而水由于所受重力大于其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就会从杯中洒向圆心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不懂的内容真正弄懂;才能使学生学会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培养起对权威的发自内心的敬佩;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挑战权威、超越权威的基础和可能。第六,教师应积极担当一个学生心理辅导员的角色。要担当这种角色,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培养自身积极的人生信念、敬业爱岗的精神和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学生充足的爱心和耐心。同时掌握一些必要的访谈技巧、观察技巧、体验技巧、沟通技巧等。就教育的工作性质而言,一位好教师不但应该具备专业权威性,而且在人格上也须具备某种程度的感召力量,如此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信仰,7因为,“科学人文教育才是有价值的人文教育,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才是有价值的科学教育”。8第七,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等知识。心理学是一门人学,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并将之应用于现代教学之中,已经成为时代的必需、教育改革的必需、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必需以及学生的强烈心理需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