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_第1页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_第2页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_第3页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_第4页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 案第五课文化创新 教 案一、本课 设 计意图教育教学 目 标知识目 标0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0社会实 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0文化创 新的作用。0人民群 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0文化创 新的途径。0文化创 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2能力目标0结合文 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 展的实质在于 创新的能力。0结合人 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 发展、创新的 能力。0初步具 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 化与外来文化 关系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0初步确 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 极进行文化创 新。0具

2、有善 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课程标准 的 基本要求汇集实例 ,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 源,阐述推陈 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 析国际文化交 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 相互交融是文 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二、教材 分 析本课的逻 辑结构分析本课由引 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文化创新 的途径”两个 框的内容构成。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共设三个目。第一目“ 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 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 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随着人

3、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 展,新问题、新 情况 层出不穷 , 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 的 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 、73科学技术 还 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 社会生活,不 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 力也就衰竭了 。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 问题。同时, 供了更好的资第二目“ 新的作用。文 着社会实践的 会主义建设的 的理论指导作 思想理论、科 新,而是为了 进人的全面发 讲的。在学习 课中实践与认 本目的这一教从文化自 文化,如果不 践发展起推动 发展前途。从 族文化的发展 大小。中华文 出勃勃

4、生机, 文化绵延不绝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 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 源、条件。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主要阐述文化创 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引导、制约 发展。正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社 实践,反过来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巨大 用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请引导学生体会: 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 更好地服务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 展。这一层意思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上 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与哲学 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理解文化创新的根 学内容。身来说,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任何民族的 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回答新问题,为实 作

5、用,它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也就不存在 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一个民 前途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力的 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呈现 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巨大的创造力。中华 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可见,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也是促进自身 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因。第三目“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 化创新的方法。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 实践,文化创 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民群众是 社会实践的主 体,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 创造的主体。因此,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 不是在书房里 苦

6、思冥想,而只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伟大实践,深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呼声, 了解人民群众 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关注他们的根本利益, 从他们的伟大 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实 现文化创新。事实证明,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作品,无不 是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设三个目。第一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通过活动导入,引导 学生体会文化 创新的基本途径。任何文化创新都离不开社 会实践,从这 个意义上说,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 的根本途径。在社会实 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的 过程,也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 合、借鉴的过

7、程。第一目侧重说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传统文化 既 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 文化创新的前 提 。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民族文 化的创新也就 成 了一句空话。我们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 灿烂的文化, 在 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就应该尊 重 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毛泽东指出: “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 承继这一份珍 贵的遗产 。”尊重传统文化与“ 推陈出新、革 故鼎新”是统 一 的。如果不结合新的时代特点,74不根据新 的 社会实践要求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气 息和时代特色 , 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 第二目“

8、面 向世界,博采众长 ”。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 化并 赋予时代 的 活力,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文化创新的另 一 条重要途径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 融合。世界各 民 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身的长处。 不同民族文化 在 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经过综合创新, 推出融汇多种 文 化特质的新文化。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创 新史,就是不 同 民族文化交互融合、不断创新的历史。没 有世界各民族 文 化的争妍斗艳,就没有世界文化的多姿多 彩,也就没有 人 类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应该看到 , 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不同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 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甚至冲突。任何一个民 族、一个

9、国家 的文化要发展、要创新,就不能因为不同文 化之间存在这 样或那样的差异,就盲目排斥其他民族和国 家的文化,而 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汲取其他民族和国家 文化的长处。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 魄、科学分析的态度。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第三目“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主要引导学 生认识到,在 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克服“守旧主义”和“民 族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 离不开继承传统文化。但是,如果一味固守 本民族的传统 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那 么,也就谈不上文化创新。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 否定传统文

10、化 的倾向,即“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 主义”的做法,也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关于“守旧主义” 和“民族虚无 主义”,第十课中还会涉及到。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创新, 就要立足于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 于广大人民群 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继承优秀传统 文化,大胆吸 收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 创新。探究活动 的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 一 介绍了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古代称民歌 为风,因此称 搜 集民间歌谣为采风,现在泛指搜集民间一 切民俗、艺术 等 材料。这次活动突出的是实现小康、环保 旅游、城镇建 设 的主题,以中小城市、乡镇和西部开发建

11、设为重点。采 风 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要引 导学生明白采 风 从民间得来的活生生的艺术形式和材料是 进行文化创新 的 源泉,可以为文化创作提供新的素材、新 的艺术形式、 新 的灵感等。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 到,采风活动 是 一种社会实践,它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与源 泉。探究活动 二 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社会实践对文化 作品有不同的 影 响,认识实践是文化创作源泉的道理。 探究活动 三 介绍了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书体 柳 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 和 活力。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发展、繁荣文化的例子,例如 , 齐白石对国画技法的发展等,从而让学生明

12、白只有在实 践 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文化 创 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 富有凝聚力 的 重要保证。探究活动四旨在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源泉的道理。探究活动 五结合雕塑艺术、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 引导学生体会 文化创新是一个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推陈 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探究活动 六结合“孝”这一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变化, 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创新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这一道理。 探究活动七旨在引导学生感悟不同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 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探究活动八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实现中华文化创 新要善于吸取 其他民族

13、文化的长处,综合创新。探究活动九引导学生辨析三种不同的观点,形成对待 外来文化的正 确态度,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重点、难点分析.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首先,社 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发展 的实质,就在 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社会实践的发 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 旧的文化形态 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 中实现的。其次,文 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 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文化创新又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 ,克 服错误倾向 ? 要坚持正 确

14、 的方向,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 民 族文化与外 来 文化的关系。要对传统 文 化超越创新,就意味着突破,意味着创造 一种既适应时 代 要求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的新 文化、新文明 。 在这里,超越创新和批判继承是相辅相成 的,批判继承 是 超越创新的基础。没有批判继承,所谓超 越创新就是一 句 空话。反过来,超越创新是批判继承必然 要求,没有超 越 创新,所谓批判继承就毫无意义。所以必 须既坚决反对 一 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倾向 的民族虚无主 义 、历史虚无主义 、“全盘西化”论,又高 度 地警惕和防止 一 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 化和任何外来 文 化

15、的传统保守主义、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对我们来 说 ,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实践,着 眼 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 历史与现实、 东 方与西方文化交汇点上,坚持把批判继承 和超越创新辩 证 地统一起来,既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使 之内化为我们 民 族的主体意识,又从时代的要求出发,赋 予它以崭新的 时 代意义,使之同时代精神相融合,努力开 拓、创造中国 特 色的新文化。同时还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 化的长处,在 内 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 主 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76相关资料守旧主义 : 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之一。固守本民 族的

16、传统文化 , 因袭旧的习俗、观念、制度等,拒绝接受 新文化和外来 文 化。民族虚无 主 义: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之一。它和 历史虚无主义 、 文化虚无主义是相关的,是虚无主义在民 族问题上的表 现 ,民族虚无主义无视民族特点,抹煞民族 差别,否定民 族 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甚至认为民族是虚 构的概念,从 根 本上否认民族的存在。三、教学 建 议教学提纲第五课文化创新一、文化 创 新的源泉和作用不尽的 源 泉,不竭的动力文化发展 的 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 是 文化创作的源泉社会实践 是 文化创新的动力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创新是一 个 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 不竭动力文

17、化创新 可 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 能 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建设中国 特 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 新的伟大时代人民群众 从 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 主体当代中国 文 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二、文化 创 新的途径继承传 统 ,推陈出新文化创新 的 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 的 重要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 陈出新、革故 鼎 新”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 的 重要途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 鉴与融合以我为主 、 为我所用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把握当代 文 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克服“民

18、族 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 向77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 设 计第一课时文化创新 的 源泉和作用基本流 程 图示2典型案例引入新民歌导 人组织学生 参 加搜集新民歌、新民谣的活动,激发学生 对新的文化创 新 作品的兴趣,提高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 的不尽源泉、 不 竭动力的认识。78教师可在 活 动前,确定采集民歌、采集童谣的活动主 题。然后组织 学 生分组制定采集方案,确定介绍新民歌的 人员和各自要 完 成的任务。组织学生 交 流、讨论,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深刻 了解采集新民 歌 活动对文化创作有哪些作用、采风活动与 文化创新的关 系 。可以采用演唱新民歌、朗诵新民谣、对

19、优秀作品进行 文 化评论与文艺分析等形式。3形成新的理念文化发展 的 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实践作为 人 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 意识的社会性 活 动。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 之水。4师生共同探究0探究活动一可由教师 介 绍第四届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的有关情况, 联系中国世纪 大 采风活动及其成果,组织学生讨论采风活 动与文化创新 的 关系。0探究活 动二建议在完 成 这一活动时,可组织学生搜集、整理鲁迅 和高尔基的成 长 经历和文学风格方面的材料,鼓励学生介 绍两位作家的 代 表性作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比分 析和讨论两位 作 家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实践有何不同 例如

20、,鲁迅和 高 尔基都写过自己的童年,他们的童年有什 么不同 ?0探究活 动三在这一探 究活动中,建议组织学生漫谈中国书法,鼓 励学生介绍中 国 历代著名的书法艺术流派、代表人物及代 表作品,体会 我 国书法艺术正是由于不断创新才获得生生 不息的生命力 的 道理。除了漫谈 中 国书法艺术,还可以漫谈中国绘画、中国 服装、中国医 药 、中国手工艺等。0探究活动四选择学生 熟 悉的艺术作品分析文化创新的意义,结合 学生的生活实 践 和感悟,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文化作品, 说明社会实践 是 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5学生践行要求引导学生 采 集民歌民谣,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79第二课时文化创新 的

21、途径基本流 程 图示2典型案例引入第一种方 法 :名诗导入教师可让 学 生先谈谈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古代诗歌。然 后请教师就我 国 古代诗歌作一些说明 。诗经是我国第一 部诗歌总集, 距今已有约 3000 多年历史。当许多民族和国 家还没有文字 的 时候,我国已经有璀璨的诗歌艺术。在漫长的 历 史发展中,中国的诗歌艺术始终走在继承传统、推陈出 新的道路上。从诗经 、先秦散文、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明清小说直至现代文学艺术,可以看 出中国 文学艺 术不 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历史。第二种方 法 :名画导人为了调动 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可以安排 学 生搜集有关徐悲鸿艺

22、术创作及其代表作品 的材料。也可 由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或其他方式展示 徐悲鸿80的奔马 图 ,启发学生分 析 这幅作品的特色,体会其 “融汇中西、 纵 贯古今”的特点。除了展示 徐 悲鸿所画的马,还可以展示齐白石画的虾、 黄胄画的驴、 郑 板桥画的竹。可以尽可能多地展示中国绘 画艺术不同流 派 、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 3师生共同探究0探究活动一建议由学 生 搜集泥雕、石雕、竹雕、玉雕、木雕、牙 雕、根雕、沙 雕 、冰雕等各种雕塑艺术的材料,并由学生 在班里做评论 和 介绍,引导学生感受文化艺术推陈出新、 不断发展的道 理 。0探究活 动二关于“孝 ” 的问题,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

23、论:到底什 么叫做“孝” ?在现代社会“孝”有哪些新 的 变化?中国的 “孝”与外国 的 “孝”有哪些不同 ?讲究“孝 ”是否就一定 意味着要在父 母身边生活 ?还可 以鼓励学生搜集中国古代关于“孝”的格 言 警句0探究活动三为了帮助 学 生拓展思路,可参考下面的典型事例。交响京剧 。 中国传统京剧采用西洋交响音乐的演奏方法,使京剧走 向 现代化。被称为“集交响乐与大歌剧元素于一体的”交 响 京剧,以一个整齐建制的交响乐团来伴奏一整出京剧传 统 戏,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现代京剧充分利用歌剧、舞剧 、 灯光、布景等多种元素为京剧服务。0探究活 动四在组织学 生 完成这一活动时,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对

24、梁祝这一 经 典曲目进行讨论。 中国传 统 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的形式对演出效果 的影响; 如何看 待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 ? 找出相 关 的或类似的文化创新的事例。如果有条 件 ,可以将这节课改在音乐教室上课。通过 现代化的音响 设 备,一边展示优美动听的音乐,一边进行 关于中外文化 教 育交流的讨论。0探究活 动五组织学生 收 集材料,现场辩论,教师作出总结。学习方法 指 导鼓励学生 利 用网络收集、获取、筛选信息,增强收集、 处理信息的能 力 。四、教学 评 价建议评价方式建议结合 教 学内容灵活运用学生个人评价、小组评价、 学生互相评价 等 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81

25、自我测评 及 参考答案有人说: “ 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 。”也有人说: “文化创新主 要 靠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你对此有什么认识 ?为 什么?参考答案以上两种 认 识都是错误的。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 的源泉,也是 文 化创新的动力。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 会成为无源之 水 、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 的文化创作, 文 化也不可能创新和发展。所以,文化创作 者要有“灵感 ”、要发挥“聪明才智 ”,归根结底要投身于 社会实践。五、教学 资 源链接大型交响 乐 梁祝小提琴协 奏 曲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 乐学院时的作 品,作于 1958 年冬,翌年 5 月首演于上海获 得

26、好评,首演 由 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它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 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 与我国民间戏 曲 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 局,采用奏鸣 曲 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 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全曲大概二 十八分钟,首 先 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 学校生活,接 着 是十八相送。从第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 段,祝英台回 家 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 第一段长度差 不 多,也是十一分钟。最后一段是化蝶,可 说是整曲再现 。曲子开始 几 声拨弦声和着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 以此揭开序幕 , 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