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世评论看苏辛词_第1页
从后世评论看苏辛词_第2页
从后世评论看苏辛词_第3页
从后世评论看苏辛词_第4页
从后世评论看苏辛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天 津 师 范 大 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或“设计” 必须明确)题目:从后世评论看苏辛词学 院:初等教育学院学生姓名:刘雪琳学 号:1230140301专 业:小学教育(中文)年 级:(四号宋体加粗)完成日期:(四号宋体加粗)指导教师:卫朝晖从后世评论看苏辛词摘要:苏轼、辛弃疾向来被词论家并举,二人对我国词学的发展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苏轼的词作对隋以来的词坛格局进行了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辛弃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对此,不同时期的文人与词评家各有看法。通过梳理不同时期文人对二人的评价可以进一步研究二人的文学成就、比较二人风格特点的异同以及了解二人对后世的影响,从而为词学研究提供新的

2、视角。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派英文题目(三号,加粗,居中,每个单词第一个字母大写,介词除外)(空一行)(空一行)Abstract : (四号,加粗,左对齐)XXXXXXXXXX(小四号)(空一行)Key words : (四号,加粗,左对齐)xxx;xxx;xxx(小四号,小写) 前言 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作为诗的别体,其句式长短不齐,曲调和谐、抑扬顿挫,具有别样的音乐美。它自隋唐时期萌芽,在宋代发展到了高峰,一时大盛,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词人。元代以后,词逐渐衰落。明代时词的曲谱失传,词这一文体也就脱离了音乐,成了文人案头之作,很少配乐演唱。到了清代,词作又大大兴起,也出

3、现了众多的流派。苏轼、辛弃疾作为两宋词坛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两位文学大家,对词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自五代以来词尚婉约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旷达风格,开创了豪放派,并对词体进行了革新。辛弃疾则继承并将其发展到了极致。二人一为开山鼻祖,一为集大成者,词风又具有不同的特色,苏词豪放中蕴含清旷,洒脱疏朗;辛词豪情之外又包含无法实现报国之志而悲壮沉郁的苍凉之情,二人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繁盛辉煌的豪放词派。二人不同的生活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性格和内在情感造就了他们不同的精神气质、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但是二人都为词这一文学体

4、裁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二人的研究与评价自宋以来从未断绝,然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人对二人词作的评论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本文意在通过梳理北宋以来不同朝代文人对二人的评价侧面体现苏辛二人对词境的开拓、风格上的异同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从而为我们纵览中国古代词的兴衰演绎、研究词的发展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 两宋词坛格局受苏轼冲击 苏轼二字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诗词文赋等多方面均有建树,堪称宋代文学家中对当世及后世文人学者精神层面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一位,苏词“以诗为词”的词体、“自成一家”的词风被认为是苏轼对词学进入新一阶段的贡献。但在苏词创作初期,人们对其却并不追捧,

5、甚至当时的地位颇为尴尬,甚至很多人对其是否能够称之为“词”都持怀疑态度。词这一文学体裁最早自隋代民间出现以来,多作为文人与歌妓配乐歌唱以彰显才情寻欢取乐的工具,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流行音乐”,因此题材内容上多以男欢女爱、闺怨风月为主。晚唐五代时期,词的创作中心为西蜀与南唐,其君主亦好词,此时出现了温庭筠、韦庄等为代表的花间词派,词风或华美或毓秀。虽然“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1,词境较之以往有所变化,但词风仍是以婉约为正宗。以至于到了北宋之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与城市的日益繁荣,为词发展打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更加丰富的都市生活使词这一艺术形式与市井生活的联系

6、更加密切了。因此,北宋初期基本上承袭了传统词学观,内容多为男女之情缠绵悱恻,风格绵软艳丽或凄婉缠绵,直至柳永的出现,在题材内容与审美趣味方面较之以往有所进步,开始关注自我,谐于音律,并将词的趣味通俗化平民化,在五代花间词与北宋词坛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推进了词体的发展,因而备受推崇,造就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文学社会效应。胡寅酒边集序亦云:“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2从类似这样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柳词在当时是极受欢迎的。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被通判杭州,熙宁五年(1072),苏轼开始他的词学创作生涯。熙宁七年他被调任至密州,也正是这

7、个时期他开始了对词体特性探究。苏轼外出打猎,感到豪情满怀,渴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写下后世流传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在当时也并不为大众所接受,这样出现在传统诗歌中的打猎题材出现在词里是不被认可的。苏轼当时虽已在欧阳修的称赞下一时名声大噪,在文坛已有一定地位,但他仍未停止对词境的开拓,力图变革词坛,继续以一己之力抗衡他眼中占据主流的“柳七郎风味”。3但当时即便是与苏轼交好的黄庭坚、秦观等人,在词作风格上仍是婉约清雅为主,于豪放一派未有建树,甚至有人公开对其提出异议。“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这样评论苏词“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功,要非本色。” 4这里的“

8、要非本色”即不具备词体本身的固有特征。陈师道与苏轼交好二十余年,颇受苏轼赏识并曾推荐其任徐州州学教授,尚且给予苏词“要非本色”的评价,苏门另一学士晁补之也曾对苏轼直言:“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可见当时的苏词在词体方面未能被人完全接受,堪称“词坛另类”。又有宋人彭乘评价苏词:“子瞻之词虽工,而不入腔,正以不能唱曲耳”5,认为苏词不合音律 ,不能像传统词一样讲究宫调、格律,不适合配曲演唱,这或许与苏轼不擅音乐有关,可从其晁补之“人谓多不协音律”6的言论中得证。由此可见,苏轼对词做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突破了“诗庄词媚”的金科玉律,苏轼认为词与诗一脉相承,具有相同性与相通性,形成“以

9、诗为词”的词体。其二,对题材的革新,使词的题材从晚唐以来的男欢女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的狭窄范围里跳出来,走向社会人生的广阔天地。他在词里抒爱国之志,叙师友之情,写宴赏悼亡,绘田园风光,记遨游情态。论哲理悟惮、怀古以思今,咏物以言志。虽然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但其词却不仅仅限于豪放,既有超然旷达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又有英武豪迈的“老夫聊发少年狂”,更有“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幽怨缠绵。真正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7。其三,在形式上冲破了音律的束缚,注重文学性多于音乐性,使词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苏轼无疑是两宋词风转变的关键人物,经历了“乌台诗案”这一人生的重大转折

10、点后,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这一时期的他却创造了词的辉煌成就,越来越多的北宋文人渐渐开始接受豪放旷达的词风,以至于到了南宋对苏词的推崇已大大超过否定,词坛逐渐划分为豪放、婉约以及其他不同的派别,也影响了一大批南渡词人以及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 北宋灭亡后,苏词却并未丧失其魅力,反而因时代的变化得到了新的发展,历经两宋的许多文人已对苏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与热情,如致堂先生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这样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8 王灼堪称对苏词赞扬最力者

11、,更是给出了“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 这样极高的评价,并为苏词的不协音律做出了辩护:“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9足以见得在苏轼的影响下文人墨客、士大夫对于词的品位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整个词坛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时局动荡,残酷的政治局势使文人开始反思自我,词的题材内容由传统的伤春悲秋、风花雪月向人生哲理、谈古论今等变化。诚然,也有小部分人仍对苏词持否定的态度,最著名的莫过于李清照在词论中对苏词的评论:“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

12、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10词论据推断发表于南渡之前,李清照在这篇关于词的专论中强调了词的音律和曲而歌的重要性,这与苏词的强调文学性不重音律大相径庭。上文中所列对苏词的赞扬已经一些其他的评论已经显示出,此时的南宋文人中重视文辞与重视音律已经可以分庭抗礼,甚至讲究文学性已经超出了讲究音律。李清照作为婉约词的代表人物,她与苏轼看待词的角度是不同的,或许女子大多是唯美的,所以对诗词的音律之美要求比男性更为苛刻,李清照的词从意境到格律都很美,但她忽略苏词在拓展词的内容方面的贡献,看不到苏轼横放杰出的风格的形成正是由于从内容到形式已经全面超越了以前小词的藩篱,这一

13、点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 二、南宋词坛辛弃疾的崛起宋室南渡的背景下,文人心中愤懑感慨,豪迈抒怀、雄壮激烈的豪放词成了南宋词坛的主流,涌现出了辛弃疾、陆游、陈与义、陈亮等一批南宋主流词人,丰富壮大了豪放词派,为南宋文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苏词的影响一直延续,南宋文人继承其词风,延续了词的发展,收到激励与鼓舞的文人不计其数,其中以辛弃疾为甚,他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甚至将其向更加豪迈雄壮的格局延伸出去,创立稼轩体,以大量的词篇、鞺鞳的音响、雄豪的风格把爱国豪放词推向了词史的巅峰,对当时造成了震动,对历史也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辛弃疾的名字从此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辛弃疾不仅是一名伟大的词人,

14、他还是一位文采武略兼具的英雄。他自幼便关心家国民族命运,年少时曾率家乡人起义,后投耿京做官,在抗金复国这一主潮中始终奋战在第一线,数次带军作战,具有政治军事才能的他一直为挽救南宋命运而努力,撰写了美芹十论九议等具有先进思想的政治军事论著,多次向朝廷提出抗金方略,充分显示其文韬武略、智勇双全的英雄本色。然而,朝廷对其正确主张置之不理,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大厦将倾,他的努力也都落空。孝宗淳熙九年(1182)至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是他被罢官隐居的十年,期间他创作大量诗词抒写爱国豪情与内心愤懑,他戎马倥偬而又报国无门的遭遇经历也为他日后的诗词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与生活基础。辛词十分值得重视的一

15、个称谓就是“稼轩体”,一位词人的作品被称之为“体”是一种尊称,最早由辛弃疾的门人范开为辛作稼轩词序时所提出,同时赞其曰:“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11称赞辛弃疾乃一世英豪,本欲建功立业、以爱国气节自负,壮志难酬才将情感寓于诗词之中。范开还提到:“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破词之所无,而公词之所独也。”这里指出了辛词风格的多样化,雄豪博大中又蕴含着与传统婉约词不同的隽峭,范开认为这一点这是苏词所不具有的。空青馆词序评曰:“稼轩、龙洲、后村,流派原本东坡居士,但别有寄托,未可一例视也。” 12辛弃疾对词的不同题材都能驾驭,内容十

16、分丰富。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评价辛:“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13这里体现了辛词内容的丰富广博,风格富于变化。而辛弃疾的博大之中亦包含精细,如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上阕与下阕的前四句描写自己当年的从军生活与战斗场面,气势何其雄伟宏大、壮阔美好,然而尾句短短的五个字“可怜白发生”将前面的壮阔慷慨全变成了一场苍凉,辛弃疾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被击得粉碎,令人怅然不已,粗犷热烈的军旅生活描写中蕴藏着深刻而细腻的感情,豪迈中又包含

17、着精致。 可以说,辛弃疾的出现使得中国的词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复杂的人生经历与较高的审美情趣使辛弃疾的作品达到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最高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4王国维向来对南宋词颇为鄙薄,唯独对辛弃疾青眼有加,认为辛的性情与境界绝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这与他所处时代背景、遭受境遇以及自身的才华、修养以及人生追求是分不开的,他震动了当时的词坛,光芒也一直照耀着后世。 三、从评论看差异 后世在研究词学时往往将苏辛二人并论共同研究,二人对词学所作的贡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词人,后世对二人评论的声音也是不绝如缕。我们从这些评论中也可以窥见一

18、些苏辛词的异同点。 (一)继承与发展从二者关系上来看,是继承与发展的。詹安泰宋词散论认为二人“虽作风不同,而辛受苏影响之迹象可按索。”15首先,苏轼堪称豪放派的开山鼻祖,其对词内容题材等的拓展、以诗为词的独特风格、行文自由飘逸,不讲求合律,在词体词境上都对当时的词坛造成了巨大冲击。但在其所有词作中豪放词只是一小部分,婉约词仍占大多数。辛弃疾同样进一步丰富了词的题材与内容,并且在苏轼的基础上延续了豪迈自然的写作风格,并加以自己的深化与改造。受苏轼“以诗为词”的影响,辛弃疾“以文为词”。潘紫岩牥云:“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16他在继承豪放词风的同时,扩大了词涉及的内容丰富性,将豪放与丰富多样内

19、容、深沉浓厚的感情加以结合,极具创新精神地将表达自己观点的议论蕴含在写景或叙事中,融汇了不同文体表现手法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使词在苏轼之后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周济说过:“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决议。而苦不经营,完璧甚少。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17可以说辛弃疾对词的态度是更加精益求精的,在题材、内容以及格律的要求上,辛弃疾是更加严格的。其次,在语言上,辛弃疾善于学习他人之所长,熔百家语言为己所用,诗词中有大量用典。他对苏词有意识地继承,但更多的是创新和开拓。继承体现在其对苏轼诗词语言及形式都有所借鉴。辛弃疾部分词中存在一些对苏轼诗词的化用,如辛弃疾的“:付君此事,

20、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便化用自苏轼的 “雪堂风雨夜,已作对床声”(初秋寄子由),“对床风雨”虽都代指兄弟之情,但情感的表达是不同的。苏轼表达的是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而辛弃疾则是劝弟弟对仕途积极追求,不要只顾念私人感情。此外二人一些咏物词的寓意、意象的选择处理等方面也颇具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一点看,辛弃疾一直有选择地借鉴苏词,并倾注自己的情感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二)词作风格的差异提及苏辛词,第一反应即为豪放,然而二人的豪放词风格各有侧重,这一点从许多词评中均可得见,最直接的莫过于王国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直接为苏辛词风格贴上了旷达与豪放这两个标签

21、。清代著名词家陈廷焯在阐述论词主张的著作白雨斋词话里对二人风格差异的原因做出了解释:“东坡心地光明磊落,钟爱根于性生,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正则可以为郭李,为岳韩,变则即桓温之流亚,故词极雄豪而意极悲郁。” 18二人的性格与人生遭遇不同,苏轼早年受庄子思想影响,后又与佛印等佛教徒关系较好,性格较为乐观平和,从后世流传的许多东坡轶事中也可见一斑。身处外表光鲜内藏暗涌的北宋时代,朝野中政治斗争十分激烈,苏轼遭受了许多不公正待遇并数次被贬谪,但性格使他面对苦闷更能开解自己,不怨天尤人,能够处变不惊、豁达超然,达到了近似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而辛弃疾身处

22、摇摇欲坠的南宋,始终凭自身之力一心抗金救亡图存,但他的政治主张不被采纳,被排挤和打击,甚至被罢官,他面对的是一个王朝一个民族的悲剧。他首先是一个极具豪情的爱国英雄,但这样的悲剧使得他内心充满了报国无门的悲愤。时代与二人性格的差异造成了辛弃疾与苏轼虽同为豪放派词人,但风格却又不尽相同的原因。苏轼词中表现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追求失败之后的洒脱旷达,而辛词则在豪放之外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表现了因无法实现自身报国之志而郁积于心的忧思悲惋、沉郁苍凉之情。(三)个人情感的差异 苏辛二人在词的创作上具有不可置换的个人情感,词作也各具魅力与特色。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这样论述:“苏、辛并称,然两人

23、绝不相似: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逮苏远矣。”魄力即词中所渗透的个人特点、才能、影响力的体现,气体则指词中渗透的诗人气质、才华。辛弃疾词中往往表现出非凡的魄力与气势,豪情壮志与颇具悲情英雄色彩的情感时时体现在他的作品里,而苏轼的过人的才气、浩气、超然之气又充分地渗透在苏词的意境之中。这一点从二人所作的同一词牌中可感受到这一区别。例如辛弃疾念奴娇飘泉酒酣,和东坡韵,这里的“和东坡韵”即指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追和,这里体现了一种形式上的继承。苏轼的这一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为其被贬黄州时所作,苏轼望着东逝的长江想起三国时期的英豪,勾勒出一幅幅历史画面,意境营造壮美自然,寄情于景,

24、以磅礴的气势、抒发了自己怀古伤今、壮怀难酬的豪情,尾句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体现了苏轼识度旷达、胸襟开阔的独特气质,使读者眼前仿佛也出现那些历史的风云变化,从而展开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可以说,苏轼在面对外界环境的纷纷扰扰中,是可以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点的。而辛弃疾的念奴娇虽然和了东坡的韵,但在内容与风格上另辟蹊径,上片在矛盾中展开了自我反思,下片使用黄菊、梅花、残月等意象,写人间万事如浮云,自己面对时事却无能为力,营造了一种英雄末路的深邃意境,更为苍凉辽阔,情感上更加悲壮与辛酸,这种对悲愤和忧伤的反复品味显示出一种别样的宏伟格调,读者体会到的是一种字里行间透出的无奈与悲哀。二人的“英雄本色语,何尝不令人欲歌欲泣”(王鸣盛评王初桐巏埜山人词集),辛弃疾极具个人特色的风格与思考,体现了另一种广博与豪迈。纵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