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正文_第1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正文_第2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正文_第3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正文_第4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前 言作为一名法学本科生,自大学踏入这个专业,学生就对专业思维模式感到困惑,因为不知道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法律思维来满足这个行业的基本要求,以及怎样学好这门专业。伴随着法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深刻体会到这个话题越来越值得探讨,因此选题上将此题作为论文选题。目前,有关法学专业学习的著述也不少见,国外学者在其论述中对法律思维做过相当充实的解释,并以此为起点论证了作为法律人应具备的法律思维,以及法律思维的培养方式,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美国诊所法律教育,该教育方式对法学学生是一次深入的引导。但这些研究成果也只是在其逻辑价值判断下所做的阐述,那么,国内关于法律思维的研究如何?其实,国内

2、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这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兴旺而逐步映入眼帘的。国内学者分别从通识教育学角度、法学研究生角度、非法学学生角度、甚至社会大众角度等多层次对其相应人群应具有的法律思维给予研究,论及法律思维之重要性、对法制社会建设之影响力,以及目前法律思维形成之现状、形成此现状的原因,并对我国法律群体所需法律思维给出了批判性预期。然而,就法学本科生、尤其是刚加入法学专业并将成为一名法律人的新人,应具备怎样的法律思维问题,学者并没有给予急切的关注。本文从法学学生必备法律思维的必要性谈起,对国内法学学生法律思维现状作出分析并总结出其原因,在分析国外先进教学案例的同时提出自身对培养法学学生法

3、律思维的意见。一、法学学生培养法律思维之重要性(一)法律思维是法学专业学生必备专业素质对置身于法治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很多人愿意从事本行业,从而在社会体系中扮演政治家、学者、司法工作者、法务人员、高管人士,他们以其惯有思维模式成为社会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正如学者所言,生活就意味着按法律意识去生活,在法律意识的功能和术语中生活。1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群体,法律思维是否具备将成为影响其法学生涯优劣的重要标准,而良好的法律思维又是建立在法学知识吸收之上,二者是否有先后之分?学生认为,法律思维应成为法学学习之目的,法学教学本来就是个庞杂的知识点聚集和知识结构

4、的逻辑归纳,加之受传统大陆法系成文法的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删,要记忆大量已定法实为难事。瑞士学者菲利普马斯托拉蒂曾说:“仅仅靠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法律意识只能偶尔发现有关法律问题的部分解决办法,只有法理和方法论思维才能使表面的判断精确化和条理化。”2正因如此,法律思维的养成就成为法学系统学习重中之重,更是法学专业学生应当侧重的方向。(二)法律职业群体需要共同的法律思维法律职业群体缺乏一种与法治理念相适应的职业共同思维方式。如果解释总是不同,就会明显违背法治的统一性、 融贯性,所以,要想使对同类的事实解释得出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解释结果,便需要加强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训练,促进解

5、释者前见的同质性,使解释不能违背法治的和谐与统一。3以我国法官的背景为例,我国法官来源渠道广泛,有受过法律专业培训的大学生,有复转军人等从其他行业直接进入法院担任法官的,由于他们在教育程度、生活方式、处世经验等方面各有不同,导致难以形成对法治、法律的共同理念,法律职业群体缺乏内在统一性,法治建设以此为阻。以某省为例,“省法官、检察官队伍受过本科以上全日制普通高校教育的人数比例偏低,全面把握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知识的人才更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法官队伍中,受本科以上全日制高等教育的仅占21.84%,检察官为36%左右,在许多边远县(区)这个比例更低,一些基层法院、检察院甚至至今还没有法律专业本

6、科毕业生。4虽然只此一例并不能表征全国所有司法队伍,但各个地方司法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及个人修养的差异确是很明显的。因此,法治在全国的实施需要共同的思维模式,即群体思维模式,它是指群体认识过程所具有的特定的稳定格局和程序,它以人体的认识能力、思维模式、思维方法、思维规律、语言操作程序和技巧为存在前提,但不是它们的混合体或简单的相加,而是群体在特定的时空中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手段,对诸个体思维模式进行提炼的结果。5只有在本职业群体中形成共通的法律语言与法律思维,才能实现法律共同群体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三)法律思维是法治建设的本质思维方式是法治的前提,对此,郑成良教授指出,法治固然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条件

7、,然而就其最直接的条件而言,必须存在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思想方式,即只有当人们能够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经常地而不是偶然地按照法治的理念来思考问题时,才会有与法治理念相一致的普遍行为方式。6从这个意义上讲,法治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只有当法治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方式时,它才可能同时也被作为一种相应的社会治理方式而得到采纳。由此可见,法律思维方式是通往法治的工具、桥梁,作为法治国家的标志,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都需以法律思维来行事。然而现实是,目前立法者、执法者的法律思维千差万别,而公民的法律思维模式更是没有养成,由此带来法治社会各个环节的脱节,法律职业者素质的高低、个人修养的程度将直接影响法治进程。二

8、、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现状及原因(一)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之现状1.国内法学专业的普遍设立法律专业化是西方几百年特别是劳动分工、职业化、专业化的产物,其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并为法治社会的建立提供了保障。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学专业人群正是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中流砥柱,然而,近年来随着全国各高校对法学专业学生的扩招以及法学硕士生的增加,全国法学专业学生更是倍增,但其质量(即专业学术水平)如何,其是否具备归入该群体的标准,我们不得而知。首先应给此类人群界定身份,学术界目前普遍称之为“法律人”,即拥有法律知识、具备法律思维、能够解决社会争议的人。7这是应然状态下对该类人的预期,但法学专业学生是否有资

9、历自诩“法律人”,不得而知。2.现代法学教育对法律思维的忽视传授式教学模式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教育的方式,早在奴隶制时期就已有,不过那时的法律教育与政治、宗教、军事等教育结合在一起。8加上受大陆法系影响,传统法学教育注重演绎推理及法学理论的传授。即使进入近代社会后,这种传统仍未改变。1而法学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填鸭式”的灌输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理论知识,以及依靠记忆力掌握的概念与结论,此种法学教育基本停留在法律理论教育和法条教育的片面程度,并没有对法律内涵及其背后精神的深入探索,而是倾向于记忆一些已经定论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未能达到法学教育之目的,即养成学生的法律思维。正如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

10、赫钦斯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新的一代要找到走出明天的迷宫之路,他们所需要的是原则,永恒的原则,而不是资料、事实和有用的常识。”9同样,美国法学家庞德曾提出,法学教育是涵养法律思维,传授实定法的速度赶不上法律制定、修改、废除的速度。法学专业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由于缺少实践,不能以法律职业的立场认识、思考、判断问题,就不能养成法律思维,而最终导致学生对法律职业的理解偏差。(二)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1.传统文化大缸的影响儒家思想中以家庭本位、伦理本位、德治、礼治的“大和”思想根深蒂固,现代法治中追求的制度、程序、权利、义务等与儒家思想相悖,而法律工作者易受传统文化思维影响。德国一些法学家曾针对此问题指出,

11、中国法传统中法律的形式化程度很低,法律与伦理等实质因素没有被区分开来,因此,传统中国法律精神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及运行方式是格格不入的。10由此带来的还有权利本位思想的顽疾,都与法律思维所强调的法治要素相对立,对法律思维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消极影响。正如石旭斋先生谈及的:在一个充斥着人治、专制、权力本位等思想文化传统的社会环境里,法律人的法律思维不仅丧失了思维的源泉和交流的可能,而且其语言、技能等品质也将在社会的大熔炉中被弱化甚至消解,最终其职业性的法律思维也就无从谈起。11另外,建国初期受前苏联法律思想的影响,其中强调国家对私有财产的无条件占有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成为影响发展的阻碍因素

12、。2.法律信仰的缺失这其实是我国传统文化在法治进程中的延展,朱苏力教授曾提出,中国有久远的、相对独立的发展史,并演化了自己的法律制度,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过、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在起着作用。它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不可能仅仅以一套书本上的、外来、的理念化的法条所能替代的。12现代法治是依据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要想在我国适用,必须让它根植我国国情的土壤中,生长出适合自身发展并能与世界先进国家法治同轨的果实。苏力教授提倡重视法治建设过程中本土文化、本土资源的开发,固然没错。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中国民间法、不成文的乡间条约、各地习惯,都成为了法律工作者制定、执行、评价相关法律问题时的参考标准,

13、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秩序和法律文化背景下,法制环境决定了对法律的信仰建立之难,因为在这样一种法治环境下,法律可能并非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另外,传统的义务本位观念所造成的权利意识淡薄,极大地影响、制约着当代大学生现代法律思维的形成。更甚者,法律成为工具主义者的利用对象,其规避法律或者将其作为完成某种社会目的的手段。而法律真正的价值并非如此,其追求的基本法律原则、法治精神是无法具象化于工具主义者的。3.传统法学教育本身的缺陷首先,模拟法庭虽然在各高校都有安排,为学时要求,但大多流于形式,学生们只是通过事前准备好的“剧本”将其中的案件审理过程表演出来,这样不仅不能塑造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和敬意

14、,也不能起到巩固加强理论学习之目的。其次,讲授法以教师在课堂上主导一切,只是灌输课本知识,学生忙于笔记,并未实现学生批判的吸收,法律思维的养成更是滞缓。再次,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讨论的程度不高,讨论的问题过于单一化。最后,法学教师指导出现偏差。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维能延伸到多远多深,一定程度受授课教师专业水平及授课能力的影响,尤其对于初次接触法学专业的学生影响更深。三、国外教学的先进案例诊所法律教育“诊所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这种教育模式是“将学生安排在直接面向社会从事法律服务的法律诊所中,通过让学生承办真实案件,面对真

15、实的客户和真实的对方当事人,以及教师在学生办案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掌握办理法律案件的技巧和技能,了解什么是法律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从而为培养高水平的法律人才打下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13诊所式法律教育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其核心是完善学生的法律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它与传统法学教育存在很多不同之处,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法学选修课,教学地点有在课堂上理论研习,在学生办公室的案例研究、在户外的调查取证以及法庭上的辩论等,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提供基本的诉讼技巧或处理一些复杂情况,其提供的是面向社会大众的法律援助,学生提供代理、辩论不收取当事人费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每人只办理一个案件,整个

16、完整的案件办理结束大概需要3个月,这与该课程案件结果直接受学生影响,学生就像律师一样,学生独立办案能力得到提高,法学理论及法律思维更加成熟。而传统法学教育主要为“经院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讲概念、理论,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并做笔记,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虽然传统法学教育在最后一年有专业实习,但实习单位、实习时间、实习所得受限,学生或者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其都有带队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受所处理案件不同学生得到锻炼的也不同,而且共同的是,学生在实习期间只起辅助作用,并不能独立处理案件,所谓的实习意义并不是很大。诊所法律教育的特点14:第一,诊所法

17、律教育的内容以实践为主。在这一套教学模式下,学生以主动身份介入所接触的事件(案件),在其对法学基本理论知识熟知的情况下,走出校园去接触实际的案件,从而形成一系列处理此类问题时同行业所具有的技巧、方式、能力等要素,并在具体案件处理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以上特点是相对于传统法学教育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而言,当然,美国诊所法律教育主要对象是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因其核心法学课程的进度及应有的法律素养而被拒之门外。学生在具体接受这种教育时只处理一起案件,这样其可以专心于所接手的案件,并从头到尾整体上对案件跟踪处理。学生对案件结果的影响很大,因其主张的是学生独立自主办理整个案件,而非团队合作或有

18、老师带头,依据老师布置的具体事项进行操作,后果及责任由学生自己承担。由此学生在整个以实践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已经踏入社会这个大背景下,其得到的教育和历练是以培养法律职业群体(如律师)而开展的。第二,教育的场所以校外为主。相比较传统法学教育模式,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学场所或者说是教学实施场所不局限于教师课堂,而跟多的是一些灵活的、时下的、多样的场地。比如,学生在办公室、宿舍整理案件资料、查看信息等,必要时学生会与当事人密切接触,甚至前往各处取证,以及之后可能在法庭上为当事人辩护等,不同情境下,学生可以灵活自如的行其当有之为,并得到更高更深层次的提高,而非僵化的被动接受固有法条。另外,诊所法律教育的带队老

19、师只是给学生以提示、帮助、启发,并对庭审有相当的经验。第三,教育主体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诊所法律教学倡导在整个案件处理过程中学生独立自主完成案件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操作,像律师一样办案,而教师只是在一些具体操作方法上给予提示、辅导。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其教学目标着重于学生法律职业技巧的形成和职业理念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尤其在学生职业法律思维,“像律师或者法官那样运用法律基础理论、专业术语、专业逻辑分析、判断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培养方面具有案例教学法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四、培养法律思维的意见(一)法律思维的概念及其内容1.何谓法律思维概念乃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需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

20、限定严格的专门概念,我们便不能清楚理性地思考法律问题如果我们试图完全否弃概念,那么整个法律大厦就将化为灰烬。法律概念创造了法秩序及其规范,体现了一定的法理;它是司法推理的有价值的工具,没有概念,司法活动就不能得到准确地实施,15法律思维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必须对法律思维给以定义。综合来看,目前国内法学学者研讨对于法律思维,基本上是在如下的几种背景中进行的:首先,郑成良2教授提出了法治背景说;其次,陈金钊、谌洪果3等人提出层级背景说;再次,贺卫方、季卫东4等学者提出法律职业背景说;最后,是以孙笑侠5等为代表的法官思维主体说。我国台湾地区王泽鉴先生从实证主义出发,提出法律思维就是“依循法律逻辑,以

21、价值取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法律。”德国法学家h科殷对法学思维做了如下描述:“法学家必须把他应该判别的、个别的、具体的个案与组成实在法的各种规则联系起来。他把规则和案件统一起来看,他认为案件要么是可能用现行的规则进行分析;反之,则通过特定案例进行解释。就此而言,法学思维就是判断,法律的工作就是行使判断力”。16纯粹的法律思维的实际过程就是“目光在法律与事实之间来回穿梭”,并“借由权衡一组给定的事实以觉治其间的关联,并从而解决问题”。17耶林则提出,法律思维要求“法学人士必须具有从活生生的人那儿只看到法学图景的能力”。18法律思维是一种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法

22、学专业学生不断得到启发,并掌握其内容。综上所述,法律思维广义上是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据法律理论客观、理性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遵循一定规律、程序的脑部思维定势。文章注重于法学专业学生法律思维的分析,故在此分析何为法学专业学生应有的法律思维,即通过专业学习、实践而对法律的认识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应用法学理论、法律知识对事实问题中的各要素进行公式化的提炼后,从法律共同群体共有的语境逻辑、话语方式方面对问题做出的符合法律关于程序、正义、人权的预期并可通过司法予以实践并进一步促进法学理论修养提升的定势思维。通过对以上学术界关于法律思维定义的描述,笔者比较赞同法官的思维方式,而这需要法学

23、学生的养成训练。2.法律思维的内容(1)法言法语的应用。法律思维的形成应以法律为中心,即在对法律的认识、运用中形成专业的思维定势,从而通过特定的言语表达出来,正如学者所说的,“思维活动及其模式的建构是在语言直接参加的条件下完成的”。19语言作为法律思维表达的载体,承载着表述者的意志及目的,法与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早在18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体漠曾说过:“法与法律制度是一种纯粹的语言形式。法的世界肇始于语言,法律是通过词语订立和公布的。法律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是涉及言辞思考和公开的表述和辩论。法律语言和概念的运用,法律文本与事实相关的描述和注释,立法者与司法者基于法律文书的相互沟通,法律语境的判断等

24、,都离不开语言的分析。”20法言法语的适用会使得法律在基本的概念、理论表述上更为精确、统一,从而提供良好的法律教育工具。因此,学生应加强对法律语言的学习,精确掌握法律语言作为载体所体现的内涵,而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很少有高校开设法律语言方面的课程。(2)逻辑思维方式。法律本身包含着缜密严谨的演绎论证,同时理性思维也是逻辑在法律上论证结果的表征。法律思维要求法律工作者面对问题从逻辑论证出发,通过强有力的逻辑演绎出说服当事人的效果。然而,法律逻辑对法律思维的作用有局限性,“夫法律逻辑仅系手段,而非目的,为手段而牺牲目的,或将手段视为目的,均属舍本逐末之举,”21正因如此,对逻辑的盲目应用或不精通而用之

25、将会把法律思维置之于空壳。此外,逻辑思维作为法律方法的一种与法律思维有如下关系:法律方法是获得解决法律问题的正确结论的方法,法律思维作为处理法律问题的思维模式,只有依据正确的思维,才能得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结论。因此,法律方法是法律思维借以表达其表征对象的途径,可以从逻辑方面、经济方面、社会层次等方面理解。(3)程序性。程序是任何法律活动的题中之意,是法律的生命形式,程序性是法律仅次于合法性的一个根本性特征。法律思维是一种程序性思维,注重活动过程以及标准的形式性和法定性。程序正义作为制度正义最关键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个案实体正义的制度保障,而我国传统法 “重实体轻程序”的思维正是对程序作为法律思维内

26、容的阻碍存在着。(4)以权利与义务对等为线索。权利与义务是任何法律问题的关键,权利更多地指向自由价值,义务更多地向秩序价值;权利更多地表达主体的个体性,义务更多地表达主体社会公共交往秩序意愿。22卢梭为达到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创制出“社会契约”,即“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人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其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23其创制的是个人实现权利、义务相互统一下的社会运作模式。因此,法律思维方式的实质即以权利与义务的角度观察、分析、解决问题。(5)崇尚法律。这是法律思维对法律工作者的基

27、本要求,这是社会发展对此类人群提出的要求,正如拉尔夫福克斯教授所言:“当今训练法律工作者的重大必要性,在于人们对下述问题的认识有了相当的发展:当代社会的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法律工作者在解决这些问题和运用这些制度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从职业上参与解决那些法律工作者处理的重大问题所需要的技术等问题”。24埃尔曼教授则说:“法律专业人员负有塑造法律制度结构与类型的使命,并在很大程度上确定法律运作于其中的一般趋势。”25而崇尚法律要求法律工作者必须遵守应有的法律职业道德,从而保障法律公正、理性的形象。(二)法律思维培养之意见中西结合的培养模式1.加强法言法语的学习前文已经提及法言法语作为法律思维的载体,能够

28、精确、统一法律所要表达的含义,这是法律职业群体达到共通的必要条件。如果解释总是不同,就会明显违背法治的统一性、融贯性,所以,要想使对同类的事实解释得出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解释结果,便需要加强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训练,促进解释者前见的同质性,使解释不能违背法制的和谐与统一。法言法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同行业在法律问题上的互通,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法律思维稳定的土壤,即有助于思维定势的形成,思维定势是思维模式的基本要素,它指主体调整认识指向和行为方式的特定的重点和限定性机制。任何思维模式都有其定势,没有定势的思维模式是不存在的。26而法律思维定势包含了其应有的内容:法律之上、崇尚法律、权利与义务等。2.建立

29、法律信仰,崇尚法律文化在“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27诚然,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思维,首先要树立法律信仰,但是,并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倡导的那套信仰,而是符合我国文化和国情的信仰,因为不同民族会有不同法律概念、法律制度和实践,因此对不同民族可能有不同的关于法律根本性问题,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特殊传统、范式和话语。28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依据民族特性得出的法律思维应保持其中立、理性、公平正义等本性。同时,职业道德也是法学学生法律思维养成过程中的不可少的内容,其中包括忠于法律和维护法律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清正廉洁的职业道德、以及良好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3.改进现行法学教育模式教授法律知

30、识的院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实在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外,还必须教导他们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艺术。29其中,法律文书写作是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主要法律职业者角色的尝试,通过对学生对自拟法官、检察官、合同当事人等主要法律工作者角色下相应法律文书写作的锻炼,培养学生对这些文书的文法、修辞、用语、修订方法等,并加以长期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真正的法律功底。关于讲授法的固有缺陷,教师可以结合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法学理论分析案例,但应积极鼓励学生各执一词,在争辩中得出有效解决方法。另外,我国台湾学者杨仁寿指出,法律学不是纯粹理论认识的学问

31、,乃系混合理论与实践之一门科学,法学之所以为法学,必须透过法律之应用,始能实现吾人之社会目的,以满足人类在社会上各种需求,其具有实践性格,灼然至明。故法学乃一门应用学科,而非理论学科。30所以,法学专业实习也是法律思维接养成并受实践检验的重要途径,但是对学生实习单位、实习时间、实习期间的动态、考核结果应有所注意,由于法学教育对基本部门法学习时间的先后和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程度不同,学生学完基本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已经接近大四,而过早的安排学生专业实习,很可能导致实习变为大学生普通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并未或者相当少的程度上对实习的学生起到与法律教育相关的法律素质历练的作用。因此,建议仅安排学生实习一次

32、,实习单位应该以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或与法学相关的岗位为重心,具体实习期间应以3个月左右为宜,就法院对一个完整案件的受理、审理、判决来言,最少需要3个月的审限,而学生实习也应至少完整接触到一个案件,而非“半路接手”。4.法律外多元文化的吸收法律是知识划分的一门学科,而学科只是人们便于研究学习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观察理解的角度和途径,它很重要,但不能被其束缚。法律思维的养成同样不能单单从法律角度狭隘的思考问题,由于所遇见的问题不仅仅是法律所能解答的,学科的交叉及学科间有益的借鉴,为法律适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博登海默认为:“法学乃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绝不存在于真空之中。法学并不是社会科学

33、中一个自足的独立领域,能够被封闭起来或者可以与人类努力的其他分支学科相脱离。如果法律工作者记不起一些实在法规则或条文,那么他们随时可以从教科书、法规汇编或百科全书中查到它们。但是,有关政治、社会、经济以及道德等力量它们在法律秩序中发挥着作用并决定着法律秩序的进程的知识,就不会那么容易获得了,而且必须通过对社会现实进行长期且敏锐的考察才能逐渐获得。为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公仆,法律工作者就必须首先是一个具有文化修养和广博知识的人士。31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文化修养和广博知识的人士,这是对有志成为我国法治建设道路上一员的法学学生的建议。5.借鉴国外教育方式法律诊所教育就我国法学教育方式之改进,值得

34、借鉴的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法学教育方法,即法律诊所教育。我国现有诊所式法律教育始于2000年,之后在全国高校得到广泛讨论,有些高校也效仿成立诊所法律教育基地,然而由于接手案件的主体为在校大学生,社会民众对在校大学生专业能力水平的怀疑使得案源很少,诊所式教育并未发挥其在美国那样的功效。对该教育模式的借鉴并不是对其移植,王立民先生也对此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6,当然,这还需要从我们现有文化土壤中找出适合其生长的田地。综上所述,法律本科教育是进入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个门槛,它为法律人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应该根据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培养法律人才,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失去了法学教育的

35、特质,其培养的人才,当然也就不是法律人才了。7笔者认为,本科阶段的法律教育应以培养学生法律思维为主要理念,为其将来在法律实践中解决法律问题提供坚实的法学功底。而法律思维的养成并非易事,卡尔恩吉施在其法律思维导论著作中开篇第一句话就说:“谁打算使初学者或外行了解法学和法律思维,谁就会感到,相比其它科学,自己遭受到各式各样的阻力和疑惑。”32由此,法律思维是需要而且尤其是应当被法学学生和教师加以注重的,而其养成并非单方面的努力,教师的启迪、引导占据了相当大的空间。结语思维作为人类意识活动的一角,很少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法律思维作为法律共同群体均遵守的定势思维,有其区别于其他思维的特性。作为法学专业

36、学生,无论其毕业后是否从事法律职业(律师、法官、检察官、公司法务等与法律相关的岗位),都应该有成熟的理性思维和严谨的批判头脑,这是作为新一代的我们生活于正在建设中的法治社会国家的需要。法律思维的养成不仅需要学生对自身修养的提高,同时,法律作为文化的一种,应当以其所适用的文化为背景,借鉴国外优秀的法学教学实例,使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步入“真正的法治”状态而又有民族自身的特性。由于笔者对知识涉猎的局限及思考的不够深入,笔者从作为法学学生的自身出发思考该命题,希望法学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学习过程中能够对法律思维的培养有所重视,希冀对法学教育能有所裨益。注 释1那时,在朝阳大学,还是“全凭教授讲课,学生笔记

37、,这就要集中思想认真听课,记好笔记,学习很紧张。”王健.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53.2郑成良教授认为,法治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是法治的表现。郑成良.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3该说认为,法律思维在立法、司法、执法层次表现不同。陈金钊.法律思维及其对法治的意义j.法商研究,2003,6.谌洪果.法律思维:一种思维方式上的检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2.4该理论主张法律思维以律师、法官和检察官作为职业法律家的思维为典型。贺卫方.运送正义的方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212.季卫

38、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99.5这种观点得到了司法实务界的有力应和。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j.法学研究,2001,4.6为了处理好诊所法律教育与法律教育实习的关系,发挥诊所法律教育的作用,我国在引人诊所法律教育以后,可以将其安排在第三学年,作为选修课由学生选修。学生选修了这门课,就可为第四学年的法律教学实习打下较好的实践基础,尽快进人实践角色,顺利完成实习任务。这样,两者就衔接、协调起来了,也可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王立民.诊所法津教育与相关法津教育关系论纲j.法学教育专论,2002,5:50.7霍宪丹.法学教育的历史使命与重新定位明j.政法论坛,中国

39、政法大学学报,2004:4.参考文献1俄伊亚伊林.法律意识的实质 m.徐晓晴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2瑞士菲利普马斯托拉蒂.法律思维a.高家伟译.郑永流.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3.3杨建军.法律事实与法律方法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27.4郝蕾.全省法官“科班出身”仅二成多n.华商报,2007-07-26(10).5林喆.法律思维学导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10.6郑成良.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m.吉林: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7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

40、1:10.8张耕.中国政法教育的历史发展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4.9美罗伯特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23.10德马克思韦伯.文明的历史脚步m.黄现起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143.11石旭斋.法律思维是法律人应有的基本品格j.北京:政法论坛,2007,25(4):123.12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35.13马海发梅隆.诊所式法律教育m.彭锡华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2.14王立民.诊所法津教育与相关法津教育关系论纲j.法学教育专论,2002,47-53.1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学

41、与法律方法论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504-509.16德jh科殷.法哲学m.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97.17鲁格罗狄亚瑟.法律的逻辑法官写给法律人的逻辑导引m.台湾:台湾商周出版社,2005:22转引自陈金钊法律思维的逻辑基础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4.18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m.郑永流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04.19余中.乡土中国的司法图景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67.20英麦考密克,澳魏贝格尔.制度法论m.周叶谦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04.21杨仁寿.法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42、出版社,1999:48.22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91.2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出版社,2009:19.24“legal edu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rerst”.1 journal of legal education 155. 1948:162.25沈宗灵,罗玉中,张骐.法理学与比较法学论集(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88.26林喆.法律思维学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125.27美哈罗德丁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3、,2003:89.28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232.29abraham flexner.a modern college and a moden school.garden city.1923:31.30杨仁寿.法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46.3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学与法律方法论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531-532.32德卡尔恩吉施.法律思维导论m.郑永流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56.致 谢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惆怅,当这篇毕业论文快要画上句号时,学生我有一种说不出来

44、的感觉,感慨良多。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教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从论文的选题到确定思路,再到资料的搜集、提纲的拟定,以及论文内容的修改和装订,都得益于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匠心点拨。论文的点评中总是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与他的每次交谈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知识。与老师的交流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位法学系教师,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以及对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都给予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在此,谨向王老师送上我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同时,深深的感谢四年来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将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45、我还要感谢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四年大学生活即将落幕,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四年学习生活结下来的深厚友谊将永远成为我们之间的羁绊,祝福你们,我深爱的朋友们。另外,特别感谢各位舍友在论文修改期间为我提供电脑之便,谢谢你们的包容和热情,四年同窗生活因为有你们才精彩,因为有你们我更成熟,因为有你们大学才像个家。最后,衷心地感谢远在家乡的亲人,是你们一直以来亲切的关怀和支持才使我踏入幸福的大学校园。附 录:integrating practical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legal educationt.steffensreform of legal educat

46、ion is a hot topic. talk today focuses on practical training. while similar issues are present in every legal system, this discussion will concentrate principally on the three systems of legal education that i know best: the legal systems of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and japan. all three systems fa

47、ce the problem of how to integrat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rofessional education.recentl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released a study, educating lawyers: preparation for the profession of law. the foundation castigates american legal education for

48、paying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to direct training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1 and contrasts this with american medical education where there is “growing recognition that medical science is best taught in the context of medical practice. . . .”at more or less the same time, in germany, the german

49、 lawyers association proposed a new legal education law that would completely overhaul post-university legal education there3 in order to bring about “practical lawyer-training” (praktische anwaltsausbildung).in 2004, japan actually did completely overhaul its system of legal education. but it reduc

50、ed the practical internship to one year from two years and introduced two-to-three years of law school education between historic undergraduate legal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training.in all three of these countries legal education, and in particular the practical component of legal education, had be

51、en stable for a long time: for a half century in japan, nearly a centur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ore than a century-and-a-half in germany. but stability is about the only trait that the three systems shared. in particular, the practice component varied.practical training is an issue in legal educ

52、ation because legal education does more than convey legal knowledge: it prepares students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knowledge of law is essential to becoming a jurist. yet knowledge of law alone is not enough; becoming a lawyer, judge or other legal professional also requires professional skills. l

53、earning substantive knowledge of the law is usually denominated “education,” while acquiring practical skills is ordinarily called “training.” legal educators ponder the proper proportions and proper places for legal education and for practical training in the preparation of legal professionals.in t

54、he united states, by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system of purely professional law school studies replaced a system of purely practice apprenticeship that had prevailed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twentieth century germany, even the nazi dictatorship did not displace the nineteenth-

55、century prussian system of university study followed by practical court-supervised training in the courts, other government offices and law firms. in japan, until 2004, the system followed a modified german model.6 then japan moved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model, reduced practic

56、al training from two years to one, and introduced professional law school study between university study and practical training.todays models of legal education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may now change just as the historic model in japan recently ha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arnegie foundat

57、ion, which has proposed changes, has an impressive history of catalyzing change in medical education.7 in germany legal education is changing in any case to accommodate the harmonizing bologna model of the european union.84.1 reasons for comparative study of legal educationeach of these recent innov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and japan seeks to address the same problem of combining legal knowledge with practical training. comparing these efforts can help us better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 at hand, and further im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