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体育综合_第1页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体育综合_第2页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体育综合_第3页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体育综合_第4页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体育综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部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 全国联考体育综合考试大纲第一篇 运动训练学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概述 1竞技体育释义 2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 3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3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二)运动训练概述 1运动训练释义 2运动训练的基本阶段 3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概述 1运动训练学释义 2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 3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4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二、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1运动成绩释义 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1. 竞技能力释义2. 竞技能力的构成3. 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4.

2、 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三、运动训练原则(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1. 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2.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1. 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2. 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3. 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三)有效控制原则1. 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2. 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3. 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周期安排原则1. 周期安排的原则概念2. 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3. 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五)适宜负荷原则1. 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2. 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3. 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4. 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5. 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六)

3、区别对待原则1. 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2. 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3. 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1. 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2. 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3. 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1. 运动训练方法概述2. 运动训练方法体系3. 运动训练手段概述4. 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1. 重复训练法2. 间歇训练法3. 变换训练法4. 循环训练法(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1. 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2. 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3. 固定组合练习手段4. 变异组合练习手段五、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

4、述1. 体能训练释义2. 运动员体能的构成3. 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1. 力量素质释义2. 最大力量的训练3. 快速力量的训练4. 爆发力的训练5. 相对力量的训练6. 力量耐力的训练(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1. 速度素质释义2. 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3. 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4. 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素质及其训练1. 耐力素质释义2. 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3. 糖酵解无氧代谢功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4. 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六、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1. 运动技术释义2. 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1. 直观法与

5、语言法2. 完整法与分解法3. 想象法与表象法4. 减难法与加难法(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1. 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2. 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3. 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4. 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5. 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七、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1. 竞技战术的定义2. 竞技战术的构成3. 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1. 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方法2. 程序训练法3. 模拟训练法4. 实战法(三)战术方案的制订1. 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2. 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八、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1

6、. 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2. 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3. 运动员心理训练类型(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1. 意念训练法2. 诱导训练法3 模拟训练法(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1. 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2. 使用表象放松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3. 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4. 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5. 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四)运动智能概述1. 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2. 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3. 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九、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1. 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2. 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1. 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2. 起始

7、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三)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1. 运动成绩指标2. 竞技能力指标3. 训练负荷指标 十、运动训练计划(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1. 运动训练计划释义2. 制订运动训练计划意义3. 运动训练计划分类(二)多年训练计划1.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2. 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3.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 特点4.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5.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6. 基础训练计划的多年训练计划7. 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8. 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三)运动训练课时计划与组织1. 训练课的种类2. 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3.

8、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4. 训练课的结构5. 训练课的负荷量度本篇参考书目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第二篇 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总论(一)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1. 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2. 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二)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1.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2.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3. 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三)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1. 学校体育的结构2. 学校体育的功能3. 学校体育的目标二、体育课程(一)体育课程的含义1. 体育课程的概念2. 体育课程的特征(二)体育课程的编制1. 体育课程的目标2. 体育课程的内容(三)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

9、经验与改革趋势1. 历史经验2. 改革趋势三、体育教学(一)体育教学活动的要素1. 构成要素2. 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之间的关系(二)体育教学目标1.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2.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3. 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三)体育教学过程1. 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2. 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3.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4. 体育教学原则体系(四)体育教学方法1. 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2. 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3. 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五)体育教学计划1. 体育教学计划的含义2. 单元体育教学计划3. 课时计划(六)体育教学实施1. 体育教学常规2. 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的运用3. 体育教

10、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4.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四、课余体育(一)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1. 课余体育的地位2. 课余体育的特点(二)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1. 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2. 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则五、学校体育管理(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1. 学校体育宏观管理的机构与职能2. 学校体育微观管理的机构与职能3. 学校体育管理的依据与方法4. 学校体育管理的主要内容5. 学校体育管理法规(二)体育教师1. 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2. 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3 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本编参考书目周登嵩 .学校体育学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第三篇 运动生理学一、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

11、目的和任务(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二、肌肉的活动(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2. 肌肉的收缩过程(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缩短收缩2.拉长收缩3. 等长收缩(三)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长度与张力的关系(四)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1.形态特征2.代谢特征3. 生理特征(五)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三、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织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 长期运动对换气功能的影响(三)呼吸运动的调节1. 呼吸

12、运动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四)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少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四、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二)血液的功能1. 运输血液2.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3.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 1.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五、血液循环(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

13、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长期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六、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一)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七、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 (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 1.物质代谢2.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 (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 1.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 2.血糖浓

14、度与运动能力3. 糖原储备与运动能力4.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 1运动过程中脂肪代谢供能的特点2.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四)运动与蛋白质代谢1.蛋白质的生理供能2.运动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五)水的代谢 1.水的主要生理作用 2.运动状态下水的代谢(六)肾脏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1.肾脏在维持机体水平衡中的作用 2.肾脏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七)运动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 1.运动与运动性蛋白尿2.运动性血尿(八)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 1.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 2.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八、运动技能的学

15、习 (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 1.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 2.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九、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 (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1.激素的概念 2.激素的生理作用 (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1.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 2.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 1.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分类3. 危害 十、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 (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1.赛前状态的概念2.准备活动 (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极点2.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运动性疲劳1.概念2.产生机制3. 判断

16、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四)恢复过程 1.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 2.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 十一、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一)身体素质概述 1.身体素质的概念 2.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 (二)力量素质 1.力量素质的概念 2.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 1.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 2.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 1.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 2.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灵敏素质2.柔韧素质 十二、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一)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思维负荷阈 1.负荷阈的组成2.体育教学负荷阈的特征与调控3. 课余运动训练负荷阈的特征与调控 (二)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1.安静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