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和谐阳光河岸(高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_第1页
金堂和谐阳光河岸(高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_第2页
金堂和谐阳光河岸(高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_第3页
金堂和谐阳光河岸(高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_第4页
金堂和谐阳光河岸(高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金堂和谐阳光河岸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水文工程大队二八年五月金堂和谐阳光河岸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勘察阶段:详 勘工程编号:SGDKC-E-2008-342008年4月12日2008年5月19日 提交单位: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水文工程大队大 队 长:总工程师:审 定:审 核:工程负责:编 写:提交日期:2008年5月19日-单位地址: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新力路208号 邮编: 电 话:(028) 传真:(028) 目 录1、前言- 1 -1.1拟建工程概况- 1 -1.2勘察目的、任务和技术要求- 1 -1.3勘察技术依据- 1 -1.4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2 -1.4.1 勘

2、察方案设计- 2 -1.4.2 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2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 -2.1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3 -2.2气象、水文概况- 3 -2.3地形地貌- 3 -2.4区域构造及地震- 3 -2.5 场地地基土构成及分布- 3 -2.5.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ml 4)- 3 -2.5.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al+pl 4)- 4 -2.5.3中生界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基岩- 4 -2.6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土腐蚀性评价- 5 -2.6.1地下水类型及其赋存条件- 5 -2.6.2 地下水埋深及水位变化幅度- 5 -2.6.3 环境水腐蚀性评价- 5 -2.6.

3、 4 场地土腐蚀性评价- 5 -2.7不良地质- 6 -3、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6 -3.1场地的地震烈度及设防- 6 -3.2场地地基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划分- 6 -3.2.1 地基土类型- 6 -3.2.2 场地类别、卓越周期- 7 -3.2.3 场地抗震分析- 7 -3.2.4 地基土抗震液化特性评价- 7 -4、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选用及岩土参数建议值- 8 -4.1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和选用- 8 -4.2各地基土主要岩土参数建议值- 9 -5、岩土工程的分析与评价- 9 -5.1场地的稳定性及建筑物的适宜性- 9 -5.2地基土力学性质评价- 10 -5.2.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

4、填土层(Qml 4)- 10 -5.2.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al+pl 4)- 10 -5.2.3中生界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基岩- 10 -5.3地基基础方案分析评价- 10 -5.3.1基础选型分析- 10 -5.3.2高层建筑天然地基方案评价- 11 -5.3.3高层建筑桩基方案分析和评价- 41 -5.3.4基床系数- 43 -5.3.5 低层建筑地基基础方案- 43 -5.3.6地下室抗浮评价- 43 -6、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44 -6.1基坑降水- 44 -6.2基坑支护- 44 -6.3岩土工程监测- 44 -6.3.1质量检验- 44 -6.3.2建立观测系统,及时

5、全面进行安全预报- 44 -6.3.3建立长期沉降变形观测- 44 -7、结论与建议- 45 -7.1结论- 45 -7.2建议- 45 -8、报告所附图件序号图件名称张 数图 号1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6附表:1122测量放孔成果3附表:13153工程地质平面图1附图:14工程地质剖面图127附图:21285工程地质柱状图10附图:1291486室内试验报告(土工试验、岩石试验、颗分、水样等)87波速测试报告138勘察委托书11、前言1.1拟建工程概况金堂和谐阳光河岸项目由成都和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受其委托,我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水文工程大队承担其拟建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拟建项目为

6、综合性住宅小区,由高层和低层建筑构成。本次详勘涉及1118层高层建筑19幢,12层的低层建筑3幢,部份主楼(13#楼)下设地下室一层。拟建工程由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根据设计方提供的拟建筑物岩土工程勘察要求等基本资料,各拟建建筑物基本特征见表1.1。表1.1 各拟建建筑物基本特征建筑名称建筑物底面积(长宽)m2设计等级高度/层数上部结构类型预计基础埋深(m)预计荷载(KPa)基础型式地下室埋深(m)1楼100.6516.0乙级34.2/38.7 (11F)剪力墙结构34220待 定无2楼89.615.2乙级33.0/37.5(11F)剪力墙结构220待 定无3楼88.415.2乙级3

7、3.0/37.5 (11F)剪力墙结构220待 定无4楼90.815.2乙级33.0/37.5 (11F)剪力墙结构220待 定无5楼91.615.5乙级54.0/58.5 (18F)剪力墙结构45360待 定无6楼94.015.5乙级54.0/58.5 (18F)剪力墙结构360待 定无7楼32.028.4乙级54.0/58.5 (18F)剪力墙结构360待 定无8楼32.028.4乙级54.0/58.5 (18F)剪力墙结构360待 定无9楼100.716.0乙级34.2/38.7 (11F)剪力墙结构34220待 定无10楼90.415.2乙级34.2/38.7 (11F)剪力墙结构22

8、0待 定无11楼92.815.5乙级54.0/58.5 (18F)剪力墙结构45360待 定无12楼91.615.5乙级54.0/58.5 (18F)剪力墙结构360待 定无13楼94.015.5乙级54.0/58.5 (18F)剪力墙结构360待 定-5.40(0.00标高453.95m)14楼32.028.4乙级54.0/58.5 (18F)剪力墙结构360待 定无15楼31.827.6乙级54.0/58.5 (18F)剪力墙结构360待 定无19楼31.827.6乙级54.0/58.5 (18F)剪力墙结构360待 定无16楼851.94乙级42.0/46.5 (14F)剪力墙结构342

9、80待 定无17楼848乙级48.0/52.5 (16F)剪力墙结构3420待 定无18楼848乙级54.0/58.5 (18F)剪力墙结构45360待 定无2022楼丙级12 F框架结构12待 定无地下室丙级框架结构独立基础-5.40(0.00标高453.95m)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关于岩土工程勘察分级划分标准,拟建项目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三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为二级地基,故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1.2勘察目的、任务和技术要求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技术要求,本次勘察目的、任务及要求在于:1.2.1按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和高层

10、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中“详细勘察阶段”要求进行;1.2.2查明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它不利影响,提出合理处治措施;1.2.3查明荷载影响范围内各岩土的分布、厚度、深度、均匀性及物理力学性质;确定卵石土的密实度和岩石的风化等级,并划定其界限;1.2.4查明古河道、塘堰、沟、坑、洞、墓穴、各种地下管网及其它地下障碍物的分布范围、深度、堆积及回填物; 1.2.5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场地地震安全性;若遇可液化地基,进行地震液化评价,并提出处理措施和建议;1.2.6论证分析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提出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建议,提供与设计要求相对应的地

11、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参数,提出设计与施工的合理建议;1.2.7提供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计算和支护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论证其对周围已有建筑物、地下设施和斜坡的影响;1.2.8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类型、水质。提出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并提供含水层的主要水文地质参数和抗浮设计水位的绝对标高。1.3勘察技术依据1.3.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3.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1.3.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3.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1.3.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1.3.

12、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1.3.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1.3.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1.3.9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1.3.10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03144号;1.3.11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委托方提供)和金堂和谐阳光河岸岩土工程勘察要求(设计方提供)。1.4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完成情况根据勘察技术要求,在充分搜集本地区已有地质资料及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设计要求,按有关规范规定,开展本次勘察工作。1.4.1 勘察方案设计1.4.1.1勘探点的布置:为掌握地基土

13、在拟建建筑物范围内纵横方向上的分布情况,满足工程地质评价要求,本次勘察按拟建建筑物周边线及角点布置勘探点,共布设勘探点259个(建设方认可),间距4.436.5m,其中控制性勘探点82个,占总数的 1/3多,符合规范要求;控制性钻孔中选取19个钻孔,对其实行全断面取芯钻探,同时兼作波速测试孔。其位置详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附图01)。1.4.1.2勘探点深度:为掌握地层纵向变化,特别是软弱下卧层分布,对于高层建筑需满足沉降计算及施工方面要求,勘探点深度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初步确定,根据野外施工情况予以调整。12层

14、低层建筑:一般性钻孔6.79.8m,控制性钻孔9.910.9m。1118层高层建筑:一般性钻孔6.712.00m,控制性钻孔7.621.5m。1.4.1.3测量放孔:根据建设方提供的建筑物总平面图,由专业测量人员采用全站仪进行实地测放,孔口高程以建设方提交的高程控制点进行引测,为黄海高程系统,高程及孔位误差符合规范要求。1.4.1.4钻探:采用液压SP-100型钻机钻进,钻进时采用植物胶固芯护壁金刚石钻头回转钻进新工艺进行全断面取芯,岩芯采取率达85%以上,并对岩芯数码拍照存档。1.4.1.5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采用此手段对每个钻孔的卵石层连续进行原位测试,以定量评价卵石层的密实度和均匀性。同

15、时配合地质钻孔作为解释动探曲线和进行分层的地质依据。1.4.1.6标准贯入试验:在粘性土、粉土和砂土中进行,根据测试成果来判别土层均匀性、划分土层;判别地基土液化可能性及等级;估算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估算砂土密实度及内摩擦角。1.4.1.7地基波速测试:采用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研制的RSM-24FD动探仪、低频速度型检波器,采用瞬状面波法,振源采用重锤锤击,用检波器拾取锤击振动的信号,依测试深度的要求调整检波器和震源到检波器的距离。通过对测区声速信息处理,反演介质内波速场的分布,了解地层物理力学特性,测定地基土剪切波速、动弹性模量和动泊松比等参数,进而对场地地层分层和进行场地类别划分,为场地

16、地震效应分析提供依据。1.4.1.8室内土工试验:在粉质粘土和粉土中采集原状土样进行室内分析,提供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定量参数,供工程评价及建议之用。在粉土和砂土中采集相应数量扰动样进行室内颗分试验,以获取粘粒含量等重要指标。在卵石层中进行颗分试验,以了解砂卵石层土的颗粒构成及级配程度。1.4.1.9土、水质分析:按规范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室内简分析获取相关参数,进行腐蚀性评价;选取二个钻孔在卵石层以上土层按上、下部位分别采集相应数量样品,进行室内分析,供土腐蚀性评价之用。1.4.2 勘察工作完成情况本次勘察于2008年4月12日进场正式开展野外工作,直至2008年4月26日完成野外钻探及测试工作,

17、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见表1.4.2。此后转入室内资料整理工作,提交最终成果报告。表1.4.2 完 成 实 物 工 作 量 统 计 工作项目名称单 位数 量说 明钻孔定位个259全站仪定测钻探进尺(包括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进尺)m2626.90液压SP-100型钻机,植物胶护壁钻进,SH-30A钻机进行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标准贯入试验测试次43地基波速试验m327.20RSM-24FD动测仪、低频检波器,面波法。取土样件18取岩样件22水、土腐蚀性分析土 样2水 样4颗粒分析件11本次勘察室内土工试验及水质分析试验工作由四川中机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心试验室完成,地基波速测试工作由四川中机建设工程质量检

18、测中心完成。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拟建场地北侧紧靠金堂县内毗河,东、西两侧为附近单位房地产开发项目,南侧紧邻金泉路,交通工具可直达勘察现场,地理环境优越,交通十分便利。2.2气象、水文概况区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四季鲜明,日照少,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2C,最高气温达39.0C,最低气温5.9C;主导风向北北向,年平均风速为1.2m/s,最大风速为28.0m/s;平均风压140Pa,最大风压280Pa;年均降雨量在9001000mm之间,多集中于夏季,7、8月份易形成暴雨天气;年平均相对湿度82%,潮湿系数0.97。金堂县县城附近河流主要有北河、中河、毗河及沱江,其中

19、北河、中河、毗河为沱江支流,在赵镇东南部汇入沱江。拟建工程位于毗河南岸,紧靠毗河。根据金堂三皇庙水文站观测资料,毗河多年平均流量40.19m3/s,一般510月为丰水期,11月次年4月为枯水期。2.3地形地貌金堂县地处川西平原与山地过渡地带平原一侧,区域地貌属剥蚀浅丘和侵蚀低山地貌,东临龙泉山,山脊一般最高8001000m,相对高差400600m,老牛坡为全县最高峰,海拔1046m。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成都冲积平原北东缘,沱江水系毗河冲洪积级阶地,阶面高出河水面约24m,阶面上的堆积物由第四系的冲洪积物构成,据区域地层资料,厚度达10余米。基底为白垩系棕红色砂、泥岩组成。场地原为农田耕作地及居民

20、住地,地形约有起伏,整体上呈南高北低。场地地面标高在450.38455.22 m,相对高差为4.84m。2.4区域构造及地震金堂县位于新华夏系构造成都断陷盆地西缘,东临龙泉山背斜,在构造部位上,属扬子准地台中的四级构造,其构造发育呈N3040E向延伸,与成都平原长轴方向基本一致。在晚近期以来,沉积了较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分布于河床及其两岸附近地区,区内在上更新统至今,沉降活动大为减弱,且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弱,从地壳稳定性来看应属稳定区。据历史地震调查,成都市尚未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历史记载与证据,已有地震反应,均为周围地震波及所致。据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近期监测资料,同时统计了1958年1月19

21、84年1在成都附近地区共发生过2.5级地震118次,2.02.4级地震72次,成都未发生过一次。周围强烈地震区均远离成都市,成都市邻区地震虽频繁,但成都市反映不强烈,成都市烈度未超过度,但今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成都震感强烈。综上,工作区就区域地壳稳定性来说,是处于周围微弱活动环绕中的地壳稳定区。2.5 场地地基土构成及分布本次勘察查明,拟建场地内分布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ml 4)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al+pl 4)。下伏中生界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砂岩、粉砂质泥岩组成。现将场地地层由上而下分述如下:2.5.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ml 4)杂

22、填土:灰褐色、稍湿、松散。由碎砖瓦片、砼碎块、废塑料、布料及少量卵砾、粘性土混杂而成。结构疏密不均,系新近堆积而成,堆积时间小于10年左右。场地内零星分布,为农房拆迁地段,层厚1.003.00m。素填土:灰褐色、灰黑色,稍湿,可塑状,结构松散。主要由粘性土组成,上部偶含少量碎瓦片、碎砖块,中下部较纯,富含腐殖质,植物根系发育,场地内广泛分布。揭示厚度0.502.00m。预计堆积年限在10年以内。2.5.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al+pl 4)2.5.2.1粉质粘土:褐灰色、黑灰色,稍湿湿,可塑状。由粘土矿物与少量粉粒组成,含铁锰质氧化物斑点,微层理发育,上部含少量有机质,中下部质纯,底部含粉

23、砂质包含物向粉土层过渡,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结构致密。该层场地地内分布较广,揭示厚度0.704.90m。2.5.2.2粉土:褐灰色、青灰色,湿很湿,中密状。以粉粒为主,下部含粉砂质重,局部地段含淤泥质,含铁锰质氧化物斑点,微层理发育。饱和状态时具振动水析现象,刀切面粗糙,手捏有砂感,不易搓条。该层分布较广,大部分钻孔都有揭露。揭示厚度0.304.30m。2.5.2.3淤泥:灰黑色,湿饱和,软流塑状。主要由粘粒和少量粉粒组成,有机质含量高,见腐烂植物枝叶。粘性强,断面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有摇震反应。场地内零星分布。揭示厚度0.204.40m。2.5.2.4粉细砂

24、:褐灰色、青灰色,湿饱和,松散。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暗色矿物组成,含粉砂粒,颗粒呈细粒状、棱角状。分布不连续,位于卵石层以上,呈透镜状产出,揭示厚度0.303.70m。2.5.2.5中砂:褐黄色、青灰色,松散、湿饱和。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暗色矿物组成。局部分布,位于卵石层以上,粉细砂或粉土以下,呈透镜状产出,揭示厚度0.201.50m。2.5.2.6卵石:黄褐色、青灰色,湿饱和。骨架颗粒由花岗岩、石英岩、闪长岩、石英砂岩、灰岩和辉长岩等组成,呈中等微风化,亚圆圆形,一般粒径20mm120mm,大者达160mm,孔隙中充填砂砾和少量粘性土。卵石层顶板埋深1.506.70m,局部地段裸露。

25、该层分布连续、稳定、厚度大,密实度有从上而下增强的趋势,现根据卵石含量和动力触探曲线特征,可划分成如下四个亚层(力学分层):1松散卵石:N1203击,卵粒粒径一般250mm,含量5055%,呈透镜状分布于卵石层上部或夹于其中。2稍密卵石:3N1206击,卵粒粒径一般3060mm,含量5560%,呈透镜状、层状分布于卵石层上部或夹于其中。3中密卵石:N12011击,卵粒粒径3080mm,含量607%,主要以层状分布,局部呈透镜状分布。4密实卵石:11N12014击,卵粒粒径3090mm,含量7085%,主要呈层状分布。2.5.3中生界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基岩2.5.3.1粉砂质泥岩(K2j

26、 ):褐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长石、石英、方解石等矿物组成,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 泥钙质胶结。根据钻探揭露该岩层可划分两个亚层:2.5.3.21强风化粉砂质泥岩: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碎石状,少量柱状,RQD=515%。该层较薄,厚度0.50m左右,连续分布。2.5.3.32中风化粉砂质泥岩: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岩体基本完整,岩质较为新鲜,岩芯多呈柱状,RQD=7085%。该地层分布连续,本次钻探未揭穿,揭露最大厚度10.20m。 2.5.3.4中风化砂岩(K2j):灰白色、紫红色,厚层状构造,粉粒结构,钙泥质胶结。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碎片和碳酸盐矿物等组成。节理裂隙不发育,岩体新鲜完整,岩芯

27、呈长柱状、柱状,节长2060cm,RQD=8090%。和粉砂质泥岩呈互层产出或夹于其中。以上地基土的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附图02128)。2.6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土腐蚀性评价2.6.1地下水类型及其赋存条件场地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层中的孔隙潜水和下伏基岩裂隙水。其中下伏基岩透水性差,具隔水的特征,基岩中水量贫乏,基岩裂隙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本报告不作详细评价。第四系松散层中的孔隙潜水:具弱承压性,具统一的地下水位,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以及毗河河水。以地下迳流方式通过含水层下部排出场外,少部分以蒸发方式排泄。杂填土层、素填土、耕土、粉质粘土层及粉土层为弱透水隔

28、水层;粉砂层、细砂层、中砂、卵石层属强透水层,水位随季节性变化。2.6.2 地下水埋深及水位变化幅度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在1.104.30m,相应高程介于448.71451.93m,最大高差约3.21m,由于受场地附近降水影响,部分地段地下水埋深异常。从观测数据看,正常水位埋深在450.00450.50m间。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调查访问,本区地下水年变幅约1.00左右,常年最高地下水位在453.00m左右。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含水层砂卵石渗透系数K=1520m/d。2.6.3 环境水腐蚀性评价为评价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在ZK68、ZK99、ZK175和ZK200钻孔中各取水样

29、1件进行水质分析,按类环境类型并结合地层的渗透性,对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2.2节的评价标准进行评判(详见表2.6.3)。根据判定结果:场地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SO2- 4Ca2+Mg2+型水,对砼及砼中钢筋均不具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表2. 6.3 地下水腐蚀性判定表评价类型腐蚀介质测试值评定标准(有腐蚀性)腐蚀等级评价结果混凝土结构SO42- mg/L117.7,102.3,120.6,125.4500无腐蚀对砼结构无腐蚀Mg2+ mg/L32.8,32.8,32.2,35.32000无腐蚀NH+ mg/L0,0,0,0500无腐蚀OH- mg/L0

30、.0,0.0,0.0,0.043000无腐蚀总矿化度 mg/L522.4,508.8,540.8,557520000无腐蚀PH值7.39,7.32,7.45,7.356.5无腐蚀侵蚀性CO2 mg/L0.0,0.0,0.0,0.015无腐蚀HCO3- mmol/L6.32,6.42,6.60,6.851.0无腐蚀砼结构中的钢筋C1-=C1-+SO420.25(mg/L)64.93,63.18,64.55,64.65100无腐蚀对砼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钢结构PH值C1-+SO42- mg/L7.39,7.32,7.45,7.35188.7,139.9,155.0,158.73-11500弱腐蚀对钢

31、结构具弱腐蚀2.6. 4 场地土腐蚀性评价本次勘察对场地细粒土采集土样2件进行室内分析,根据试验成果对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2.2节的评价标准进行评判(详见表2.6.)。根据表2.6.结果判定:场地内土对砼结构、砼中钢筋及钢结构均不具腐蚀性。表2.6. 4场地土腐蚀性判定表土名及样品编号评价类型腐蚀性介质测试值评定标准腐蚀等级评价结果ZK69-1粉质粘土对砼结构环境类型为类SO42- g/Kg64.8750无腐蚀性无腐蚀性Mg2+ mg/g49.33000无腐蚀性无腐蚀性地层渗透性为强渗透性PH值7.696.5无腐蚀性无腐蚀性对砼中钢筋W20%的土层C1-=C1-+

32、 SO42-0.25mg/Kg62.6250无腐蚀性无腐蚀性对钢结构PH值7.695.5无腐蚀性无腐蚀性ZK104-1粉土对砼结构环境类型为类SO42- g/Kg58.3750无腐蚀性无腐蚀性Mg2+ mg/g39.93000无腐蚀性无腐蚀性地层渗透性为强渗透性PH值7.756.5无腐蚀性无腐蚀性对砼中钢筋W20%的土层C1-=C1-+ SO42-0.25mg/Kg70.28400无腐蚀性无腐蚀性对钢结构PH值7.755.5无腐蚀性无腐蚀性2.7不良地质勘察场地地势开阔,无滑坡、崩塌、地面沉陷、岩溶、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地基无暗浜、古河道、大的洞室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内局部地段分布有淤泥软土

33、,但位于拟建建筑物基础埋深范围内,基坑开挖时大都可清除,故不会影响拟建物建设,场地内无膨胀性土和湿陷性土等其他特殊性土分布。3、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3.1场地的地震烈度及设防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区划,本区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结构及构造按国家有关规范执行。3.2场地地基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划分3.2.1 地基土类型本次勘察选取了19个钻孔进行面波法波速测试,其测试成果详见附件波速测试报告,对各土层测试成果指标统计分析见表3.2.1,对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1.3款,场地内素填土剪切波

34、速为Vs=135.48m/s、淤泥为软弱土;可塑状粉质粘土剪切波速为Vs= 222.29m/s、稍密状粉土剪切波速为Vs= 218.36m/s、松散状细砂剪切波速为Vs= 242.83m/s,三者为中软土;中砂剪切波速为Vs= 268.98m/s、松散状卵石剪切波速为Vs= 276.87 m/s、稍密状卵石剪切波速为Vs=335.45m/s、中密卵石剪切波速为Vs= 303.67m/s、密实卵石剪切波速为Vs=476.94m/s,四者为中硬土。粉砂质泥岩和砂岩为坚硬土。表3.2.1 地基土波速测试成果统计表土 名统计项目测试单层厚度(m)Vs(m/s)Vr(m/s)动泊松比动剪切模量(MPa)

35、动弹性模量(MPa)素填土频数555555最大值1.901381250.46634100最小值1.001331210.4633293厚度加权平均值135.48123.282.32164.9396.48粉质粘土频数999999最大值5.102362150.433100284最小值2.102121930.41581232厚度加权平均值222.29202.050.42489.07253.61粉土频数131313131313最大值4.902362150.428100284最小值1.502001820.41572206厚度加权平均值218.360198.6100.42286.11244.67粉细砂频数3

36、33333最大值2.702702450.409131361最小值2.002382060.37593261厚度加权平均值242.83220.370.396106.75297中砂频数222222最大值3.402782530.379139380最小值1.502652410.366126349厚度加权平均值268.98244.670.375129.98358.49松散卵石频数444444最大值5.102922650.397153427最小值1.202682440.391129361厚度加权平均值276.87251.690.395137.87385.34稍密卵石频数121212121212最大值6.40

37、3823470.385263713最小值1.403122840.358175485厚度加权平均值335.45305.050.377203.38559.62中密卵石频数171717171717最大值6.404884440.3794291090最小值1.303323020.271198547厚度加权平均值303.69276.090.216240.72628.09密实卵石频数888888最大值4.904864420.2854251082最小值1.444684250.2733941013厚度加权平均值476.94433.640.279409.351047.483.2.2 场地类别、卓越周期根据建筑抗震

38、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1.5款和4.1.6款,据该场地钻孔波速测试成果(见附件波速测试报告)进行统计,该场地地基土的等效剪切波速Vse=298.95m/s,卓越周期Tg=0.132s,上覆盖层厚度为8.5011.20m,根椐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表4.1.6和表5.1.4-1,场地类别为类,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土,特征周期为0.35S。表3.2.2 地基土波速测试成果统计表钻孔号计算场地卓越周期Tg(s)场地等效剪切波速Vs(m/s)ZK6#0.121313ZK18#0.120303ZK43#0.139322ZK53#0.132337ZK65#0.1443

39、11ZK80#0.158282ZK91#0.152296ZK93#0.147295ZK99#0.159251ZK125#0.139289ZK134#0.130301ZK152#0.123280ZK163#0.120299ZK173#0.118325ZK180#0.110317ZK190#0.128319ZK201#0.120259ZK207#0.140255ZK223#0.104326平均值0.132298.953.2.3 场地抗震分析场地覆盖层范围内的等效剪切波速为298.95m/s,为中硬场地土,场地开阔、平坦,区域上属地壳稳定区,无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内无断裂通过,处于抗震有利位置。3.2

40、.4 地基土抗震液化特性评价拟建场地地震设防烈度虽然为6度,但拟建项目大部分为高层乙类建筑,对液化沉陷敏感,本次勘察依据规范要求对拟建场地内饱和粉土、粉细砂按7度的要求进行液化判别。场地局部地段分布为粉土、细砂和中砂层,均位于常年最高地下水位之下,处于饱和状态下,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4.3.34.3.5款、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附录P,对其地震液化特性作如下分析:3.2.4.1初步判别根据土工试验,粉土层中粘粒含量介于5 %10. 0 %间,均小于规范10. 0 %的标准,饱和状态下有液化的可能,应根据标贯测试成果作进一步判别

41、。成都地区中砂层判定为不液化土层,饱和砂土和砂质粉土总厚度小于1.00m,可不考虑液化影响。卵石层中砂夹层可不考虑液化影响。综合以下几点,仅对卵石层之上厚度1. 00m的细砂和粉土层根据标准贯入试验结果作进一步判别。3.2.4.2标准贯入试验判别及液化等级根据饱和土层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与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相比较,前者小于后者时为液化土层,反之为不液化土层,具体计算见下表3.2.4.2。由表可知场地内饱和粉土具轻微液化现象,饱和细砂具轻微中等液化。4、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选用及岩土参数建议值4.1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和选用本次勘察为获取各地基土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及其承载力等定量评价指

42、标,在细粒土和砂土中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测试,并按规范采取样品进行室内分析;在基岩中采集样品作室内单轴抗压试验;在卵石层中进行连续性超重型动力触探原位测试;对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成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4.2节有关要求进行统计分析。具体见表4.1-1、表4.1-2、表4.1-3和表4.1-4。岩土参数统计原则:评价岩土参数性状的指标,如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液限、塑限、塑性指数、饱和度、相对密度等取平均值;其他指标取标准值或根据平均值依变异系数的大小作适当调整;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统计,根据各孔分层的贯入指标平均值,用厚度加权平均法计算场地分层贯入指标平均值和变异系数。

43、4.2各地基土主要岩土参数建议值本次勘察依据所进行的钻探取样、室内土工试验、原位测试等成果,结合成都地区已有的研究成果、工程经验,对本场地所分布的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综合分析后确定地基土主要岩土岩土参数建议值,详见下表4.2。注:带*为经验参数5、岩土工程的分析与评价5.1场地的稳定性及建筑物的适宜性前述(第2.4节)区内在上更新统至今,沉降活动大为减弱,且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弱,从地壳稳定性来看应属稳定区。就区域构造稳定来讲是处于周围微弱活动环境中的地震稳定区,对高层建筑无不良影响。成都地区是地震波及区,不论周围松藩、平武的强烈地震或邻近周围地震波及到成都,最高烈度在7度以下,而按7度

44、设防安全是有保证的。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区划,拟建场地地震设防烈度虽然为6度,但拟建项目大部分为乙类建筑,对沉降较敏感,故应按7度进行抗震设防。拟建场地属类建筑场地和中硬场地土,场地内无断裂通过,无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内第四系冲洪积层厚度不大,基底为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基岩,钻探揭露发现:岩体为中厚层状,完整、强度较高,故场地稳定性较好。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地貌单一,处于抗震较有利位置。综上,拟建场和地基稳定性良好,适宜建筑。5.2地基土力学性质评价由各土层进行的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成果,结合拟建物上部结构荷载及变形要求,对场地内钻探深度范围内的土层性质作如下

45、评价: 5.2.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ml 4)杂填土:结构松散,力学性质差,系新近堆积而成,局部分布于浅表,属不良地基土,基坑开抗时将被清除,不能作基础持力层。5.2.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al+pl 4)5.2.2.1淤泥:软流塑状,孔隙比大、含水量高,为欠固结土,力学性质不良。无实际工程意义。5.2.2.2粉质粘土:可塑状,压缩模量Es平均值为4.76Mpa,压缩系数1-2平均值为0.41,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为5.62击,承载力特征值取150Kpa,属力学性能一般的中等压缩性土。有一定力学强度,但不能作拟建高层建筑基础持力层。场地内厚度变化大,局部尖灭。5.2.2.3粉土:中密状

46、,压缩模量Es平均值为5.75Mpa,压缩系数1-2平均值为0.31,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为5.44击,承载力特征值取135Kpa,属力学性质偏低的中等压缩性土。场地内分布不均,层薄且变化大,工程性能不良,不能作拟建高层建筑基础持力层。5.2.2.4粉细砂:松散状,标贯击数为5.20击,承载力特征值取110Kpa,力学强度低,分布于卵石层上部,层薄不稳定,为不良地基土,不能作基础持力层。5.2.2.5中砂:稍密状,承载力特征值取160Kpa,力学强度中等,分布于卵石层上部或夹于其中,不能作拟建高层建筑基础持力层,做下卧层时应满足强度验算要求。5.2.2.6卵石:卵石层在基础埋深以下以稍密、中密实卵

47、石层为主,具承载力高、压缩性低的特点,工程性质较好;根据各建筑物基底压力大小,在满足强度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选取稍密卵石、中密实卵石作基础持力层。对局部松散卵石软弱夹层,需采取换填或高压注浆加固处理。5.2.3中生界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基岩5.2.3.1粉砂质泥岩:厚层状构造,岩石抗风化能力弱,属软质岩,为可软化岩,具遇水软化的不良性。强风化:属极软岩,容许承载力为500KPa。力学强度较好,变形量小,但层位不稳定,揭示厚度0.50m左右。中风化:属软质岩,岩体较完整,岩芯呈柱状,容许承载力800KPa,力学强度好,厚度大、层位连续稳定。最大揭示厚度10.20m。5.2.3.2粉砂岩:厚层

48、状构造,岩石抗风化能力较强,属较软较硬岩,为不软化岩,水理性较好。 强风化:属较软岩,容许承载力为800KPa,变形量小,但层位不稳定,揭示厚度0.50m左右。中风化:属较硬岩,容许承载力为1800KPa,力学强度好、变形量小,层位连续稳定。下伏基岩埋深在8.5011.20m间,产状平缓,力学强度好,层位连续稳定,是理想的基础持力层。5.3地基基础方案分析评价5.3.1基础选型分析拟建物按7度进行抗震设防,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在地震区基础埋置深度必须满足地基强度和稳定性要求,采用天然地基时,不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一般为1/101/12,采用桩基时,不小于建

49、筑物高度的1/181/20(桩的长度不计在埋置深度内)。天然地基方案:拟建场地内卵石层顶板埋深1.506.70m,其埋深与基础要求埋深相适应,基本不存在超挖情况。在满足规范规定的埋置深度的同时,基底一般为稍密以上卵石层,地基强度能满足上部荷载要求,但另一方面卵石层具密实度变化大、软弱透镜体多、均匀性差的特点,局部地段存在松散卵石、砂透镜体或砂夹层,可进行下卧层的承载力及沉降量验算后权衡分析,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予以解决。鉴于此,拟建高层建筑采用以卵石层作直接的天然持力层的筏基方案是可行的。桩基方案:据钻探揭露场地内覆盖层厚度为8.5011.20m,按规范要求的基础埋深开挖后,卵石层厚度一般在68m间,从场地内卵石层的各亚层的分布情况来看,卵石层下部均为中密实卵石层,局部为极密状,呈透镜体或层状分布。若采用预制桩、沉管灌注桩及管桩方案,以中密密实卵石为桩端持力层,桩长大都在35m间,无桩基实际上意义,另方面成桩时难以穿透上部中密实卵石透镜体,且桩长难以控制,裁桩易造成预应力释放,故不适宜采用。近年来,人工挖孔扩底墩式基础在本地区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中,也是可供选择的基础方案,特别是大跨度柱网下采用一柱一桩更显其优越性,具有施工工艺简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