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一章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2、区域的划分:(1)依据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域 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均质区域: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和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 结节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2)依据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或系统性)、 结构性、动态性。 整体性:这是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的联系性决定的。区域的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 动态
2、性:区域实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 第二章1、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2、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等。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
3、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4、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5、外部性的概念:指经济主体活动对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6、外部性的解决对策:外部效果内部化,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就是要促使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成本的内部化。第三章1、区域经济: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2、区域经济特色的
4、形成原因:(1)区域差异(自然差异、位势差异、趋势差异)区域优势(任何一地方都有某种优势,但不可能集各种优势于一身)(2)产业布局指向性:是区域优势的体现,是特色产业集群区形成的基础。(3)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只有遵循地域分工规律布局产业,才能体现区域特色,产生巨大效益。)(4)区域利益(利益最大化是追求经济特色道路之根本)3、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布局特色4、市场化水平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市场化水平受需求规模、市场层次、市场环境、市场意识等影响(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生产专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5、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持续性以及经济的合理性(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4)市场环境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5)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5、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基础设施配置水平的高低能够反映区域社会发展的程度 区域社会基础设施包括狭义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两部分。6、区域文化:既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7、劳动适龄人口是指男16-59岁、女16-54岁的人口8、人口自然增长4种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9、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身体
6、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10、人口平均期望寿命:通常指某一时段的新生儿的平均期望寿命。11、区域劳动力的质和量: 区域劳动力的供应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要求。 从量上看,在总人口中,只有一部分人具备从事社会劳动的能力,这部分人才可能称为劳动力人口。 从劳动力资源“质”的方面讲,劳动力必须具有一定体质、智力、知识、技能水平,它一般体现在劳动力人口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上。12、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的简称,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3、区域政策目标:运用区
7、域工具解决区域问题是所要实现的目的的明确表达。 第四章1、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和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技术进步包含的意义:一是技术本身的变革和发展;二是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技术进步的理解:狭义:即硬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广义:包括软、硬技术在内的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2、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2)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4)技术进步促进区域劳动力就业4、R&D经费来源:政府投入、企业自筹、国外投资以及其他主体投入
8、。5、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均属技术转让范畴,只是技术引进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而技术转移则是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 6、技术引进或转移的优点: (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7、技术选择的标准: (1)高产出标准论,也叫做资本周转率标准论 (2)社会极限生产标准论 (3)高积累标准论,又叫扩大投资率标准论 (4)时间系列标准论8、适用技术: 适用技术的概念是印度的A.K.N.雷迪于1975年提出的。它是指既满足了引进国或区域发展经济的技术需要,又考虑了引进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的现状、市场
9、规模、文化社会环境、当前技术状态等因素,而使引进技术的最终效果最大的那类技术。9、技术选择的总原则:因地制宜。第五章1、总量指标: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等经济总量指标,近年出现对绿色GDP的探讨。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关系: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其中,国外净要素收入=本国公民自外区域获得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
10、-支付给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 2、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总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总产值(反映工业化程度)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消费总支出x100%(反映消费状况) 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公平分配程度)3、人类发展指数HDI=1/3寿命预期指数+1/3教育指数+1/3GDP指数4、竞争力的分类: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5、国家竞争力: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全国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它涵盖了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且更意味着要营造一个政治民主、经济开放和文化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大环境。6、区域竞争力:主要
11、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7、区域竞争力的提升:(1)地方政府承担着组织培育区域竞争力的职能(2)实施人才战略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3)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4)扶持优势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内在竞争力。8、库兹列茨理论:通过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阐明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主要观点: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处在不断下降之中;第二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
12、是上升的,然而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呈相对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不一定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同步上升,基本上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从总体上看,随着经济发展,各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变化规律是:农业趋于下降,工业趋于上升,服务业变化趋于不明显。10、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1)传统社会阶段(牛顿学说以前)(2)为起飞创造的前提阶段(工业化初期) (3)起飞阶段(相当于工业化中期)(4)向成熟推进阶段(工业化中后期)(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11、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1)传统社会阶段(2)工业化初期阶段(3)工业化中期阶段(4
13、)工业化后期阶段(5)后工业化社会阶段(6)现代化社会阶段第六章1、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1)区域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2)区域发展的优势要通过对区域内部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 。2、区域分工:把一定生产部门固定在国家一定地区的地域分工。3、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原则(绝对优势说):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即绝对利益原则或优势。按各处绝对优势进行生产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地利用。4、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各地区均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各种产品,各国之间的地域分工和贸易也会使各
14、自均为有利 5、约翰 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两国以两种产品相互贸易时,这两种产品的交换比率,在由比较成本决定的幅度内,取决于两国对彼此产品的相互需求,取决于一国对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弹性。 6、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理论:影响一国开发其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有四项,即生产要素、供需状况、相关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7、区域分工的特点:(1)区域生产的专业化 (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 (3)区域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8、区域投资环境:区域投资环境指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投资环境的构成要素,经济、市场、科技管理、资源、文教、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等七个方面。第七、
15、八章1、扩散效应:主导产业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包括(1)前向效应(推力);(2)后向效应(拉力);(3)旁侧效应2、主导产业特征:(1)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 (2)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率;(3)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4)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5)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3、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
16、用的总体部署。4、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5、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6、区域规划的特点: (1)综合性(2)战略性:表现在(a)规划时间跨度长。(b)规划关注的问题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c)规划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d)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发生深远的影响(3)地域性:(a)地方特
17、色 (b)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7、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包括战略依据、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内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既有经济发展战略,也有空间的开发战略。8、区域规划的区域发展政策研究,侧重于微观政策研究,并且要注意区域政策与国家其他政策相互协调一致,避免彼此间的矛盾。9、区域规划类型(1)按规划功能分类:认识型和应用型(2)按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分类:(a)策略型(特点:重视区域所处的环境和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论证注重经济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和经济结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规划方案实施政策、策略的研究较深入,但往往对于经济建设工程的规划布局研究较为简略。) (b)物质型 (c)综合型(3)按
18、规划区域属性分类10、经济区是指经济活动的地域单元11、经济区类型:(1)聚类经济区(2)经济协作区(3)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喀什)(4)部门经济区(5)综合经济区12、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产生的雅典宪章,以“城市规划大纲”的形式,明确规定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区域规划工作结合起来。雅典宪章为区域规划工作在全世界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它是区域规划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一个重要标志。13、世界各国区域规划共同特点:(1)规划体系完整(2)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3)就业问题、土地利用为题、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发展问题以及环境问题是区
19、域规划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4)逐步走上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第九章1、战略: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型的重大谋划。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战略研究的特征:全局性、长远性、综合性和层次性。2、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3、战略目标期限:短期目标又称近期目标,一般5年左右;中期目标,一般以10年为期;远期目标,或叫长期目标,通常在20年以上。4、在自然资源中土地资源是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区域容量研究中又集中在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方面。土地人口承载力:是
20、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5、初级产品出口是经济起飞国家和地区一般的发展战略模式。出口替代: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6、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1)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2)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3)要体现区域和区内各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4)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第十章1、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内涵:(1)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
21、型工业(2)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2、推动型产业的特征:(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2)有较强的创新能力(3)产业关联性强(4)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5)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3、佩鲁看法:某区域一旦有了推动型的产业,那么它就可以增加生产的总产出,这是推动型产业对经济体系总产出的直接贡献。同时,推动型产业可以启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是推动型产业对经济体系总产出的间接贡献。4、乘法效应:由于扩散效益,推动型产业增加单位投入,必然产生若干倍的经济增长。5、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增长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
22、果6、极化作用产生的原因:规模经济效应和聚集经济效应 扩散作用产生的原因: (1)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2)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3)政府的调节7、重点发展城镇的选择:(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2)城镇的发展规模(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8、圈层结构:内层圈、中层圈和外层圈。第十一章1、 人工化的土地就是指人的劳动与自然土地结合后的已利用土地,无论性质和内涵实质上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它使土地由劳动对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经过劳动的加工、改变,而逐步成为劳动资料(生产资料)、生态经济要素和商品经济要素。人工化的土地具有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及资源和资产的双重特性,也就具
23、备了新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2、 土地资源的特征:稀缺性、恒久性、不动性和区位差异性。3、土地利用的概念: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人类利用土地的方式不应当是向土地简单的索取,而应当成为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为。4、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反映指标土地利用率:指以利用的土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土地利用率=100% 建筑密度: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与地面面积之比。 容积率:亦称建筑面积密度,指一定地块范围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以整个地块面积之比。5、土地的需求与供给是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问题。(耕地红线为
24、18亿亩)6、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耕地与建设用地的比例。土地的需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基本需要。土地的供给是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和未利用的后备储量总和,包括无弹性的自然供给和额=有弹性的经济供给。在区域规划中,研究土地的供给问题,实际上就是土地资源的部门之间分配的问题。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把耕地的现成数量和空间分布看成是“死”的,而是看成是“活”的,可适当变动的。7、 城市用地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8、 土地利用分区:又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
25、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9、空间管治:是区域管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它是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其中包括城镇建设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建设、土地利用资源等内容,以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实施区域的统一规划,以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各团体、企业、居民等不同主体的利益。10、保护耕地的战略目标: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及保持现有耕地总量不再减少,并努力做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总量也有所增加。 保护耕地的基本策略:(1)严格控制城镇发展用地规模,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2)调整村
26、镇居民占用地,部分退宅还地(3)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增加土地利用面积(4)进行土地整理、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5)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办法,建立保护耕地的经济制约机制(6)改变土地管理体制,强化土地管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第十二章1、 产业: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单位。2、 第一产业:一般指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的产业,其中主要是农业和采矿业。3、 确定农业专业化生产基地:首先应考虑为解决粮食需要的基本农田,既满足区域内总人口需要的口粮、牲畜饲料粮、地方用粮以及必需的储备和种子,余下才是向区域外提供的商品粮。第十三章1、 基础设施:国民
27、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2、 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四大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和通信系统等部门。3、 基础设施的性质:公共性、两重性、系统系、长期性和间接性。4、基础设施的作用:(1)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2)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3)基础设施是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前提。(4)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5)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5、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超前型(英国)、平行型(美国)
28、、随后型(苏联)6、综合给排水规划中的几个问题:(1)综合利用问题(2)开源节流,合理用水(3)加强水源保护和污水处理第十四章1、城镇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2、城镇体系的类型:(1)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划分:(a)单中心体系类型(b)多中心城镇体系类型(2)按区域的经济类型划分:(a)综合经济区域城镇体系(大经济区、基本经济区、基层经济区) (b)根据需要划分为矿区型、农业区、以及流域型、铁路公路沿线型城镇体系(c)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可以分为全国、省域、(地级)市域、县域城镇体系类型(d)以特殊的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为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高阻隔性封装材料合作协议书
- 2024年SO2自动采样器及测定仪项目建议书
- 2024年数控组合机床项目建议书
- 2024年双端面磨床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4年致密熔铸合成云母陶瓷项目发展计划
- 2024年传真保密机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4年高分子复合着色材料项目合作计划书
- Syringaldehyd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Sulfadimethoxine-sodium-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4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农业的区位选择含解析
- GB/T 25356-2024机场道面除冰防冰液
- 18 《浏览数字博物馆》(教学设计) 五年级信息技术武汉版
- 期中测试卷(1-4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 建筑工程项目中的精益建造和可持续发展
- 广东省2023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
- 大国三农II-农业科技版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
- (新版)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绿化养护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高考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基础知识填空默写(每天打卡)
- 专题12 应用文写作-【中职专用】备战2025年对口高考语文题型专练 (解析版)
- 代孕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