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九年级语文教案_第1页
《有的人》九年级语文教案_第2页
《有的人》九年级语文教案_第3页
《有的人》九年级语文教案_第4页
《有的人》九年级语文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有的人 _九年级语文教案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有的人 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 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参照 “教学设计 (A)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1听朗

2、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结构划分请参照“教学设计 (A)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 “生 ”和 “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齐读诗歌。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诗歌的首节中 “活 ”与 “死

3、”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 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3)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 请大家细读课文, 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明确:第 1 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第 2 4 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第 5 7 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1) 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明确

4、: 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 “刻在 ”和 “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头 ”,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 ”的痴心梦想。 “不朽 ”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 ”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 ”(t6u)与“朽 ”(x 押u)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2) 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明确: “倒 ”和 “垮 ”,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 “倒 ” 者未必垮; “垮 ”者必倒。 “垮 ”比 “倒 ”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 此外, 这样一改, “垮 ”

5、(ku )与下句的 “人民永远纪住他 ”中的“他” (t 字)也同韵。(3) 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新课程七年级语文学科学习活动设计我 爱 这 土 地泸州七中郭佳琴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A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美,背诵本诗。B、能理解本诗所用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领悟本诗的意境。过程与方法A 、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之美,欣赏诗歌的意境美。B、课外查找资料,阅读补充的诗歌,深入理解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 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使自己的爱国热情得以点燃

6、。二、学习重难点1、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3、通过感受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四、学习准备“友邦惊诧 ”论教学目的一、学习驳斥反动论点和论据的写法二、掌握课文中反语和对比、排比、反复句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三、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愤恨,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坚决彻底的战斗精神。教学设想一、理清文章线索,明确其批驳的逻辑层次是:亮出靶子,逐点批驳,补录电文。二、针对敌论层层批驳,既驳论点又驳论据是本文 .写作上的显著特点,学习时应注意体会。三、本文语言犀利,爱憎分明,应通过朗读用心体会;复句中关联词的恰当使用,也是学习本

7、文应该留意的。教学时数:两课时。 指 一、复 https:/ 文的有关知 ,理清什么是 点、 据和 。二、朗 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初步体会排比反复句的作用。三、在熟悉 文的基 上理出文章 构 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品的 代背景,朗 文并理出全文思路,明确 及 据。教学 程一、 入新 。二、解 。从 目看, 迅先生要批 的是所 “友邦惊 ”,可 目上的引号是不能漏写的,它表明 四字是引文, “ ”是 。那么, 加了引号的 “友邦惊 ”究竟是什么 西?三、研 新 。 :本文的 点和 据各是什么? 点: “友邦人士 国将不国 ”。 据: “ 机关 悉被破坏 ”。作者是如何提出 点和 据的?1.学

8、生 文第 1 段。思考: 迅先生一开始就写道: “只要略有知 的人就都知道 ”,根据下文,作者 略有知 的人都知道一些什么?2.根据 文的注 以及 一段的有关内容, 学生是在什么 的 史背景下去 愿的。3.从 史背景看,学生运 是正 的运 。所以 迅先生 , 道理是“只要略有知 的人就都知道 ”。 里的 “只要 就 ”表示条件复句的关 ,在文中有什么含 ?4.当 , 北已 没有学生的安身之地。( : “ 上不是 , 就 ? ”)学生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放下 包来 愿。在如此 “可怜之至 ”的情况下 愿,其 果又是如何呢? “不道 国将不国了”,找出作者表示 慨的关 。5.再 “不道 ”一句

9、,体会 一复句中作者感情的 次关系。6 国民党政府的通 内容是不是 文里所述的 一部分?你能否在 段文字中找出有关 加以 明?7.一般 https:/ 文的写法 是开 山 出 ,而本文 什么先 明学生 愿的背景,最后才引出 呢?四、 。1.驳 https:/ 文的 .写作,要求把所 的 法 出来,然后加以批 。 篇 的第 1 段,并不是 出 方的反 点。如果是,完全可以 来写: 回学生的 愿,是因 日本占据了 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 会去哀求国 ,而国 却正和日本是一伙。国民党政府在十二月十八日通 各地 政当局的文里, 学生加上 多罪名,而且指出 果, “友邦人士,莫名惊 , 此以往,国将不国

10、”了! 迅不是 写的。 你 照原文 写有什么不好,原文的写法好在哪儿?2.找出 文中运用反 、排比反复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附:板 第二 教学要点了解 点、 据的写法,体会反 和排比反复句的作用。一、研 新 。 :作者是如何批 点的? 后 (一)分析2 4 节1 2-4 思考: .段首作者所 的 “好个友邦人士! ” 句 的 含 是什么?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 照事 行批 后,作者 什么不 反复 “好个友邦人士 ”,而要加上国民党政府 ” 五个字作定 ,深意在哪里? . 迅先生是 不会相信国民党血口 人所列 的学生的罪状的,既然如此,第4段的开首 什么要 “即使所 的罪状是真的 ” 一句?

11、朗 一段, 找出 一段的关 。 一 用事 作 据,通 比分析,揭露并 了“友邦惊 ”的反 和虚 。 第 5 至 7 段, :国府 学生 国 愿,要求收复失地,会“ 此以往,国将不国 ”,那么,怎 的做法才会使国家像一个国家呢?作者 此作了精采的推理。 :“好像 一 。 ”提示:很 然,接照他 的 推 出来的 ,是十分荒 的。 . 注意, 一段共用了十个 “国 ”字, 什么唯独 “永 国下去一 ”的 “国 ”字要加上引号?提示: 里是正 反 ,即 “亡国 ”之意。 . 第 5 段,体会 一段 中的排比反复句在反 中的作用。 . “友邦人士 ”与国民党政府主奴关系究竟到了哪种地步?文章在第6 段作

12、了 揭露。 一段,然后体会。 . 第 7 段。在前几段已 将反 斥得体无完肤之后, 一段有什么作用? 是批 的第二 ,先指出“国将不国 ”的可笑, 而揭露他 叵 的居心。文章至此, 已被 倒, 已取得 斥的 利, 既然如此, 再写第 8 段又有什么作用? . 尾段 的 尾有何作用?二、小 全文, 巩固。附:板 文教案 友邦惊 由范文先生网教案 道 https:/ 搜集整理,版 作者所有 , 注明出 !一、素 教育目 (一 )知 教学点1了解虚 “而 ”“之 ”的用法。2 累一些文言 。(=) 能力 点情景想像、朗 。(三 )德育 点人与自然的和 一。(四 )美育渗透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的抒情 。

13、二、学法引 本文是一篇 美的游 散文,能抓住特定 、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景, 比 、 人的修辞手法使 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 ,用心感受, 着力于 、感悟。三、重点、 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2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四、课时安排l 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自读、朗诵老师启发提问、点拨。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 一 1610) ,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 现在属湖北省 )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

14、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 ”,世称 “公安派 ”。他们提出 “性灵说 ”,认为文学应当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 ”,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 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

15、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并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整体感知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2教师范读。3学生有感情朗读。(三) 教学过程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地点:满井人物:我与数友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经过:心境 “若脱笼之鹄 ”,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结果:感慨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3概括段意(1) 第一自然段写城中 “余寒 ”景物,欲扬先抑;(2)

16、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毛羽鳞鬣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自然景一人文景一自然景(山水风光一游人一动物)远景一近影(山水 光一柳梢、麦田)7提 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 句有哪些?体 了作者什么心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若脱 之 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抑郁、 躁一 松喜悦一感 美(抑一 )(四). 、 晨本文以 作 ,言明自然未 没有春色,只是“局促 ”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 了。 体 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 “郊田之外 ”,不是在人事 的 “城 ”中。作者在官 感到孤独,大自然却 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 近中,山水 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 面一:分散朗 ,并注音 (出示小黑板,全班在 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