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_第1页
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_第2页
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_第3页
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_第4页
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张玉祥21世纪即将到来,建设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人们从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研究在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产生的新现象、新特点,到探索经济发展的新规律,提出了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经济理论。以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和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及智力为支柱的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正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从根本上说,站在知识经济背后的是创新、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知识的不同层次的人,而人的背后则是教育。(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在下世纪中叶赶上和超过中等发

2、达国家的宏伟目标,使建设事业面临十分繁重的任务。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建设事业的巨大影响, 坚持科教兴国,科教兴业的战略,将使建设事业的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因此,建设教育应与建设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为建设事业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3)全国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是教育战线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和新形势,要与它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

3、作用相适应,改革发展,有所作为,有所建树。面对知识经济 ,面对未来建设事业的繁重任务,面对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对建设事业和建设教育来说,就要重视人力资本,提高全行业劳动者素质,培养和造就现代科学技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培养大量的各级各类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大批适应现代生产的工艺操作人才,要造就出一个具有现代知识和能力的建设队伍。教育与经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教育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和知识保障,同时,又要适当超前于经济社会生活,建设教育也不能例外。这样,随着21世纪的来临,建设教育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总结历史经验,适应这种变化,全面系统地考量建设教育,研究21世纪初的建设教育发展

4、的战略思想、战略任务、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用以指导建设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21世纪初的建设教育发展战略,我们建立了包括建设教育主管部门 、建设教育协会、高中等专业学校和企业有关专家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鉴于建设事业和建设教育的历史资料比较缺乏,统计资料更不完善的状况,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性为主的方法。本课题经建设部科技司批准立项, 1999年11月课题组进行阶段成果讨论,12月中旬完成了21世纪初建设事业发展与人力结构关系的研究、建设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21世纪初建设教育战略思想和战略重点的研究和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措施的研究等4个子课题,在此

5、基础上12月下旬完成了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课题研究报告。一 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人才和教育工作的需求(一)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建设职工队伍不断壮大建设事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和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固定资产、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和城市管理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后,建设事业得到迅速发展,队伍不断壮大。1978年建设事业城镇从业人员年末总数为939.5万人,到1998年末已达3564万人(不含市政),其中建筑业从业人员,达3327万人,是1978年的近4倍。20年间,建设事业城镇从业人员数量翻了两番,年均增长10.5%。占全国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7

6、8年的2.34%增长到5.09%。建筑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截止1998年底,建筑业的村镇建筑企业职工人数已达1633.8万人,是1978年235.6万人的近7倍。(以上据和)在这个期间里,建设事业专门人才的数量增长幅度也比较大。据1983、1989、1993、1995和1998年全国建设事业人才现状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专门人才占职工队伍总数的比例,在队伍总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由1983年的4.8%增加到1998年的22.32%。同时,专门人才中有学历人员所占比例由1983年的76.55%提高到1998年的80.13%;有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由1983年的79.3%提高到1998年的85.4

7、8%;既无学历,也无职称双无的管理(二)随着职工队伍的发展,专门人才结构和生产操作队伍素质发生了变化1 专门人才行业分布结构建筑业和城建行业专门人才比例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队伍的素质较低,而房地产行业队伍素质较城建、建筑则稍好一些,科研规划、勘察设计和政府管理部门的队伍素质最好。从表2还可以看出,行业内部各子行业的专门人才分布结构逐渐趋向合理,以建筑业为例,1989年各行业专门人才所占比例相差幅度较大,机械施工行业专门人才所占比例最高(13.66%),建筑施工所占比例最低(7.11%),两个行业专门人才所占比例相差6.55个百分点。到1998年,从事建筑施工行业的专门人才所占比例提高到21

8、.26%,超过了从事机械施工行业的专门人才所占20.68%的比例。 表12 专门人才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表3列出了1989年以来,专门人才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专门人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也有较大改善。研究生和本科生所占比例有所提高,中专生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专科生基本没有变化。职称层次也是高、中级职称比例有所增加,初级职称有所下降。表4列出了1998年专门人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可以看出,专门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占1/5左右,专科和中专各占2/5。专门人才中,高级职称人员不足6%,中级职称人员占30%以下,初级职称占60%以上3 专门人才年龄结构1998年专门人才的年龄结构

9、(表5),可以看出,40岁以下的人员占近50%。建工行业中,30岁以下的人员较多,占24.35%,40岁以下的人员占一半左右,但是,主体仍是41到50岁的人员,近30%。勘察设计行业专门人才年青人较多,30岁以下占22.86%,40岁以下人员占60%。4 生产操作队伍素质状况约占建设事业从业人员90%以上的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国有企业从业人员只有444万人,其余是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其中集体建筑企业311万人,乡镇建筑企业1633万人,还有大量的农村建筑从业人员。农村建筑从业人员中,放下锄头拿起瓦刀的农民工占大多数,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筑业操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根

10、据对一些地方的调查,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自有队伍中真正在一线从事施实际操作的技术工人已寥寥无几,现场施工任务主要由农民工承担。农民工队伍整体文化和技术素质较低,其中5060% 仅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同时,对大量这类操作人员缺乏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操作技能又低。这是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相比之下,城市管理方面操作人员的素质要好一些,特别是公交、水、气、热方面的操作人员,大多数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经过一定的职业或岗位培训。如上所述,建设事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队伍素质有了提高;专门人才行业分布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建设事业职工队伍的

11、整体素质远不适应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创新人才极为紧缺,一线施工和操作人员的低素质,已经制约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影响了行业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质量效益的提高,很不适应面向21世纪建设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三) 建设事业面向21世纪的改革与发展1 据有关预测,“十五”期间,国民经济总产值将从2000年的9.5万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3.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将从2000年的3.5万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6.2万亿元。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2005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5%,2015年将达到45%左右,城镇人口达到6.3亿左右。城市

12、住房建设和基础设施是中国经济建设也是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新增长点。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大,必将导致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建筑业将以高于整个国民经济2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促成建筑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事业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科技进步对建设事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高。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地下城市与地下交通、海底隧道、高速公路与铁路、结构抗震、定向爆破、设备整体吊装、大体积混凝土,集中供热供气,大规模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工程技术都已广泛应用于建设事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建设事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更将发生重大变化。据专

13、家分析,未来建筑要向智能化、生态化、节能化发展,建筑设施将由陆地推向海洋,核工程也将有较大发展;随着高科技广泛应用于建设事业,必将带来材料的革命性发展,给建建设事业产品功能和结构带来巨大的变化;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的兴起,打破了信息流通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建设事业的速度,必将带来生产手段现代化,使建设事业特别是建筑业的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cac技术将广泛用于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全过程。因此,建设事业特别是建筑业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会发展成为综合运用各种高新科学技术的新型产业。3 建设事业的体制改革,产业

14、组织结构的调整,使建设事业的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城市建设、管理等各项事业的现代化和民营化改革,建筑业产业组织方式的变革,促进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以独立施工企业为骨干,以专业分包和劳务企业为依托的建筑业产业组织结构的形成。即大型骨干建筑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将成为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管理水平高、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的综合建筑企业,独立施工企业将成为专业分包企业 。建筑企业将适应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特点,打破产业界限,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向多产业拓展。以工程承包为主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跨产业拓展;教育、科研、设计、估价、监理和项目策划与管理等知识型产业将得到迅速发展,在建筑业中占据越来越

15、重要的地位。4 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伐的加快,产业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实际上,外国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局面已经出现,我国建筑业已逐步走向国际化。大力开拓国际建筑市场,逐步提高我国建筑业在国际承包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份额,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四) 21世纪初建设事业对从业人员队伍素质的要求及其对建设教育的影响1 管理层知识化、操作层技能化是建设事业人力素质结构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对建设事业贡献率的不断提高,现代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管理层和操作层的分离,是建设事业人力结构的重要特征。构成建设事业主要是建筑业

16、人力结构“管理层”的从业人员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两大类,分为行政管理系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系统和以科研、设计、教育为主的辅助生产管理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建筑生产对象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必然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走向知识化,向知识型和技术、技能型发展。构成建筑业人力结构“操作层”的从业人员,随着生产专业化、协作化、自动化的发展,操作工人将逐步实现工种专业化、技能化和知识程度的提高。只有操作层工人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操作工人实现技能化,生产秩序和工程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劳动生产效率才能得到提高。这对建设事业特别是建筑业的人

17、力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而决定建筑和工程质量的是人力素质。21世纪初的建设事业组织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无疑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但工作的艰苦、工程的隐蔽、生产对象的流动以及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环境,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而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标准和复杂程度会越来越高,因此人力结构的素质,对建设和生产的影响尤为重大。2 建设事业人力素质结构不论是管理层还是操作层,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协作能力是建筑业人力素质的是第一素质,是核心。专业知识、技术、业务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第二素质。文化素养、人文知识和环境意识则构成第三素质。因此,人力素质结构可简示如图:这样的人力素质结构,并不表明在层次

18、上的轻重,而是适应21世纪初需要的互相依存的整体的素质要求。3 21世纪初建设事业的人力结构21世纪初的中国国情和建设事业各行业的生产水平决定了我国建设事业人力结构是以知识密集型为主导的管理层和以技艺密集型为基础的操作层两层主体结构。(1)以知识密集型为基础,以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为主体的管理层结构。这一结构要求,具有现代宏观经济管理知识、行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行政管理人员;具有现代专业技术及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经营决策、营造管理、技术管理、经营核算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具有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监理、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等知识的第三

19、产业人员;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科研和教育水平的科研、设计、教育人员。(2)以技师、高级技术工人为骨干,以中级技术工人为主体,以初级技术工人和有文化、有生产知识的熟练劳动者为基础的操作层结构。这一结构要求,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高超专业技能的技师队伍;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较高技能的高级技术工人队伍;具有一般专业知识和良好专业技能的中级技术工人队伍;具有一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初级技术工人队伍;在建筑和工程的施工中还需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和工程常识的熟练劳动者。4 建摄事业人力结构对建设教育的影响(1)人力结构对学历教育的影响。对建设事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进行分析可知,行业管理岗位有几百个,列入国家职业标准目录

20、的有100个,一个专业可以对应有若干个岗位组成的岗位组群,同一个专业可以对应不同层次的多个岗位。以建筑企业为例,建筑(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工程部、技术处、技术科等纵向层次的工程技术和管理岗位工作,也可以从事企业经理、分公司经理、项目经理、施工员等管理等企业和项目管理岗位的工作,还可以从事工程监理、勘察设计、科研、教学等岗位工作。 而不同层次的从业人员,必须要求具有不同层次的学历和专业知识。根据前面分析,对应建筑业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管理层和以技艺和技能密集型为主的操作层两层人力结构,要求建筑业学历教育层次结构为:高等建设教育 研究生层次教育(博士、硕士)

21、、本科层次教育(普通本科教育、4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本科高等教育)、专科层次教育(普通专科教育、3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专科教育、电大、函授、自学考试等)中等建设职业教育 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教育等。初等建设职业教育。高级经营决策和技术管理人员要求具有研究生或至少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中级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要求具有本科或高等职业教育以上学历;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专业管理人员至少要具备高等职业教育或中专以上学历方能胜任;高级技师要求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或职业高中学历;高级技术工人要求中等专业学校或技工学校学历;中级技术工人要求具有技工学校或职业高中学历;初级技术工人要求

22、具有技工学校初级技工学历或职业初中的学历;熟练工人要求至少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各级各类人员岗位的学历要求,在现代社会是必不可少的,它标志着一个人具有了胜任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其所受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的保证则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支持着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但要胜任工作岗位的工作,还必须有工作岗位的实践经历和培训和再学习。例如建筑业的经营决策和技术管理岗位人员不仅要知识化,还要具有适应现代建筑生产环境的能力,如指挥生产的应变能力、处理质量和安全事故的能力和及时掌握现代生产手段的能力。操作层人员,不仅要技能化,还要具有适应现代建筑生产环境的基础知识,如岗位操作的理论知识、把握质量和安全生

23、产的知识以及不断发展的相关的生产知识。这是“后学”教育,它决定了继续教育和培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方向。(2) 人力结构对非学历教育的影响。 由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建设事业的人力结构,在完成城市化进程的相当长时间内,操作层(尤其是建筑业)仍然摆脱不了大量由农村剩余劳动力补充的现实。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建设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在建设事业各行业中针对从业人员进行的旨在满足和提高岗位工作能力的岗位培训将进一步得到深化和发展;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保证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更新、拓宽和加深,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继续教育将得到大力开展 ;随

24、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要通过考试获得职业资格,也要求不断发展职业资格培训;此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针对大批下岗、转岗的人员的培训也将长期存在。因此,多种形式与内容的非学历教育将与学历教育并驾齐驱得到充分发展,从行业用人的角度看,非学历教育将是今后建设教育的主体,要使它大量化、全员化。这不仅是当前建设事业队伍整体素质低,亟待提高的需要,更是适应21世纪初新发展的需要,用高素质队伍来完成国家现代化建设任务的需要。非学历教育的层次结构具有多样性,可以是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执业资格培训、技能岗位培训、短期适应性培训等。(3)建设事业的发展,要求建立职业体系,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在

25、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了严格的建设市场准入制度。欧美国家多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个人职业资格注册,取得职业资格注册的人员可以独立开业;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则实行单位资质和个人职业资格双重管理。世界各国普遍建立了对操作人员实行职业教育毕业证书和资格培训证书的就业制度。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建设事业职业资格体系,进行职业资格培训,是21世纪初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建设职工队伍全员素质的重要保证。二 建设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建设教育的历史及现状中国建设教育以土木建筑高等教育为标志,有着悠久的历史。土木建筑高等教育是我国发展较早的学科,可以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据有关资料记载,天津北洋西

26、学学堂(北洋大学的前身)在1895年即设立了土木学科,此后,在1908年、1912年、1914年震旦大学、山西大学校、同济医工学堂等相继开设了土木系(科),1927年、1928年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前身)、北京大学和东北大学先后成立了建筑系;1923年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立了建筑工程科。到1949年全国已有39所院校设有建筑系、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或营建学系,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之一。土木建筑教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建设教育真正的发展和壮大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给建设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经过近50年的发展,建设教育发展的成果可以归纳为三个

27、方面。1初步形成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系统,职前和职后培训两大类型的多种层次,多种规格,多种形式,多种体制办学的建设教育格局。如图1、2所示。图1 学历建筑教育现状2 积淀了规模比较强大,内涵比较丰富的建设教育资源。到1998年普通高等建筑教育的招生能力达8.3万人(1),中等专业建设教育的招生能力达7.5万人(2),成人高等建筑教育的招生能力可达2.7万人(3),成人中等建筑(职工)教育招生能力可达0.8万人(4),技工学校招生可达4.9万人(5),建筑职业高中的招生能力可达1.2万人(6),总招生能力超过25.4万人(如图3),其中不包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电视大学等的招生能力。此外,各

28、省、市、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和地市建设主管部门、建筑和工程建设总公司,公用、公交等部门都建有培训机构(中心)。据建设系统13所普通高等学校,29所专科学校(包括职工大学)和89所中专学校统计,学校占地面积近75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16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20亿元,学校藏书近1千万册,教师12万人。(3)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培训了大量的管理、技术、业务骨干和操作层人员,为提高建设事业职工队伍的素质和行业水平作出了贡献。据统计,普通高等建筑教育19531978年共为国家培养毕业生13.3万人,19871997年共培养毕业生32.7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建筑教育1953-1968年共培养毕业生1

29、0.8万人,1987?/font1997年共培养毕业生25.3万人。同时各级各类培训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如表81),截至1998年底根据建设部的要求已有37个专业管理关键岗位基本上实现了持证上岗。(二) 建设教育发展的特点1 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是建设教育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对建设教育认识的不断提高和不断实践则是建设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建设任务和从业人数的逐年陡增,必然要求建设教育(包括培训)大力发展,同时各级建设部门认识到,随着建设任务的加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解决职工队伍素质偏低的矛盾必须大力培养人才。因此,地方建设部门积极投资建设高等学校(如天津、广州等省市)、中等专业学校和培训中心等各级各

30、类建筑教育机构,书写了建设教育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2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才市场的竞争为建设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对建设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约,特别是在建设专门人才后继乏人、需求趋旺的情况下,为建设教育提供了大力发展的空间,激发了各级各类学校举办建设教育的热情和活力,使建设类高中等专业大量设置,招生规模空前扩大,输送了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学校教育成为了建设教育的主力军。3 建设教育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改革传统观念,打破行业界限,依靠地方和行业办学使建设教育走上了迅速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部门学校、地方学校纷纷兴办建设类专业,使建设教育的规模和专业

31、设置迅速增长。其中也有建筑个体和集体企业家办的民办中等专业学校。4 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行业方针政策的导向,对建设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设高中等专业评估制度的建立,拉动了专业建设的进程,加强了教学改革的力度,拓宽了专业内容和方向,扩展了与国际接轨的渠道。建立职业资格培训制度,这是对行业技术素质和队伍素质具有决定意义的制度。如建设企业关键岗位(包括项目经理和工程监理)持证上岗制度;企业的一长三总师培训制度;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的执业资格制度;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继续教育制度;操作层人员的“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和“先培训,后输出”制

32、度和工人技术等级考核等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都有力地推动了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教育迅速发展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学校和培训机构的规模和数量的发展上,这在建设人才紧缺和后继乏人的情况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使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形式结构和地域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从建国到现在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和地方建设主管部门办学是建设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再次是企业和社会办学。这样的办学体制,有力地推动了建设教育在地域上的发展,建设教育单位遍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改变了1985年以前有的省区甚至没有建设中专教育的局面。从可以对比的数据看,1996年全国30个

33、省市自治区建设教育分布情况,如表9所示。三 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综上所述,21世纪初建设教育的发展战略,必须正确考量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建设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深刻变化的宏观背景,吸取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克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使建设教育发展战略建立在较为可靠的基础之上。(一) 建设教育发展的战略思想1 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1)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社会财富的创造更加倚重于人力资源的投入,智力劳动者也将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知识的含义成为有效行动的结果和集合于结果中的信息。有

34、专家指出,在新的经济秩序下,谁在教育方面投资较多,谁的竞争力就强。在经济成长比西方快得多的太平洋边缘,特别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在建设事业伴随整个国民经济进入21世纪的时候,必然需要大力提高建设事业各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2)贯彻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和“两个转移”的战略,“科教兴业”把建设事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建设事业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然随着对其认识的提高,通过全行业的不断努力全面的得到落实。(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一个从市场的观念出发调控经济的格局正逐步清晰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的地位和

35、作用必然要发生变化,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传统的继承问题,更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一个新型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必然要冲出传统的藩篱,一个更加开放的教育新局面必然要来到。(4)传统的建设教育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已难以满足建设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必须更加贴近建设事业的实际,用市场的观念、开放的思想,切实构建起一种服务行业、促进创新、提高素质的新型建设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可能。2 21世纪初建设教育战略思想的基本取向建设教育发展战略最基本的取向是建设事业职工队伍的全员素质的提高,以大建设教育观念作为建设教育发展战略的战略思想。所谓大建设教育,就是不仅考虑职前教育,还要考虑

36、职后教育;不仅考虑部门办学,更为重要的事要考虑社会和企业办学;不仅考虑教育内部关系的理顺,更要着重考虑教育外部环境、机制的建立。大建设教育包括以下观念:大时空观。当代社会将成为学习化社会,企业将成为学习型企业,社会和企业成员都要不断学习,不学习就没有立足之地。对从总体上看素质较低的建设职工队伍来说,进行学习、接受教育更具有意义。建设职工队伍要改变一次性、阶段性等陈旧的教育观念 ,在时间上应是职业生涯学习、教育,在空间上是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知识、能力等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教育。大系统观。从建设职工队伍全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出发,改变只重视学历教育和职前教育观念,要学历教育和

37、非学历教育结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并重,以职后教育、非学历教育为主,在国家教育、劳动、人事体制改革和有关方针政策指引下,实现各级各类、各种形式建设教育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大系统观念。大协同观。建设教育既是行业教育又是通用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教育发展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建设主管部门,各行业及其社团组织以科教兴国、科教兴业为己任,支持社会和企业等各种办学力量投入建设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发展建设教育创造良好政策条件和环境的大协同观念。大发展观。建设事业所面临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建设教育任务的多样化,建设职工队伍数量多、素质低决定了建设教育任务的大量化。要改

38、变建设教育比较单一的教育形式和有限教育资源的状况,树立不仅职前的学校教育要大规模招生,职后培训教育更要大规模发展,使建设教育向多样化和大量化发展,满足建设事业需要和队伍全员素质提高的大发展观念。3 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的战略转移作为学前教育的学校教育,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已成为全社会的事业,由国家教育部门主管和地方政府统筹办学的格局将逐步形成,建设学校教育既是社会教育,也是行业教育,向建设事业输送人才也已成为社会的功能,行业所要作的是对建设类学校教育提供行业需求(包括人才规格和质量要求)信息和改革与发展方向上的推动与引导。行业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身队伍素质提高上面。因此,建设教育的战略任

39、务,是建设职工队伍全员素质的提高。因此,建设教育必须实行战略转移。(1) 建设教育的工作重心由以学历教育为主,向以非学历教育为主转移。几十年来,建设教育一直把培养和输送高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加强和提高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影响,人的素质,特别是队伍整体素质,已经成为建设事业的决定性因素。行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已被社会所取代。已有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已有的操作层人员也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施工工艺、规范和技术标准的需要,以及技能和文化知识的提高。同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建设学历教育已经建立起了不

40、同类型和层次的格局,具备了大力发展规模,改善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自主办学外部环境的营造,学历教育成为社会办学即将成为现实。学历教育已不是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从当前看,建设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已迫在眉睫,从长远看,建设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关系到行业竞争生存,确保建设事业工作质量的永恒主题。同时,人力资本投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资源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样的世纪任务,已经落到了非学历教育上面。因此,建设教育适时地把发展战略的重点转移到非学历教育上来,是21世纪初建设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2) 建设教育的行为主体由以“行业”为主向以社会和企业多元为主转移

41、。纵观建设教育的发展史,其行为主体一直是以行业为主,很少有社会参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产业特别是建设教育产业逐渐兴起,兴办建设教育已不再是建设部门一家的事业,只要有行业需要,社会投入就会向流向建设教育, 由社会、企业、金融业和个体介入建设教育不再是新鲜的事情,建设教育发展的任务在于建立政策导向,改善宏观环境,培育社会和企业办学力量。因此,建设教育要立足于依法治教,依规兴教,依靠引导建设教育发展的法规体系和建立相应的建设教育运行机制,促使建设教育发展的主体社会化,多元化。因此,应适时地将建设教育的主体行为由“行业”为主,转移到以社会和企业多元为主上来。(3) 建设教育主管

42、部门对建设教育由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移。既往建设教育的发展,在很长的时间里,多是由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包括地方)制定发展规划和计划,并具体组织实施,甚至包揽了许多具体事务,形成了以“报批管理”为特征的直接管理的局面。近些年来,这种状况虽有所改变,但未根本改观,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建设教育的健康发展,尤其需要建设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及相关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因此,拚弃直接管理的模式,适时地将建设教育的管理转移到间接管理上来,以充分发挥方针、政策和信息对建设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导向、调控和推动作用。四 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和措施(一)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

43、展的战略任务1 21世纪初建设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以建立“能动的运行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机制的内涵,形成系统化。 “能动的建设教育运行机制”是建设主管部门实行宏观(方针、政策、信息)导向,创造建设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客观环境;学校和办学机构主动适应建设事业需要,改革教育教学,发展规模提高质量;企业事业单位主动培养、培训人才提高队伍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职工个人主动学习,学习行为个人化。这是一种“四位一体”的完整的机制。因此,从建立“能动的运行机制”出发,采取法制法规的、方针政策的以及市场调节的措施,落实建设教育的发展战略,是建设教育长期持续发展。2 推动“大建设教育体系”的形成。大建

44、设教育体系是大建设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作为为社会经济生活服务的教育,其层次、形式、布局结构有机地存在于社会之中,其体系因社会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建设事业科教兴业的战略要求,建设事业全员素质的提高,客观上需要建设教育形成一个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教育体系。推动和完善这一体系的建立,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生活和建设事业服务。在大建设教育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把非学历教育,尤其是企业教育、职工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建设队伍全员素质的一项根本保证。3继续实施“万千万工程”。“万千万工程”即造就万名建设学术、技术、业务(管理)带头人,造成十万名建设学术、

45、技术、业务(管理)骨干,培养百万名建设专门人才,培训千万名技术工人和熟练劳动者。这一工程就是队伍素质工程,具有战略意义。培养百万名建设专门人才的学校教育已基本上成为社会教育的任务,而造就万名建设学术、技术、业务(管理)带头人,造成十万名建设学术、技术、业务(管理)骨干,培训千万名技术和熟练一线操作人员则是建设教育的基本任务,要依靠行业和地方建设部门把分解的“万千万工程”的任务进一步认真落实,并在“十五”规划中制定出总体的指标和进一步落实的方案。在21世纪要初步形成全国建设事业远距离教育网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育和培训,促进“万千万工程”的实施。(二)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的基本措施1

46、 强化建设主管部门的宏观导向,对企业和从业人员提出明确的资格要求,制定相应的促进建设教育发展的法规和政策。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完善建设事业立法,在立法中对有关企业、部门和从业人员提出明确的资质要求,规定其法律责任。并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建立和完善行业资质标准;制定和完善专业人员执业资格及其教育、培训标准;制定和完善职业岗位、职业技能岗位的教育、培训标准,实施持证上岗。建设事业各行业的专业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专业教育标准及职业实务要求,进行职业岗位的资格培训,同时加强持证上岗和培训工作的检查,建立起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岗位培训体系。使建设教育培训活动主动为从业资格、职业

47、岗位资格服务。为此,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注册管理,应与国际接轨,从高、中等院校的专业评估做起,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从业实践、考试注册和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并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考试中对从事专业技术活动实践经验的考核内容;拓宽从业资格培训范围,深入开展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的从业资格培训,突出知识、能力、素质的培训,把职业资格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与专业学历结合,形成对口专业与相应学历对应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资格体系。2实施操作层队伍素质提高行动计划。以建设劳动力市场需要为导向,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技能岗位培训体系,按照“先培训

48、、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输出,先培训、后鉴定”的原则,大力开展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加大实施建设职业技能岗位证书制度的力度。强化劳务基地的培训,未经培训的人员不得进入建筑劳动力市场。实现以管理促鉴定,以鉴定促培训,以培训促队伍素质提高,以队伍素质提高促工程建设质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的要求;使建设操作层建立起以技师、高级工为骨干,中级工为主体,思想好,技术精,工种配套和劳务层思想好,有文化,有技能的建设职工队伍。为此,制定和实施操作层队伍素质提高行动计划是落实这些要求的基本措施。3 按照国际通行作法,建立高、中等专业教育评价、评估制度。(1)完善建设类高等教育的专

49、业评估标准;建立与注册师制度相衔接的评估、注册体系。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价评估体系,对量大面广的专业开展评估。建立培训机构的评估体系,实行培训机构规范化资质管理。(2)以专业评估为导向,加强对专业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检查,促进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开拓办学思想,面向社会、面向行业、面向市场,实行开放式办学。在实施素质教育前提下,保证教育质量,注重办学效益的提高,不断增强学校的适应能力和办学活力,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发展需要的自主办学、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办学机制,为建设事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人才。(3)改革专业

50、设置和教学内容,构建适合建设事业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职业能力。中等职业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如德国双元制、加拿大cbe模式等),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突出实践,改革教学环节,培养直接上岗的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以及工作中的积极性、创造性、责任感。使学生能成为会做人、会学习、会工作、会生活的人。(4)在建设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不断探讨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模式,为劳动者提供多次职业技能更新,多种职业教育和培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