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秦州诗的特点讲解_第1页
论杜甫秦州诗的特点讲解_第2页
论杜甫秦州诗的特点讲解_第3页
论杜甫秦州诗的特点讲解_第4页
论杜甫秦州诗的特点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论杜甫秦州诗的特点内容摘要:弃官华州后,杜甫寓居秦州三月。此时,他的处境较之前发生了较大政变。身体状况、经济状况与社会交往都不复往昔。他的思想感情也随着时局的变动而变化。这些主观因素促使其诗歌风格产生流变,形成独具特色的秦州诗。本文试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几个方面对秦州诗作以论述。 关键词:杜甫 秦州诗 思想内容 艺术成就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肃宗乾元元年(785)年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 、学校、选举、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

2、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扔、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

3、到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变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三别。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夏夜叹,优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一 、儒家的仁政为核心的忧民思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

4、百姓为主角。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练字炼句。同时,其诗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正是因为这样,在(755)冬天,爆发安史之乱。在这场持续8年之久的空前浩劫中,杜甫颠沛流离,忧国忧民。其后,他用是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的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公元755年11月,杜甫从长安探亲回来,当他看到幼子饿死的悲惨情景,国事家事,使杜甫无限忧愤,他感慨悲伤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朽名句,写下许多千古流芳的诗章。75

5、7年冬,唐军收复长安,杜甫也回到京城,但因玄宗和肃宗的权力之争,把他贬出京城,调任华州。面对朝廷的腐败,他选择了离开,逶迤向西,一路上沐风栉雨,风餐露宿,来到秦州。初秋的关陇驿道,蜿蜒曲折,荒芜人迹,时而断木横道,时而乱石当道,时而又浊流阻隔。路两边,老树残枝,荒草萋萋,受惊而起的怪鸟不时扑楞楞地窜入阴云四布的天空。翻越关山,就如同西出阳关一样,留给杜甫的是一团迷茫的烟尘,是充满着悲伤与无奈,但也不乏冒险意味的行程。(一)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在秦州,他们一家生活很艰难,杜甫自己靠采药为生,“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可以说他已经是生活无着的底层劳动人民的一员了。大多数时间全靠亲友接济,有时

6、甚至都揭不开锅,到了冬天,只有捡橡栗为食。诗人的生活极为不幸,时逢深秋,风雨交加,常常饥寒交迫,一边在赶路奔波一边还要衣食住行而发愁。铁堂峡中曰:“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威迟哀壑底,徒旅惨不悦。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山风劲吹,云雾缥缈,石头像铁一样又黑又硬,山峡的形势很艰险,山路伸入云天,峰顶尽是积雪,诗人那一匹瘦马的骨头都要冻折了,在天寒地冻、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艰难地前行。 诗人走到西和长道祁家峡,别是一番景象。山谷的地形变化多端,峡口的两岸是悬崖绝壁,阴雾沉沉,寒气逼人,诗人作寒硖一首感叹道:“行迈日悄悄,山谷

7、势多端。云门转绝岸,积阴霾天寒。寒峡不可度,我实衣裳单。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衣服单薄,寒气入骨,烟雾缭绕,只有凭炊烟来寻找人家,地逢绝壁,只有在水岸边野餐。 在西和县石堡法镜寺借宿时,夜晚风雨交加,处境凄苦悲凉,早晨雨过天晴,诗人拄着拐杖出去寻找食物,归来的时候已经正午了,看着寂寥的村庄,发出了这样的伤感之情“身危适他州,勉强终劳苦。神伤山行深,愁破崖寺古。蝉娟碧藓净,萧戚寒箨聚。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洩云蒙清晨,初日翳复吐。朱甍半光炯,户牖粲可数。柱策忘前期,出萝已亭午。冥冥子规叫,微径不复取” 4。 很快诗人又到了青阳峡5,青阳峡“林迥峡角来,天窄壁面削。蹊

8、西五里石,愤怒向我落” 6,道路异常艰险难行,诗人看车子的轮轴,担心轴弱而不能负重,发出了这样的低吟“昨忆逾陇板,高秋视吴岳。东笑莲花卑,北知崆峒薄”。 他们艰苦跋涉,历尽千辛万苦,一路颠簸到了西和县石龛25,却是“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 7,狼柴虎豹挡住诗人的去路,一路上恶鬼长鸣,哀猿啼哭,实为悲凉。 诗人翻越积草岭,进入同谷县,攀登泥功山时,山多云雨,路途泥泞难行,那匹白色的病马变成了铁泥色,小孩子寸步难行,气喘吁吁,好像变成了老头子,步履太艰难了,诗人告诫后来者说:“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 8。 谁知诗人到了同谷县城,“佳主人”并没有实

9、际去帮助他,诗人在县城做过短暂停留,就去城东山谷名为龙峡的地方,依靠一个“山中儒生”,但这个“旧相识”也无能为力去接济他。此时生活更苦,全家几乎濒临绝境。这时正是大雪封山的严冬,由于缺食,为了觅取食物充饥,杜甫只得穿着短衣,扛着锄头,不得不冒着严寒到深山去挖“黄独”(土芋),因为缺穿,长了冻疮,手脚迸裂,皮肉都失去了知觉,有诗为证“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9。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的第二首写道:“长长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挖不到黄独,只好扛着长(即锄

10、头、一种铁制的尖头挖掘工具)空空而归,唯束手待毙而已,真是凄惨之至,连邻居也为诗人的一家悲愁,“邻里为我色惆怅”。陇南的地区地处偏远,山大沟深,道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而诗人还有一辆破马车伴行,“林迥峡角来,天窄壁面削。蹊西五里石,愤怒向我落。仰看日车侧,俯恐坤轴弱”,再加上是秋冬季节,天寒地冻,在如此艰险的道路上前行,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这一路走来,诗人走的太辛苦。诗人在秦州的生活充满了悲剧色彩,杜诗言志评云:“此二十首,则自明其游秦之由”,看他开口便说:“满目悲生事,是其所可悲之事,不一而足,半生期许,至此尽蠲,一可悲也,进既莫容,退又无归,三可悲也,干戈未息,骨肉远离,四可悲也,君国多难,

11、忠孝莫解,五可悲也,风雨凄凄,秋阴短少,六可悲也可谓知杜之言,我们从杜甫秦州诗中读到,确是满纸悲字,如:清谓无情极,愁时独向东。(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万方声一概,吾道意何之。(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四)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赤谷)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铁堂峡)它们集中写了诗人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痛苦和举步维艰,忐忑不安的忧愁悲伤,杜甫漂泊流离的忧伤之情表达的尤为充分。(二)心系社稷、关心黎民诗人在陇南的时光,常怀忧国忧民之心,虽居无定所,也不忘水深火热的人民。诗人在路过盐官时,唱出了悲壮激越的盐井:“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汲井岁骨骨,出车日连连。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

12、斤。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我何良叹磋,物理固自然”,表达了对盐贩子轻义重得的憎恶,以及对煮盐工人辛苦劳动的怜悯。“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在诗人在面对自己悲苦哀愁的生活境遇时,仍然想到的是“兴业”和“群盗”之事,表达了诗人希望一洗雪耻、解救苍生、早日平叛安定的强烈愿望。“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苦云直竿尽,无以应提携。奈何渔阳骑,飒飒尺蒸黎”,听了这一番话,诗人沉默良久,发出了无奈的感叹:都怪玄宗皇帝不辨忠奸,过分宠信那胡儿,造成渔阳兵叛,直驱中原,坑害得老百姓鸡犬不宁、家破人亡!这首诗,由情及景,由景及人,集中反映了诗人杜甫即使自己在艰难困苦之中,亦念念不忘家园、

13、关心民瘼的可贵精神。于是发出了“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的叹息和愤慨之词,也是怀才不遇的牢骚和不满之情。但诗人还是充满希望地说“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殷切地期盼早日平息叛乱,让人民重见天日,减轻战乱带给人民的痛苦。漂泊流离的生活,使杜甫及其家人饱尝了居无定所之苦,但“穷年忧黎元”的诗人并未因罢官华州的政治失意和生活的极度困苦而忘怀国事和人民,他身处逆境仍关注着平叛战争,仍关怀着饱受战乱之苦的军民,忧国忧民之情始终萦绕于胸怀,他的秦州诗遣兴三首其一、其二: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风悲浮云去,黄叶坠我前。朽骨穴蝼蚁,又为蔓草缠。故老常叹息,

14、今人尚开边。汉虏互胜负,封疆不常全。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高秋登寒山,南望马邑州。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邺中事反复,死人积如丘。诸将已茅土,载躯谁与谋?第一首诗是杜甫到秦州后,看到秦州古战场的凄凉景象而产生的对外患内乱的忧虑。由下马凭吊古战场,感慨战争造成的朽骨穴蝼蚁的可怕景象,他为“今人尚开边”而叹息,为“汉虏互胜负,封疆不常全”而担忧,他希望能有廉颇那样的将军来戍守边疆,以使战争平息,三军将士得以晏眠。第二首诗是诗人登高远眺而引发的对国事的忧虑,他看到“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的战祸不断和“老弱哭道路”的悲惨情状后,心中十分不安,他多么希

15、望战火早日熄灭,人民得以生存。但是,事与愿违,当想到“邺中事反复,死人积如丘”的唐军惨败和“诸将已茅土”的无功晋爵时,诗人便发出了“载躯谁与谋”的感慨,其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诸如此类关心时事的诗句在秦州诗中屡见,例如: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八)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九)杜甫虽身在秦州,却心系国事,仍然以政治家的眼光去观察平叛战争,还不忘为朝廷出谋划策。(三)咏物伤己 杜甫在秦州写了多首咏物诗,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杜甫在陇右时期所写咏物诗与他前期咏物诗中所咏之

16、物相去甚远。早年杜甫诗中所咏都是一些壮大有气势之物,飞扬的骏马,英气逼人的苍鹰等,都是表现一种充满自信,雄浑阔大的非凡气概,而陇右诗中这样的形象几乎没有出现过,陇右期间,他咏物诗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悲凉感叹,怜孤惜弱,所咏之物从植物,动物到器物几乎都是卑微弱小的残病之物。如除架、病马、铜瓶等,这前后的不同恰是诗人境遇不同的写照。秦州所写的咏物诗每首都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性情。他以独特的心态对这些自然物进行关照,然后自己独特的感受有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这众多自然物象之中。创作出了这些兴寄深远的诗作。从这些所咏之物身上,我们可以清晰额感受到诗人当时内心的惶惑失落与自我生命的荒废感。摧折不自守,秋风苦若何。暂

17、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蒹葭)这首诗隐含着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伤,诗人咏秋日蒹葭,而兼写四时之态,正如一个人的人生四季,蒹葭摧折不可自持,而远托江湖又恐岁月蹉跎,这何尝不是诗人自况。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永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常天真。(促织)诗人客居他乡,深秋寒夜,心情本来就低落凄凉,凄哀的虫鸣与诗人的心情相呼应,使作者不由悲伤袭来,诗人说虫鸣出自本性,听着凄哀,故感人至深,而其实虫鸣只是恰好与诗人的心境相符。正如浦起所说:“音在促织,哀在衷肠,以哀心听之,便派与促织去。”正如:“感时花溅泪”一样,一草一木,一花一

18、虫,都触发着诗人的忧伤情思。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忠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病马)马对主人尽心尽力,虽病犹忠诚,让人感动,正是“咏物讲究寄托”,病马则突出了“尘忠老尽力”的品行,“物微意不浅”的忠诚,寓意上是怀才不遇,英杰沉沦不潦的哀婉,看似咏马,实则人与马同病相怜,诗人托病马自寓的意味十分明显。杜甫一心爱国,忠诚尽力,却不见用,老岁伤感。强烈的被遗弃感,在咏吟病马时一起涌上心头,而这匹病马正是诗人一生的写照,遭弃飘零的孤独和悲愤溢与诗行。诗人当时理想无着,前途茫然,甚至是陷入绝境,人生痛苦和生存危机的双重困扰,把整个人处于最消沉的状态,这些咏

19、物伤感诗,凄凉的总体基调符合诗人当时的心境,寓情于无,正是诠释他内心悲苦和沉重命运的最佳方式。(四)欲隐山林秦州时期杜甫的思想是充满矛盾的,他在社会中辗转寻找自己的位置,以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然而在仕途失败的打击下,他心灰意冷,远离朝廷。但是,他心中并不能完全放下自己报效祖国的宏愿。因此,时时关心国事,儒家人心,加上深入民间,使他不得不反映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另一方面,与古代大多数文人有着相同的选择,在社会价值得不到实现的时候,他将视线转向了大自然,产生了定居山林的想法。在这样的生活中,诗人多么渴望有一个安定的住所,在秦州时所作的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四中有“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今不见,神

20、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当一茅屋,送老白云边”的佳句,此诗是赞美陇南西和仇池山的名篇,也说明仇池山是诗人非常向往的地方,“何当一茅屋,送老白云边”一句明显地表明诗人有隐居仇池山的意愿。可诗人没有在此长居,去过休闲安逸的生活,而是继续选择颠沛流离的漂流,在山路艰险、饥寒交迫的际遇中,继续向前走。 在秦州时,精神苦闷的诗人经常行走在风景秀丽的山林中,下面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式的图景。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遨双鸟,晴天卷云片。野人矜绝险,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秦州杂诗其六)这首诗清丽娴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适宜隐居的绝佳境地,优美的环境,给诗人带来了心灵的寄

21、托,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偶尔流露出的开阔之感和心情的愉悦。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示侄佐)天外秋云薄,从西万里风。今朝好雨晴,久雨不妨农。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雨晴)二、艺术特点1、纪行与叙事的有效结合。拥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他直接了当地讲远行的原因就是为了衣食。他写了艰苦跋涉的焦虑,具体描写了“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这些生活情况,表示了“此身免荷役,未敢辞路难”的顽强决心,并详细记叙了沿途的经历。这样,出现在诗中的诗人自我形象,充满了不畏艰险的积极进取精神。 2、纪行与政论的有机结合。在艰难的旅途,处饥

22、寒之困境,他能推自己人,对戍守深山的士兵表示关怀,为上高山砍箭竹的农民哀叹。盐井一诗,斥责奸商剥削人民;对于“歌笑轻波澜”的船夫,表示了由衷的的敬意。看到剑门天险,忧虑苏中将被强潘割据;他愿意献出自己的心血,去饲养象征“中兴”的凤凰。这些诗不但是情景交融,而且是情景与时事政治的交融。 3、纪行与写景的完美结合。仇兆鳌指出杜甫在陇蜀道上的诗歌刻画山水穷极其妙:“蜀道山水奇绝,作寻常登临览胜语,亦犹人耳。少陵搜奇倔奥,峭刻生新,各首自辟境界”。杜甫在陇南的诗篇有正面的刻画,有侧面的烘托,有夸张的形容,有浪漫的想象,主要是如实摹写,把陇南山川描绘的历历如画。即写陇南山区的险峻峭壁,也写了仇池山那样的

23、世外桃源,有“泄云蒙清晨,初日翳复吐”的早晨美景,有“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的晚秋星辰,有“冈峦相经亘,云水气参错”的云雾缭绕。诗的意境和风格是丰富多彩的,诗的语言也随着诗人的心情与山川的形势而变化,发秦州还没有进入险峻的路途,语言是平稳的;盐井反映民生问题,通俗如话;凤凰台有浪漫的想象与神话,富于文采;发同谷写得很朴素,感慨万千。此外,与高危险峻的山川形势相适应,语言高低有序,气势急促,多用仄韵,并以此为主调,突出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在陇南之行不是一次偶然的邂逅,诗人饱含着激情和爱憎,在陇南短短一个多月之中,创作出二十三首不仅反映了一定客观现实内容的诗作,而且蕴含着诗人对现实的思索和理

24、解、凝聚着炽热的感情,给陇南盖上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与陇南这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诗人在陇南的时光极为困苦极为不幸,但在艰难的旅行当中,诗人不畏艰险、一如既往的坚持着忧国忧民的信念,步步为诗,步步为史,步步纪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了诗人现实主义诗史,并成就了杜甫纪行诗成功性的首创,这些正是杜甫陇南诗作的闪光点。 三、艺术成就在杜甫的一生中,七五九年是他一生中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了最高的成就。流寓秦州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却成为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一)奠定了诗人在中国历史诗坛上诗圣的地位杜甫寓居秦州时,曾以挖制草药,悬壶行医

25、为生,可以想象的是“药生活”是杜甫秦州期间除了不言而喻的“诗生活”写作秦州诗及“目生活”游览山水之外一个相当重要的生活内容。所以,对公元759年登临秦州的杜甫,不能视为一般的游历者或逃难者。他在秦州的每一次佝偻的登临,显示着他的两重身份:一个辞官远游的诗人和一个头戴方巾,身着长衫,肩背药篓,手里倒提着一把药锄的采药人。一代诗圣被奸佞之人排挤出庙堂之后,流寓秦州。虽结庐于荒野,但秦州秀美的山川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诗人额眼睛更加聪慧。他一边挖药卖药维持生计,一边游览秦州的山山水水,写下了享誉诗坛的秦州杂诗,奠定了他诗圣的地位和不朽的身影。时代造就了诗人的诗歌创作,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裁,在秦州短短

26、的几个月,他的诗歌创作却达到了最高成就。他的五言,七言律诗和五言,七言古体诗,秦州杂诗,咏物诗,纪行诗,组诗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困苦的生活,居无定所,让杜甫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他挥笔写下了秦州杂诗二十首,题目看似“杂”,其内容并不庞杂,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感时伤世,苦闷的诗人,他并没有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的艰难,忘记国事和人民。身处逆境的他,仍关怀着饱受战乱之苦的军民,忧国忧民之情始终萦绕于胸怀,他的秦州诗遣兴三首其一、其二: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风悲浮云去,黄叶坠我前。朽骨穴蝼蚁,又为蔓草缠。故老常叹息,今人尚开边。汉虏互胜负,封疆不常全。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高秋登寒山,南望马邑

27、州。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邺中事反复,死人积如丘。诸将已茅土,载躯谁与谋?他的纪行诗与组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每到一处,将自己的所见以纪行诗的形式留于后人,让我看到了秦州的美丽风光,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曾经经历的点点滴滴。诗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不做作,叙事与抒情结合,多角度的抒情方式,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诗坛上诗圣的地位。(二)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杜甫在秦州写成的117首刻画秦州风物和沿途纪行的诗章。这段时间是杜甫一生诗歌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这些诗作突出了地描写了独特而陇右自然风光,记写了特定历史时代的人文景观,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这本身就构成了天水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圣”与“名城”的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构成了天水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并为抒发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把他的诗歌创作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 杜甫在秦州创作的诗歌,内容博大深厚,感情深沉,表现手法变化多端,他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