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导学案_第1页
《河中石兽》导学案_第2页
《河中石兽》导学案_第3页
《河中石兽》导学案_第4页
《河中石兽》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4河中石兽导学案 侣俸中学陶鸿中 导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3、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导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导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导学课时:3课时 导学步骤: 第一课时 (总第80课时) 导学要点: 1. 自主预习,检查预习 2. 朗读指导,疏通文意 、自主预习,完成自测 (一)预习步骤 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 2、

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听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4、反复通顺地朗读课文; 5、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 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 1、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沧(Ciig )州 曳(y e) 啮(ni e 欤.(y u) 河干(g 01) 铁钯(pa) 掷(zh 1) 坎穴 ( XU e) 。纪旳(yun (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阅微 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圮(pi) 木杮(f吕)

3、 溯(S M流 棹(zh oo) 湮(y m) 臆(y 1)断 3、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圮: 竟: 究: 耳: 啮: 倒塌 终于,到底 推究 语气词,表示 侵蚀、冲刷 并:一起 棹:划船 物理:事物的道理, “罢了”颠: 坎穴:坑洞 如:依照 溯流:逆流 臆断:主观地判断 二、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阅:经过,过了 设帐:讲学,教书 规律 “癫”,疯狂 已:停止 其:他的 是:这 确论: 求:寻找 尔辈:你们 湮:埋没 精当确切的言论 遂:于是 但:只 。有一则故事记载, 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 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

4、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 精选文库 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让我们一起从中找出答案。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资料链接:纪旳轶事 纪均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风趣,一生的主要精力,倾注于主持四库全书 的撰写上。 四、朗读指导,疏通文意 (一)朗读指导 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清楚。 沧州南/ 一寺临河干(grn),山门/圮(pi)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 CD) /数小舟,曳(y e) /铁钯(p a),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5、物理。是/非木柿(f e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 n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 /啮(ni e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 1) /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反溯(s功流逆上矣。求之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课文朗读:七语上 25河中石兽许拙) (二)疏通文意 沧州南一寺I临(靠近)河干二石兽也(一起)沉焉丄 (嘉庆帝御赐碑

6、文),故卒后谥号文达。纪旳生性诙谐 (经、史、子、集)的编纂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多矣,可据理臆(y 1)断欤(y U) “于之”,在那里) 阅十余岁_(年)以为顺流下矣(认为)寻十余里无迹(踪迹)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 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 (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人了河中。过了十多 (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于 导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第81课时) 导学要点: 1. 继续疏通文意; 2. 反复朗读课文

7、。 岂(怎么)能为(被)暴涨携(带)之去 ,沙性松浮(疏松轻浮) 继续疏通文意: 闻(听说)之(这件事) 乃(是)石性坚重(坚硬沉重),沙性松浮(疏松轻浮)渐沉渐深巫(罢了)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 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 凡(凡是)河中失石 其(它的,代水)反击之(的)力 至(等到)石之半 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观点。 老河兵闻之_(代讲学家的话) 盖(因为是)石性坚重. 啮沙为_(形成)坎穴. 石必倒掷(栽倒

8、掷:扔)坎穴中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 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 转转(一再翻转)不已 如其(依照他的)言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事 可据理臆断欤(吗)? 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 如是(像这样)再啮 求之下流,固,固然)颠 果得(找到)于数里外 但(只)知其一 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 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

9、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 几里开外找墨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 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三)反复朗读课文 当堂练习,达标测评(1) 练习四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尔辈不能究物理。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 参考答案:1 经过,经历。2 终了,最后。3事物的道理、规律。4.咬,这里是侵蚀、冲刷 的意思。 2、比较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一寺临河干.(古义:岸边;今义:不潮湿) 阅十余岁(古

10、义:经历;今义:看) (古义:这;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一门学科) 是非木柿 转转不已 (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8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动词用作名词,凶猛的河水 棹数小舟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为众服为确论 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 练习五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 的成语。 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湮没无闻) 1. 尔辈不能究物理。 2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 .一老河兵闻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古今词义的联系。 参考答案:1

11、寻根究底:学究天人,研精究微。2不宁唯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3闻风丧胆:闻鸡起舞,闻过则喜,闻所未闻。 导学反思: 第三课时 (总第82课时) 导学要点: 1.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讲解质疑; 2. 拓展延伸,当堂练习。 一、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文章记叙了什么故事?得出了什么道理?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你更赞同谁的说法 (二)班内展示,交流成果 1、文章记叙了什么故事?得出了什么道理?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你更赞同谁的说法 二、师生互动,讲解质疑 (一)文章记叙了什么故事? 古人寻找河中石兽。 (二)复述故事 寻石兽一寺僧(水中下游)一讲学家(泥沙) (

12、起因)(开端)(发展) (三)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做法) (做法) 老河兵 (高潮) ,说说理由。 ,说说理由。 (上游)一得石兽 (结局) 方法 人物 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找不到) 第四种 老河兵 逆流而上 果得于数里外 ,说说理由。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遂反溯流逆上矣。 (四)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你更赞同谁的说法(做法) 寺僧:以为顺流下矣 。 讲学家: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老河兵: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13、。转转不已, (五)练习一 1.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者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 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 确的判断。 因为寺僧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 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2. 文章中写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

14、笑的。老 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六)人物性格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出家人,居于寺庙,四大皆空。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居于书塾,研究经史,讲学教书。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 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长年驻扎河边,巡河,镇守河防。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 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

15、合考虑各 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不知其二,切不可凭据常理主观臆断。 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 (七)画出议论语句,说说得出了什么道理? 然则天下之事, -只知其一 (八)练习一 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 参考答案: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 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小结:本文借事喻理,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叙述故事,在文末以议

16、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 三、拓展延伸,扩大外延 1、练习二 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下面这则资料也许会引发你新 的思考,请与同学交流。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 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 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 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 原址。 设计意图: 参考答案: (资料见唐铁牛与蒲津桥,山西文史资料1999年Z1期)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略。 2、 资

17、料链接: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 盲人摸象 要用多角度看问题 3、练习三 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 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再说说对这篇课文的体会。 知其一,不知其二(成语):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典故:河中石兽 “知其一,不知其二”笑话(四则) 翻了,一头 一个人骑摩托车喜欢反穿衣服,就是把口子在后面扣上,可以挡风。一天他酒后驾驶, 栽在路旁。警察赶到: 警察甲:好严重的车祸。 警察乙:是啊,脑袋都撞到后面去了。 警察甲:嗯,还有呼吸,我们帮他把头转回来吧。 警察乙:好.一、二使劲,转回来了。 警察甲:嗯

18、,没有呼吸了 . 老师:“你能说一些18世纪科学家共同特点吗?” 学生:“能,他们都死了。” 一非洲人住在某一宾馆。 夜半,起火,不明原因。非洲人见状顾不了那么许多,光着身子就跑出去了。 消防员见状惊呼:“我的妈呀!都烧的糊了吧区的了还能跑那么快!” (四) 在一条七拐八拐的乡村公路上,因为时常发生车祸,所以常常有一些鬼故事发生,有一天晚上,有一 个出租车司机看见路边有一个长发披肩,身着白衣的女人向他招手,因为这个司机没有见过鬼,所以大胆 的停下来让她上车了,这一路上 ,司机虽然不信有鬼,心里也毛毛的,所以时常从后视镜看后面的女人, 开着开着,突然司机发现那个女人不见了!司机吓了一大跳,赶紧踩了一个刹车!只见那个女人满脸是血, 表情狰狞。司机吓的牙直打颤。突然那女人开口了:“你会不会开车啊!我低头系个鞋带你突然一刹车把 我鼻子都撞破了” “河中石兽”启示:三“要”三“不” 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