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建筑_第1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建筑_第2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建筑_第3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建筑_第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建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建筑的发展与类型 城市建设 佛教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一一 城市建设城市建设 三国时代 两晋与十六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一一 城市建设城市建设 三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纷乱的时代,朝代的更迭致使两汉400多年来大力经营的城市与各类建筑毁坏殆尽,战乱频繁,诸侯割据,建筑发展一时间几乎处于停顿状态。直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各国为取得霸业,开始积极的营建都城,其中以曹操统治的魏国都城邺城为例。一一 城市建设城市建设 邺城位于河北邯郸临漳县,北临漳水,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约为3000米,南北宽约为2160米,以东西大道将全城分为南北两区,北部为宫廷、官

2、署、园囿地域,南部为百姓居民,官民界限分明。其中在北部宫殿区西侧建有一座铜雀园,内有铜雀台,是一处兼有游赏和防守功能的特殊区域。如图:一一 城市建设城市建设 三国时代 两晋与十六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一一 城市建设城市建设 公元265年,司马炎定都洛阳,建立西晋,统治不过50年,即宣告灭亡,因此在都城建筑方面基本没有发展。相继司马睿定都建康(相当于现在的南京),史称东晋,平稳发展100多年,不断完善营建都城,为其后南朝诸王于此建都打下了基础,才有了现今南京“六朝古都”之名。一一 城市建设城市建设 与东晋成南北对峙的北方十六国均各建有都城,大部分是在原有中原旧城基础上改建而成,但不同之处在于其防御功

3、能更为显著,而对于帝都体制的考虑反倒居于次要地位。一一 城市建设城市建设 从建筑发展的角度来看,通过对三国、两晋以及十六国的都城进行比较,魏晋以前的城池都是土著,而十六国的都城城墙则有部分使用了包砖,这对于整个建筑史来说,是一大进步,甚至是一大创举。一一 城市建设城市建设 三国时代 两晋与十六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一一 城市建设城市建设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的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多方势力割据,虽然各国对于都城进行了营建,但基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从建筑发展史来看,其建筑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一一 城市建设城市建设 通过对于魏、晋、南北朝的城市建设的分析,例如铜雀台这样的高台建筑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平时

4、三台相通,战时若一时失守,阁道可从中央悬绝,类似于后世可开启的铁桥,可见当时的造桥技术和机械设备以非常发达先进了。二二 佛教建筑佛教建筑 汉末,佛教寺庙、佛塔建筑兴起,至魏晋南北朝时,寺庙佛塔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二二 佛教建筑佛教建筑 南北朝中期是中国佛寺形态演变的界线,之前是佛教传入中国初期,还处于逐渐被民众接受的阶段,并在接受的同时进行佛寺的营建,此阶段的发展主要在佛寺功能的扩建和完善上。南北朝中期以后,佛教在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最终形成了以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形式为主,兼有外来佛寺建造特色的中国特有的佛寺建筑形式。二二 佛教建筑佛教建筑1 寺庙、佛塔2 石窟寺二二 佛教建筑佛教建筑 佛

5、塔,是佛教建筑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窣堵坡也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原有的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慢慢发展演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类造型的塔。注释: 窣堵坡:释迦摩尼涅槃后,其弟子将其尸体火化,形成舍利子,舍利子被众弟子分葬在各地,梵语称“窣堵坡”,即埋葬佛骨的坟墓建筑。二二 佛教建筑佛教建筑 洛阳的永安寺是当时最大的佛寺,位于佛殿南的永安寺塔是当时最大的一座木构塔,平面方形,九层。在当时木塔鼎盛,但由于材质,至今无一保存。现尚保存有北魏时建造的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这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古砖塔。二二 佛教建筑佛教建筑 当时庙宇中殿堂与佛塔平面布局方式有两种,一是以佛塔为主,佛塔占主位,殿堂占

6、副位,二是以殿堂为主,殿堂占主位,佛塔占副位。二二 佛教建筑佛教建筑 石窟寺是佛教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它是人工在山崖峭壁上凿出来的洞窟形的一种佛寺建筑。南北朝时期凿崖造寺蔚然成风。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山西太原天云山石窟、甘肃敦煌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中心塔柱窟三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 1 基座 2 柱和柱础 3 梁架 4 斗拱 5 屋面及瓦饰 6 装饰三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1 基座 南北朝建筑均有基座,基座或平素,或作须弥座,平素基座多附有短柱;束腰较之明清时高许多,枋和枭较之明清矮许多。有的基

7、座上有栏杆,正面中央有踏跺。三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2 柱和柱础 从北魏及北齐石窟建筑中的石柱来看,柱的截面方柱、八角形居多,也有梭柱,有的柱身有明显收分,上径小,下径大。柱头上施栌斗以承阑额及斗拱。柱身、柱础及栌斗总高约为底径的5倍至7倍。柱础有莲花式、覆盆式,还有坐兽式。三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3 梁架 这一时期建筑木构架已 无实物可考,但从敦煌 壁画中可知其概况。梁 架上往往用人字叉手承 载脊檩(脊桁),人字 形叉手结构有的中间加 蜀柱,有的加水平横木 加固人字架,防止左右 脱离。三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魏、晋、

8、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4 斗拱 斗拱有柱头科、平身科,角柱科这时也已出现,此前无先例。柱头科多为一抖三升,汉代时期拱中心的小块,已演变为齐心抖(正心瓜拱拱心上的小斗),平身科以人字拱居多。转角处出角华拱(翘),即后世角柱科。三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 斗拱和柱之间的关系:柱顶上安装栌斗,栌斗上使额,额上使斗拱,栌斗除承载斗拱外,还承载内部的梁。斗拱有单拱也有双拱,在柱头上亦有栌斗两层相叠之例。三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5 屋面及瓦饰(1)屋面以四阿式,悬山式居多,显山式、勾连搭式屋顶也已出现。云冈石窟壁浮雕中,屋顶还有硬山式、攒尖式。

9、椽只有檐椽一层,尚未发现飞椽。翼角除不起翘外,虽未发现角梁,但壁画中已出现翼角起翘图例,并且有了举折,使体量巨大的屋面显得轻盈活泼。三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2)屋面瓦件有筒瓦、板瓦,北魏时平成宫殿开始使用琉璃瓦,至北齐时,少数宫殿使用黄、绿琉璃瓦。一般屋顶用瓦叠砌而成,正脊两端饰以鸱尾,正脊及戗脊中间饰凤凰,凤凰与鸱尾间,亦有三角形火焰装饰。有的垂脊前端下段低落一级,以两筒瓦盖扣,此法汉明器中亦有先例。鸱尾屋角屋角起翘起翘庑殿顶又称“五脊顶”,顾名思义,它有五条屋脊,四个坡。歇山顶又称“九脊顶”,外形上看,好象庑殿顶两端上“歇”了两个三角形的山墙。三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6 装饰这一时期建筑装饰花纹,有中国传统图案花纹,鸟兽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饕餮等,图案纹有:雷纹、夔纹、水泼纹、斜方格、半圆弧等。三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 除秦汉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