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专题卷_第1页
2018届二轮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专题卷_第2页
2018届二轮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专题卷_第3页
2018届二轮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专题卷_第4页
2018届二轮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专题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一、单选题1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表示能量数值,下列选项中错误的 是生产古凶進初细洎费老1中c卜|乙d!决飯消费者1-h掛入e内6;A. 图中表示出了三个营养级,其中b=h+f+d+gB. 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 x 100%C. 图中乙代表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 缩短食物链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图中表示出了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共三个营养级;其中b是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h是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c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f是初级消费者的呼吸量,d是初级消费者的净同化量,g是初级消费者

2、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c+h,c=d+f , d=i+e , A错误;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 x 100% B正确;图中乙代表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缩短食物链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但可改变能量利用效率,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 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 如图是以种植番茄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数字代表能量数值,单位是J/(cm a)。下列相关叙述中,错

3、误的是()A. 若该图表示食物链,则为AtBCB. BtC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10%C. 先进行物质循环,再进行能量流动D. 如果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 000 J/ ( cm? a), A B C三个种群中,未被利用的能量占其同化量比例最高的是C种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表示生产者,BC为初级和次级消费者,A正确。BC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0/200=10%,B正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C错。未被利用的能量占其同化量比例:A 为(1000-600-100)/1000=3/10, B 为(200-112-28)/200=3/10, C 为(20-8/-2)20=5/10, D 正确。考

4、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3 如图是麻风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麻风树的总能量为a,其中字母代表了能量,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从麻风树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c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 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D. 该图中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图只包括两个营养级,麻风树是第一营养级,则A只能代表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B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其中D代表用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

5、是指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能量,E则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该图解中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解:A、被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 B,所以从麻风树注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上,aA错误;B、 c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正确;C、 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正确;D、 该图解中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正确.故选:A.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4 .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除生产者外还有一种生物的灭绝会导致另一种生物随之灭绝.这种生物是()A.乙 B.丙 C. 丁 D.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

6、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 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 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由图可知:在该食物网的6条食物链 甲 t丙 t戊、甲 t丙 t乙 t戊、甲 t丙 t己 t戊、甲 t丁 t丙 t乙 t戊、甲 t丁 t 丙t己t戊、甲t丁 t戊”中,丙是乙唯一的食物来源,故若丙绝,必然导致乙灭绝.可 见,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5 研究某水域生态系统中藻类 (假设是唯一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状况,可先把藻类从 已知水体中过滤出来, 测定藻类的生物量, 并据此推算出该生态系统中藻类光合作用固 定的太阳能。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7、)A. 生态系统在光照强度适宜时,可成倍提高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B. 藻类细胞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比例与水域深度无关C. 藻类固定太阳能的同时不一定都伴随物质循环发生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取决于藻类所固定的太阳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就是在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间,所以A错误;不同的水域深度中照射到的光线中波长不相同,则不同的水域深度所分布的藻类细胞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比例是不同的,所以B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载体是物质循环,所以C错误;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其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所以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能量流动及相关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8、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6 .下图中,A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 ,B 为城市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的生态倒金字塔,以下解释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A. 图中B. 图中C. 图中A显示B显示A显示能量流动的途径是绿色植物f食草动物f食肉动物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为10%20%D.图中B显示人类活动在该生态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试卷第9页,总18页【答案】B【解析】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系统 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流通量大、运转快、高

9、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需要从外界环境 中大量输入,不能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自给自足。7 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监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t忏堆小那152000 2010 20H 2012 年份A. 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的种群密度B. 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C.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包栝对有害物种的保护D. 每年输人果树的能量,有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中【答案】C【解析】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例如用信息素诱捕害虫的雄虫,可破坏其种群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A正确;图示分析可知

10、,板栗园内的栗廋蜂数目增多,会引起长尾小蜂的数量增多,长尾小蜂的数量增多后,又会导致栗廋蜂数目减少,所以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关系,B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栝对有害物种的保护,C错误;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能 量的去处是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以及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等,D正确。【点睛】解答 D选项,关键能理清某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去向。F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8.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A. 图中甲、乙、丙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 碳元素在甲乙丙丁间

11、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 缺少类群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进行D. 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答案】B【解析】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A项错误;碳元素在甲乙丙丁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项正确;生产者和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至关重要,缺少类群丙物质循环可以进行,C项错误;图中c、d过程表示生物间的捕食关系, D项错误。9. 大象是植食动物,有一种螳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人螳螂体内的约为()6 6 6 6A. 0 B . 10 C . 1 X 10

12、D . 10 2X10【答案】A【解析】略10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生物群落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B.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D.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答案】C【解析】生物群落内部的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A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C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正确。11.生态系统中C 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的 循环的 逐级递减 反复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A. B. C. D.【答案】D【解析

13、】试题分析:组成生物体的C、H、0、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其特点是循环的、反复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带有全球性,所以选D。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物质循环 特点的理解。1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B. 没有分解者的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也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也越大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伴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答案】D【解析】试题

14、分析:生产者不一定是绿色植物,如硝化细菌,A错误;分解者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B错误;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型不一定越大, 如昆虫比大树体型小,C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伴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13 下图为一个普通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图中方框表示各营养级,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不考虑有机物质输入,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入射太阳能B. 对于人工鱼塘生态系统,有机物质输入大于太阳能输入C. 若植食动物的摄入量为 a,则顶位肉食动物最多

15、可获得a/25的能量D. 从图中可以看出,部分能量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不考虑有机物质输入,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植物固定的全部太阳能,A错。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人为投入饲料多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植食动物的摄入量为a,但同化量小于a,按照最高传递效率 20 %计算,则顶位肉食动物最多可 获得小于a X 20 %x 20 % = a/25的能量,C错。图中可以看出,部分物质可以在生态系 统中循环利用,能量可以多级利用,但不能反复利用,D错。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

16、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 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14 . 14.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 包括A. 通过兔子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B. 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C. 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D. 流入到狐体内的能量【答案】B【解析】兔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去了,这部分能量是不能被生物群落内的生物再利用的,A正确;兔经过同化作用获取的能量=兔的摄入量-兔的粪便量,所以兔的粪便中的能量不是兔同化的能量,B错误;狐经过同化作用获取的能量=狐的摄入量-狐的粪便量,所以狐的粪便中的能量不是狐同化的

17、能量,而属 于它的上一营养级兔的能量,C正确;兔同化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呼吸消耗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下一营养级狐,D正确。【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名师点睛】营养级的能量的来源与去路如下:r生产者的能量耒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来源I各营养级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自身呼吸消卷转ft为其他形式的能和熱能 盍向下一营养级 去路残体、落叶等補分解者分解末被利用:包括生物毎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1植物残体以廉化石燃丰聊彳式被備存起来的能量15 .下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18、多选)A. 该生态系统固定的 CO量多于各h产生的CO总量B. h中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但 k中的能量可被生产者吸收利用C. 生产者i的量等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D. 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调节能量流向但不能调节物质的流向【答案】BD【解析】试题分析:该生态系统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为流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多于各个营养级呼吸消耗的能量, A正确。h中能量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 k中 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用于分解者的生长发育繁殖,不能被生产者利用,B错。生产者i的量表示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等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C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调节能量流向和物质的流

19、向,D错。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相关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 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16 .下列属于行为信息的是()A.植物分泌的物质B.电磁波C.昆虫的性信息素D.孔雀开屏【答案】D【解析】考查信息种类的判断。A,化学信息;B,物理信息;C,化学信息;D,行为信息。17 .如下图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若f表示的是CC2,则该图解表示生物圈的碳循环,且(a、b、c、d、e)f过程都是存在的B. c的同化量越大,流向 d和e的能量就越少C. 图中的a生物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D. 图

20、中的b不一定是原核生物【答案】B【解析】略18 甲图所示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乙图是某地区30年内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甲图所示生物可构成一个群落B. 甲图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用于自身呼吸和流到鼠和兔C. 乙图所示,种群数量的减少只发生在第&15年间D. 乙图中第1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 J型曲线增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甲图是食物网图,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没有分解者,A错误;甲图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仅用于自身的呼吸, 也可以流到鼠和兔体内,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B错误;乙图纵坐标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数量的倍数,当倍数大于

21、 1时,说明种群数量增加,小于 1时,种群数量减少,故种群 数量的减少发生在 820年,C错误;15年,纵坐标不变,说明种群增长速率不变, 种群数量的增长呈 J型,D正确。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19 在温室内施用农家肥,同时培养蘑菇,既能为蔬菜提供无机盐又能提升室内温度,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生产者也是分解者B. 流入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由人来供给C. 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是逐级递减的D. 群落中物种数目少但有分层现象【答案】D【解析】蘑菇在生态系统中只能作为分解者,A选项错误;流入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人工提供的农家肥中的

22、有机物所含的能量,B选项错误;该生态系统的物质是循环往复的,不存在逐级递减的说法,C选项错误;群落中的物种主要来源于人工设置的物种,因此数目少,但作为群落仍具有分层现象,D选项正确。【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20 如图为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的限制因素图解,有关分析正确的是()S光/丿净生产总|鼻*lb,_呼吸消幅护強H 0营养A. 由图可知影响植物固定太阳能的因素只有光、温度、CQ、矿质营养B. 在晴朗的夏天,CO2浓度往往成为植物固定太阳能的限制因素C. 通过取食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净生产量的10%20%D. 图中的“营养”是指落叶和枯枝中能被植物再利用的有机营养【答案】B【解析】试题分

23、析:由图可知:影响植物固定太阳能的因素除了光、温度、CQ、矿质营养以外,还有H2O, A项错误;在晴朗的夏天,光照充足,温度也高,因蒸腾失水多往往会导致 部分气孔关闭,使得植物从外界吸收的CQ减少,所以CQ浓度往往成为植物固定太阳能的限制因素,B项正确;通过取食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占本营养级同化能量(即总 生产量)的10%20%, C项错误;图中营养是指落叶和枯枝中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可 被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矿质营养,D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 进行解释、推理,

24、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1 有关生命系统中信息的叙述,错误的是A. 信息传递是生命系统维持稳定所必需的B. 行为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 精子和卵细胞通过细胞膜接触实现信息交流D. 生长激素进入靶细胞而发挥其信息调节的作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生物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生物种间关系的调 节以及生命系统稳态的维持均离不开信息传递,A项正确;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B项正确;精子和卵细胞通过细胞膜接触、借助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进行识别,从而实现信息交流,C项正确;生长激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其信

25、息调节的作用, 考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D项错误。如图表示各种鸟类的领域面积与体重、食性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图示中三种鸟类构成一条食物链22 .动物为保证食物等生存资源而占据的空间叫领域。B. 体重决定领域的大小C. 植食性鸟类能量同化效率高于主要食虫的鸟类D. 体重相等的鸟类领域面积越大,其营养级可能越高 【答案】D【解析】略23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i、N2;个体平均重量分别为 MM2则下面所示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A.Ni M iN2 M2B.Ni Mi=N2 M2C.Ni M iN2 M2 D.Ni MiWN M2【

26、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即能量是伴随着物质的传递而 传递的,能量就储存在物质之中,所以次级消费者所含的物质远小于初级消费者。考点:能量流动点评:本题关键要学生分析清楚其考查的内容是能量流动,只不过用物质来表示。所以 审题是关键。24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太阳能试卷第15页,总18页A. 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 乙是消费者,包括各种异养生物C. 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D. 图中“甲t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图中太阳能被甲利用,说明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

27、系统的主要成分,A正确;B、乙是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都是 异养生物,但不包括营腐生生活的异养生物,B错误;C、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由绿色植物固定,但硝化细菌等能利用化学能,C正确;D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图中的“甲t乙”表示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正确.故选:B.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生态系 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25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B.C.D.调查某种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在森林群落中,动物与植物的空间结构类型不相

28、同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都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供消费者利用 反馈调节在个体稳态、生物群落内部乃至生态系统都普遍存在【答案】D在森林群落中,动物B错误;生产者通C错误;负反 D正确。【解析】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A错误;与植物的空间结构类型相同,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供消费者利用, 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土壤肥沃植物群落有分层结构26 . (2015秋?安阳校级期末)全年对太阳能量的利用率,森林生态系统远大于农田生 态系统,主要原因是前者(A. 以木本植物为主 C.不施农

29、药【答案】D【解析】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试题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 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 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 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 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解:农田生态系统中,主要是农作物,一般分层现象不明显, 且农作物是一年生植物 (半 年或者更短).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有分层现象,而且以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为 主,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复杂,对阳光分层利用更合理有效.故选:D.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7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是()A

30、.固定CO B .分解有机物C .利用光能 D .合成有机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固定 CQ是生产者的作用,A错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属于 分解者,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促进了物质的循环,B正确;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 物,C错误;合成有机物是生产者的作用,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一 般。28 .如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B. 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C. 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

31、D. 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和自养型鞭毛虫,A错误;图中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构成,B错误;鲤鱼和梭子鱼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两者之间的信息传 递是双向的,C正确;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 4个营养级,分别是第二、三、四、五营 养级,D错误。考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9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A.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C.组成生物体的无机物【答案】BB.组成生物体的C,H,Q,N,P,S等兀素D.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解析】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如C H Q N等,不断的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

32、环境的过程,故选B。二、非选择题30 .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立该地特有的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模式: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下图是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 列问题:(1) 这种人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因素是 。(2) 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其在营养结构具有 的特点。(3) 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 _ 的作用,释放出 ,被植物利用。(4)该生态系统把桑基鱼塘与蔗基鱼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优化了系统结构,遵循 原理。【答案】(1)生产者和分解者(2) 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食物链短(3) 分解者无机盐离子(4)系统的结构

33、决定功能的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解析】试题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物群落.非生物的物质和 能量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 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判断是否是一个生态系统 的关键是看是否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缺一不可因此若要组成个 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增加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2)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 部分;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其在营养结构具有食物链短的特点.(3)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分解者的作用,释放出矿质

34、离子,被植物利用.(4)该生态系统把桑基鱼塘与蔗基鱼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优化了系统结构,遵循系 统的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的优点有实现 对物质再循环利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环境的 保护等。31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 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据图分析回答:(1) 图1中,表示微生物分解作用的是 (填序号),乙t丁过程碳的传递形式是。(2) 图2中,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 (填字母)。若鼠摄入能量为2.2 X 10

35、 9kJ,粪便中能量为1.0 X 10 9kJ , B中能量为0.8 X 10 9kJ,狼同化能 量为2.4 X 10 9kJ,则该生态系统中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3) 调査鼠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 法。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措捕。此例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4)在草原生态系统向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Q量(填“大于”、“等于”、“小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Q量,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逐渐增强。【答案】(含碳)有机物 B 20%标志重捕种间关系大于抵抗力【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能量流

36、动和信息传递,考查种群密度的 调查及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知识;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 图1中甲是无机环境中的 CQ库,乙表示生产者,丙表示消费者,丁表示分解者;能理 解图2中能量流动过程,理清摄入量、粪便量、呼吸量、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 殖的能量等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相关数据计算能量传递效率;能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能判断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及营养关系的变化及其 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1)分析图1可知,图中甲、乙之间存在双向箭头,乙、丙、丁均有箭头指向甲,且乙、丙均有箭头指向丁,说明甲是无机环境中的

37、 CQ库,乙表示生产者,丙表示消费者, 丁表示分解者,因此表示微生物分解作用的是,乙(生产者)7丁(分解者)过程碳 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2)图2中,鼠的摄入量-鼠的粪便量=鼠的同化量(A),鼠的同化量(A)-鼠的呼吸 量(图中A向上的散失)=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因此图中表示鼠用于生长、 发育、繁殖的能量是 B。若鼠摄入能量为2.2 X 10 9kJ,粪便中能量为1.0 X 10 9kJ , B中 能量为0.8 X 10 9kJ ,狼同化能量为2.4 X 10 9kJ,则该生态系统中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 为(2.4 X 10 9kJ ) / (2.2 X 10 9kJ- 1.

38、0 X 10 9kJ) x100%=20%。(3)鼠是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因此调査鼠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 法。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措捕。此 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 态。(4)在草原生态系统向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生产者固定的CQ量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 CQ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点睛】解题思路点拨一一碳循环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判断:如图所示的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在试题中经常出现,这种试题先根据双向箭头 A?D确定两者肯定是非生

39、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再根据箭头指向:A有三个指出,应为生产者;D有三个指入,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和C, 一个为消费者,另一个为分解者,A(生产者)和B均指向C,则C为分解者。具体到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大气中的CQ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之间是双向箭头。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都有箭头指向大气中的CQ?。除大气中的CQ2外,生产者、消费者都有箭头指向分解者。因此图中A是生产者,D是无机环境(大气),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32 . (11分)DMS(二甲基硫醚)是一种对气候有明显影响的气体。下图是DMS在海洋中生成的主要过程,分析回答:浮谢胡拘翅阻电&溝讦推出中沏产樹冥幕节睥洋细叫门抽書

40、t1圈杓憑薇芒虑秋细奇楼址裂解2料放(1)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圆石藻属于 。圆石藻、浮游动物、海洋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 。科学家正通过研究圆石藻残骸在海底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探索海洋气候变化的线索,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图中浮游动物所同化的能量除经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外,还将流向。中间产物X浓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它能作为一种化学信息使浮游动物对圆石藻的捕食明显减少。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3)海洋中存在含酶 A量较多和较少的两类圆石藻。由图中信息推断,浮游动物偏好摄食哪类圆石藻? 。当圆石藻大量繁殖会诱发病毒侵染其细胞,从而使其数量下降,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可通

41、过 调节机制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4) 研究发现,海洋中许多生物能促进DMS氧化分解,最终产生 S04-,从而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答案】(1)生产者 生物群落直接(2) 下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 含酶A量较少的圆石藻负反馈(4)物质循环【解析】试题分析:(1)圆石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图中的浮游动物属于消费者,海洋细菌属 于分解者,它们共同组成生物群落;科学家通过研究圆石藻残骸来探索海洋气候变化的 线索,体现了生物的直接价值。(2)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有三个去向: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由于浮游动物和圆石藻之间是捕

42、食关系,故中间产物X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浮游动物摄食圆石藻后,中间产物X并不能被消化,而是随 粪便排出,说明浮游动物喜欢吃中间产物 X多的圆石藻,即酶 A量少的圆石藻;当圆石 藻过多时,会诱发病毒侵染圆石藻使其数量下降,故属于负反馈调节。(4)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消费者的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33 “林果一粮经”立体生态模式主

43、要是利用林果和农作物在时空上资源利用的差异和 互补关系,在果树行间开阔地带种植粮食、蔬菜等,形成农林复合种植模式。(1)农林复合种植这种结构的主要优点是提高了对 的利用能力,从而提高了粮果等产量。 某种害虫靠吸食绿色 植物茎叶里面的汁液为生,此害虫与该植物的关系是 (填“捕食”或“寄生” );为了控制害虫的数量,我们可以利用性外激素诱 杀雄性成虫,性外激素属于 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 的功能。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传递、 的过程,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原因是【答案】 光能等自然资源 寄生 化学 调节生物种群繁衍 转化和散失 生产者固 定

44、的太阳能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 10% 20%营养级越多,在 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第5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一般不足以支持下一个营养级的生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林果一粮经”立体生态模式为载体, 综合考查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物的种间 关系等相关知识。需要考生识记并理解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 动的概念、特点,并能利用这些基础知识对题目进行分析作答。(1)在果树行间开阔地带种植粮食、蔬菜等,形成农林复合种植模式,该模式的主要 优点是提高了对光能等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从而提高了粮果等产量。(2)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

45、表,摄取寄主的养分 以维持生活,这种关系称为寄生。某种害虫靠吸食绿色植物茎叶里面的汁液为生,则此 害虫与该植物的关系是寄生;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性成虫,破 坏害虫的性别比例,降低其出生率,从而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这种防治方式体现 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种群繁衍的功能。(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该生态系统 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 20%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第5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一般不足以支持下一个营养级的生存,所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46、34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 其中A、B C为生态系统的三种组成成分, a、b、c、d是B中的四个生物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试卷第23页,总18页(1)用字母和箭头画出该生态系统最可能的营养结构。 2)图中 (填字母)在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碳元素在B中主要以形式传递。(3)若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生物后逐渐趋于稳定,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 调节。(4)该生态系统除具有物质循环功能外,还具有c大量减少,各种生物数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 其基础是能力,功能。含碳有A、C (缺一不得分)【答案】机物自我调节负反馈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缺一不得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查对生

47、态系统的结构、功能、 定性的理解。(1) 根据A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之间存在双箭头,可判断 A为生产者,根据B中各种 群的能量值,a为初级消费者,b、c种群能量相差不大,应为次级消费者, d为三级消 费者。C为分解者。(2) 图中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和C分解者在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碳元素 在B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3)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4)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功能。35 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基本功能。请回答下列问题:(1) 图一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

48、d代表4种动物。请写出图中存在的食物链(网) :。最髙营养级的能量去向与其他营养级的区别是 ;人为因素导致图中 (填字母)的大量减少,则会加剧温室效应。(2)某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三种生物构成如图二所示食物关系。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 e的部分经乙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F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kJ (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3)卷心菜被菜粉蝶幼虫取食后,能放出特殊香味吸引菜粉蝶的天敌,这体现了生态 系统具有 的功能,该功能具有 的作用。【答案】t不流向下一营养级A 25F/5-4e 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一,图中 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

49、为分解者,由于营养 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 20%之间,因此a属于第二营养级,be属于第三营养级, d即为第四营养级。分析图二,图二中有两条食物链,即甲t丙、甲t乙t丙。(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食物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由于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之间,因此a属于第营养级,be属于第三营养级,d即为第四营养级,由此可写出食物链(网)为:最高营养级由于缺少天敌,因此其能量去向与其他营养级的区别是不流向下一营养级。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这主要是人为因素的乱砍滥伐以及不合理利用导致A (生产者)的大量减少,光合作

50、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导致的。(2) 根据题目要求 至少”消耗甲的能量可知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假设至少消耗 甲为 X,贝U XXe疋0%+X (1-e) X20% 20%=F,计算可得 X=25F/ (5-4e)。(3)卷心菜被菜粉蝶幼虫取食后,能放出特殊香味吸引菜粉蝶的天敌,这体现了生态 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该功能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作用。【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一,确定A、B、C所属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同时根据能量的多少判断 B中各生物的营养级关系。36 . (10分)图A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图B为我国北方某农场居民食物结构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

51、图A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的有 ,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 _,该食物网体现的生物种间关系是。2 壬同化的能量最终来自 _所固定的 _,壬可利用的能量 _L大于、等于、小于) 辛、庚和己可利用的能量之和。(3) 由于某种原因戊全部死亡,丙的数量将会_(_ 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2分)(4) 图B中,若调整农场居民的食物结构,将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5: 1,可养活的人口数量将增加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答案】(1)庚,辛、壬(缺一、错一不得分)辛、壬(2) 甲 太阳能小于(3) 增多 戊全部死亡使庚的数量减少,壬捕食较多的己和辛,减少了己对丙的捕食。(4) 1 2【解析】37 . ( 8分)生态系统通过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下图I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笫94(1)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2)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因为其可将 能转变为 从而被其它生物利用,生产者都是 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3) 分解者能将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又会被生产者利用, 如果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就会崩馈。(4) 请在图2中标出箭头,用以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2) 太阳(光)(有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