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常考知识点_第1页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_第2页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_第3页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_第4页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学第一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1:前制度化教育的特点: 教育主体确定 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由以上因素结合而

2、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2: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下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3: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部应再限制于学校围墙之内。非制度化教育相对制度化教育,改变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是超越了制度化教育的观念和思想。库姆斯等人的陈述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三: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

3、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四:教育发展的过程1:古代教育,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心事,建立了典型的正交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是指,I:礼(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II:乐(音乐诗歌舞蹈)III:射(射技教育)IV:御(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V:书(学习写字的教育)VI:数(简单的数量计算教育)光绪31年(1905年)废科举,办学堂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

4、中古代埃及王国末期有了宫廷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大意,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五:近代教育引起教育的巨大变化表现在以下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20世纪以后的教育呈现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这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六:教育学的发展1:历史上的教

5、育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重视后天教育:孔子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强调忠孝和仁爱:重视因材施教: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结合战国和气,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年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言简意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 系统地说明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苏格拉底的三部曲: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催产术柏拉图认为人的肉体是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灵魂是有理性,意志,情感组成,理性是灵魂的基础、柏拉图的

6、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著理想国中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所有人都应该受同样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的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代表作是政治学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他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法国思想学家,教育家卢梭的作品爱弦尔康德在他的哲学里,探究道德的本质,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

7、在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类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百般,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代表作教育漫话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与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的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实际上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

8、包含两个因素,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探究。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论著称。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七:当代教育学的发展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揭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阶级偏见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障碍,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消除阶级偏见,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相结合,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相结合。第二章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建国以后,我国实行教育向工农开门,1986年

9、公布的义务教育法,都是国家一直的体现,在国民教育制度普遍实行了义务教育以后,义务教育后阶段的教育是否实行双轨制,是否允许个人办学,是否确立重点学校等,对谁受什么样的教育,也反映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主要宝库两个方面:一是确认公民“自由”、“平等”权利(即所谓人权),二是民主代议制,法制作为公民参政及保障权利的形式。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形式

10、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京城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二: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1: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要求,根据他对科学知识的分类观点,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

11、被成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三: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杯称为“科学的体制化”。信息技术是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第一次是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与推广应用;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

12、的发明与应用;这两次革命使得从幻灯机、录像机到VCD、电脑、视频会议等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在教育中被广泛应用。人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在迎接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即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时代,其对教育的影响将是根本性的,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存在这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则是

13、跨时空的教育。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四: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界说可以认为是学校文化提供这样一些基点:一是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宝库部分成员共同遵守的观念和行为;二是学校文化既可能给学校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这是有学校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所决定的;三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物质

14、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结构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五:学生文化学生文化的形成原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影响学生文化的特征:1:学生

15、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发展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目的的关键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结束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是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能够实现,是人的身心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对费在主体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的清醒认识,是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人认识前提三:个人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者一

16、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有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思的,最根本的动因。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赛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他不仅认为人的机体机能发展顺序收到生长规律的制约,而且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长规律支配2: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

17、育等代表:我国古代荀子的性恶论,洛克的白板说外铄论者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四: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体发展遵循从上倒下,从中间到四肢等)2:个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人的长高)4:个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方面可以得到超常发挥)5:个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男女不同)五: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应系那个,主要是受到一串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1:遗传素质的

18、概念遗传是指东上代继承下来的胜利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2:成熟是指儿童个头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技能达到比较完备的 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思。人具有某种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六: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人的价值的含义: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人的潜能的意义: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与精神力

19、量的综合,人的根本力量,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精神力量。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七:中学教育与青少年13、1416、17岁,只有三四年的时间属于个体发展的少年期,也称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思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在身体发展方面 ,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 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

20、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青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两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制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后重要的作用。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从认识方面可能,高中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在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中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主中心,缺乏和会责

21、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独特的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第四章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院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

22、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三: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才各具特色2:教育目的体现看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片面发展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挥的人。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

23、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为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目的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的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用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24、。(四有,二热爱,二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概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第一节 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

25、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在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 学生发展的可能行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传统上,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社会把未成年的子女大工作社会或父母的隶属物,社会或双亲甚至对婴儿握有生杀之权。2: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3:学生享有的权利: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学生最主要的权利),平等权,物质帮助权(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等),人身权(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

26、要的、内涵最为丰富的权利),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人身自由权(指未成年学生有支配自己人生自由和行动自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非法拘禁,搜查和逮捕),人格尊严权(是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护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隐私权(学生有权要求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让他人知道或干涉的、与公共利于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 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遵守所在学校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第二节:教师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界定是:教师是履行教育

27、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一界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二: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三: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我国颁布的教师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本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教师学科的专业素养:1:精通学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28、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四: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 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等。我国学生喜爱的教师前五种品质是:热爱、同情、尊重学生;知识渊博,肯教人;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教学方法好;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从 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

29、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知道,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的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个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第六章 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朱熹的“宽著期限,紧著课程”中的课程一词就包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

30、国教育家斯宾塞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学科。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课程的分类: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而以课程任务为依据进行分类,则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角度看,可分为工具型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历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31、。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第二节: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他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第二,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面试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第三,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型规划;第四,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与教育目的不同。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由三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第三

32、节: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比较折中的定义是: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总的来说,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课程文件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而制定出的指导教学的各种规定。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强制性 2:普遍性 3:基础性教学计划的构成: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

33、施要求几部分组成。1992年修订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目标是: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性,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力、合作、乐观、进去等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学大纲的概念: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一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段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34、:一是说明不放呢,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对顶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以及教学法的建议逢。二是本文部分,它系统地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并编有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的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将以,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教科书的编写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材料之间的衔接。第四节: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