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_第1页
《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_第2页
《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_第3页
《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_第4页
《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第一课:为政以德(P5P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 ,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 ,二者有 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从孔子“均无贫” 、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 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 思想的强调。探究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 同?“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 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 盾

2、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探究三:你认为“政”和“德” 、“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 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第二课:克己复礼( P10P10) 探究一: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 核,这个内核就是仁。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12.1 章)。 1.21.2章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

3、起来,所谓孝悌,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 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这样,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 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82.8 章, 17.2117.21 章);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 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 博爱 探究二: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 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 孔子在他处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话。所以,在孔子看来,臣

4、不臣、子不 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 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 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 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探究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 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 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 公”这两句中,突出的

5、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 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 慕。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的远较书面语为多,论语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 的口语化特点。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 P21P21) 探究一: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 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参见课文有关注释。“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 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

6、子的举动带有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 ,反映了孔 子无可奈何的心情。探究二: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 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为”的事情是否正义,如果是正义事业,能够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从 事,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 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第五课:仁者爱人(P25P2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 ,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为“仁者” 。孔

7、子为什么说管仲 是一个仁者?这表现了孔子怎样的仁爱观?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奴役。表明孔子的仁有一 个很高的标准,即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是讲小谅 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探讨二:同是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 子的兼爱则主张 “兼相爱, 交相利”,说“爱人者, 人必从而爱之; 利人者, 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孔

8、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 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探究三:有人评论15154242章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 )。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 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 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如果去掉,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第六课:君子之风(P30P30)探究一: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

9、解“浮云” 的比喻义?形象地表述孔子的心境,可以 7.167.16 章和 7.197.19 章为例。7.167.16 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饭疏食,饮水,曲 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 的快乐。“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 如:( 1 1)聚散无常, 喻富贵短暂, 犹今天所说过眼云烟;( 2 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 ( 3 3)浮云至清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7.197.19 章“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

10、常传神。 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 而第三个忘: 忘老(“不知老之将至”), 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探究二: “鄙夫可与事君”章“其未得之也, 患得之”一句, 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之”, 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曰:“惮于任 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厌,故既得患失。”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请联系实际 作简要陈述。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 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 探究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

11、不反对正当 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 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六反)。而后来的儒家走向 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见汉书董仲舒传)。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 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 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理想

12、的价值观应该是义 利统一观。第八课:周而不比(P40P40)探究一:论语由于文辞简约,有时会给理解造成困难,往往需要联系有关章节及论语以外的材料加以判断。女口 5 5 1717章,“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说, 一说指晏子,一说是指晏子所交之人。请联系4 42626章及1212 2323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焉。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讲 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难以 持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 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

13、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意愿。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 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有了着落。探究二: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 此题意在使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三:选择论语中格言,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对这些格言的特点简要分析, 并围绕“交友”(或其他话题),每人拟五条思想火花,在壁报上交流。此题意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格言的特点,进而加深对论语内容的理解。 格言,就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固定的语句。内容上,它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可作为 人们行为的准则;形式上,它没有固

14、定不变的格式,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一般较为精练, 言简意赅。人们引用格言,目的主要在于对人提出规劝,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正确地理解、运用格言,可以逐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第十一课:诲人不倦 ( P55P55) 探究一: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 ,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这两种说 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 ?“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 “唯上智与下愚 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 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探究二:说说你对孔子因

15、材施教的体会。“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首先,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教育培养。 探究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 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 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1 1)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

16、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 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 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2 2)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 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3 3)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 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 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第十二课高山仰止( P60P60) 探究一: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孔子师生之间关系和你周边的情况,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师 生关系”为题,作 2 23 3 分钟

17、的演讲。略探究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直”。从本书的有关材料 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除本课有关章节外,课文中还有:二课 13.313.3 章,三课 17.517.5 章, 17.717.7 章,四课 18.718.7 章,五课 5.265.26 章,十三课 11.2611.26 章,等等。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 材料综合起来考虑。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他可以当面顶撞 孔子,对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满,可以在听到表扬以后毫不掩饰地面露喜色,可以在众多的 学生中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子路的形象所

18、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在记述时注意 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如 : : 当面议论孔子“有是哉,子之迂也”,表 现他的鲁莽直率;在听到孔子赞扬颜回时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表现他的争强好 胜,等等。其中不少情节带有喜剧色彩,使读者增加了阅读趣味,也使子路的形象显得憨 直可爱。探究三: 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归与,归与”、“天 厌之,天厌之”等。说说这些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以及这种句子形式与论语语体 特点的关系。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 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特点之一

19、。 第十三课:沂水春风 ( P65P65)探究一: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 1 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 ,有“凤鸟不 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 ,这与孔子此时 的心情契合。(2 2)曾点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 这正是孔子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对曾点有肯定,意味着对三子的不满。 ) 探究二:曾点对暮春出游的描绘,色调明丽,情绪欢快,生趣盎然。试想像具体情景,说 说自己感受。略 探究三: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不同人物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 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1 1)人物的神情风貌:子路争强好胜、勇于任事:“率尔”“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的谦虚:“如其礼乐,以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