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总复习(易错扫描推敲细节核心突._第1页
2014高考历史总复习(易错扫描推敲细节核心突._第2页
2014高考历史总复习(易错扫描推敲细节核心突._第3页
2014高考历史总复习(易错扫描推敲细节核心突._第4页
2014高考历史总复习(易错扫描推敲细节核心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9讲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材诠解知识诠释 思维发散知识槻理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开始传入中国。洋装与传统 服装并行成为社会特有的景观。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 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的5070年代人们衣着朴素;改堇 开放以后人们讲究穿戴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从单 一款式走向多样化。2. 饮食:19世纪40年代以后,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外国人和中 国人经营的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等。中西餐并行于 世。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人们食物比较简单:改革开放 以后政府提倡“菜篮子工程“ 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 摆上了百姓的餐桌。3. 住宅:随着开设通商口岸,在中国沿海

2、和内地的大城市岀现 了西式建筑。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城市住房总体比较 拥挤.家具简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 善城市和农村都有很大发展。4 礼仪(1)民国初年鞠躬、握手取代了作揖与跪拜。维新派和冷襁哄駢量豊由烦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易错扫描】(1)近代服饰西方化是一个显著的特征,但也 不完全是西方化.也有将中西服饰结合起来进行革新的。这 方面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中山装。(2)穿西装、喝咖啡、住洋房、打电话主要是东南沿海的大 城市富裕人家的生活方式广大农村和低收入阶层依然固 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推敲细节】 近现代史上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的重大政 治变革:政治文明的进程反映在社会生

3、活习俗上就是社会生 活的逐步文明化和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 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地改变了中国 人民的社会生活。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 交通工具的更新:近代铁路、轮船和飞机的岀现与发展促 进了我国陆路、水运和空运事业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外 国商人在华修筑了淞沪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 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运输发展 进入新时期铁路建设、机车制造、营运里程都得到巨大发 展。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 对中国的水运垄断。新中国成立后,水运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

4、 航空事业的开始。改革开放后航空事业快速发展中国成为 世界民航大国。2. 通讯的进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 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 在上海成立电话公司。至IJ2OO3年末我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 移动电话数最跃居世界第一位。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 发送电子邮件。【易错扫描】列强在华设立航运公司掠夺修筑铁路特权, 其主要目标是为扩大侵华权益而服务,但客观上也促进了 中国交通事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归纳总结】 我国近现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1)西方 先进技术的传入,外国先进交通、通讯工具的引进。(2)先进 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

5、兴办近代交通与通讯事业,促进中 国社会的发展。(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重视,改革开放 后有了更大发展,三、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1872年国 人创办的申报是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 刊。维新变法期间,国人办报出现高潮。在维新变法、辛亥 革命、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 治斗争的工具。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共产 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新中 国成立后,党报党刊和其他类型的报刊都有较大发展,改革开 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电影: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1905年拍摄的 緬定军 山是第一部中国人拍摄

6、的影片。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 国际荣誉的影片。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 成为电影的主题。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3 电视时代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 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4. 互联网时代: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冲国的因特网 发极其迅猛覆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互联网改变着人们 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易错扫描】(I)报刊在中国并非鸦片战争后才岀现战前 就已经出现。(2)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但其他传媒形式也有较快发展、不 能认为互联网取代了其他传媒形式。【知能拓展】 报刊、影视、互联

7、网对人们的影响:报刊、 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 点不同报刊最重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则是全方位、彻底地改变 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基础达标1.2010年510月,江苏沿江城市市民去上海看世博会可以有 多种方式。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他们到上海要乘坐的交通 工具一般情况下只可能是()A. 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北洋海军的军舰C.福州船政局的轮船D.轮船招商局的轮船解析A、C两项中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 创办的军事企业.不用于民用营运:B项北洋海军也在这一运 动中建立起来军舰也不可能用来营运:D项轮船招商局是洋 务派创办的民

8、用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为军事企业提供资金、 原料等,结合题意可知出行最有可能的就是乘坐轮船招商 局的轮船。I答案D2.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 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 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也。”这些社会现象岀现的原因包括()平等思想的传播 通商口岸的开设 民主政权的逮解析材料大意是近来社会风俗日益华丽奢靡,服饰变化 较大,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的人变得没有差别,尤其是在上 海。即使是原来被视为低贱的仆役、小贩有了钱也会穿戴 阔绰徜徉街头岀入欢场。而人们对此也已习闻习见不再 感到惊怪。据此判断,说法正确,“民主政权的建

9、立僧翔中D19世纪晚期“的时间不符。3.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 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 唐胥铁路开通B. 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 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I解析A项的时间为1882年.B项的岀现是在辛亥革命后,C 项是在1926年Q项是在1918年。结合题干时间“1913年” 可知B项为正确答案。I答案I B重点突破核心突围 技能聚合一、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时代特点?1 原因:(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深西方的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活方式也随之传播到中国。(2)清 政府为杜

10、绝列强的觊觎在济南、武昌等人口众多、交通便 利、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开埠通商发展近代工商业。(3)近 代工商业的发展为物质生活的变化提供了基础;而近代思想 文化的进步则促逬了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2.特点:(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 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 呈现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由西方引进, 具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 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3) 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 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而广大农 村地区处于封闭

11、、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 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 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旺史料链接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 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亲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 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 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 多,若在外国丄为外人指墓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

12、,斥为 豚尾岀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二中国之陷于异族、则衣服必稍变矣然元之窃据不 过数十年之久,即为我汉人所扑灭,未有若满清之盘踞二百 五十余年,而以半边和尚贻羞我汉人,如今日之甚者也。诸 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 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 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 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惜乎未能先事于斯 ,遂令一往无余也C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丑硏究学另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传统的服饰、发辫已经不能适应时 代的发展于生产、生活、战争皆有不利应当向西方学习,与 欧美同

13、俗;材料二的作者把发辫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把百日 维新的失败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清末剪发辫、易 服装的要求越来越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和支持,逐渐演变为 “断发易服的时代潮流.在近代中国,“断发易服”不仅 是对旧的传统习俗的冲击和对新的文明风尚的提倡,更明显 地具有观念变革的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对清朝统治 的抨击甚至反清革命联系在一起。【归纳总结】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次第时间历史背景表现第次鸦片战 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洋货”大量 涌入中国上海等 近代化大都市崛 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 沿江地区人们的 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城市变化尤其明 显

14、第次1912 年推翻了封建帝制, 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 心,旧的风俗习惯受 到极大的冲击人们 的精神生活都相应 地发生了变化第次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 成立由于政府的强制 行动一些社会丑 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得到改善, 社会风气有了根本 性改变人们的生活 水平普遍不高城市 生活有保陣.农民温 饱问题未解决第四次改革开 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 心的转移.实施改 革开放的伟大决 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 积极性人们的生活水平有 了令世界瞩目的提 高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越来越小衣食住 行发生翻天覆地的 变化.中国正在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二、近代交通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I在以铁

15、路、轮船为主干的近代交通网的作用下,通商口岸 城市和广大内陆腹地的联系大大加强农产品的长途运销和 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许多农副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得以 扩大。2. 轮船、铁路的发展直接使广大农村与城市联系起来。这 些新式交通的发展不但把大量的洋货从通商口岸转运到全各地也把新的生活方式传播到四面八方:还为农村的剩余 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近代交通具有促进改变中国旧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传统习俗的积极因素“3.在铁路和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推动贸易发展和市场开辟 的进程中中国城市的发展也岀现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变 化,随着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和对外贸易的迅速的媒介,是震撼和冲击中国古老生

16、产、生活方式的演变器.勾史料链接材料一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 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 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 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可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 洋 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锋搁詈修路f昌议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 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材料三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 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 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 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 破

17、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 推动现代化进程。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逮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弐亲居木丹瀚癖臓蹴翻 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乱研究学习材料一、二表明了近代铁路发展艰难的原因材料三说 明了铁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材料四反映了新中国成 立后铁路发展迅速“四则材料说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 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知能拓展】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1)动 力:人力、自然力 机械力。(2)技术:引进 自行研制 (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4)对象:平民化、 普及化。(5)

18、进程洗慢后快。(6)种类:海陆空。课时训练基础角度思路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洪60分)1. (基础再现、视角拓展)“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 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此时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B.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成为一种时尚C. 民国政府倡导旧式婚礼的稳定性D. 新文化运动已蓬勃开展 解析I从材料中“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行之” 可以判断文明结婚主要是在通商口岸内地逐渐影响可见内地还比较盛行旧式婚俗。2. (基础再现、视角拓展)张德

19、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 18 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 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 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 料鯛眷膾械务周切、营养卫生B. 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C. 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D. 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I解析从材料可以了解到C项正确.1866年西餐馆主要分 布在天津、上海等沿海通商口岸。材料仅反映西餐种类丰 富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与事实不符.错误:天津、上海都是 沿海城市材料不能反映D项。I答案C3. (基础再现)在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 大的社会洗礼.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念发

20、生变化.节俭意识相对 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 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材料体现 的是()民主平等思想传播重视经商追求享乐崇洋 媚外A.B.CD解析根据“几次大的社会洗礼”可知正确:根据“重商 之风日益兴盛”可知正确:根据“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可知正确;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崇洋媚外,故排除4. (基础再现、视角拓展)“在维新时代的启蒙者眼中妇女 缠足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延续能力有关。” 这一看法()A. 认识到中华民族危机的根源B. 把缠足与国之强弱联系起来C. 认为继续缠足将致亡国灭种D. 使得废止缠足运动蓬勃开展解析中华民族危机的根

21、源不在缠足A项错误:C项在材 料中也无体现:废止缠足运动的蓬勃开展在辛亥革命之后D 项错误;材料中,维新启蒙者已把缠足与国之强弱联系起来, 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5. (基础再现、视角拓展)下图是拍摄于2()世纪3()年代的中国城市其主要体现的主题是()A. 文明与愚昧B.现代与传统C.中国与世界D.光明与黑暗I解析I从图片中的交通工具、电线与建筑等可知当时中 国既有现代文明.又有传统文明因此答案为B项。I答案I B6.(基础再现)清朝著名诗人、外交家黄遵宪(18481905)在 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 双轮驰益增中心忧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送者未 煞火车 B.飞机 C.

22、轮船 D.电话天第崙二R諾兽瓣蘿理兑需是交)通工具的发 车很准时可以排除D项;“别肠转如轮眼见双轮驰”说 的是交通工具的外形,可以排除B、C两项。答案A7.(基础再现、视角拓展)盛世危言指出:“畫之灾 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 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 A修筑铁路C.放映电影”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B.创办报刊D.开通电话I解析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出生于19世纪 中期根据题干中“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结 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可知是对报纸功能的描述,应选 B项。C项在20世纪初期出现,A、D两项均不符合“周

23、知天 下之事”的描述。I答案B8. (视角拓展)“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 丕能反映()时期所送嫁妆20世纪80年代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 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20世纪90年代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 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A. 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B. 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C. 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D. 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送嫁妆反映了 民间习俗的发展从“嫁妆”的内容变化看反映了现代化的 发展说明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t答案I B9. (视角拓展)“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

24、亦借沙 船.官商称便。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利便.而沙船之 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 ”这表明()A. 汽船使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B. 轮船招商局垄断国内所有航运业C. 沙船业和汽船业都由清政府控制D.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解析根据“汽船盛行后”“沙船之业遂衰” “寥落如晨星”,可知A项正确。B、C、D三项都无法从材料中体现。I答案I A10. (基础再现、视角拓展)1896年,李鸿章被清政府委派岀访 欧洲。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 的是()A. 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岀行计划B. 李鸿章专门包租徳国汉莎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C. 李鸿

25、章坐轮船游历了伦敦的泰晤士河D. 同盟会会员准备趁李鸿章出访之际暗杀他解析I解题的关键词为“1896年”。民报创办于1905年, 客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同盟会建立于1905年。故选择C 项。I答案1 C11 .(视角拓展)1935年4月30 上海市政府举行了中国近代第 一场集体结婚典礼。这一新式婚礼通过记者报道及实况电 影放映很快传遍全国。与此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新式婚礼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的进步B. 大众传媒的发展带给人们生活变化C. 新式婚礼易于推动社会风气的发展D. 当时电影尚未成熟,所以功在记者I解析I这种婚礼倡导了社会新风尚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 展,A、C两项说法正确;由

26、材料中对婚礼的报道及实况 电影的放映可知,B项说法正确;20世纪20年代之后,中国电影 已走向成熟,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I答案1 D12. (高度提升)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 庭账本,账本记载.19X()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685.04 元,而到了 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但全年总收入仍然达 到47658.3元比22年前提高了 17.75倍。这一账本是上海 ( )A. 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B. 政治剧变的见证C. 率先跨入小康的见证D. 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I解析I账本是生活的见证.也是历史的缩影小小的账本见 证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应该 与

27、政治上的剧变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供 小康生活的标准或依据因此不能证明上海是率先跨入小康 的排除C项:从家庭账本来看全年总收入主要是指退休金. 并没有提到其他方面的收入因此无法与市场经济相联系排 除D项。I答案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分,共40分)13. (基础再现、能力综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 .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 辩决不轻贷” 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否则“杀无赦”。此即 为历史上著名的“剃发令”。从此,头发之去留不再是个人 的喜好也不再是一个伦理的问题,而是上升为一个严重的政 治问题。淸朝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把剃发作 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为此不惜以死要挟口号是“留头 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王晓天剃发蓄辫剪辫子材料二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