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抑制_来自听觉定向遗忘的证据_第1页
提取抑制_来自听觉定向遗忘的证据_第2页
提取抑制_来自听觉定向遗忘的证据_第3页
提取抑制_来自听觉定向遗忘的证据_第4页
提取抑制_来自听觉定向遗忘的证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提取抑制 _来自听觉定向遗忘的证据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9, 7 (4): 269273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提取抑制:来自听觉定向遗忘的证据 *沈汪兵 1 刘昌 1 王永娟 2( 1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 , 南京210046)( 2 安庆师范学院暨安庆第七中学,安庆 246001 )摘要两个实验采用语音材料考察了词表表达方式下听觉通道的定向遗忘效应以及相应 的机制。实验一中,采用2 (组别)X 2 (词表)混合实验设计获得了听觉通道的定向遗忘效应,但是较为模 糊,部分数据显示可能是额外的被试个体差异导致的;实验二中,采用2

2、(性别)X 2 (词表)X 2 (条件)X 2 (科系)混合实验设计,严格控制了被试个体差异等因素,获得了较 清晰的定向遗忘效应,且支持提取抑制理论。关键词分类号定向遗忘,提取抑制,听觉通道,语音刺激。B842.31、,、 、前言定向遗忘是一种典型的有意遗忘,由于它的范13但没有对遗忘项复述导致的。而提取理论则认为定向遗忘效应是由于遗忘项在提取时 被抑制导致的,即遗忘项目在提取时受到抑制造成在回忆测验中更难提取所致。两种理论 都得到了支持,前者如 Sa - 对有意遗忘和定向式较成熟,当前许多研究者遗忘不作严格区分。所谓定向遗忘就是指在意识参与下对要求记住的材料进行有意的 遗忘,强调遗忘的指向性

3、和有意性,主要表现为定向遗忘效应,即要求遗忘学习项目的记 忆成绩差于要求记忆的项目。定向遗忘范式最先是由 Bjork 等提出的hakyan 和 Delaney 6 以及 Sahakyan 和 Kelley 7 等的研究;后者如 Basden 等 5 以及 Zacks 、 Radvan -sky 和 Hashe 8 等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和理论都是基于视觉定向遗忘的,对听觉定向遗忘知之甚少。同时,国内外目前关于编码理论 和提取抑制理论的定向遗忘实验报告所用因变量指标多为正确率,较少用反应时指标,再 加上编码理论又涉及语音编码,如编码理论基于选择性复述的语音编码,提取抑制理论也 涉及少量的对遗忘项

4、激活抑制的语音编码9,主要有单字法和词表法两种范式。单字法是向被试呈现单字,之后随机呈现要求记住或 遗忘的指导语(如 R-cue 或 F-cue );而词表法则是向被试呈现两个词表,要求被试学 习两个词表,学习完词表 1 立即呈现遗忘线索,同时呈现记住词表 2 的指导语,然后继续 学习词表 2,最后进行检测。为了获得较精确的结果,在词表法范式中除设置实验条件外 还会设置一个对照记忆条件,也就是要求被试记住两个词表,指导语呈现方式类同实验条 件的呈现过程,即呈现在两个词表的中间。5。但却少有研究从以语音编码为主的听觉通道来探讨定向遗忘。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反应时和正确率两项因变量评估指标来进 行听

5、觉定向遗忘的研究。研究发现对照2实验一采用语音材料以再认形式考察被试听觉定向遗条件的记忆组对两词表的遗忘无显著差异,而实验条件的对照组被试对词表 1 的记忆 明显低于对词表忘效应,检测听觉通道是否存在定向遗忘效应及可能的解释。基于先前的研究5,102 的记忆,即获得了定向遗忘效应。目前定向遗忘研究的焦点在其理论解释,主要有编码理论和提取抑制理论。编码理论 认为定向遗忘效应是由于被试在实验中对记忆项进行了复述,收稿日期: 2019-6-25,本研究假设如果存在听觉通道的定向遗忘效应,应该不支持编码理论,因为本实验中所用的是词表呈 现范式。2.1方法作者简介:沈汪兵,男,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暨认知

6、神经科学实验室硕士生。通讯 作者:刘昌,男,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Email: 。269270 心理与行为研究第 7 卷2.1.1被试采用广告招募安徽某高校本科生45 名,男生22 名,女生 23 名。年龄 1824 岁。被试听力正常,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以前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2.1.2实验设计采用2 (组别)X 2 (词表)的混合实验设计。组别为组间因素,分为记忆组和遗忘组;词表为组内因素,分为词表1 和词表 2。两种条件下前半词表内容相同,后半词表的内容也相同,但词表内是随机呈现。2.1.3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材料为词语录音的音频材料。词语选自王还等主编的现代汉语词频词典

7、11,词频范围在 0.000440.00084 之间,共 89 个, 26 个声母均有分布。将其制成 89个时长 2s 的 8000HZ , 8位立体声,格式为1.5KB/S波形的WAV音频用于练习(9个)和正式测试(词 表 1、词表 2 各 20个,再认另 40个) 。材料呈现顺序均随机化。整个实验过程使用 Java 编程后,在惠普 hp520 手提电脑上进行。采用 spss11.0 进行数据分析。2.1.4实验程序被试被随机分成记忆组和遗忘组,记忆组 23人,遗忘组 22 人。在 6个记忆项目的练习之后( 6个再认项目中包括 3个旧词和 3 个 新词),进行正式实验,包含学习和再认两个环节

8、。(1)练习开始前呈现指导语:下面是一个记忆实验,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在学习阶段 中,耳机中将会呈现一系列词语录音,有些词语是要求记住的,有些词语是不要求记住的; 测验阶段,耳机中也会呈现一系列词语,要求对它们进行判断。如果您认为刚才听过这个 词,请按数字键盘上“ 1”键,如果您认为刚才没有听过这个词,请按数字键盘上“ 2”键, 拿不准的时候也可以猜测,如果明白上述要求请按“确定”进行练习。(2)练习实验结束,进行正式实验,呈现指导语:这是一个记忆实验,下面耳机中将呈现一系列词语录音, 请仔细听下面的词语录音。然后呈现音频材料,共有 20 个项目,每个 2 秒钟。完毕后呈 现中间指导语

9、。记忆组指导语为:刚才您听到的是前半部分的词语录音,请记住它们,并 且记住下面的词语录音;遗忘组指导语为:刚才听到的是前半部分的词语录音,请忘记它 们,只要记住下面的词语录音就可以了。接着随机呈现后半词表的 20 个项目。(3)学习阶段结束后紧接着进行再认测验。指导语要求被试对再认阶段耳机中呈现的词语进行判断。如果 认为是旧词按数字键盘上“ 1”键进行反应;如果认为是新词,按数字键盘上的“ 2”键进 行反应。共 80个项目, 40个学过的词语,另加入 40个干扰词。2.2结果与讨论不同条件下被试再认成绩见表 1。表1不同组别被试的再认回忆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实验条件击中项目数 ( 个)反应时( m

10、s )M SD M SD记忆组词表 115.22.82419.1339.4 词表 216.12.32195.8322.4遗忘组词表 113.93.12399.2256.3 词表 214.13.72221.8313.5两种条件下词表 1 的总反应时要明显高于词表 2 的总反应时。对反应时进行方差分析 发现,词表主效应显著, F (1,86 ) =9.401 ,p 0.05 ;组别与词表交互效应不显著。即两 种词表总反应时差异并非由组别导致的。遗忘组和记忆组词表 1 反应时与词表 2 的比较显 示不存在差异。进一步对正确率,即击中项目数进行分析,发现组别的正确率差异显著, F (1,86 )=6.

11、348 ,p 0.05 ;两者交互效应不显著, F (1,86 )=0.289 , p 0.05 。表明记忆组击 中项目数明显多于遗忘组。同时记忆组和遗忘组前后词表的配对样本 t 检验发现,记忆组词表 1 反应时明显 慢于词表 2,t ( 22)=4.050 , p 0.05 。遗忘组的检验发现,词表 1 反应时明显慢于词表 2, t ( 21) =5.537 , p 0.05 。于是结合这些可初步确定,听觉通道也存在定向遗忘效应,即遗忘组词表1 的反应时间明显慢于该条件下词表 2(尽管记忆组也存在显著差异,但显著性不及遗忘组),且根据相应正确率 的分析可初步排除编码理论的解释,因为编码理论认

12、为选择性复述的项目进行了更为精致 的编码,而加工水平的研究则表明编码和加工水平越高,所需时间越多,应导致反应时增 大,外加听觉通道以语音编码和系列加工为主,第4期于是这应导致选择性复述项目的反应时增大。然而与此推断相反,并不存在不同实验 条件的反应时差异,故初步排除编码解释,但不能排除提取抑制理论的解释。具体原因有 待深入探讨,可能是由记忆组和遗忘组相应的前后词表的差异不同导致的,也可能是由被 试的个体差异导致的,因为先前的总体分析发现两组的总反应时存在差异。实验一的结果初步证明了假设,获得了听觉通道的定向遗忘效应,但这种效应较为模 糊,因为这种定向遗忘效应并没有与额外变量个体差异效应严格分离

13、开来。对提取 抑制理论的证明也是初步的,因为遗忘组和记忆组相应的词表 1 和词表 2 都存在差异,只 是差异显著程度不同,遗忘组的差异更明显。但综合分析,可用不同组别未得到控制的个 体差异来解释这两个结果,于是需要进一步控制个体差异,考察听觉通道更清晰的定向遗 忘效应和理论解释。基于此,研究者在实验二中将组别(任务类型)从被试间实验处理改 成了被试内模式,同时还有效地控制了性别和科系等额外变量。3实验二基于实验一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听觉通道定向遗忘效应的内在机制,检测先前无法排除的提取抑制是否能够解释听觉定向遗忘。在保 持原有程序和材料基础上,控制了个体差异。3.1 方法 3.1.1 被试安徽某高

14、校广告招聘的本科生 26 名,其中两名中途退出了实验,获得 24 份有效数据, 男女和文理皆各半,年龄为( 21.291.04 )岁。3.1.2实验设计采用2 (性别)x 2 (词表)X 2 (条件)X 2 (科系)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性别和科系为被试间变量,词表和条件 ( 记忆或遗忘 ) 皆 为重复测量变量,其中词表内词语为随机呈现,被试的测试顺序和实验条件的重复测量效 应在被试间平衡。3.2结果与讨论不同条件下被试的再认成绩见表 2。将条件和词表作为被试内因素,性别和科系作为被试间因素进行混合实验设计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实验条件(记忆组和遗忘 组)差异极显著, F (2,19 ) =4

15、8.934 ,p271表2不同类型被试不同条件下的击中项目数和反应时的比较击中项目数(个)反应时( ms )实验条件女男女MSD M SD M SD M SD 词表 1 理工记忆 15.34.215.22.22216.9195.42213.7160.7 遗忘 15.72.414.73.22411.9608.82312.2195.7 文艺记忆 15.32.016.32.22292.6175.02326.5189.9 遗忘 13.73.516.31.52433.8261.02349.2168.6词表 2 理工记忆 14.74.816.52.72064.8290.72042.0112.5 遗忘 15

16、.72.815.53.22155.6523.32160.9168.7 文艺记忆 14.82.316.52.12145.2200.22151.5294.0 遗忘13.02.014.73.32139.8111.12194.9275.4著,F ( 1,20 ) =4.465, p =0.0470.05。而词表与性别、词表与科系、词表与性别与科系等各项交互效应均不显著。12由分析可知,词表 1 反应时明显慢于词表 2,差异 MD =-90.97 ,p272 心理与行为研究第 7 卷中新词表的正确拒斥差异也不显著, t (23)=-1.779 ,p =0.088 。这表明听觉定向 遗忘效应并不由编码引起

17、,而是提取抑制导致的。综合而言,遗忘条件下记忆词表与遗忘词表的配对检验及记忆控制条件记忆词表1 和遗忘条件下遗忘词表 1 的配对检验都表明存在听觉定向遗忘效应。记忆和遗忘两条件下词 表 1 总反应时显著慢于词表 2 ,表明可能存在定向遗忘效应,也可能是由于记忆条件下词 表 1 反应时极小导致的。进一步发现记忆条件词表1 反应时显著低于遗忘条件下词表1反应时,但两词表 2 的差异不显著,即实验条件词表 1 反应时低于对照条件词表 1,说明有明显的定向遗忘效应。而这两条件击中项目数差异不显著,说明定向遗忘并非编码不同导致 的。两条件下分别进行的词表 1 和词表 2 正确项目数的组内配对样本 t 检

18、验显示两者差异 显著, p4总讨论两个实验采用语音材料探讨了听觉通道是否存在定向遗忘效应及听觉定向遗忘的解释机制,是支持编码理论还是提取抑制理论。实 验一中,控制了中间指导语呈现的时间,记录了被试反应的击中项目数和虚报项目数等不 同指标,有效地排除了时间准确率权衡等因素,初步证明了听觉通道存在定向遗忘效应, 但是这种结果较为模糊,不够充分;同时也并没有清楚地阐明听觉定向遗忘机制。而实验 二则将对先前可能解释听觉定向遗忘的个体差异进行了控制,将测验条件由组间设计调整 为组内设计,并进一步记录了两条件下各词表更细致的反应指标,如词表1 击中数、击中反应时、词表 2 击中反应时等,加之对性别和科系等

19、被试个体差异的控制,清晰获得了听 觉定向遗忘效应及支持提取抑制的依据,证明了实验假设。长期以来研究者就认为定向遗忘是由于人们在阅读完指导语之后,对要求遗忘的先前 呈现项目停止了复述,将更多的注意资源用于进行后续记忆项目的复述导致的,即是说编码理论主要观点认为复述与否导致了编码不同,致使进行复述的记忆项目编码更精细。尽管如此,复述 作为一种语音编码的过程或步骤,很少有研究就其本身对定向遗忘的机制进行探讨。研究 者就此借助语音刺激就高度依赖语音编码的听觉通道进行了定向遗忘探讨。发现不同条件下项目的编码并无不同, 用语音编码的材料证明了定向遗忘的提取抑制假说。最近 Lee13从项目水平和词表水平进行

20、的一项研究显示,词表长度会影响定向遗忘机制,以项目方式呈现的词汇更多支持定向遗 忘的编码理论解释,而以列表呈现的列表项目较多时就更多支持提取抑制理论。这说明定 向遗忘作为一种人类较高级的认知,具有“自适应”性。能够根据认知资源以及任务负荷 来“自我”调整。当任务较小,即以项目呈现时,为减少错误记忆会以编码来改变储存和 提取。当项目数量增多成为词表时,则进行了提取抑制,由先前严格的“质”的控制转换 成“量”的控制。同时本研究中支持提取抑制假说可能也存在这个原因使用词表形 式呈现,且项目数较多。另外,研究者认为不同条件下词表 1和词表 2 的显著差异是练习 效应导致的,即表明存在练习效应,但听觉遗

21、忘效应并非练习效应导致的。因为记忆和遗 忘四词表的比较均是遗忘词表 1 反应时显著最大,且记忆条件和遗忘条件下词表1 的差异显著,而词表 2 不显著。今后需在进一步控制练习效应的基础上对听觉定向效应的提取抑 制理论进行深入探讨。5结论听觉通道存在着定向遗忘,并且支持提取抑制理论。参考文献1 白学军 , 杨海波 , 沈德立 . 材料性质对有意遗忘影响的实验研究 . 应用心理学 , 2019, 10(4):8-122宋耀武 , 白学军 . 有意遗忘中认知抑制机制的研究进展 . 心理科学 , 2019, 26(4):727-7283陈曦 . 复述、提取抑制与有意遗忘的实验研究 . 心理学报 , 19

22、99, 31(2):284-2894Bjork R A, LaBerge D, LeGrand R. The modification of short-term memory through instructions to forget. Psychonomic Science, 1968, 10:55-565Basden B H, Basden D R, Gargano G J. Directed forgetting i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tests:A comparison of method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23、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 -nition, 1993, 19(3):603-6166Sahakyan L, Delaney P F. Can encoding differences explain the benefits of directed forgetting in the list method paradigm? Jour -第4期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19, 48(1):195-2067Sahakyan L, Kelley C M. A contextual change account o

24、f the directed forgetting effec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2, 28(6):1064-10728Zacks R T, Radvansky G, Hasher L. Studies of directed forget -ting in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 -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6, 22(1):143-1569张明

25、 , 陈骐 . 记忆提取研究的新进展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2, 10(2):133-14610慕德芳 , 宋耀武 , 陈英和 . 定向遗忘中提取抑制的机制 : 成功提取引起抑制 . 心理学报 , 2019, 41:26-3427311王还, 常宝儒, 李宜生, 等.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 . 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 198612Sahakyan L, Delaney P F. Directed forgetting in incidentallearning and recognition testing:Support for a two -factor ac -count.Jo

26、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19, 31(4):789-80113Lee Y. Can intentional forgetting reduce false memory:Effects oflist -level and item -level forgetting. Acta Psychologica, 2019, 127(1):146-153RETRIEVAL INHIBITION: EVIDENCE FROM DIRECTED FORGETTING INAUDITORY MOD

27、ALITYShen Wangbing 1, Liu Chang 1, Wang Yongjuan 2(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Lab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and Anqing 7th Middle School of Anhui Province, Anqing210097; 2Anqing Teachers Coll ege246001)AbstractForty-fiv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Experiment 1and twenty- four in Experiment 2. The two experiments which participants studied items from list-List 1and List 2both indicated there are directed forget -ting effect, but in Exp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