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赏析_第1页
杜甫《登高》赏析_第2页
杜甫《登高》赏析_第3页
杜甫《登高》赏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杜甫登高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 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渚(zh 口:)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

2、舞盘旋。回:回旋。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 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 以说新停”【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 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

3、成都草堂,买舟 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 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在这三年里,他生活很困苦,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弓I发了他身 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作品鉴赏】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 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着称

4、,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 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 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 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 对,如上句 天”对 风” 高”对急”下句 沙”对 渚” 白”对 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 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

5、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 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 ”,使“萧萧”滚“滚 ”更 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 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 “建瓴走坂 ”、“百川东注 ”的磅礴气势。前 人把它誉为 “古今独步 ”的“句中化境 ”,是有道理的。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 “秋”字。 “独登台 ”,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 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6、 “常作客 ”,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 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 ”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 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 “雄阔高浑,实大声弘 ”的对句之中, 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 “万里 ”百“年 ”和上一联的 “无边”不“尽 ”, 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 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 加进 离乡万里、

7、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 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 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 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 溢于言外”(诗薮)。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 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 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 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

8、,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 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 “未尝有对”,胸腹好象 “无意于对”。仔细玩味, “一篇之 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 ”,“皆古今人必不敢道, 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 “旷代之作 ”(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作者简介】杜甫( 712 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 “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 ”,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 “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

9、隐与杜牧即 “小李杜 ”区别开来,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 1400 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 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 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 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他同情人民, 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所以 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杜甫诗歌的风格可

10、以用四个词来概括: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 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 跂及也”。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 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 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 趋近现实主义。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 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

11、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 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 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 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 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 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 “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 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 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 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

12、妙 ”。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 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 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 独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 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 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

13、作风格。就杜诗 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 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 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陈善扪虱新语 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 ”。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 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炼字对仗: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 仗高超的体现。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 到之处。内容深远: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 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至床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