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测量方法综述_第1页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_第2页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_第3页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_第4页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贫困测量方法综述摘要: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对于贫困问题的讨论也比较热烈,本文主要从贫困的内涵介入,阐述了贫困测量的不同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关键词:贫困测量方法abstract: poverty problem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worl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research. this article primarily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of poverty, then expatiates different a

2、pproaches about poverty measurement, also compares and evaluates these approaches.keywords: poverty measurement approach一、 对贫困的理解。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物质层面和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贫困的,把贫困看成是不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状态。早在1901年,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就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这里提出的是基本生存要求实际上就为以后确定贫困线奠定了理论基

3、础,涉及到的是绝对贫困的概念。社会学家则把贫困认为是个人能力(如受教育的程度和健康水平等)缺乏而难以维持人类基本福利水平的一个表现。这其中,一部分社会学家及人口学家把社会、行为和政治因素作为评价福利水平的基础。也就是说,人们不正当的行为,相对不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也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本人认为,贫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仅需要从物质层面上给予准确的界定,而且还要从人的能力和社会因素方面给予概括。贫困的内涵应该从经济福利(economical well-being)、能力(capability)和社会排他性(social exclusion)这三个方面进行理解。贫困在经济福利水平上的表现就是贫

4、困人口难以维持包括在经济上、心理上、社会政治方面最低的生存标准。在能力方面,著名的社会经济学家森(amartya sen)在其商品和能力(commodities and capabilities)一书中就提出了人类剥夺贫困(human deprivation poverty)的概念。森认为已有的收入贫困和基本需求贫困仅仅考虑了人类物质福利方面的需求,而忽视了作为社会人的其它非物质方面的需求。在该书中他提出了三个重要概念:商品(commodities)、能力(capabilities)和功能(functionings)。他认为生活是由一系列相关的功能组成的,如获取足够的营养,避免早死,幸福。商品

5、是一个人可使用的物品,它用以实现个人的各种功能。而能力是个人获得福利的机会(sen, 1985)。社会排他性是指群体或者个人在社会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地受到排挤。由于社会排他性的存在,即使人的能力具备了脱贫的水平,但是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等方面受到一定的歧视或者排挤,从而限制了人们取得资源和提高收入水平的程度。因此,社会排他性的存在,也是导致贫困发生的重要原因。二、贫困的具体测量方法对贫困测量方法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基本思路,即:绝对贫困(absolute poverty)和相对贫困(relative poverty or normative poverty),又称绝对剥夺(absol

6、ute deprivation)和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测量绝对贫困,主要是通过划定一条贫困线来区分贫穷和非贫穷(富裕),贫困线以下为贫穷人口,贫困线以上为非贫穷人口,因此确定贫困线是判断贫穷与非贫穷的关键所在。相对贫困,主要涉及的是贫困的比例、程度和深度问题,也可以用来测量贫困人口内部的差别和不平等。因此,在度量贫困时,要结合这两个方面来选择合适的指标。(一)现有贫困线的测定方法1、标准预算法这种方法最早由英国的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在1901年首先采用。他把贫困定义为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不能支付家庭人口基本生存所需的食品、衣着、住房和燃料的最

7、低费用。他所采取的方法是:首先确定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所需的食品清单,并根据最小必需营养和最小成本标准,确定最小食品费用,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加上生存所必需的衣着、住房和燃料的费用。具体的操作方法为,首先要求确定一揽子基本消费品(以向量x0表示),内容包括社会公认的最起码的生活水准和必需品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根据市场价格(用向量p表示)来计算拥有这些生活必需品需要的现金量,该金额就是贫困线,从而将贫困线设定为生存标准:(1b)px0其中,b是考虑到价格、浪费等因素而作的调整,或是对x0中未包括的项目所作调整。这一测量方法有一定的透明度,容易被接受和理解。但是,因为这一系列消费物品往往很难选择和确定,致使

8、预算标准建立的难度较大,而且价格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变化幅度较大,因此很难反应地区间的差异。2、恩格尔系数法1965年,美国社会安全局的经济学家欧珊斯基(orshansky)在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方法加以改善,建立了美国的贫困线。其所采用的方法是:首先按照与朗特里类似的方法确定了不同家庭规模的最低食品费用,并确定划分穷人和非穷人的恩格尔系数(国际上通常以60%为标准),然后用最低食品费用除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国际上,通常情况下,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表示贫困;5060%表示温饱;4050%表示小康;2040%表示富裕;20%以下表示最富裕。这一方法至今为许多

9、国家和国际组织所采用,在应用范围上要比标准预算法广。但是,这一方法有明显的不足。首先,该法适用于绝对贫困,没有考虑到相对贫困,由此法计算得出的贫困标准往往偏低;其次,恩格尔系数在国际上通常被认为是60%,但是把它作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标准过于粗疏;最后,食品收入比率定义贫困线有时是非常武断的,因为相同的食品收入比率并不一定反映相同的资源禀赋(或收入)而只是类似的饮食偏好。3、国际贫困标准法国际贫困标准法实际上是一种收入比例法,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等收入或社会中位收入的50%6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这一方法简单明了、容易操作,扶贫对象得到的

10、救助金可以与平均收入水平同步增长,并且容易进行国际比较。但是,50%60%这一比例往往脱离实际,不一定适应于每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4、扩展性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法。扩展性线性支出(eles)是在英国计量经济学家r.stone1954年提出的线性支出系统(les)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由经济学家liuch于1973年提出。eles把消费者对各类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支出看作收入和价格的函数。该函数以支出来反映需求量,将人的消费需求分为两部分:基本需求和根据个人偏好选择的超额需求。由于每个人对同一商品的需求是不同的,但为了维持最低的生活标准他们的基本需求是一致的,因此,可将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计算出基本

11、消费需求的货币形式,作为贫困线。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的模型为:piqi = ripi + bi ( i -pjrj) (1)其中:pi代表第i 种商品的价格;qi代表对第i 种商品的需求量,这其中由两部分组成:基本需求量和非基本需求量;ri代表对第i 种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量;i 代表收入;bi代表第i种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满足0bi1,且01。从而计算出以货币形式表示的贫困线,用pl 表示:plpjrj 并令airipibipjrj (2)经过公式(令yi= piqi)变换可得到:yi=ai+ bi (3)运用最小二乘法可以求出ai 和bi的估计值。从而计算出贫困线ripiaibipjrj

12、 (4)对(2)式两边分别求和,得到:airipibipjrjripi(1bi) (5)所以,得到:plpjrjai(1bi) (6)5、马丁法。马丁法是由在世界银行工作的经济学家马丁先生提出的一种计算贫困线的方法。其基本步骤是:(1)计算食物贫困线。首先,选择日摄入热量2100千卡作为我国人民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必需营养标准;其次根据住户抽样调查数据,计算中国农村人口维持生存必需营养标准的实际食品消费结构,即平均食品消费清单;再次根据低收入户对应的消费价格,计算出最低食品费用支出,即食物贫困线。(2)计算非食物贫困线。在已知食物贫困线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计算出那些没有能力满足必需营养需求标准的

13、住户的最低非食品支出,就是绝对贫困人口的最低非食物贫困线。马丁法回归模型表达式为:s = a + bln(/x1)+其中,s 表示食物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表示居民住户的人均生活费支出;x1表示食物贫困线;表示随机误差项;a 为截距,表示人均消费支出刚好等于食物贫困线贫困户的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3)将最低的食物贫困线和非食物贫困线相加,就可得出一定时期内我国人口绝对贫困标准。其中具体公式推导方法及计算方法这里不再阐述。(二)贫困程度、深度的度量1、贫困发生率(head count ratio)贫困发生率,指的是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该方法首先由朗特里(seebohm r

14、owntree)于1901年提出的,其公式为:hq/n(2.1)其中,h为贫困发生率,q为贫困人口数,n为全部人口数。2、贫困距指数(poverty-gap index)和收入差距比率(income-gap ratio)贫困距(poverty-gap)是指贫困人口收入与贫困线之间的差距的总和。该方法是由batchelder于1971年提出的。其表达式为:(2.2)贫困距(poverty-gap)经过适当的修正和标准化后,即为贫困人口与贫困线差距的百分比,称作收入差距比率(income-gap ratio),通常用i表示。假设有n个收入分别为y1 ,y2 , yn,并且按照收入大小给予升序排列;

15、z表示贫困线;q表示贫困人口数量;gi表示贫困距(即gizyi),所以得到:(2.3)如果以m表示穷人的平均收入的话,则有:(2.4)3、收入不平等指数贫困发生率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比例,但是没有解决贫困的程度(即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与贫困线的差距);收入差别比例虽然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仍然没有说明收入在贫困人口中是如何分配的。这就需要建立一种贫困指数来反映贫困人口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基于这个考虑,洛沦兹(lorenz)和基尼(gini)相继提出了收入不平等指数,基表达为:(2.5)通过(2.1)到(2.5)我们可以看出,h、i、g分别说明了贫困人口数、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与贫困线的差距和贫困人口的收入不

16、平等状况,即阐明了贫困的广度(extent of poverty)、贫困的强度(severity of poverty)和贫困人口的收入分配(distribution or incidence of poverty)。4、森的贫困指数森(sen)于1976年提出了贫困评价指数,并指出贫困指数需要满足以下两个公理:单调性公理(monotonicity axiom):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贫困线以下人口收入的增长必定会降低整个社会的贫困程度。转移性公理(transfer axiom):其他条件既定,贫困线以下的人向任何高于其收入水平的人进行单纯的收入转移,一定会增加整个社会的贫困程度。基于以下两

17、个条件,森为克服以前贫困评价指标的缺点,提出了以下表达式:(2.6)5、加权贫困距指数(fgt指数)森提出贫困指数之后,卡瓦尼(kakwani)、福斯特(foster)等学者认为森贫困指数()对收入转移不敏感,即不满足转移敏感性公理(transfer sensitivity axiom) 转移敏感性公理:贫困成员的收入水平越高,从他们那里进行相同水平的收入转移时,对全社会贫困程度的影响就越小。,并且对贫困成员内部不同的贫困程度也不敏感。为克服森贫困指数的缺点,福斯特(foster)等人于1984年提出了fgt指数:(2.7)其中,gizyi;表示贫困转移的敏感度,越大,转移敏感度就越强。根据(

18、2.7),我们容易得出:(1)当0时, ,即为贫困发生率;(2)当1时,即为收入差距比率;(3)当2时,显然比p1、 p2多了一个贫困距权重,因此满足了转移敏感性原理,并可以分析贫困人口内部的贫困差异。6、分解的收入不平等指数(decomposed income inequality index)近来,国际上在分析贫困问题时,对收入不平等的分解讨论也比较激烈。流行的观点认为,收入不平等可分解为:穷人之间的不平等(inequality among the poor),富人之间的不平等(inequality among the non-poor)以及穷人与富人相比较的不平等(between-gro

19、ups inequality)。 shlomo yitzhaki , 2000. do we need a separate poverty measure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8 (2002), 62假设社会共有两个组别:第一组是穷人,指收入(用y表示)在贫困线(用z表示)以下的人,即要求yz;第二组是富人,指收入在贫困线之上的人,即要求yz。根据上述对收入不平等的分解方法,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可分解为相应的三个部分,用公式表示为:gyo=ppsypprsyrgyrgb(2.8)其中,gyi

20、表示收入y的基尼系数,并且当i=(o:全部人口;p:穷人;r:富人),pi表示各组人口比例;syi= piyi /yo , 表示第i组收入分配占总收入中的比例;y代表收入;代表平均收入;gb表示组间的不平等。易知,syr=1syp并且pr=1pp。三、贫困测量的其他方法(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方法的出发点是为科学地测量贫困,必须建立一套综合的指标体系,以全面、准确地反映贫困的本质特征。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特点,可以选取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进行因子分析,在这里就不再介绍 具体方法请参见吴碧英主编的城镇贫困成因、现状与救助128137页。主要参考文献:1、t.krishna kumark, an

21、il p.gore,some and v.sitaramam. conceptual and statistical issues on measurement of poverty. journal of statistical planning and inference 49(1996)53-71.2、shlomo yitzhaki . do we need a separate poverty measure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8 (2002) 61 853、robert h. defina and kis

22、hor thanawala.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transfers and taxes on alternative poverty indexe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3 (2004) 322338.4、peter saunders, jonathan bradshaw and michael hirst. using household expenditure to develop an income poverty line.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v

23、ol.36, no.3, june 2002, 217234.5、udaya wagle. rethinking poverty: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unesco2002.6、howard glennerster. united states poverty studies and poverty measurement: the past twenty-five years. social service review (march 2002).7、albert parka, sangui wang. chinas poverty statist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 12 (2001) 384398.8、buhong zheng. statistical inference for poverty measures with relative poverty lines. journal of econometr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