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_第1页
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_第2页
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_第3页
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_第4页
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题题 目目 xxx 市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 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摘摘 要要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方法,使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xx 市普通中学、重点中学的 268 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初中生自我效能感在年级、是否独生、是否是重点中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2)初中生父亲干涉、父亲保护、父亲拒绝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母亲情感温暖、母亲干涉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父亲情感温暖、父亲干涉在年级上有显著性差异,母亲情感温暖在年级上有显著性差异;父亲偏爱被试

2、、父亲惩罚在是否独生上有显著性差异;母亲偏爱被试、母亲情感温暖在是否独生上有显著性。(3)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与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相关,而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因子和母亲教养方式中惩罚因子与自我效能感有显著负相关。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对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关键词关键词 初中生 家庭教养方式 自我效能感 a research on the correlation of the sense of self-efficacy and the family parenting patterns of junior school studen

3、ts in xxcityxxx directed by prof.xxxx abstract in this research,i have used the family parenting pattern scale,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to investigate 268 students from non-key middle school and key middle school,and to analyse the carrent situation of the junior school students,family parent

4、ing patterns and sense of self-efficacy of the parent situ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nse of self-efficacy in grade has no difference. but sense of self-efficacy in gender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 interference of father protection of father and rejecti

5、on of father in gender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emotional warm and understand of mother and rejection of mother in gender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motional warm and understand of father and interference of father in grade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emotional warm and understand of mother

6、 in grade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reference of father and punishment of father in number of children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reference of mother and emotional warm and understand of mother in number of children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3) the factor of emotional warm and understand

7、 of father ,the factor of emotional warm and understand of mother and sense of self-efficacy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the factor of punishment of father , the factor of punishment of mother and sense of self-efficacy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father upbringing style

8、and mother upbringing style have a good prediction effect to sense of self-efficacy.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parenting styles sense of self-efficacy目目 录录中文摘要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英文摘要.ii1 1 前言前言 .11.1 概念界定 .11.2 前人研究 .11.3 问题的提出 .42 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52.3 研究程序 .52.4 统计处理 .53 3 研

9、究研究结果结果 .53.1 初中生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比较分析 .53.2 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和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性别方面的比较 .63.3 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和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在年级方面的比较 .73.4 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和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是否独生方面的比较 .73.5 父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83.6 父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94 4 分析与讨论分析与讨论 .94.1 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分析 .94.2 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的现状分析 .104.3 初中生母亲教养方式的现状分析 .104.4 父亲教

10、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讨论 .114.5 本研究的不足 .125 5 结论结论 .126 6 对策与建议对策与建议 .126.1 对子女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 .126.2 应该多倾听子女的心声 .12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3致谢致谢 .14附录附录.15 邯郸市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邯郸市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的相关研究1 前言1.11.1 概念界定概念界定1.1.1 家庭教养方式概念的界定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这种互动的结果不仅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活动中体现,而且从父母对儿童行为规范的传递中体现。本研究将家庭教养方式界定

11、为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1。1.1.2 自我效能感概念的界定自我效能感 bandura 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指的是人们对自己行动的控制或主导,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会在生活中更积极主动。这种“能做”的认知反映了一种对环境的控制感。因此自我效能感反映了一种个体能采取适当的行动面对环境挑战的信念。本研究的自我效能感(general self-efficacy)采用了德国著名心理学家 schwarzer 的定义,他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或面临新环境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2

12、。1.21.2 前人研究前人研究 1.2.1 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国外儿童社会化的早期研究中,父母对儿童的单向影响观渗透在学者们的研究思路中,他们努力寻求父母决定儿童的教养维度或模式。西方心理学家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时,采取了不同的研究取向。一种取向是,从父母教养行为的维度入手,探讨某一行为维度或行为维度下具体的教养方法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如西蒙兹从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两个维度区分父母的教养行为, 进而指出, 如果父母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孩子倾向于顺从、腼腆、被动、缺乏自信心;如果父母接受孩子, 则孩子情绪稳定,兴趣广泛,行为更符合社会的要求。由于接受拒绝实际上反映了父母与儿童的情

13、感关系, 支配服从反映了父母对儿童的控制, 因此,众多心理学家开始研究父母对儿童的情感、父母对儿童具体的控制形式与儿童社会行为的关系。如霍夫曼和亚龙,劳顿,韦克斯勒等研究发现, 温暖对儿童社会化进程所起的作用是十分积极的,它会促进儿童道德感、成就感、良好社会适应和利他行为的发展1。另一种取向是将家庭教养方式类型化、模式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的研究,她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四个方面来评定父母的教养行为,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与专制型、宽容型家庭相比,权威型家庭的孩子是成熟的、独立的, 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

14、倾向。鲍姆林特的研究揭示,儿童的个性形成并非由父母的某个行为维度决定,而要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3。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进展,学者们开始探求教养方式背后的影响因素,将教养方式的研究从表层推进了一个更深的层面。这首先是基于实践和应用的需要。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者而言,揭示了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指导父母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促进儿童的发展。而探讨制约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为心理学家的指导和帮助提供了依据和策略。其次,推动研究进展的更直接的动力来自社会化进程双向模式的兴起和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的提出。这期间国外学者既从社会文化背景、

15、社会阶层、社会经济地位及父母体验到的压力和社会支持等家庭系统以外更广阔的层面出发,又从家庭系统内部的一些因素,从儿童特征入手,较全面地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和教养行为的影响因素。例如巴斯顿的研究发现,美国、法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的母亲对儿童注视他人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4。国内学者大多从80年代开始涉足家庭教养方式这一研究领域。起初的研究较为零散,取向较为单一。或从儿童性格入手,或从儿童心理卫生入手,探求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形式。但其中也不乏颇具远见的学者,他们探究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并从父母文化素养、职业等角度分析了家长教养态度的成因。进入90年代, 随着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

16、些新流派、新理论、新研究模式日渐为我国学者了解和接受,在考虑与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他们逐渐将新思路、新信息运用到家庭教养的研究中,使我们的研究既紧跟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又很快深入到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层面,呈现出不少新的特点。概括说来,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教养方式所涉及对象的年龄段更加宽泛,从以婴幼儿为主, 逐渐扩大到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90年代中期以前,学者们探讨家庭教养方式时涉及的儿童多为学龄前儿童,少数研究包含了小学低年级儿童和中学生。9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的对象有了较大拓展, 逐渐覆盖了小学儿童、初中生和高中生,填补了我国某些年龄段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研究上的空白。第二,教养方式与儿

17、童社会化关系的探讨从宏观、笼统走向微观、具体。以往,研究者是从整体上笼统评估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现在,学者们开始深入探讨它与儿童社会化各个具体方面的关系。第三,进一步研究家庭教养方式本身,深入探究教养方式内在的结构。80年代后期,研究者多从单纯类型论的角度来界定家庭教养方式,如将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娇纵溺爱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等等。进入90年代,研究者对教养方式的分析出现新的变化。例如有的从教养方式的情感维度和行为控制维度来分析教养方式。第四,对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探讨更广泛,尝试从多方面寻找影响因素。亲子双向互动观的影响使研究者在挖掘教养方式背后的影

18、响因素时,将视线渐渐从父母身上扩展到儿童身上,关注双方的特征5。1.2.2 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关于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提出: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的概念。在总结个人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班杜拉于1986 年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 “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2。”自我效能感也是一个成长中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因为所站的立场与方向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界定,其中主要的定义有:(一)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二)是使个体能够有效地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三)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

19、应的一种心态。(四)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五)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有的某种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何种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六)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七)是个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6。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对自我效能感的测量是自我效能感理论研究的重要部分,是对自我效能感理论进行深入的实证性研究的基础。由于不同立场,以及对自我效能感理论的不同认识,对其进行测量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立场是从一般个性水平上考察自我效能感。他们认为

20、存在不以领域为转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以对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测量。对此,jerusalem 和 schwarzer 制定了 10 个题目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另一种立场认为要测量自我效能感,首先要确定所研究的具体任务领域;其次,要确定这种任务领域所包括的系列活动,且这些活动必须能够涵盖所研究任务领域的所有方面,自我效能感与具体领域联系密切,随情景、任务的变化而变化,应采用微观分析法进行研究,必须符合“领域特殊性”和“领域完整性”两项基本原则。lee 和 bobko 概括了五种基于班杜拉自我效能定义的典型测量方法:(一)效能强度自评,即被试在一系列表现水平上获得成功的自信程度的评定值

21、之和;(二)效能幅度自评,即被试判断自己是否能在特定任务上做出特定表现的肯定回答数之和;(三)结合前两种方法,即将效能强度的得分标准化,转化为 z 分数,然后只累加对应于效能幅度上被试回答“是”的题目的效能强度分数;(四)方法三的变式,效能感强度用原始分而不是标准分;(五)据被试对完成具体任务自信水平的回答来评估自我效能强度,仅用一个题目。由于自我效能感有情景出现的必要条件,而其水平、强度和广度等方面都呈现出不断动态变化的特点,因此,研究出适应动态变化的量化测量量表有较大的难度,这也是对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的前沿课题。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22、gses),最早的德文版是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著名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 ralf schwarzer 教授和他的同事于 1981 年编制完成,开始时共有 20 个项目,后来改进为 10 个项目。目前该量表已被翻译成至少 25 种语言,在国际上广为使用6 。国内学者也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很多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自我效能感的实质、其形成和改变的影响因素、它的作用机制、特征维度和自我效能感的测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2)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和领域相关自我效能感的对比研究。(3)研究了自我效能感与其它理论的关系,如与成就动机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动机归因理论以及与能力观之间的关系。(4)自我效能

23、感在各应用领域的研究也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如在教育领域、职业和组织领域、身心健康领域等都有了相应的研究。(5)寻求切实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原则和干预策略,帮助个体迈向成功7。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测量,最早的中文版的 gses 是由张建新和 schwarzer 于 1995 年在香港的一年级大学生中使用8。后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王才康经过检验,证明中文版的 gses 有良好的信效度。内在一致性系数为 0.87,一星期间隔的重测信度为 0.83,效度方面,gses 的10 个项目和总量表分的相关在 0.67 和 0.77 之间。因素分析抽取一个因素,解释方差47.09%,表示 gses 具有很好的结构效

24、度7。1.2.3 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社会化问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儿童社会化重要的影响因素。众多的心理学工作者从理论的探讨和实证研究等方面对教养方式进行了研究。许多研究表明,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并且对于孩子正常人格类型的形成有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孩子未来生活态度选择至关重要,这些研究已经得到相关的验证和支持,受到很多人的关注9。自我效能感自1977年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社会学习理论研究中提出以来,有关其各方面的研究就一直受到教育界、心理学界、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三十多年

25、来,专家学者围绕着自我效能感理论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内涵、及其测量等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5。而两者之间的相关研究则相对缺乏,国内学者王才康曾做过父母养育方式和中学生自我效能感、情绪智力三者之间的相关研究,发现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embu中的一些因子关系密切。不仅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与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正相关,而且父亲和母亲的保护和干涉因子、乃至严厉和惩罚,都与他们的子女的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但微弱的正相关10。1.31.3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综上所述,目前对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不论是国外的研究还是国内的研究都存在一些问题

26、与不足。 国内对于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以往研究对象多侧重于儿童这一群体,认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家庭,和父母接触时间长而且是直接的,所以研究的多,且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都相对成熟。对初中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则相对缺乏。因此,本研究以初中生为被试对这一课题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研究的对象是初中生,初中是人生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是具有人生奠基意义的阶段。此阶段中学生的特点是自我意识高度增强,他们比任何时候都关注自我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自己在群众中的地位。而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尤为明显。表现为既可能帮助青少年平稳度过这一阶段顺利

27、成长,又可能成为青少年出现种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阻碍青少年社会化的正常形成。国内对于这两者之间的研究较少,因此,一方面本研究可以完善初中生自我效能感发展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研究者认识到家庭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全面分析两者的关系以建构出更具抽象概括的理论1112。此项研究结果可以为相关的研究者,父母与学生借鉴。研究者可参考本研究对两者之间的相关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为父母提出更有效的更有针对性的建议;父母可通过研究结果适当的调整自己的家庭教养方式策略,提高自己的养育水平;学生则可以通过研究结果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结合建议调整自身状态,解决相应的自我效能感问题,达

28、到一种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该研究补充了相关方面的资料,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另外对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端正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发挥自己的潜能起到一定作用4。2 研究方法 2.12.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分别对邯郸市重点初中和普通初中的初一、初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基本情况如表 1 所示。表 1 被试基本情况人数百分比初一9736.2年级初二17163.8男11944.4性别女14955.6是12446.3独生子女否14453.7是8431.3重点学校否18468.7合计268100.02.22.2 研究工具研究工具2.2.1

29、 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本研究采用的自我效能感量表由 schwarzer 和张建新编制,用于测量总体性的自我效能感。内在一致性系数为 0.87,一星期间隔的重测信度为 0.83。效度方面,gses 的 10 个项目和总量表分的相关在 0.67 和 0.77 之间。采用本研究采集的数据对该量表进行考察,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为 0.666。 gses 的 10 个项目和总量表分的相关在 0.494 和0.657。2.2.2 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本研究采用岳冬梅修订的中文版。其中父亲教养方式问卷中情感温暖、惩罚、过度干涉、偏爱被试、拒绝、过度保护六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指标分别为

30、 0.9036,0.8926,0.7448,0.7132,0.6971,0.5282。母亲教养方式问卷中情感温暖、干涉与保护、拒绝否、惩罚、偏爱被试五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917,0.8148,0.8259,0.8724,0.7366。采用本研究采集的数据对该量表进行考察,结果显示家庭教养方式量表的信度为 0.916。2.32.3 研究程序研究程序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在教室进行集体施测,向被试发放问卷,待被试完成后当场收回,对问卷进行审核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290份,实际回收 280 份,回收率为 96.55%,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 2

31、68 份,有效率为95.71%。2.42.4 统计处理统计处理采用 spss17.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3 研究结果3.13.1 初中生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比较初中生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比较为了研究初中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重点中学上的差异,分别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的自我效能感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年级、是否独生、是否重点方面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 2。 表 2 初中生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

32、变量上的比较nmsdtp(双侧)男1192.74370.67681性别女1492.55440.502762.626xx0.009初一972.68870.73426年级初二1712.61000.496691.0410.299是1242.67970.68148是否独生否1442.60630.506081.0080.314是842.61070.50157是否重点否1842.65110.63098-0.5160.606注: xp0.05, xxp0.01,xxxp0.001,下同。3.23.2 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和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性别方面的比较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和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性

33、别方面的比较为了探究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和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分别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父亲干涉、父亲拒绝、父亲保护在性别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母亲情感温暖在性别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母亲干涉在性别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均表现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具体结果见表 3、表4。表 3 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性别上的比较性别nmsdtp(双侧)男11921.42024.95316父亲干涉女14920.06714.267512.401x0.017男11910.68913.77042父亲拒绝女1499.63763.607

34、832.324x0.021男11911.44543.37412父亲保护女14910.42283.095732.581x0.010男11952.840310.27089父亲情感温暖女14950.731511.744251.5430.124男11922.10086.95676父亲惩罚女14920.57056.994451.7840.076男11916.68078.09575父亲偏爱女14916.47657.924970.2080.836 表 4 初中生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性别上的比较性别nmsdtp(双侧)男11954.65558.85326母亲情感温暖女14951.765111.964132.1

35、98x0.029男11936.14297.32223母亲干涉女14933.69136.187282.970xx0.003母亲拒绝男11914.84874.929400.6980.486女14914.40275.40010男11913.90765.01691母亲惩罚女14913.81215.632160.1450.885母亲偏爱被试男女11914916.479016.08056.566286.749890.4860.4863.33.3 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和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在年级方面的比较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和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在年级方面的比较为了探究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和母亲教养

36、方式各维度在年级方面的差异,分别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父亲情感温暖、父亲干涉在年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初一学生的父亲情感温暖显著高于初二学生,初二学生的父亲干涉显著高于初一学生;母亲情感温暖在年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现为初一学生显著高于初二学生。具体结果见表 5、表 6。 表 5 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在年级上的比较年级nmsdtp(双侧)初一9753.443311.02362父亲情感温暖初二17150.660811.117111.975x0.049初一9719.88664.67680父亲干涉初二17121.11114.54965-2.096x0.

37、037初一9720.48456.21677父亲惩罚初二17121.68427.39910-1.3490.178初一979.78353.41634父亲拒绝初二17110.28653.86611-1.0670.287初一9710.63923.96649父亲保护初二17111.01172.77804-0.9000.369初一9716.19598.20650父亲偏爱初二17116.77787.87608-0.5720.567 表 6 初中生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在年级上的比较年级nmsdtp(双侧)初一9755.525810.25822母亲情感温暖初二17151.643310.833292.874xx0.

38、004初一9734.27847.05003母亲干涉初二17135.06436.67757-.9070.365初一9713.80414.56125母亲拒绝初二17115.05265.47858-1.9010.058初一9713.20624.43926母亲惩罚初二17114.22225.79531-1.4950.136初一9716.13406.72159母亲偏爱被试初二17116.32756.64285-1.4950.1363.43.4 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和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是否独生方面的比较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和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是否独生方面的比较为了探究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和

39、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是否独生方面的差异,分别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父亲惩罚、父亲偏爱被试在是否独生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01),表现为独生子女在父亲惩罚、父亲偏爱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母亲情感温暖在是否独生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母亲偏爱被试在是否独生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01),表现为独生子女在这两个维度方面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具体结果见表 7、表8。表 7 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是否是独生方面的比较是否独生nmsdtp(双侧)是12423.20976.09048父亲惩罚否14419.56257.317694.392xxx0.000是12424.58061.8

40、8747父亲偏爱被试否1449.66673.522164.213xxx0.000是12452.540311.39419父亲情感温暖否14450.916710.906791.1900.235是12420.74194.66586父亲干涉否14420.60424.604980.2430.808是12410.03233.64465父亲拒绝否14410.16673.77885-0.2950.768是12410.58873.12090父亲保护否14411.12503.35931-1.3460.179表 8 初中生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是否是独生方面的比较是否独生nmsdtp(双侧)是12454.46779.

41、93919母亲情感温暖否14451.826411.334292.013x0.045是12422.88711.87933母亲偏爱被试否14410.54862.972673.861xxx0.000是12435.19356.93486母亲干涉否14434.42366.708290.9220.357是12414.24194.80577母亲拒绝否14414.90975.50005-1.0500.295是12413.49194.90146母亲惩罚否14414.16675.72078-1.0280.3053.53.5 父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父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分

42、析分析为了进一步研究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对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与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相关(p0.01),父亲教养方式中惩罚与自我效能感有显著负相关(p0.05);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相关(p0.01);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与自我效能感有显著负相关(p0.05)。具体结果见表 9。表 9 初中生父亲情感温暖、父亲惩罚、母亲情感温暖、母亲惩罚的相关分析(r)父亲情感温暖父亲惩罚母亲惩罚母亲情感温暖pearson 相关性 0.305xx-0.128x-0.147x0.296xx自我效能感显著性(双侧)0.0000.03

43、70.016 0.0003.63.6 父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父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回归分析以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以父亲情感温暖、父亲惩罚和母亲情感温暖,母亲惩罚为预测变量,采用多元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情感温暖与母亲情感温暖对自我效能感的回归效应显著(p0.001),父亲情感温暖对自我效能感有预测作用,能解释自我效能感的 9.3%的变异;母亲情感温暖对自我效能感有预测作用,能解释自我效能感的 8.7%的变异。具体结果见表 10。表 10 初中生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与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r2betatp父亲情感温暖0.0930.0165.2

44、18xxx0.000母亲情感温暖0.0870.0165.045xxx0.000 4 分析与讨论4.14.1 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分析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分析从总体上看,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生理上的迅速发展以及自我意识的高度膨胀,使其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他们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地解决好生活中的问题,对自己的期望值相对较高。加上所研究的初中生都是 90 后,他们成熟较早,接触的新事物很多,个性张扬,富有冲劲,在很多方面都敢于坚持自己的选择,不惧别人对自己怀疑,是富有希望和梦想的一代学生。另外现在的学校也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希望学生全面发展。加上家庭的教育更加理性科学,这些都使的他

45、们勇敢自信,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渴望成功,因此,总体上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较高。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其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这大概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以及社会对男性角色的期待较高有关。在生理上,男性往往比女性更高大、强壮,正因为这种生理上的优势,使男性容易产生优势感,这种优势感会影响到他对自己所做对事情的判断,其自信心相对于女生可能也就较高。再者,社会往往认为男性的能力比女性强,赋予男性的社会地位比女性高,对男性的期待也较高,认为男性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些可能也是导致男性自我效能感普遍高于女性的原因。不同年级初中生自我效能感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点与华南师大王才康、张敏的研

46、究的结果不符13。在他们的研究结果中不同年级的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以往的研究大多数是以中学生(包括初中和高中) 为被试,而本研究只是以初中生为被试的,而且是初一初二的学生,所以结果会有些差异。不同年级上,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变化不大,相对稳定。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转折期可能不在初中阶段,而是在高中阶段的某一年,所以初中生的年级差异不显著。重点与非重点中学的初中生自我效能感也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本研究假设也有一些出入,先前认为初中生相对更加重视学习成绩这一因素。埃里克森认为初中阶段是发展的半幼稚半成熟的转折时期,他们面临着成长的“自我同一性危机” ,埃里克森指出:这一危机主要集

47、中于青少年的能力感,特别是职业和学业技能14。因此初中生能力自我效能感的获得更多的依赖于学习成绩。本研究假设重点学校的学生较非重点的学生有心理优势,故而表现出的自我效能感相对较高。在研究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现在的初中生都属 90 后,学习不只是他们关注的唯一焦点,他们即使在学习上有所不足、表现不理想也多能在其他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他们有很多方面去展示自己,以弥补学习成绩带给自己的自我效能感负性的影响,成绩可能不足以成为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唯一重要因素。另外由于被试是初一初二的学生中考压力相对较小,学习方面的影响因素更小。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自我效能感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现代

48、社会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生活环境差异不太大,他们面临的社会竞争和社会期望差异不大,同样都要完成学业,参加工作,融入社会,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他们都面临着相同的困惑和迷茫,有着同样的追求和梦想,也需要去处理好生活学习中的各种事件。4.24.2 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的现状分析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的现状分析父亲的教养方式在子女的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父亲干涉,父亲拒绝,父亲保护这三个维度男生均显著高于女生,这大概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下父亲对男孩的期望更高,对他们的关注更多,并注意培养男孩的意志品质。女孩相对乖巧懂事,而男孩相对女孩更加叛逆调皮,容易反抗父亲的管束,所以父亲更加注重对其的

49、教育。但同时男孩也注意将自己时常与父亲做比较,将父亲作为社会对自己要求的榜样,能够意识到父亲对自己的干涉管教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父亲教养方式在年级方面,初一年级父亲情感温暖显著高于初二年级,初二年级父亲干涉显著高于初一年级。这大概是因为对于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父亲对待他们更加耐心,在很多方面关注的较多,还常常保留着孩子上小学时的关心。而对于初二学生,可能是这一阶段的学生普遍已经进入青春期,他们的叛逆和特立独行常常与父亲的要求相抵触,这使得父亲的干涉更多。父亲的教养方式在子女是否是独生方面有显著差异,表现为独生子女在父亲惩罚,父亲偏爱被试方面要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大概是因为如果是独生子女,

50、那么父亲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这个孩子上,自觉不自觉地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同时对于孩子出现的错误会给予及时的指正。而如果是非独生家庭,父亲的注意力会分散到其他孩子身上,父亲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方方面面,可能存在疏忽的地方,在一些方面可能也不能像独生子女那样能够得到父亲及时的指导和帮助。4.34.3 初中生母亲教养方式的现状分析初中生母亲教养方式的现状分析母亲的教养方式在子女的性别上有显著差异,表现为男生在母亲情感温暖,母亲干涉方面显著高于女生。这与河北师大王志梅的研究结论不相符15。这大概是因为现在的男生个性强,有主见,在很多方面容易与母亲的期望和要求有冲突;而现在的社会中崇尚自由民主的文化也会使

51、得男生认为母亲的某些管教是对自己的约束,从而加以反抗。对于母亲来讲,从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到,由于受生理和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中男孩比女孩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有前途。所以她们将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在男孩身上,这使得他们自觉不自觉的流露出对男孩的偏爱。而弗洛伊德认为男孩有恋母情结,男孩与母亲的联系相对女孩更加紧密,这使得他们感受到的母亲的情感温暖多于女生。母亲的教养方式在子女是否独生方面有显著差异,表现为独生子女在母亲情感温暖,母亲偏爱被试方面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大概是因为相对多子女家庭,母亲的关注集中在独生子女身上,对他们更疼爱,在各方面相对于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关注度更高,与孩子的亲密

52、度更高,表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更多。因此能及时了解子女在生活以及学习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从而减少对子女教育的盲目性。因此,孩子的身心就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心理较为积极,自信心相对也就较高。同样也会使得母亲对于独生子女的期望值较非独生子女较高。4.44.4 父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讨论父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讨论父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相关。弗洛伊德认为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儿童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应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提供温暖和爱,这对于儿童的自我效能感都有很大影响16。在传统观念中,父亲是一家之主,是这个家庭的权威,要为这个家庭提

53、供基本生活物质需要,父亲角色在社会上的期望多定义为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子女的责任,这些都使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扮演“黑脸” ,对子女的教育较为严厉与子女沟通较少,尤其在对待男孩方面更是如此,父亲这样的教养方式可以说经过代代相传已经根深蒂固,即使是经济社会高度发达,思想观念较为开放的今天仍然占据主流位置。父亲的关注对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很大,孩子常常认为父亲是这个家的肩膀和依靠,父亲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人可替代。受父亲关注较多的孩子,对于父亲的教养方式也趋于理解和接受,他们会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增强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信心,自我效能感也相对较高。母亲在对待孩

54、子的教养方式上相对父亲有较大不同,女性情感细腻善于理解,能够及时觉察到孩子的需要可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会使得孩子认为母亲是安全的是可信赖的。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母亲也相对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孩子愿意和母亲在一起,母亲对于孩子会有更多的关怀,而孩子的行为也常常能得到母亲的鼓励和支持,这种反馈会使得孩子认为在母亲这能够获得更多的安慰和温暖,这使得他们对于自己更加自信。母亲对于孩子的爱也相对更加直接和外显,这也使孩子确信自己是被爱的,是有人很关注他们的。他们会努力的做好每一件事情以不辜负母亲的期望,这样即使面对困难他们也能鼓足勇气想办法去克服而不是去逃避,母亲有时还会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寻找解决困难

55、的途径。这样的孩子自我效能感相对较高。在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中,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可以对自我效能感有 3.1%的预测效果,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这个因子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而惩罚严厉这个因子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与自我效能感的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其中父亲情感温暖能解释自我效能感 9.3%的变异;母亲情感温暖能解释自我效能感 8.7%的变异。这与华南师大王才康,何智雯的研究有些出入,在他们的研究中父母养育方式中的情感温暖、惩罚和严厉和过分干涉三个分量表与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正相关10。究其原因,王才康、何

56、智雯的研究被试选取的是高一高二学生,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发展已经相对完整和全面,此时父母的惩罚和严厉以及过分干涉这两个因子他们会认为这也是父母表达关心自己的一种方式,他们已经能渐渐去认可这种教养方式,自我效能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而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阶段,自我意识高度膨胀,他们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和管教,用自己认为对的生活方式去处理自己的学习生活。他们对于父母的惩罚、严厉异常敏感,常常表现出反抗和叛逆,父母的这种教养方式对他们而言是不可以接受的,这是对他们为人处事的不认可。如果父母过多的使用这种教养方式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对其自我效能感产生负面影响。4.54.

57、5 本研究的不足本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选取初中生作为样本缺乏初三学生的被试,其代表性不强,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修正,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5 结论 (1)初中生自我效能感在年级、是否独生、是否是重点中学上没有差异。但是,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2)初中生父亲干涉、父亲保护、父亲拒绝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母亲情感温暖、母亲干涉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父亲情感温暖、父亲干涉在年级上有显著性差异,母亲情感温暖在年级上有显著性差异;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惩罚在是否独生上有显著性差异;母亲偏爱被试、母亲情感温暖在是否独生上有显著性差异。(3)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因子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

58、感温暖因子都与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相关,而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因子和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因子与自我效能感有显著负相关。其中父亲情感温暖能解释自我效能感 9.3%的变异;母亲情感温暖能解释自我效能感 8.7%的变异。6 对策与建议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积极的教养方式(情感温暖等)有利于对于孩子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教养方式(惩罚、严厉等)对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有负性影响。6.16.1 对子女应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我们应该提倡权威性的教养方式,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权威型的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

59、子的经常交流以及对孩子的帮助。父亲与母亲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意见应该是基本一致的。这种高控制且在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许多积极影响。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自我效能感较高17。6.26.2 应该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对于初中生这一特殊群体,父母的教养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初中生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阶段。在这一阶段父母要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真正去了解孩子们的想法,而不是自作主张,什么事情都替他们安排好。很多时候,父母的想法,父母的安排并不是孩子们的意愿,因此会使孩子们感到反感,这样反而不利于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参考文献

60、参考文献1 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11(6):95-1032 贺敏,李志,侯东辉.高中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及其关系的研究j.中等教育教学研究,2007,17(6):79813 侯静,陈会昌.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2):21274 曾琦.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12165 雷雳,张钦.学习不良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及其自我概念j.心理科学,2001,(2):134137 6 郝永泽,刘姗汝,贾德梅.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院,2011,03(27):1451467 王康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