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之我见_第1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之我见_第2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之我见_第3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之我见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之我见二十一世纪,人类已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 深入,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决定课程的 知识、社会要求、社会条件和学生特点等这些关键因素都产生了冲击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将促使信息技 术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I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已有的课程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是在 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 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

2、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 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 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 本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1、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培养学 生的信息素养和文化。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就是对学生兴趣和意识的培养。学生智力的开 发,就是培养学生获取各种信息,最后内

3、化为知识的能力,这种知识的获取方法,对学生提岀了更高的要 求,使他们必须从被动接受转换到主动探究的学习主体上来。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学习者有更高的素质, 在知识量不断增加、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的今天,原先那种“知识积累”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为改变 这一现状,只有开设信息技术课,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工作乃至社会交往的工具。其办法就是让教师在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这就必然会使信息技术与个学科融为一体,即信 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I2、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地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 识,注意的是为学生升学深造打基础。存在着“高分低

4、能”的问题。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学生必 须在课堂上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对 学习中提岀的问题产生好奇和疑义,对难题刻苦钻研,对解决问题后的自信表现岀求知欲、好奇心,表现 岀克服困难、自觉学习的坚强意志。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学习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 类的学习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作用,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 习,学习者必须学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如上自然教材日食和月食一课时,学生有的根本没有见过这 两种

5、自然现象,很难去想象是怎么一回事。但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过录像、剪辑、课件制作等 手段,把整个日食、月食的过程制成一个完整的动画,让学生亲眼目睹一次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这时 候再来对学生讲解书本上的知识概念,学生就容易理解多了。信息技术的介入,弥补了观察教学中的缺陷 和不足,为学生的学习提高了丰富而卓越的学习资源,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时代,知识量巨增,知识成为社会生产 力、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的更新率加快,陈旧率加大,有效期缩短。另外,知识的高度综合性和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岀现更多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由此带给人们难

6、以想象的社会生活、经验生活、政 治生活和人类一切领域内深刻而广泛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环境下,人们 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变得很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信 息技术的应用,培养岀一批批多技能、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二、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 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 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其具体表现形式为: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演示工具。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

7、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 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内容穿插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 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制作自己的教学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 中某些难以理解或较抽象的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提高了教 育教学效率。2、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导工具。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目前市场有大量的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这样,也就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岀题、模拟、测试、评定等。3、信息

8、技术作为交流工具。这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与外界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师通过互联网可以从外界相互交流、探讨教学方法,获取教育教学信息。学生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许多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4、信息技术作为提供资源环境的工具。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 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 而是能开阔思路,接触到百家思想,拓宽了知识面。如自然教材太阳系一课,在学习完成太阳系的组 成后,可以让学生在网上的资源库中,自由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行星资料。这样,通过在网上查阅资料

9、,学 生获取了比书本上更丰富的信息。5、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需要呈现的学习内容加工、处理成具有一定情境的学习资源,再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助于 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如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实 验环境中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培养科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 与途径。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施过程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 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10、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 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要想很好 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就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 活动,并且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它不仅仅是教师用来做教学演示,而且还要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象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学 科课程知识内容进行加工、处理,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

11、识,而 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需要以下几个基本过程。1、配置计算机网络教室,实现计算机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的有效途径。 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充当的是工具的角色。从必要的课堂教学演示,到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 从语、数学科到音、体、美教学,都可以将教学过程有机融合在网络教室中。2、搭建各种教学应用软件平台和资源库。软件能提供处理教学或管理问题的工具,学校利用教学平台和资源库的环境能促进我们教师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使用时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

12、多的知识。3、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教师,离开了教师的积极参与,整 合将无从谈起。为此,需要对教师实施几个方面的培训:(1)培训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2)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表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 教学结构;(3)教学设计方法培训,使教师能够很好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教学;(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培训,使教师了解信息化教学展开的具体进程与方式。4、参与课题研究,开展校内、外的信息交流。学校要要求教师参与一些有关教学改革实验课题的研究,了 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走进学校,加强交流,吸收外校的先进经验和方法。5、全面推进整合。学校应将信息技术教学制度化,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全面整合,将信息技术作 为教学与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