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防治性研究证据的循证评价_第1页
第十章 防治性研究证据的循证评价_第2页
第十章 防治性研究证据的循证评价_第3页
第十章 防治性研究证据的循证评价_第4页
第十章 防治性研究证据的循证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章 防治性研究证据的循证评价 (The evidence-based evaluation of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evidences) 循证医学循证医学 作者单位作者单位 南华大学南华大学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 奉水东奉水东 曾高峰曾高峰 目 录 防治性研究的定义及其证据评价的意义防治性研究的定义及其证据评价的意义1 防治性研究的评价防治性研究的评价2 循证防治的的步骤循证防治的的步骤3 教学要求 v掌握防治性研究的概念; v熟悉防治性研究的三性评价(科学性、重要性和 适用性); v熟悉循证防治的步骤; v了解防治性研究证据循证评价的意义。 防治性研究的定

2、义 v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或多组) ,实验组接受实验措施,对照组接受对照措施, 随访观察一定时间,然后比较两组的某(些)结 局或效应的差异,进而对干预措施的效果做出评 价的一类方法 。 防治性研究证据评价的意义 v由BMJ编辑的Clinical Evidence统计分析报导全球 顶级临床医学研究文献中真正有肯定价值的不足 15%。因此,在防治实践中, 如何对防治性研究证 据进行严格和科学的评价,探索客观、真实、有 效的防治效应,并用于临床实践,对于实践循证 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防治性研究的评价 v科学性评价 v重要性评价 v适用性评价 科学性评价 v证据是否来源于RCT v所有

3、纳入的研究对象是否随访完整,随访时间是 否足够长 v对随机分组的所有研究对象是否进行了意向治疗 分析 v对研究对象和研究人员是否实施了盲法 v除干预措施不同外,各组对象接受的其他处理措 施是否相同 1 1、证据是否来源于证据是否来源于RCTRCT? v研究对象是由随机抽样还是非随机抽样产生? v研究对象采用什么方法随机分组的, 具体操作程序 是什么? v研究对象是否采用分层后随机分组,分层因素是 什么? v研究对象的随机分组是否采用了隐藏措施即随机 方案隐藏(randomization concealment)? v研究对象的组间基线特征是否平衡? 随机方案隐藏随机方案隐藏 研究者事先不知道随

4、机表的内容,不知道下一位 入选的对象将接受何种干预 避免研究者有意或无意的破坏随机分配的方法 有研究表明:未隐藏分配方案或隐藏不完全的研 究可高估治疗效果30-40% 组间基线特征平衡组间基线特征平衡 v随机分配后,理论上试验组和对照组影响结果的 因素应均衡一致,但实际不一定如此,特别是样 本量较小时。 2、所有纳入的研究对象是否随访完整,随访时间、所有纳入的研究对象是否随访完整,随访时间 是否足够长是否足够长 理想:所有受试对象均应完成所有的治疗,并进 行结果分析 每个对象的结果都将可能影响整个研究的最终结 论 例如:病人接受某种试验治疗因为副作用而失访 ,不包括这部分病人的结果分析,导致过

5、高的估 计治疗效果 能接受的失访 通常失访率不能超过10% 特殊情况下失访率不能超过20% 判断失访对结果的影响 失访原因 严格的处理 将实验组失访的对象当作无效,对照组失访的 对象当作有效处理后,重新进行统计分析,如 果结果仍和原来的结果一致则认为是真实的。 3对随机分组的所有研究对象是否进行了意 向治疗分析 随机分配后出现的任何情况都可能影响对象最终 的结果 如:没有服药、偶尔服药或接受了错误治疗的 病人 服用和没有服用研究药物的病人有不同的结果 ,甚至当研究药物是安慰剂时。 意向治疗分析(ITT) ITT:所有纳入随机分配的对象,不管他是否最终 接受分配给他的治疗,在最后资料分析中都应被

6、 包括进去。 即:(未完成A治疗或改为B治疗+完成A治疗)与 (完成B治疗+未完成B治疗或改为A治疗) ITT的特点: 按预先随机分配的分组进行分析,无论最终 是否接受了原有的防治措施 包括所有研究对象 ITT的缺点: 如果未遵循给定的随机分组的对象较多,则 两组之间的差异将缩小,导致假阴性结果的可 能性增加 采用此方法得出结果无显著差异,不能确 定是治疗措施无效还是不依从者太多 为了维护随机化的效果,我们应该采用 “意向治 疗分析”,即所有对象按最初分组的情况进行分 析,无论他们是否接受了被分配的方案。 4.对研究对象和研究人员是否实施了盲法对研究对象和研究人员是否实施了盲法 实施盲法的目的

7、就是为了减少测量偏倚以确保 观察结果的真实性。 5、除干预措施不同外,各组对象接受的其他除干预措施不同外,各组对象接受的其他 处理措施是否相同处理措施是否相同 除了试验措施外,组间的基础治疗措施和其他治 疗措施是否一致,是否避免了沾染和干扰 干扰(co-intervention) 实验组的对象接受了类似干预措施的其他处理, 人为扩大了组间效应的真实差异 沾染(contamination) 对照组的对象接受了实验组的防治措施,使得实 验组和对照组间的效应差异减小 重要性评价 防治性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如何? 防治效应的大小? 防治效应的精确度如何? 防治效应的大小(防治效应的大小(1 1) 有许多指

8、标用于防治研究性效应的评价 治愈率、好转率、有效率、生存率和保护率等 新的评价防治研究的指标 相对危险度降低(relative risk reduction , RRR ) 绝对危险度降低(absolute risk reduction,ARR) 需治疗的人数(number needed to treat , NNT) 相对危险度降低(relative risk reduction ,RRR) RRR: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关临床事件发生的危险度下 降的相对水平 RRR25-50% (对照组事件率试验组事件率) RRR= 100% 对照组事件率 防治效应的大小(防治效应的大小(2) 防治效应的

9、大小(防治效应的大小(3 3) 绝对危险度降低(absolute risk reduction , ARR) ARR=对照组事件发生率实验组事件发生率 实验组临床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临床事件发生率的 绝对差值,值越大临床效果越大。 防治效应的大小(防治效应的大小(4 4) 需治疗的人数(number needed to treat ,NNT) 挽救一个病人免于严重临床事件(卒中、急性心梗 、 死亡)需治疗的人数 NNT=1/ARR 不仅是评价临床价值的指标,同时具有经济学价值,可作为对 病人具体处理时的决策工具。 越小临床价值越大,理论上可接近于1,等于2,3表示治疗极其有效。 适用于评价治疗病

10、情相同、并且取得相同结果的各种治疗方法。 计算时必须详细写明对照组、实验组效果和治疗持续时间。 防治效应的精确度防治效应的精确度 常采用95%可信区间来表示,通常可信区间越窄 ,效应的精确度越高 适用性评价适用性评价 研究的对象是否与拟引证证据的对象相符 在现有的条件下是否可采用该防治性研究证据 对受试对象是否利大于弊 是否符合受试者对于防治措施的价值取向与期 望 研究的对象是否与拟引证的对象情况相符研究的对象是否与拟引证的对象情况相符 真实、重要的研究结果,不一定可用于自己的病人 防治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防治对象的病理学特征 分析总体与有关亚组情况 在现有的条件下是否可采用防治性研究证据在

11、现有的条件下是否可采用防治性研究证据 还需要考虑防治对于我们是否可行 医生的技术水平 医院的等级及设备条件 病人经济承受能力 病人意愿 对受试对象是否利大于弊对受试对象是否利大于弊 v在决定某一研究可应用于我们的病人和治疗是 可行的之后,我们还需要估计我们对象应用该 措施的好处和治疗可能带来的危险。可通过计 算利弊比(LHH)进行判断 LHH=(1/NNT):(1/NNH) NNH:出现一例不良反应需处理的人数, NNH=1/ARI 是否符合受试对象对于防治措施的价值取向与期望是否符合受试对象对于防治措施的价值取向与期望 v还应该结合病人对将要预防的结果或将进行的 治疗的期望考虑他们的喜好,将

12、临床研究结果 转变成一种可使我们的病人决定他们自己的治 疗决策的形式。 循证防治的步骤 v问题的提出 v证据的检索 v证据的评价 v证据的应用 案案 例例 v 患者,男性,53岁,公司经理,吸烟(20-40支/天), 爱好饮酒。经常出差,工作应酬多,精神压力大,无 运动习惯,最近2年体重明显增加。其父亲、哥哥均在 60岁前诊断有“2型糖尿病”,母亲50岁患高血压,65岁 时死于脑卒中;父亲71岁时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体格检查:体重92kg,腰围102cm,BMI 32kg/m2, 血压128/80mmHg,静息时心率88bmp,有腹型肥胖, 余未发现异常。实验室检查显示:空腹血糖5.8

13、mmol/l ,血肌酐141mmol/l。患者体检后咨询内科医师关于自 己的身体状况和如何用药物进行疾病的预防。 第一步:问题的提出第一步:问题的提出 该案例由患者提出问题,希望某种药物能预防 糖尿病的发生。根据PICO原则,应将最初的临床 问题转换成可以回答的形式。“具有罹患糖尿病的 高危个体,使用口服药物与饮食和运动比较,能 否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这里的口服药物可以是诸 如减肥药如奥利司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他汀类、噻唑烷二 酮如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及阿卡波糖等药物。根 据咨询医生的经验,首先查找二甲双胍的相关证 据。 第二步第二步 证据的检索证据的检索 数据库

14、 Evidence-based Medicine Review (EBMR) Cochrane Library (CL) Best Evidence (BE) MEDLINE 其他相关的治疗性研究数据库 ACP journal club, DARE, Up to date,Sumsearch, Ttripdatabase, 检索词 “iabetes mellitus, metformin, diet or exercise, prevention, incidence ” 检索策略 AND 检索结果: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w

15、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r metformin” ( 2002年N Engl J Med 第346期),该文献以下简称 “二甲双胍预防糖尿病试验” 第三步第三步 证据的评价(一)证据的评价(一) (一)证据的科学性 v1. 该证据为RCT (1)文献“二甲双胍预防糖尿病试验”的研究对象在 研究之初通过中心随机,进行了随机分配 (2)文献“二甲双胍预防糖尿病试验”对随机方法进 行了隐藏,由中心人员产生随机方案,并按此方 案将受试者进行分配,二甲双胍药片和安慰剂的 外观一致。 (3)文献“二甲双胍预防糖尿病试验”的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有相似的人口学特征、种族、糖尿病

16、家 族史和糖代谢特征。两组基线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 第三步第三步 证据的评价(一)证据的评价(一) v 2. 所有纳入的研究对象随访基本完整,随访期比较长所有纳入的研究对象随访基本完整,随访期比较长 文献“二甲双胍预防糖尿病试验”报导的失访率为7%,研究 者对失访的原因作了详细说明,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其对结 果的影响。随访的时间为3年,预期效应有可能发生。 v 3. 对随机分组的所有研究对象是否行了意向治疗分析对随机分组的所有研究对象是否行了意向治疗分析 文献“二甲双胍预防糖尿病试验”采用了意向治疗分析的原 则。 v 4. 对研究对象和研究人员实施了盲法对研究对象和研究人员实施了盲法 文献“二甲

17、双胍预防糖尿病试验”报导所有受试对象均盲法 进行锻炼、服药,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虽然知道生活方式 干预组分组情况,但不参与数据收集。 第三步第三步 证据的评价(一)证据的评价(一) v 5. 除干预措施不同外,各组对象接受的其他处理措施相同除干预措施不同外,各组对象接受的其他处理措施相同 除了干预措施二甲双胍外,2和3组所有受试者接受了相同 的处理。 由上可知,二甲双胍预防糖尿试验采用了随机的方法对受 试者进行分配,且对随机方法进行了隐藏,对受试者、数 据收集者采用了盲法,失访率较低,并在结果中进行了意 向治疗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线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总的来说,该RCT质量好,真实可靠,具有

18、好的科学性。 第三步第三步 证据的评价(二)证据的评价(二) (二)重要性评价 文献“二甲双胍预防糖尿病试验”的结果显示:随访3年, 累计糖尿病的发生情况为:1 .严格生活方式干预组与安慰 剂比较: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14%和29%,RRR为50%( 95%CI,41%58%),NNT为7(95%CI,610);2.二 甲双胍组与安慰剂组比较: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22%和 29%,RRR为25%(95%CI,13%35%),NNT为14( 95%CI,934)。该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与安慰剂比较 ,随访3年,二甲双胍可使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减少25% ,用二甲双胍干预14例糖尿病高危患个体,就可以预防

19、1 例不发生糖尿病。上述结果同时具有较好的精确度。 第四步 证据的应用(1) v研究对象的情况是否与文献报告的人群相似研究对象的情况是否与文献报告的人群相似 就本章案例而言,文献报导的对象与患者种族 不同。患者一侧肾脏切除,肾脏功能轻度受损, 而这正是拟引用证据所排除的对象,其主要原因 为二甲双胍对肾脏的不良反应,所以应该对这个 患者重新评价其肾脏功能,如果正常,也许可以 在医生的监测下谨慎用药。 第四步 证据的应用(2) v防治措施是否有提供的可行性防治措施是否有提供的可行性 文献“二甲双胍预防糖尿病试验”所用二甲双 胍为格华止,在我国很多医院均可获得。因此, 为本案例对象选择不成问题。 第四步 证据的应用(3) v防治措施对研究对象是否利大于弊防治措施对研究对象是否利大于弊 文献“二甲双胍预防糖尿病试验”提示:防治1例 糖尿病发生,需要用生活方式干预7位患者,而需 要用二甲双胍治疗14例患者;二甲双胍的主要不 良反应表现为轻到中度胃肠道反应,而锻炼的主 要不良反应为肌肉不适。但有文献报导二甲双胍 的费用可能低于生活方式干预的费用。因此,选 择二甲双胍或生活方式干预各有千秋。当然,可 能这个病人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