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师范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_第1页
吉林师范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_第2页
吉林师范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_第3页
吉林师范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_第4页
吉林师范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吉林师范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为推动我校学科建设快速发展, 使学科结构更加合理, 学科优势与特色更加明显, 促进学科整体建设水平和学位点建设水平的提高, 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 特制定 吉林师范大学 “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一、学科建设的现状我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7 个:即凝聚态物理、专门史、 基础数学、无机化学、思想政治教育、文艺学和中国近现代史;校级重点学科 19 个。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38 个,拥有教育硕士授予权。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重点(特色)研究基地10个。二、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十二五”期间,我校将以学科

2、建设为龙头,紧紧围绕学科建设研究学校发展大计。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和谐发展, 继续解放思想, 团结奋进, 推动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稳步发展本科生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 ,努力发展成人教育。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科学研究、提高育人质量为主线,注重统筹专业建设与重点学科发展的关系;统筹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与人才强校的关系;统筹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以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特色文化研究基地、 大学科技园等科研创新平台为支撑, 夯实和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推动学校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

3、学的转变,全面提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把学校建成以教师教育为主, 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三、学科建设的定位、目标与任务我校的学科建设定位是: 继续保持发展教师教育和区域文化研究特色优势。 努力建设 物理学、化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争列博士学位授权点的优势学科群; 积极发展 数学、文学、教育学、 外国语言文学等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的传统学科群; 大 力扶持 信息技术、 环境工程、 生命科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 法学、管理学和满族文化、 东北地域文化等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繁荣区域 文化为主的特色学科群和研究领域。形成教、文、史、哲、经、法、理、工、管等

4、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力争使一些学科和研究领域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十二五” 期间我校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力争在五年时间内,建设10 个以上在省内外有影响的省级重点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 把 1-2 个学科建设为教育部重点学科, 培养造就一批在国内和省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使某些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争取物理、化学、历史、文学、教育 5 个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使硕士点数量达到 60个以上。平台建设、学科队伍、科研方向与成果、科研项目与经费、 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等各项科研指标达到国内同类师范大学的先进水平。根据上述总体目标, 今后 5 年我校学科建设的

5、具体目标和任务是:1 .重点学科(基地) 、实验室等平台建设。 在努力提高现有省级重点学科、重点(特色)基地建设水平的同时,新建2 个以上省级重点学科和 2 个重点(特色)基地。依托重点学科新建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2 . 学科队伍建设。依据吉林师范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努力打造 20 个左右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在此基础上争取建设1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在遴选的首批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基础上,逐步完善遴选和管理办法,遴选30 名左右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实施 吉林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创新计划

6、, 选拔培养 10 名左右 40 岁以下青年科研创新带头人和20 名左右 35 岁以下青年科研创新骨干, 设立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4. 科研方向和成果 。以争列博士授权单位为目标要求,凝练学科研究方向, 保持具有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 并注重培养新的优势学科增长点。 在努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 数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基础上,积极扶持物理学、化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增列硕士授权一级学科。需要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为:物理 学科的纳米功能材料、化学学科的应用稀土化合物功能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等;电化学材料、环保催化材料、有机光电材料及器件等;专门史学科的思想史、北方少数民族史、满族文化史等;基础数学

7、学科的拓扑学与动力系统、环论与模论、随机分析、微分方程及其应用等; 马克思主义学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等;文学学科的东北文化研究等。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 出版高质量专著、 争获重大科研奖励。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保持在年均500 篇以上,其中SCI、 EI、 ISTP 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年均 100 篇以上,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年均40 部以上。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发明专利 50 项以上。5. 科研项目与经费 。以争取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为重心, 做好项目申报和论证工作。 五年内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 50 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 20

8、0 项以上,为企业服务横向合作项目 30 项以上,科研经费保持在年均1000万元以上。学校保持1 : 1 配套投入仪器设备和基础条件建设经费。6. 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 。本着互相学习、互惠共赢的原则,广泛开展与国内外学术团体、 高等院校、 科研机构的密切联系与合作。争取与国内 20 个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互派专家学者讲学;每年选派20 名左右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做高级访问者;由我校牵头每年组织召开1-2 次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扩大学校学术影响。培养硕士研究生年均400 人以上,联合和独立培养博士研究生 30 人以上,进修人员100 人次。四、学科建设具体措施学校拟组建以

9、教师教育为特色、 学科间相互渗透、 综合发展的学科群, 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 带动全校各学科的全面建设和整体推进; 设立专项建设资金, 加强对重点学科的经费投入,包括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购置以及项目配套经费支持等,使这些学科更快、更好地发展。具体措施如下:(一)建立和实施学科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加强学科建设的规范管理, 保证建设质量逐年提高。 要建立、 健全学科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学科建设的质量监控。1 、学校对重点学科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分级负责, 齐抓共管。 由学科建设科负责, 定期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研讨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

10、的思路和方向, 突出特色与优势, 分析存在的问题, 进而出台加强学科建设的政策措施, 推动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2、实施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管理,明确重点学科建设的近期、远期发展目标,由学校同相关单位主要领导签责任书。3、实行学科带头人目标责任制,同时建立一整套学科建设检查评估的制度,严格考核,奖优罚劣。(二)汇聚学科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坚持以人为本,积极选拔和造就学科带头人,强化学术梯队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年龄及学位结构。重点引进急需学科的高级人才, 挖掘和稳定现有人才。 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形成学术骨干群体,加强学术队伍的继续教育,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学位, 为其申报各级科研课题和

11、进行国内外讲学或研修提供便利条件。到 2015 年,重点学科教授达到 20% 以上, 45岁以下教师博士学位达到 100% ,博士生导师数量达到 40 名。要改变把高学历人才安排到行政岗位上的做法, 为他们在学术岗位上加快事业发展创造优越条件。(三)打造大学人文环境,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1 、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重点学科在与国内重点大学同类学科和国外大学及学术研究机构的交流中, 学校予以政策倾斜, 使之在学术信息、 学术研究与学术前沿等方面与国内外领先水平保持同步或部分超前。2、创造条件,开辟多种途径,安排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的同类学科进修学习。3 、 举办国

12、际、 国内学术研讨会, 提高重点学科的学术水平、学术地位和知名度。(四)构筑学科平台,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 重点抓好科技创新中心、 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建设。 加强办公条件和办公环境建设、 实验条件建设、信息库建设、网络建设及图书情报资料的收集、获取和利用等。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标志性成果的产出, 以科研养学科,以学科促科研,使科研水平有较大的提升。(五)设立专项基金,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经费保障1 、继续设立学术交流专项基金,鼓励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 干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2 、继续设立院部发展基金, 突出对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基地)和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新专业的支持力度,使优势学科成为我校学科建设的品牌和支撑。3、完善科研成果奖励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