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课程要求_第1页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课程要求_第2页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课程要求_第3页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课程要求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课程要求 浙江省温岭市新河中学 陈美英 浙江省温岭市温中双语学校 林海斌摘要: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的要求进行分析,认为 2 份纲领性文件对元素化合 物知识的要求是“简约而不简单”。通过对现行的3 套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整理分析,认为现行高中化学课程并没有降低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要求,而是采取“化整为零”的教材组织策略, 提出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化学学习的对象、 目标和工具的设想, 并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建议。关键词:元素化合物;钠及其化合物;教材;教学物质是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2、一些同行说: 元素化合物知识“退休”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引咎辞职”还是“退居二线”了呢?我们准备通过对钠 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的整理和分析,谈谈个人的看法。1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课程要求简约而不简单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为主线”的设计思路,在必修模块将“认识 常见的化学物质”作为主要目标之一,设置了“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的学习主题,并提出如下内容标准: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 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

3、的影响。” 1 可见,课程标准中对钠及其化合物的要求是“了解钠及其 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对照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跟氧气、水的反应),了 解钠的重要化合物(如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2 (注:氧化钠、氢氧化钠、氯化钠等知识安排 在初中阶段学习),可见,教学大纲中的描述相对比较具体详细,其实质也是要求“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 物的主要性质”,这与课程标准中的简约描述是一致的。原考试大纲对钠及其化合物的考试要求是:“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以氢 氧化钠为例,了解重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以Na2O2 为

4、例,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以及“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等 3 ,这些描述是具体的、详细的。 而新课程考试大纲则要求“了解常见金属(如Na Al、Fe、Cu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4 。可见,新课程考试大纲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也采用了简约的描述,落实到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的要求仍 然是: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可见,新旧课程在课程要求(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上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并没有实质上的 变化,只有表达形式上的改变。因此,课程标准实施中,我们不能因为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的简约描述 而简化教学,否则就会降低对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要求,违背了化学

5、课程“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为主 线”的总体思路。我们应该看到“简约而不简单”的课程要求,切实做到“简约而不简化”的教学要求。2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材组织化整为零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设置了21章(第三册为单元),其中设置了碱金属、卤素、氧族元素、碳族元素、氮族元素、几种重要的金属等6章内容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5,元素化合物知识约占教材内容的1/41/3。从课程标准的模块设置来看,化学1 (必修)中设置了 1个主题“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仅仅是8个模块25个主题中的1/25,在教材中的体现也通常是2个专题或章。这样看来,新旧课程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材组织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从“一大板块”演变

6、为“沧海一粟”,的确让人费解。希望通过 对现行高中教材中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具体内容的整理和分析来认识这种“反差。一般说来,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应该包括Na NaO NaQ、NaOH NaCQ、NaHCO NaCl等。这些内容在新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呢?现以列表的方式比较3套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必修模块中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分布情况(表1 )。表1钠及其化合物知识在新课程必修教材中的位置分布物质知识要点人教版问鲁科版7苏教版8Na物理性质5.1-71.2-82.2-48核外电子排布5.1-125.1-65.1-2焰色3.2-531.2-21与CI2反应2.3-31,4.2-71,5.3-192.3-48

7、,6.1-33与O反应3.1-39,5.1-61.2-102.2-49与水反应3.1-41,5.1-6,5.2-151.2- 08,5.3-20,5.3- 222.2-48,5.1-5与乙醇反应7.3-667.3-787.2-69置换钛2.2-49NqQ3.1-391.2-102.2-49NazQb3.1-401.2-102.2-49NaQH电离2.2-282.2-381.1-14与CI2反应4.2-731.2-15与AI反应3.1-434.2-1133.1-65与CO反应2.1-33与Si02反应4.1-644.1-1053.3-82与AI2O反应3.2-474.2-1143.1-62与H反

8、应6.1-302.1- 33,2.2-43,6.1- 366.2-35与 Fe2+(Fe3+)反应3.2-48与cf反应2.1- 33,2.2-38,2.2- 41与ai3+反应5.3-20与NH+反应4.4-873.2-751.2-20与 AI(OH)3 反应3.2-494.2-1133.1-66酯的水解7.4-737.3-827.2-72熔融电解8.1-81NaCQ溶解性3.2-502.2-51热稳定性3.2-503.1-622.2-51与S反应4.1-107与CQ反应2.2-51与HCI反应3.2-503.1-622.2-50与CsT反应2.3-30,2.3-442.2- 50,2.2-

9、 53NaHCO溶解性3.2-502.2-51热稳定性3.2-503.1-622.2-51与HCI反应3.2 -503.1-622.2-51与NaQH反应3.1-62NaCl形成2.3-31,5.3-196.1-335.2-12电离2.2-262.2-381.1-14熔融电解8.1-802.2-49,8.1-95制备碳酸钠2.2-52氯碱工业8.1-843.4-92,6.3-482.1- 39,8.1- 95*说明:数字分别代表专题或章、单元或节及页码。示例:8.1-84第8专题第1单元84页由表1可知,虽然3套教材中设置的内容不尽相同,位置也不够统一,呈现方式更各有千秋。但是3套教材的必修模

10、块中对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表达是丰富的,也是全面的,决不比原来的教材少。从其内容 的分布来看,往往集中在化学 1第3和第4等2个专题(或章),但同时广泛分布于其他各个专题。由此 可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元素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作为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学习化学原 理的载体,即“化整为零”,从而体现化学课程“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为主线”的总体思路。3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多维认识由于“化整为零”的教材设计,的确会让许多教师在教材的理解上岀现偏差,为此谈谈自己一些不成 熟的认识。通常说,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的规律。课程标准也指岀:“化学是在原子、分子 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

11、、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可见,化学物质就是化学的研究对象,元素化合物知识就是学生的学习对象。那么,化学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呢?这恐怕很难有统一的说法。课程标准中指岀的“提高科学素养、促 进全面发展”似乎太“大”也太“空”,倘若将它分解为以下内容或许可以让人接受:“了解学科特点, 认识物质世界,构建基础知识,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 1。英国分子物理学家斯诺曾说,“科学过程有两个动机:一是为了了解自然界;二是为了适

12、应 自然界”, 9 上述目标也无一例外。可见,在这众多的目标中,认识物质世界仅是其中之一,教材将元素 化合物知识集中安排正说明了教材设计中为了实现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一学习目标而所作的有意之举。化学学习往往是围绕具体的化学物质研究其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和应用,其核心是化学反应。对 化学反应的研究,一方面是发现反应并将其进行整理归类,另一方面则是对反应的本质进行分析,包括反 应的可能性、方向和限度、反应速率和最佳反应条件等,这实际上成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的载体。因此, 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也是化学学习的工具之一。 如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在初中和高中化学中均有多次出现。 它既可以用来认识金属钠的性质(包

13、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又可以用来与Mg、Al 等金属单质分别与水反应比较金属单质的金属性,从而认识元素周期律;还可以用金属钠分别与水和酒精反应比较化学反应速 率等。可见,同一个知识在不同的教材和不同位置出现时,其用意和作用是不同的。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身份的特殊性,因此其内容分布具有不确定性,相同的内容呈现在不同教材的不 同位置,其用意是不同的。可以认为,某一教学资源的价值是丰富的,但当它被选入特定教材的特定位置 之后,就有了其特定的教学价值。当我们在使用某一教材时,随意选用其他教材的教学内容,甚至把高中 的内容引入到初中课堂,这简直是对教材编排体系的莫大讽刺。4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建议有了

14、上述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反复的“化零为整”和 “化整为零”。首先,解读课程标准是一次“化整为零”的过程。课程标准中寥寥数语所包含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如 果仅凭这寥寥数语就认为元素化合物知识已不重要了, 这岂不荒谬。 实际上, 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 “纲领” , 我们需要的是耐心地让薄薄的课程标准丰厚起来。其次,整体浏览教材是一次“化零为整”的过程。一套 教材是一个体系,一本教材也是一个体系。教材是如何把零碎的知识统一到一个整体的构想中的呢?这样 的浏览和阅读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教材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教材的总体构思,理解教材“螺 旋式”进程,同时还可

15、以避免我们的认识误区。再次,细品教材又是一次“化整为零”的过程。如前所述, 相同的内容处于不同的位置,其教学价值是不同的。如何领会具体内容的特殊价值,就需要我们将这一教 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教师实际、教材实际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所作出的判断则更可靠, 所做的实践才更有意义。最后,复习构思又是一次“化零为整”的过程。面对零星分布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复习之前应做好整体构思,把零星的知识纳入统一的视野中,这样既便于复习,同时也便于查漏补缺。教学也好,学习也罢,总是需要不断地进行“化整为零”和“化零为整”,其中的方法就是分析和综 合。科学研究中关于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电子的发现,是对原子的分析; 1904 年汤 姆逊提出“面包夹葡萄干”模型,是对原子的一次综合;a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核,这是又一次分析;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