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1页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2页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3页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4页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话题链接 天下为己任 位卑仍忧国1. 教材赏悟“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境界, 明知做不到还是一定要 做下去,朝着无法完成的目标,一直走下去。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 也反映了他们与 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通过隐士对孔子的讽刺和嘲笑, 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不 被当时的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事实。2. 名句赏记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韩愈 进学解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文天祥千秋祭

2、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谭嗣同 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 闻一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 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 以全副精神去从事, 不避艰苦。 罗 素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 只要立志发挥它, 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 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 才能 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蜗牛凭坚忍不拔精神到达方舟。 查尔斯 海顿斯帕根3. 典例赏析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 原文:古之立大事者, 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 凿龙门,决大河,而放

3、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译文: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 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 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 “冲突”也是“溃堤、渗露 ”的 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来了(可以)不 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4. 时文赏读知其不可而为之沙漠浩瀚,人烟罕至,小草深知自己力量微弱, 但是它 “知其不可而为之 ”, 把根深深扎到地下,把绿色献给沙漠,创造出了

4、一片又一片绿洲。冬天萧瑟,万物凋零, 腊梅深知寒冬不适宜万物生存, 但它“知其不可而为 之”,凌寒独自开,昭示了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悬崖峭壁,土壤贫乏, 迎客松明知在此生长非常困难, 但它“知其不可而为 之”,在岩石夹缝中生存,笑迎天下客,昭示了一种生命的蓬勃与无惧。“知其不可而为之 ” 是生命的一种境界,体现了一种义无反顾的殉道精神。 它昭示了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显示了生命的蓬勃与无惧。 拥有这种精神的人会勇 敢面对困难,创造生命的华丽篇章。熊熊烈火中凤凰得到重生, 滚滚黄沙中骆驼感受生命, 萧瑟寒冬腊梅独自开 放,悬崖峭壁迎客松倔强生存。 在不可能的条件下, 它们创造了奇迹是因为它们

5、 “ 知其不可而为之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 一生写过许多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文, 虽然他并没有看到 自己愿望的实现, 但他义无反顾的精神仍激励着那些为目标奋斗的仁人志士, 奋 斗不息,抗争到底。蝉在地下生活四年,伺暑至而出,然后爬上树,蜕壳沐清露,引吭唱高歌, 虽仅有月余时光, 但其追求光明之坚定, 热爱生命之强烈, 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 习吗?它知道为了要实现自己的光明之梦可能要历经磨难, 甚至要献出生命, 但 它义无反顾地努力追求,从而成就自己的理想之花。即使生命变成一片荒漠, 我们也会像骆驼一样默默前行; 即使人生把我们变 成一只河蚌, 我们也会用毕生的精力、 一生的心血把刺入体内的痛生化成

6、一颗晶 珠。常识链接 知人论著1. 识人物楚狂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接舆是他的名字,平时“躬耕以食”,佯狂 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论语 微子记载他以凤兮歌 讽刺孔子, 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并拒绝和孔子交谈。接舆因对当时社会不满, 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齐简公,姜姓,吕氏,名壬,齐悼公之子。 齐简公即位后,分别任用田恒(陈 恒)和阚止(监止)为左、右相。阚止得宠于简公,田恒嫉之。大夫鞅见状,遂 建议齐简公择用一人, 借此除掉田恒。 齐简公四年五月, 田恒先发制人发动政变, 杀死了阚止, 又派兵把逃亡的齐简公和夫人杀死。 事后田恒立简公弟骜为君, 即 齐平公,自

7、任太宰。此事引起孔子极大的愤怒, 唯名与器不可假人, 他如临大典, 沐浴、更衣、整冠,入宫朝见哀公,请哀公发兵伐齐。但没有得到鲁哀公与季康 子的支持。2. 知背景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道德失范,周王室的权威日渐衰落,诸侯 之间称雄争霸,互相攻伐。面对“天下无道”的形势,一些人开始失望而悲观, 悲观而厌世, 最后带着几分无奈走向了田园山林, 成了崇尚清静无为的 “隐者”。 而以孔子为代表的一类人,怀着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提出恢复“礼治”的政治 主张。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他周游列国,著书立说,开馆授徒,陷于困厄而不 屈,遭遇讥刺而不坠。 尽管孔子的思想主张有着落后保守的一面, 在当时的社

8、会形势下也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自 强不息、孜孜以求的精神,却激励了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3. 积成语 (1)无人问津:没有人询问渡口。比喻无人过问,受到冷落。也比喻无人探索、 尝试。(2)深厉浅揭:遇到深水就连衣涉水,遇到浅水就撩起衣服过河。比喻做事要 因时因地制宜。一、字音辨识 殆( ) 桀溺() 接舆( ) 怃然() 耰而不辍() 黍() 击磬() 荷 ( )答案 di n y w yu chu sh qn di o二、通假字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植其杖而芸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使子路反见之 答案 “辟”通“避”,逃避 “芸”通“耘”,除草“而”

9、通“尔”,你 “反”通“返”返回三、重要实词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趋而辟之( 使子路问津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不仕无义( 果哉!末之难矣( 口 动词,改变,改革 动词,扛,担 名词,宜,指应该遵守的礼法和 道德规范等 末,副词,没有,不;难,动词,辩驳 动词, 完了,结束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答案 谏,动词,匡正,挽回;追,动词,动词,快步走 名词,渡而,助词,语气词“吧”;殆,形容词,危险四、文言虚词1.与不得与之言()是鲁孔丘与()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2.以而谁以易之()子路行以告()以杖荷 ()3.为子为

10、谁()杀鸡为黍而食之()4.之道之不行()使子路反见之()之三子告,不可()答案 1.介词,同,跟通“欤”,语气词尾,吗 跟在一起2.介词,相当于“与” 介词,把介词,用 3.动词,是动词,做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他 动词,到,往五、古今异义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古义: 今义:岳父 明日,子路行,以告古义: 今义:今天的后一天 道之不行古义: 今义:不可以答案 对老人的尊称 第二天 行不通六、词类活用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孔子下 子路从而后 耰而不辍 止子路宿 见其二子焉 欲洁其身 杀鸡为黍而食之 答案 名词用作动词, 唱歌 名词用作动词, 下车 名词用作动词, 落在 后

11、面 名词用作动词, 用土覆盖播下的种子, 并把土耙平 使动用法, 引申 为留 使动用法, 使见 使动用法, 使干净 使动用法, 使 吃七、特殊句式子路行以告 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隐者也 晨门曰:奚自 莫己知也 答案 省略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宾 语前置句语段赏析语段一: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 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 得与之言。赏析 众庶如此之多, 楚狂竟然为孔子而出现; 天下如此之大, 楚狂竟然明知孔 子的行程。 楚狂对孔子的尊重与爱护之心, 不可谓不真切盛大

12、。 楚狂尚且知道尊 重与爱护圣人之德, 执政者竟然轻易弃之毫不可惜! 这是楚狂归隐的原因, 也是 孔子大道不行的原因。语段二: 夫子怃然曰: “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赏析 孔子和他们其实是一样的, 都对这个社会不满意, 都担忧这个国家, 也都 担忧这个时代, 只不过孔子的做法不一样罢了; 他们是逃避, 他们可以丢下这个 国家、时代不管不问,孔子不行,他要积极地寻求改变,他要承担起这个使命。 语段三: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赏析 隐居山林是不对

13、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 却抛弃了君臣之伦。 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语段四: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 “奚自? ”子路曰: “自孔氏。 ”曰:“是知 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赏析 “ 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是做人的大道理。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 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反 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语段五: 子曰: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赏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 到了晚年, 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 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晚年,他头 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为严重。要

14、义探究1. 如何理解接舆对孔子所说的话?答:答案 接舆是一个隐者, 也担忧祖国的命运和未来, 认识到世道无法挽回, 采用 了消极避世的态度。 他赞成孔子的主张, 替孔子惋惜, 劝说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 但是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2. 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态度?答:答案 孔子有一种社会责任感, 正因为社会动乱、 天下无道, 他才与自己的弟子 不辞辛苦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 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3. 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做法是“乱大伦”?答:答案 因为“欲洁其身”的人消极避世, 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 眼看着国家 混

15、乱而旁观不顾,因而破坏了君臣间的伦理关系。4. 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答:答案 “道之不行”的原因是诸侯混战, 而有才能的人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 不 愿意出仕。5. 孔子“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的感叹, 是否流露出消极的悲观情绪? 请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 没有。这句话说明孔子意识到自己此生无缘见到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了, 但他的心情不是悲观和消极, 而是因时光流逝, 却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的焦 灼和不安。虽然如此,但孔子深知自己的责任,仍执着地把圣人之道传递下去, 著书立说以待明君赏识。疑难探究1. 如何理解文中子路对隐者的评价?答:答案 子路对隐者的评价基本上是符合孔子

16、的精神的, 但他的评价就像其性格一 样,未免太直,太露,也太逼人。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诚然如此;然而, “不仕无义” 却不尽然。若以子路此言表示一般的人伦道理尚可, 若以此言抨击 “丈人”则失之过苛。2. 本课中,孔子与诸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答:答案 在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评判上, 孔子与各位隐士观点是一致的。 孔子说 “天 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认为所处的是个“无道”的社会。而其他隐士更是认为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但是面对改革社会现实的前景,孔子与各位隐士看法 是根本对立的。其他隐士对这个社会完全绝望,所以,一个个都采取“避世”的 态度;而孔子却始终心怀期望,采取的是“避人

17、”的态度,即使偶尔觉得绝望, 也在行动上能“知其不可而为之”。值得指出的是, 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 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 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反动, 因此, 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 一种很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3. 怎样把握文中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处世态度?答:答案 自任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这是历代儒家的理想和抱负。孔子说:“人能 弘道。”他的一生“席不暇暖”,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就是要弘扬仁道,改变 礼崩乐坏的乱局,恢复安定的社会秩序。桀溺说: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 以易之?”孔子则说: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

18、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仁是儒家 最高的社会理想,明道济业,行道救世,就是孔子之志。 “克己复礼为仁”“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是孔子这种态度的反映。写作应用【意旨赏读】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碰壁碰得头破血流或四处流亡无家可归, 可还是意气 风发不改初衷, 只顾向前。 这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但学识渊博, 而且他的精神 更值得我们后辈用一生去领悟。 孔子用执着阐释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无论何 时何地, 都要坚定地面对困难。 几千年之前的孔子尚且如此, 几千年之后这种精 神仍矗立在我们当代人心中。【观点新评】在中国的古语里,没有比“知其不可而为之”更动人更悲壮的了。 从古至今, 由于种种原因

19、, 某些情况下, 会出现一种情况是由于主观方面的实力不足, 一件 事的能否成功太无把握。 怎么办?是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还是望而却步?结 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 200 字的短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案示例】我们应该知难而进, 因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什么事你 只有做了,即使失败了,也是一种收获。你不做就永远不可能有收获的那一天。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即使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也仍然有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的感慨,虽贫未敢忘忧国,一生写过许多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文,虽 然他并没有看到自己愿望的实现。 但他义无反顾的精神仍激励着那些为目标而奋 斗的仁

20、人志士,奋斗不息,抗争到底。世事总难料, 困难随时随地都会出现, 难道我们看到前面有困难就要停下前 进的脚步吗?只有懦夫才会如此。 蝉在地下生活四年, 然后才能享有一个多月的 光明。它知道为了见到光明可能要历经的磨难, 甚至要献出生命, 但它义无反顾 地努力追求,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气概, 一种精神, 一种勇者的态度。 义无反顾地追求 你的梦想, 所有的梦想都会开花; 义无反顾地追求你的理想, 所有的困难都会给 你让路。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陈成子弑(sh)简公 孔子沐浴(y)而朝 楚狂接舆( y)歌而过孔子B. 往者不可谏(ji n

21、) 今之从政者殆(di)而 长沮(j )、桀溺耦而耕C. 其从辟( p)人之士也 耰(yu)而不辍 夫子怃(w)然曰第 10 页D. 以杖荷( h)杀鸡为黍而食( sh)之 子击磬(qn)于卫解析 B项,长沮( j )、桀溺耦而耕; C项,其从辟( b)人之士也; D项,杀 鸡为黍而食( s)之 。答案 A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B.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C. 使子路反见之D. 植其杖而芸解析 B 项,“辟”通“避”,逃避;C 项,“反”通“返”,返回;D 项,“芸” 通“耘”,除草。答案 A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22、的一项是()A.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过:拜访。B.往者不可谏谏:匡正,挽回C.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易:改变,改革D.植其杖而芸植:立。解析 A 项,过:经过。答案 A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今之从政者殆而殆:危险B. 使子路问津焉津:渡口C. 果哉!末之难矣难:困难D. 耰而不辍辍:停止 解析 C 项,难:辩驳。答案 C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第 11 页A.公曰:告夫三 夫执舆者为谁以吾从大夫之后B.B. 子路行以告C.是鲁孔丘与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D.解析 A项,均为指示代词,那; B项,介词,因为 /介词,把; C项,疑问

23、语气 词,吗/介词,跟,同; D 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 动词、到。答案 A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孔子沐浴而朝B.滔滔者,天下皆是也C.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解析 A 项,沐浴:现指洗澡,古代 “沐”指洗头,“ 浴”指洗澡,本文指斋戒。 B 项,滔滔:现指水大的样子,本文形容动乱。 C 项,丈人:现指妻子的父亲, 本文指年长的男子。 D 项,五谷:都指五种农作物,具体种类说法有所不同。答案 D7.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止子路宿B.欲洁其身C. 见其二子焉D.子路从而后解析

24、 D 项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A、B、C 三项都是使动用法。答案 D8. 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 孔子沐浴而朝B.杀鸡为黍而食之C.齐威王欲将孙膑D.凤鸟不至第 12 页解析 A 项是名词作动词; B 项是动词使动用法; C项是名词作动词。答案 D9.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不相同的一项是()A.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B. 果哉!末之难矣C. 子路行,以告D.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解析 C项是省略句。 A、B、D 三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答案 C10.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 敏于事而慎于言C. 青,取之

25、于蓝,而青于蓝D.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解析 A 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答案 A11. 名句默写。( 1)往者不可谏,。( 2),孰为夫子?( 3),行其义也。( 4),;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答案 ( 1)来者犹可追 ( 2)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3)君子之仕也 ( 4)长幼之节 不可废也二、阅读理解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 “奚自? ”子路曰: “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朱熹论语集注注:晨门,掌晨启门。盖贤人隐于抱关者也。第 13 页庄子:“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程颐周易程氏传:“君子当困穷之时,既尽其

26、防虑之道,而不得免,则 命也,当推致其命,以遂其志。知命之当然也,则穷塞祸患不以动其心,行吾义 而已。苟不知命,则恐惧于险难。陨获于穷厄,所守亡矣,安能遂其为善之志乎? (1)你认为晨门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是揶揄还是赞美孔子?说说你的 理由。答: (2)儒家和道家对待“命”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答:答案 ( 1)是揶揄。晨门是隐士,明白当时的形势,也了解孔子的遭遇,揶 揄孔子不知知难而退。 是赞美。 孔子的态度非常可贵, 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 精神和牺牲(献身)精神。既是揶揄又是赞美。晨门作为隐士,不同于一般的 民众,他们有能力判断时势, 也有能力认识孔子的精神。 他们虽然

27、不赞同孔子的 态度,却也能看出孔子精神的伟大。(2)都主张了解现实,要面对现实;但儒家提倡积极进取,道家主张消极无为。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击磬于卫。 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 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 “鄙哉, 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 “果哉! 末之难矣。 ”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子曰: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1)章体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答:第 14 页(2)“荷蒉”者认为孔子固执,不懂得变通,你是否认同他的看法?结合上述章句,谈谈你的理解。答: 答案 ( 1

28、)知其不可而为之。( 2)(示例一)认同。理解:在践行自己的思想学说受到挫折时,内心确实要宽阔,不能偏狭,要听 得进别人的劝告,也要敢于接受现实。别人不了解,不支持自己的学说,或许 正说明推行“道”的时机还不到,自可保持高洁。可学着及时调节自己,如“荷 篑”者那样通达权变,要么改变思想主张,要么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等。孔子 的思想确有为“道”的原则所累的成分,在适应社会,灵活应对现实礼崩乐坏的 局面上,缺乏一些权变的空间。(示例二)不认同。理解:孔子不是不会通达权变,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 则隐”就说明主张中庸之道的孔子是非常看重通达权变的。 孔子坚守的 “道”, 则是他变通

29、的基本原则,即在“守死善道”的前提下权变。孔子担心的并不是 自身是否为他人所知,也未因此否定自己的“道” ,只是担心自己能力不够,做 得不够。因此对“荷蒉”者,知其不可说服,就通达权变以待之。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 “告夫三子!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 告夫三子 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 宪问) 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 “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第 15 页1)解释曾子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出和第一则文字中

30、孔子行为的共通点答:(2)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与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否 矛盾?答:答案 ( 1)解释:君子的思想考虑,不应该越出职务范围。共通点:都强调各 司其职、恪尽职守。(2)不矛盾,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的。孔子提出的“位”指职守, 强调各有权限,不能越出权限之外,体现孔子礼制的精神。后者是孔子强调 “仕”的担当, 强调的是面对纷乱的世界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 要有一种坚定的 勇气和执着的精神。15.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 “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曰:“是知

31、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 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 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 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论语 微子)天下之行术,以事君则必通,以为仁则必圣,立隆而勿贰也,然后恭敬以先之,忠信以统之,慎谨以行之,端悫以守之,顿穷则从之,疾力以申重之。君虽不知,无怨疾之心;功虽甚大,无伐德之色;省求多功,爱敬不倦;如是则常无第 16 页不顺矣。 以事君则必通,以为仁则必圣,夫是之谓天下之行术。少事长,贱事 贵

32、,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有人也,势不在人上,而羞为人下,是奸人之心也。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说必不行矣,俞务而俞远。故君子时诎则诎,时伸则伸也。(荀子 仲尼篇)(1)应该如何理解孔子说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答: (2)根据上述文字,简评孔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同异。答: 答案 ( 1)从语境看,这是孔子遭到诘问后发出的感叹,在长沮、桀溺看来, 天下动乱,靠孔子带着门徒周游列国,试图改变现状,根本行不通,还不如像他 们这样避世隐居为妥。而孔子认为,正因为时局动荡,就需要有人付出努力,从 而安定社会,实现“有道” 。从行为看,孔

33、子等人也知道势单力薄,困难重重, 但假如人人都“独善其身” ,放弃努力,那么天下就不可能太平清明,因而还得 “知其不可而为之”,顽强执着,尽力拼搏,也许可以有所成效。 (2)相同之处:孔子的言行体现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认定了 行动目标,便不管环境如何恶劣、 道路怎样坎坷,都会进行执着追求, 努力拼搏, 不轻言放弃。荀子也认为“天下之行术,以事君则必通,以为仁则必圣”。也就 是为理想(为仁)、为国家(事君)尽力是正确的行为选择(天下之行术) ,而且 应当“无怨疾之心”和“无伐德之色” 。不同之处:孔子更强调执着,即使无 法实现,也要努力尝试;而荀子则侧重变通,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应

34、对, 即“时 诎则诎,时伸则伸”。16.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 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第 17 页之言。(论语 微子)(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 易之?且而 与其从辟人之 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 哉? ”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 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 微子) 【注】 滔滔:比喻纷乱的样子。以:与、和。同下文 “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 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丘不与易也 ”诸“与”字同义。而

35、:你,指子路。 辟人之士:指孔子。因孔子周游列国, 相继离开鲁、 卫、楚等国。辟,通“避”。 辟世之士:避世隐居的人。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不与世人同群生活, 那么要跟谁相处而生活呢?徒,辈。( 1)对上面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接舆是楚国有名的狂人, 他的佯狂实际上是一种避世之法。 他与当时众多的隐 者一样,以为天下无道,政治黑暗,难以有所作为,便为洁身自好而遁世隐居与 山林鸟兽同群。B. 只有君王圣明,才能使圣贤君子大有作为;如果君王无道,圣贤君子不仅会自 己退隐, 而且相互号召远离无道之君。 因此接舆以凤喻孔子, 讽刺他在天下无道 时却不隐去是一种德行衰败的表现。C. 面对接舆的嘲讽孔子虽没能直言想法,但却可以由接舆的“知其不可为而逃 之”,感受到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事态度。D. 孔子对隐士的“不合作”持严厉批判态度, 他认为过于消极无为无法改变天下 无道的局面,所以仍不肯放弃对政治的参与。(2)结合上面语段,联系当今社会,谈谈你对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 神的认识。答: 解析 ( 1)语段中并没有明显地表明孔子的 “严厉批判 ”的态度,甚至从微子的很多语段中可以看出由于当时的社会无道, 孔子对隐者的不合作态度还是第 18 页比较欣赏的, 且孔子亦提出 “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 ”的观念。但出于对自身道德 主张的坚守,所以仍不肯放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