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为我们讲述了“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 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设计理念】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以中心句切入教学,以此贯穿教
2、学。教学时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并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及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品评重点词句,感悟“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与推敲中读懂含义深刻的词句,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受到启发与教育。 教学准备: 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3、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读题激趣: 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花)看到这个字,你会想起哪些带“花”的成语?(预设: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春暖花开、花好月圆、繁花似锦) 一提起“花”,我们总是把它和美丽芬芳联系在一起,而在季羡林先生的眼中,它更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跟随季老,一起走进这爱花的国度,这奇特的民族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有诗意、有哲理地读题目) 二、初知文意,直入中心:1、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先后几次踏上了德国德国给
4、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学生自由读文,指名答。(这篇课文写了季爷爷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 (2)虽然事隔四五十年,但是这两次德国之行让季爷爷留下了极其深刻印象,他是怎么评价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呢?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指导学生透过两个“奇”读出由衷的赞美)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中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和民族的奇特?读一读,画一画,可以批注自己的体会,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一会儿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三、感受景色之“奇丽”:1、交流,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德国“景色的奇丽”? 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
5、,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2、谁来读读这句话?同学们,看看这一段美在哪里?请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自己先把这些词自由地读一读。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1)、指名说词语意思:“花团锦簇”的“簇”怎么讲?是怎样的一种感觉?(花很多,很茂盛)教师双手做花绽开状,让学生上台来和老师摆出一簇花的样子,有高有低,有疏有密,从中体会到错落有致、千姿百态的感觉。 “一簇”是这样,“一簇簇”呢? “花团锦簇”又是什么样子?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2)、“姹紫嫣
6、红”呢?(看课件出示的几幅图)花的颜色有哪些?花的品种呢?花的姿态呢?(体会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3)、这两个词就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奇丽的景色”,谁能把这美的画面读出来。(练读,特别指导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 预设二:应接不暇。“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3、引读:这迎面而来的郁金香、蝴蝶兰、红玫瑰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山阴道似的大街上都有读句
7、子; 这迎面而来的,粉的如霞红的似火的颜色,形容来的,形容不出的,山阴道似的大街上都有读句子。4、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谁来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并想象画面。(配乐朗读) 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生说画面。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吧。5、创设情景:走在如此美景中,你的感受怎样? 假如你是一位留学在此的学生,假如你是一位刚走下手术台的医生,假如你是一位疲惫的游人(把自己置
8、身其中,学生畅谈高兴、愉悦、舒畅的感受)带上你此时的感受再读这一段。(齐读,再试着背诵) 四、感受民族之“奇特”:1、师:刚才,我们感受了德国奇丽的景色,你又从哪里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课件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2)他们养花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是喜欢花的人在家养花,他们是 我们是把花养在屋子里,他们是再读句子: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也就是说,德国人在家里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看不到争奇斗
9、艳的花朵,只能看到花的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 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2、他们这样做季老先生很不理解,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你好,你家里养的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不觉得委屈吗?生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不是白费了吗?生答 房东太太,你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心里怎么想的?生答;你“莞尔一笑”,这“莞尔”中的深意在哪里呢?生答。3、正是这样。房东太太眼中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季羡林爷爷又有怎样的感慨?就是(齐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1)谁来
10、说说“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意味深长,值得人深思。)2)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他们把花给别人看,心里想的都是别人,这是种多么美丽的情怀,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3)生活中有这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学生畅谈,指导联系二、三、四自然段的句子和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谈。) 4)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确实耐人寻味呀!相信大家再来读,会读得更好,更“耐人寻味”了。(出示这段文字课件。)齐读句子。4、此时,作者已由先前的那份吃惊变成
11、赞叹。(板书)让我们一起赞叹着来读。 五、重寻乡梦,品味“美丽”:1、出示:德国四五十年前后街头的图片,对比观察。2.师:来,读读季爷爷说的这句话“变化是有的,而美丽却没有改变。”这里面藏着他第二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 (1)师:四五十年后,作者已由青年变成老年,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指名答。 (2)师 :这美丽指是什么?对,德国街头还是那样的美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美丽仅仅指花吗?几十年过去了,德国人这种美好的心灵却从来没有改变!再读这句话。 (3)此刻,作者对德国这个民族产生了一份怎样的情感?敬佩(板书)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今天,我们不但感受到了德国
12、奇丽的风景和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也感受到季老先生情感的变化,(指板书)由吃惊到赞叹,再到敬佩。让我们带着由衷的敬佩,再读这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2、学到这里,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在表达上还有一个特点,它不同于一般写风景风情类的文章,不是把作者游览过的各种新奇的景物罗列出来,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单单写出这多年不变的景色,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思考走出课堂)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 吃惊 赞叹 多么奇特的民族 敬佩在课堂上,我请学生自由默读课文,体悟风情,找出“人人为我”的句子。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13、,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利用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体会花之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体会花之多。“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上片段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希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
14、何于无痕处解决这一难题,是我课堂中力求突破的。这个问题,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再加上课件教学的配合,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回顾整堂课,还是有一些让自己不甚满意之处:朗读教学的指导一直是我教学的弱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尝试,未进入最佳朗读状态,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我很希望在体会感受景色奇丽这个环节上指导朗读给全课掀起第一波高潮。可惜事与愿违,虽然通过直观的图片视觉冲击,学生能体会到美丽的景致,也可以想象得到漫步德国街头美好的心境,但是并不能在读的过程中把各自的感觉读到位,的确成为一桩憾事。这样一次充满馨香四溢的异国风情之旅,让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如何提
15、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将会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与教育。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季羡林爷爷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德国留学生活了十年,过
16、了四五十年以后再次去了德国,回来后感慨万千,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随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文章走进德国,或许你能从中对德国人有所了解。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n,表示地名时读“gu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脊、嫣三、由浅入深,探究文本1、看课题,体会“让”的意思。将“让”字去掉,与课题作比较:(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加上“让”有主动的、心甘情愿
17、的给别人看的意思。2、浏览课文,发现文中藏着的“让”。请你发现一下,文中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看看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1)学生浏览课文,发现“让”,教师巡视点拨。(2)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对以下句子作深入引导。句子一: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请学生读,理解“脊梁”的意思。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句子二: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齐读。3、德
18、国人的“让”,让出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课时一、 复习导入德国人是怎样养花“让”别人看的?他们这样养花有好处吗?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1、学习第三自然段。(1)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找出具体描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句子,划上横线。(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2)这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同学们再默读这两句,谈谈你读后的感受。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抽
19、学生读文,结合你的生活所见闭眼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预设二:应接不暇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理解“应接不暇”: “暇”什么意思?(空闲,没事的时候。“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
20、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不暇”呢?(看图)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你能通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3)指导朗读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齐读)同学们,我们
21、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背)走过任何一条街内容理解了,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背诵方法。(4)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齐读)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5)理解“耐人寻味”的意思。(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 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22、。)2、学习第四自然段(1)四五十年过去了,季羡林爷爷又一次到了德国,又一次看到了这奇丽的景色,当朋友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吗?他说:(齐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2)季羡林说的“美丽”指什么?“德国人有什么特点?”。(3)猜度季羡林的“梦”。“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结合季老的留德十年、再回哥廷根文章片段,说说季老到底做了一个怎样的梦。)四、作业设计1、抄写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并背诵第三自然段。2、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德国印象。五、板书设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 奇 花团锦簇 丽 特 人人为我姹紫嫣红 的 的 我为人人景 民色 族
23、教学反思: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这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在课堂上,我请学生自由默读课文,体悟风情,找出“人人为我”的句子。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
24、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利用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体会花之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体会花之多。“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上片段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希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无痕处解决这一难题,是
25、我课堂中力求突破的。这个问题,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再加上课件教学的配合,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回顾整堂课,还是有一些让自己不甚满意之处:朗读教学的指导一直是我教学的弱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尝试,未进入最佳朗读状态,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我很希望在体会感受景色奇丽这个环节上指导朗读给全课掀起第一波高潮。可惜事与愿违,虽然通过直观的图片视觉冲击,学生能体会到美丽的景致,也可以想象得到漫步德国街头美好的心境,但是并不能在读的过程中把各自的感觉读到位,的确成为一桩憾事。这样一次充满馨香四溢的异国风情之旅,让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将会是我
26、不懈之追求的目标。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内容也较浅显易懂,只要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文章的主旨,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但在我反复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总觉得还少点什么。“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其实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想只要我们的孩子认真读书,都能理解这句话。但仅仅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还不够,还要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德国这个民族的这一种美好的境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要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更应该时时处处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教学目标:1品味“
27、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知异域风情,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3初步感受德国人优雅、含蓄的处事风格。教学重点: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今天是老师和大家第二次合作上课,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合作,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好吗?一、以“独特的养花方式”引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北大教授季羡林文章,齐读课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他们爱花的方式非常的独特,谁能说说它的独特之处?3课文也是这样写的,出示句子,指
28、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2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板书)出示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句子写了两层意思,所以中间用的标点是;齐读句子。二、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行为美1课文哪些地方讲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层意思,找出来,划一划。指名读。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2你从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德国人独特的爱花方式?(引出3个“都”)。小结:是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29、家家户户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家家户户的花朵都朝外开。多么不约而同的行为,多么自觉的行为,这在德国已形成了一种风俗,已形成了一种习惯,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种独特吧!一起读。3“脊梁”本来是什么意思?(脊背,背上中间的骨头),动作演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就是看到什么?(枝干)小结:德国人把花的背面留给自己,把最美丽的一面留给别人看,让我们再齐读感悟。三、感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景色美1在屋子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美丽的景色呢?小声读第3自然段,划出景色美丽的句子。请生读。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
30、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2你特别是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美丽的呢?重点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奖励理解好的同学板书词语。“花团锦簇”:形容花儿很多,紧紧聚拢在一起,五彩艳丽的花儿一朵挤着一朵,一朵挨着一朵,花儿多而茂盛,强调形态。(你从形态上感受到了花的多而茂盛。) “姹紫嫣红”:形容花儿颜色丰富,艳而娇,强调色彩。(你从颜色上感受到了花儿的美丽。)应接不暇:看花的人看得来不及,看出花的多而美。(你从看花人的反应中感受到美丽。)花的海洋:花很多,像海洋一样。(你从面积广看出了花的多。)山阴道:让看花的人如进入了郁郁葱葱的的大森林,感受到花
31、的多而美丽。任何、家家户户;从街道、窗户的多感受到花的多。小结:你们真会读书啊!作者用那么多词语,从那么多角度写出了景色的美丽。3指导朗读:那你能把这美丽读出来吗?指导读出花的多、美;多么美丽的景色啊!值得人慢慢去品味,让我们读慢些,读柔些。指名读,谁能把花读得更多些,更美些!真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一起把花读得更多更美。4欣赏景色,展开想象:想不想看看着美丽的景色?一边看一边展开想象,此时你正漫步在德国的街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5把你感受到的美丽,展开的想象,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下来。(音乐不断)学生交流自己的小练笔。6小结:是啊,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
32、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高兴、愉悦、神清气爽、舒畅)让我们带上这份心情再一起配音乐齐读。四、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境美1因为有那样独特的养花方式,才有如此美丽的景色,所以季先生这样认为,出示句子,齐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对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提示:(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文中具体是指什么?补充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起读。(2)“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颇耐
33、人寻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很耐人寻味的呢?2小结:对啊,在屋子里自己的花给别人看,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看到的景色比看自家的花更加美丽,更加绚丽多彩,得到的收获更大、更多,这确实“耐人寻味”,确实值得人细细去琢磨、品味啊!。没有发过言的同学起立,让我们一起来读。五、感悟“莞尔一笑”的含蓄美1是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话”这种独特的爱花方式是耐人寻味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当季先生为有如此的养花方式感到吃惊,去女房东时,女房东的反应同样也是耐人寻味的。出示句子,引读: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
34、一笑,说:“正是这样!”2师生分角色朗读,请生评价。(语气,表情等)3“莞尔一笑”是怎么样的一笑?(微微一笑)季先生很吃惊,但是女房东却是微微一笑,你觉得女房东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提示:(1)很平常,再普通不过了,每户人家都是这么做的。(作为德国民族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做的,当然觉得很平常,很普通了!)(2)很自豪,整个民族都有这样的境界。家家户户都这样养花,对于外国留学生的季先生才感到吃惊。(相对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而言,德国民族家家户户都这样养花,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多么值得自豪啊!)(3)很高兴,季先生能领会德国人这样养花的用意。(一名外国留学生,能猜测、领悟
35、到德国民族这样养花的用意、目的,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啊!)4小结:从“莞尔一笑”中,我们能解读出女房东那么丰富的想法,但不管想法如何丰富,女房东都只是“莞尔一笑”,这多么“耐人寻味”啊!让我们一起读这几句话。3既然“莞尔一笑”是微微一笑的意思,为什么不直接用微微一笑呢?小结:是的,从“莞尔一笑”让我们感受到了德国人的含蓄、内敛;美丽、优雅,就如他们爱花,就默默地、自觉地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样,德国人的这种言语神态与养花方式是多么相似,真是异曲同工、耐人寻味啊!再齐读。六、抓住“美丽”总结课文1四五十年后,季先生又回到了德国,看到了街上家家户户的窗口上依然开满了鲜花。于是,他说出示句子,
36、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你认为季先生说的“美丽”包含什么?(板书:美丽)2小结:是的,“美丽”不光包含着美丽的景色,更包含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境界。如果没有“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种独特的养花方式,就没有这美丽的景色;正是因为有了这家家户户、整个民族、世世代代都拥有的“人人为有,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所以才有了这奇丽无比的景色。3所以季先生发生了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让我们再大声地朗读这两句话,来结束这美丽的课文。七、延伸作业1如果想对作者与德国有更多的了解,课外可看看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我们的课文就出自这部作品。
37、出示:“课外阅读:再返哥廷根2课文的第3自然段描写的景色很优美,表达方式也很独特,背诵并抄写,把它积累起来。出示:背诵并抄写课文第3自然段。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美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丽任何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家家户户花的海洋 山阴道 应接不暇课后反思:课堂上在引导学生想象描述花团锦簇的景象时,同学们发言都很精彩,这说明学生是在认真读书了,这一点我感到是我的一大突破。另外在文本的研读上,我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不仅读教材教参,还读作者季羡林的作品,读介绍季羡林的书,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心,让我明白了这篇文章并不仅仅是要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还要学习外国的优秀文
38、化,并从中感悟人生的哲理。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学习重点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课时安排12课时A案课前准备1.德国风光片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远远流传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从今天
39、开始,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板书)1.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2.谈谈观后感受。3.揭题: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打开书本,读一读,你就明白了。(1)生自由读课文。(2)交流,补充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二、再读课文,质疑批注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1)质疑。(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不理解的内容质疑。)(2)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请将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文中。三、汇报交流交流批注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最让自己感动
40、的地方)1.词语质疑: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2.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主要问题:(1)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2)“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四、以学定教,品读课文1.导语:是呀!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请快速浏览全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
41、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1)请生个别读。正音:“脊梁”读作j 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2)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3)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2.学习第三自然段。当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4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1)自由朗读。(2)谈谈读后的感受。(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 ;走在街上的时候,_,这真是_的境界呀!(6)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 。心想_。(7)理解“颇耐人寻味”。人们
43、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3.学习第四自然段。(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完成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的语言: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_ ,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 ,是的,_始终没有变。(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可以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
44、民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举例谈谈。(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六、书写生字,听写词语,运用词语1.重点指导“脊
45、”的笔顺。上半部的笔顺是先两边后中间。2.听写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3.写几句话,用上上面的部分词语。(福建省厦门市英才学校吕云萍)B案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
46、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4.联系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交流。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
47、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4.读第二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
48、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一、复习课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1.引出第三自然段: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
49、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6.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
50、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教学设计意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季羡林娓娓讲述德国的风景民俗,用最精练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
51、,读起来既让人大开眼界,又回味无穷。在教学中设计我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文中质疑,学贵有疑,在疑中潜心会文;在学习文章的第二、三自然的,注重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和扣人心弦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朗读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了解德国人奇特的养花方法,感受德国民族的奇特,欣赏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为了让学生明白德国人种花的用意,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崇高境界,我又设计了品读课题这一环节,这是设计的一大亮点,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有层次的诵读中德国人的乐于奉献的精神美。如:师: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令人感到惊叹,在我看来是一件
52、(生:吃惊)的事,而在德国人看来却是一件(生:平常)的事。带着这种语气读读课题。有意把最美的花让给别人看,在德国人看来又是一件(生:愉快、开心)的事。让我们面带笑容愉快的读读课题。更是一件值得(生:自豪、骄傲)的事。自豪的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西安语文教材培训会上执教了第一次抱母亲。于老师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听课老师们的好评。于老师归纳自己成功有三:1、是老师的朗读;2、是学生的朗读;3、是老师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处理。教学德国街头美景时,我设计分三层进行朗读教学。1、读通句子;2、联系上下文、挂图,在朗读中理解词语;3、教师激情引读。第三层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又一大亮点,我设计导语
53、:“师读:一家窗子上-(生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师读:两家窗子上-生读:同上;师读:那家家户户许多的窗子连在一起呢,生读:同上;师读:走在一条街上,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师读:;走在两条街上,抬头向上看,生读:同上;师读:走在任何一条街上,抬头向上看,生读:同上。” 这种形式的朗读,师生声情并茂,吟诗似的诵读,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学生想象的画面,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感悟语言。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
54、,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教学生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理解。如在理解“莞尔一笑”时,老师问:“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看老师的笑脸。让我们面带微笑再读读这句话。”我用体态语一示范学生就明了了。又如,学习景色美的那一段话时 ,我有意引导学生看挂图,(农村的学校电化教学没有普及)轻松地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印在学生的心里。我没有在学生理解了词语就打住,而是抓住学生看花时发出 “哇”的惊叹声,我不失时机的问:“你们哇什么?”引导学生把看到的美景说一说。“你还能用什么词语来描绘这儿的花呢?”既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又把美景植入学生心里,并在后面的学习中让这种美景生根发芽了。学生有意识地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领悟方法,其阅读能力才会逐渐提高。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在遗憾中总结剖析进步,虽然忙碌,可是收获不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语文2019-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货物运输代理合同范本
- T-CESA 1150-2021 人工智能芯片应用 面向汉盲翻译系统的技术要求
- 花儿音乐会课件
- 房地产企业战略合作合同协议
-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框架
- 2022营养包培训课件
- 甲状腺术后护理教学查房
- 2024年湖北省中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 北京市朝阳区2025届高三一模质量检测一 语文试题(含答案)
- 马工程《刑法学(下册)》教学课件 第16章 刑法各论概述
-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活动手册答案
- GB/T 11586-1989巴拿马运河导缆孔
- 浙江大学-傅琳-答辩通用PPT模板
-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分数乘分数 北师大版
- 伽利略介绍-课件
-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下册 酸和碱《如何证明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的发生》教学设计
- DB37T 3862-2020 汽油清净增效剂技术要求
- 框架涵施工工艺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