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古生界地层划分资料汇编_第1页
鄂尔多斯古生界地层划分资料汇编_第2页
鄂尔多斯古生界地层划分资料汇编_第3页
鄂尔多斯古生界地层划分资料汇编_第4页
鄂尔多斯古生界地层划分资料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划分资料汇编一、长庆气田(靖边)长庆气田上古生界地层自下而上发育着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表2),其岩性特征简述如下:表1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上古生界地层划分地 层标志层三叠系刘家沟组二 叠 系上统石千峰组p2sk1上石盒子组盒1p2sh1盒2p2sh2k2盒3p2sh3盒4p2sh4下统下石盒子组盒5p1x5k3盒6p1x6盒7p1x7盒8p1x8山西组山1p1s1山2p1s2石 炭 系上统太原组太1c3t1k4太2c3t2中统本溪组本1c2b1本2c2b2系陶奥下统马家沟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沉积厚度一般10m40m,自下

2、而上划分为本2、本1两段。本2段为陆表海型泻湖相铁铝质沉积的铝土质岩;本1段以台地潮下灰岩和泻湖潮坪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并发育了泥炭坪环境,为砂岩夹有薄层灰岩透镜体及薄煤层。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厚度一般60m80m,主要为一套清水和浑水交互出现的陆表海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太2、太1两段。下部太2段以砂岩为主,夹煤层和生物灰岩透镜体;上部太1段以灰岩为主夹薄煤层,局部地区以砂岩为主,夹煤层和灰岩。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厚度约90m120m,以三角洲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山2、山1两段。山2段为一套含煤碎屑岩地层,岩性主要是石英砂岩或岩屑砂岩夹薄层粉砂岩、泥岩和煤层。山1段岩性为细中粒岩屑砂岩、岩屑质

3、石英砂岩和泥质岩。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厚度一般140170m,为一套河流三角洲相沉积,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盒8、盒7、盒6、盒5四个层段。岩性以含砾粗砂岩、中砂岩及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或岩屑砂岩为主,夹泥岩。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厚度约60m左右,以河流相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盒4、盒3、盒2、盒1四个层段。岩性为一套泥岩、砂质泥岩与泥质砂岩交互沉积。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厚度约240m左右,分布稳定,为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互层。二、榆林气田表2 榆林气田上古生界地层划分地 层标志层三叠系刘家沟组t1l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k1上石盒子组盒1p2sh1盒2p2sh2k2盒3p2sh3盒4p2s

4、h4下统下石盒子组盒5p1x5k3盒6p1x6盒7p1x7盒8p1x8山西组山1p1s1山2p1s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太1c3t1k4太2c3t2中统本溪组本1c2b1本2c2b2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中石炭统本溪组:沉积厚度一般10m40m。自上而下分布为本1、本2两段。本2段为一套海相泻湖边缘沉积的铁铝岩,属风化壳之上的坡积、残积物再沉积而成,一般厚度4m12m。本1段为砂岩夹薄层灰岩透镜体及薄煤层,厚度一般10m20m。上石炭统太原组:是以清水和浑水混合沉积为特点的陆表海沉积,厚度一般60m80m。依岩性组合分上下两段。下部(太2段)以砂岩为主,夹煤层,有时夹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厚度20m40

5、m。上部(太1段)以砂岩、泥岩为主,夹灰岩及煤层,向南灰岩增加,厚度约45m。下二叠统山西组:主要为一套河流相、湖成三角洲相、含煤沼泽相及滨浅湖相沉积的砂泥岩互层夹煤层,一般厚度90m120m,自下而上分为山2、山1两段。山2段是榆林气田的主要气层段,岩性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的灰色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砂砾岩及深灰色含泥中粗粒岩屑砂岩、砂砾岩,夹黑色泥岩和煤层,一般厚度40m60m。山1是一套以分流河道为主的砂、泥岩地层,一般厚度40m50m。下石盒子组:主要为一套河流三角洲沉积,岩性为浅灰色含砾粗砂岩、中粗砂岩及灰绿色细砂岩与灰绿色泥岩互层,自上而下分为四个气层段(盒5盒8),厚度140m

6、160m。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为干旱湖泊环境沉积的红色泥岩及砂质泥岩互层,夹薄层砂岩和粉砂岩,厚度160m左右,根据岩性组合自上而下分为盒1盒4四段。石千峰组:为紫红色含砾砂岩与紫红色砂质泥岩互层,厚度250m左右。22三、下古生界奥陶系地层对比划分一)地层划分的方法在亚段划分基础上,按照以标准层为等时面,以气层为单位,以岩性组合为基础,以电性特征为手段,结合标志层,坚持在小层划分不穿时,气层对比不穿层的原则,对马五1-马五5进一步作小层划分。1寻找沉积等时面(凝灰岩)地层对比的关键是寻找沉积等时面,凝灰岩是地史中十分难得的等时面标志。在盆地中部陕参1井和榆3井岩心中见到了凝灰岩,经过区域对比

7、,确定了奥陶系风化壳小层划分的三个区域性标志层,它们具有岩性特殊,对比等时,大面积分布,厚度稳定,电性明显等特点(表3)。表3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标志层特征表(据长庆油田,2001)标志层代 号标志层位 置岩性特征电性特征厚度,m与气层关系备注k1马五41底部深灰、灰黑色凝灰岩与深灰色云质泥岩薄互层,质软,层理发育,易呈鳞片状剥落。高时差,高伽玛,低密度,较大井径。0.6-1.4处在第4号与第5号气层之间位于古侵蚀谷中的k1被剥蚀掉k2马五22褐灰色、浅灰色细粉晶白云岩,具残余颗粒结构,见毫米级条板状石膏假晶,发育水平裂缝。低伽玛,中低时差,较高电阻率,较低密度。3.2-6.0第6号

8、气层k3马五14底部绿灰、浅绿灰色凝灰岩夹深灰色云质泥岩、凝灰岩较硬。高时差,高伽玛,低电阻,低密度。0.8-1.4第9号气层与第10号气层之间2参照小层的划分与对比以上述三个标志层为基础,以气层为单元,参考岩性组合,小层对比划分的办法是先划出亚段,即以k1标志层为等时面卡准马五1的底界,k2标志层卡准马五2的底界,高自然伽玛泥岩段为马五3,k3标志层确定马五4,以“黑灰岩”段顶为马五4的底界,以声速、伽玛平直的黑灰岩稳定段为马五5。然后参考岩性、电性特征和泥质夹层再细分小层,例如在马五1亚段内,根据纯白云岩发育段和泥质夹层又细分为四个小层。即马五11马五41。其中马五31为纯白云岩段,厚2.

9、6-4.2m,为主力产气层。马五41顶底分别为凝灰质泥岩和凝灰岩,中部为纯白云岩。自然伽玛曲线呈顶底特高,中间变低的燕尾状,极易识别。二)地层的划分长庆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段地层厚度稳定,为奥陶系古风化壳,岩性可比性强,系主要含气层段。尤其是马五1马五5亚段内的白云岩小层,尽管厚度较小,但横向分布十分稳定。用上述方法可将马五1马五5划分出14个小层,其内包含了13个含气层(表4)。现将各小层岩性自上而下简述如下:表4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小层划分方案(据长庆油田,2001)统组段亚段小层标志层气层号气层组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马五段马五1马五111上部气层组马五212马五313马五41k

10、14马五2马五125中部气层组马五22k26马五3马五137马五23马五338马五4马五14k39下部气层组马五2410马五3411马五5马五1512马五2513马五6马五7马五8马五9马五10马五11:深灰、灰褐色泥细粉晶云岩、角砾状云岩夹薄层鲕粒云岩及含泥云岩。顶部发育风化裂缝,裂缝被黄铁矿、铝土质、泥质充填。上部溶蚀针孔较发育,含气;下部泥质含量增高。中高电阻率,低锯齿状时差,自然伽玛曲线上低下高,形成台阶状差异。该层受风化剥蚀普遍,常被石炭系切割,保存不全。最大残余厚度9.8m,一般0-6m。马五21:灰、浅灰色细粉晶云岩夹灰色砂屑云岩、纹层状云岩。上部质纯,下部夹两层深灰色云质泥岩,

11、局部夹岩溶角砾岩薄层。含条板状、针状石膏假晶,具鸟眼、干裂、纹层等蒸发潮坪沉积标志。溶蚀孔洞针孔发育,含气较普遍。本层在岩溶台地主体部位保存较全,厚度6.8-7.2m,侵蚀谷处0-3m。电性特性为高电阻率,低平的时差,自然伽玛为低平段,下部伸出两个剑状高峰。马五31:灰、浅灰色细粉晶云岩夹角砾状云岩及纹层状云岩,局部见颗粒云岩薄层,偶见石膏假晶。古岩溶作用强烈,斑状溶蚀孔洞发育,伴有鸡笼状成岩微裂缝,是主力产气层。分布稳定,厚度一般3-4m。自然伽玛为低箱状,侧向电阻率较低,时差较高,密度显低值。马五41:顶部1.5m左右为深灰色角砾状云质泥岩,局部夹泥灰质云岩。中部2m左右为浅棕灰色细粉晶成

12、岩白云岩或灰质云岩、泥晶灰岩。下部1.5m左右为深灰、灰黑色凝灰岩夹云质泥岩。中部去灰化云岩,重结晶较粗的地区形成孔隙型好的储层,为主要产气层之一。底部凝灰岩是重要的区域对比等时面,即k1标志层。电性特征为自然伽玛曲线呈上下特高中间很低的“燕尾状”,时差及密度曲线与伽玛曲线相似,双侧向曲线呈“反燕尾状”。马五12:上部为深灰色泥细粉晶白云岩、细粉晶云质角砾岩;下部为灰黑、深灰色云质角砾岩及泥质云岩。上部云岩较致密,物性变好时含气。厚度一般2-4m。自然伽玛及时差曲线均显示为上部低平下部呈剑状突起。双侧向呈上高下低变化。马五22:褐灰色、浅灰色细粉晶云岩夹云质角砾岩及残余鲕粒云岩,见较多毫米级条

13、板状石膏,顺层饼裂明显。该层即k2标志层。属微孔裂缝型气层,厚3.2-4.5m。电性表现为低的箱状伽玛曲线,低密度,低时差,高电阻率,易与上下邻层对比。马五13:中上部为深灰色、灰黑色云质泥岩和泥云质角砾岩,偶见凝灰质泥岩;下部为灰色细粉晶云岩,云岩质纯裂缝发育。厚度3.4-6.6m,一般厚5m。电性表现为中上部高、下部低的自然伽玛和时差呈锯齿状、低密度和中高电阻率特征。马五23:深灰色云质泥岩、泥云岩,云质角砾岩发育,夹纹层状云岩、薄层泥岩。普遍具有角砾结构。云岩角砾间多充填黑色泥质。云岩局部次生灰化严重。厚度变化较大,8-13.6m,一般厚10m。电性在大段高伽玛的背景上中部有所降低。时差

14、呈较高的锯齿状,双侧向为中高值段。马五33:深灰色角砾状云质泥岩夹薄层状泥晶云岩。下部在部分井区夹云质膏岩、硬石膏岩。局部已次生灰化,个别井见气层。厚度变化受膏岩影响,一般厚9m。电性特征与马五23相似。马五14:上部5m左右为灰、浅灰色细粉晶云岩、角砾状云岩。斑状溶蚀孔洞及裂缝发育,区域分布稳定,是主要产气层之一;中下部7-8m为灰色泥晶云岩与深灰色云质泥岩、泥质云岩或硬石膏岩互层;底部1m左右为绿灰、浅棕色凝灰岩,即k3标志层。本层厚9.8-14.2m,区域分布稳定。电性特征为自然伽玛曲线呈两高两低交替变化,低电阻率,中低密度,自然电位显著偏负。马五24:灰色含泥云岩、膏质云岩与泥晶云岩及

15、云质泥岩互层。厚度因含硬石膏的多寡而变化,变化范围8.9-22m,一般厚14m左右。自然伽玛曲线为较高的锯齿状起伏,双侧向呈尖峰状高阻,密度显高值。马五34:岩性、电性特征与马五24相似,唯有下部白云岩层增多变粗。厚8-14m左右。马五15:灰黑色泥晶灰岩,底部夹0.1m左右的黑色泥岩。厚度稳定,一般为6m左右。马五25:灰黑色泥晶灰岩,质纯均一,厚度一般为20m。在电性特征上马五15与马五25相同,均为大段低平的自然伽玛,时差曲线呈低的直线段,电阻率特高,中夹一低阻薄层。图1富探井奥陶系马家沟组划分四、上古生界地层划分与对比1湖田段铁铝岩层这是本区最易识别的岩性标志层,它平行不整合于下伏马家

16、沟灰岩地层之上,由底部的山西式铁矿和紧随其上的g层铝土矿构成,在全区普遍都有分布,厚度一般2-15m,河曲、保德一带达10-20m,是晋西北的主要铝土矿产地。在渭北地区铁铝岩层在层位上具有明显的穿时性,韩城桑树坪、象山等地属晚石炭世中期,澄城、洛河、铜川、耀县一带已升至太原组底部,至淳化、歧山则见于山西组和石盒子组底部。2畔沟灰岩畔沟(段)灰岩由norin等(1924)定名,源于太原西山畔沟,在铁铝岩层之上的砂页岩和碳质页岩或薄煤层中,常有一层或数层层状或透镜状灰岩存在,厚度一般0.5-2m,在山西中部地区较厚,向南、北变薄。灰岩内蜓类化石丰富。保德一带称张家沟灰岩。在渭北地区,此灰岩仅见于韩

17、城桑树坪及象山一带,再向西已尖灭消失。表5 岩石地层划分及标志层特征(据沈光隆修改等,2000)岩 石 地 层主 要 标 志 层 特 征电性特征系统组段小层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峰1峰2峰3峰4峰5泥灰岩(或钙质结核)鲜红色砂、泥岩k8砂岩锯齿状声波曲线中统上石盒子组(天龙寺段)盒1盒2盒3盒4硅质岩(燧石层)褐红色砂泥岩(k6砂岩)低电阻、高伽玛下石盒子组(化客头段)盒5盒6盒7盒8桃花泥岩浅色砂岩(k5)泥岩骆驼脖砂岩(k4砂岩)电阻曲线起伏明显下统山西组下石村山1上煤组(1#、2#、3#煤层)铁磨沟砂岩(名钙质页岩)高电阻、高时差、大井径、低密度北岔沟山2中煤组(4#、5#

18、煤层)北岔沟砂岩(k3砂岩)太原组东大窑太1东大窑灰岩6#煤层七里沟砂岩(k2砂岩)低平箱状声波时差、低伽玛、矩状高密度毛儿沟太2斜道灰岩7#煤层毛儿沟灰岩庙沟灰岩西铭砂岩(局部)石炭系上统本溪组晋祠本1下煤组(8#、9#煤层)吴家峪灰岩(钙质页岩)晋祠砂岩(火山凝灰岩或k1砂岩)高自然伽玛段、低电阻畔沟湖田本2本3畔沟灰岩山西式铁矿、g层铝土矿(铁铝岩层)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灰岩、白云岩3晋祠砂岩晋祠砂岩由灰白、灰绿及灰褐色石英砂岩组成,并夹有薄层凝灰质(砂岩)火山物质,既容易识别,又具有等时意义,且全区发育,是以往区别本溪组和太原组的标志层,被广泛采用。厚度一般5-10m,最厚可达15-20

19、m,向南逐渐减薄。北部岩性多为含砾石英砂岩,向南过渡为粗砂岩及砂岩,在渭北地区厚度较小。连同紧随其上的吴家峪灰岩和上煤组,被定名为晋祠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层单位。4吴家峪灰岩山西区测队1975年定名,见于晋祠段中部,为一层深灰色具透镜状及脉状层理的泥晶碎屑灰岩,灰岩中含丰富的蜓类等海相动物化石。在保德、柳林一带较发育,也称扒楼沟灰岩,一般1-2层,局部达4层;厚度1-2m,有时可达5m。由柳林乡宁一线向西、向南逐渐变薄或相变为钙质泥岩,富含腕足类化石。由于吴家峪灰岩是介于晋祠砂岩和下煤组之间的岩层,当其变薄或尖灭时,亦可由晋祠砂岩和下煤组推断出所在位置,是一层重要的岩性对比标层。5下煤组下煤

20、组分布范围较广,它位于庙沟毛儿沟灰岩之下,近邻下伏吴家峪灰岩,它由8、9号煤层组成,有时8、9号煤合并为单一煤层,呈煤系出现。煤层一般较稳定,分布普遍,厚度大,结构简单,是一层重要的岩石地层对比标志层。因含硫较高,常有异味,俗称臭煤。由晋祠砂岩、吴家峪灰岩和下煤组组成的一套完整沉积被归并为晋祠段,它不仅是过去太原组和本溪组的分界标志(以晋祠砂岩底界为界),也是现今年代地层石炭系与二叠系(以下煤组顶部为界)的分界标志。6庙沟毛儿沟灰岩庙沟灰岩、毛儿沟灰岩均由norin(1922)定名,在保德称保德灰岩。在柳林子州等地,庙沟灰岩可分化为2-3层,并常组成下煤组的顶板;其上的毛儿沟灰岩也时常变薄、分

21、叉,与砂、泥岩交互出现。在渭北地区以庙沟灰岩较为稳定,称k2灰岩。庙沟毛儿沟海侵期是华北晚古生代最大的海侵期。7斜道灰岩为一层灰黑色或深灰色薄中厚层泥晶灰岩,由norin(1922)年定名。厚度一般3-6m,乡宁柳林子州一带厚度可达8-15m。向北、向南一般逐渐过渡为钙质页岩。8七里沟砂岩为一套灰白色厚层状石英、长石砂岩,中国科学院山西地层队1959年定名。横向上常不稳定,易造成对比误差,norin 1922年就将此层对比为北岔沟砂岩。七里沟砂岩在保德河曲一带较发育,厚度可达25-30m,向南发育较差。当下伏或上覆灰岩缺失时,常以6#和7#煤层作为识别标志。9东大窑灰岩常由深灰色或灰黑色砂质泥

22、岩与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互层产出,norin(1922)年定名。是太原组最上一层灰岩,横相变化较大,纵向上亦缺乏可靠的识别标志。在对比上,多依靠其中所含生物化石决定。10北岔沟砂岩为一厚层灰白色粗或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并组成中煤层的底板。北岔沟砂岩之上一般不再发育海相灰岩,结合中煤组的出现,可作为识别它的辅助标志。厚度变化较大,相变较明显。11中煤组由4#-5#煤层组成,是鄂尔多斯地区最具工业意义的可采煤层。在该煤组之上,常可见一层钙质砂岩或钙质页岩或海相泥岩,表明海水时可波及。此煤组介于陆相地层和海相层之间,可作对比的识别标志。北岔沟砂岩与中煤组常被归并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北岔沟段,由杜

23、宽平1959年建立。12上煤组由1、2、3号煤层及其间的砂页岩组成,山西区调队(1976)定名为下石村段。俗称香煤;煤层厚度变化较大,精确对比十分困难。作为上煤组的辅助识别标志是砂岩的颜色,由上煤组开始,常有灰黄色或黄绿色砂岩出现。13骆驼脖子砂岩norin1922年定名,岩性以细砾岩、粗砂岩为主体,有多个砂砾岩砂岩泥(页)岩沉积旋回,局部地区夹煤线。浅色岩系逐渐发育,在野外极易识别。骆驼脖子砂岩之上,是一套浅黄色及黄绿色的砂泥岩系(k5砂岩),是石盒子组下部的识别标志,野外极易认识。14桃花泥岩在原下石盒子组顶部,常见一层紫色的粉砂质泥岩,具鲕粒结构,层面具白色斑块,因受铁质侵染而呈粉红色,

24、俗称桃花泥岩或紫斑泥岩,是识别以往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标志。由桃花泥岩开始,石盒子组的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常呈黄绿色和紫红色相间出现,露头上一片紫红,极为特征。桃花泥岩有时不止一层,加之桃花泥岩在有些区段因无鲕粒结构,特征并不典型。15硅质岩位于石盒子组顶部,norin1922年定名为石髓层。石盒子组上部地层多呈紫红色,在泥岩中常含钙质结核,有时夹褐色泥灰岩或硅质燧石层,呈条带状分布,从硅质层开始,紫褐色的砂泥岩常变为鲜红色的砂泥岩,是野外区别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的重要标志层。硅质层有时不止一层,在一些区段常以其间的一层砂岩(k8砂岩)为界,将其解体为两部分,故在石千峰组底部有时也有硅质岩(石髓层

25、或燧石层)存在。16钙质结核(或泥灰岩)钙质结核在石千峰组的不同层段均有产出,但以顶部较发育。石千峰组的钙质泥岩段,常是古脊椎动物化石的重要产出层位。从钙质泥岩开始,逐渐过渡为交错层理发育的红色、浅灰红色长石砂岩、粉砂质泥岩,预示着已进入三叠纪沉积。图2 富古1井本溪组、太原组层序及体系域划分图3 富古4井山西组层序及体系域划分图4 富古5井下石盒子组层序及体系域划分图5 富古5井上石盒子组层序及体系域划分图6 富古4井石千峰组层序及体系域划分宜探1井剖面奥陶系(o):井段2403.0-2941.7 m,厚538.7 m。下统马家沟组(o1m)井段:2403.0-2941.7 m, 厚538.

26、7 m。与下伏寒武系三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按岩性及电性分为以下五段:马一段:井段2815.0-2941.7 m, 厚126.7 m。井段2815.0-2923.5 m,为白色盐岩夹薄层含泥泥质灰岩,井段2923.5-2941.70 m,为深灰色泥质云岩、膏质云岩。云岩上部含膏,下部见游离状分布的陆源石英砂岩。未见生物碎屑。电性特征:深侧向电阻率曲线呈锯齿状极高值;自然伽玛曲线中上部平直,局部呈指状突起,底部抬升明显。分层依据:以白色盐岩与上覆地层区别,电性上无明显界线。马二段:井段2747-2815.0 m, 厚68 m。岩性以深灰色灰岩、含泥泥质灰岩、云质灰岩为主,夹深灰色薄层云岩、浅灰、

27、灰白色膏质云岩及膏岩。膏岩为泥晶粉晶结构,较均一,局部云化明显,未见生物碎屑。电性特征:深侧向电阻曲线呈箱状、指状极高值;自然伽玛曲线在低值平稳的背景上局部有所抬升。分层依据:以灰岩为特征区别于上覆含泥、含膏云岩。马三段:井段2662.0-2747 m,厚度85m,岩性为深灰色云岩、含泥灰岩、浅灰、灰白色膏质云岩及膏岩。云岩为泥晶细粉晶结构,泥质含量变化较大。未见生物碎屑。电性特征:深侧向电阻率呈极高值,锯齿状、剑状起伏显著;自然伽玛曲线锯齿状起伏明显。井径规则。分层依据:以富泥、富膏为特征区别于上覆块状云岩。电性以自然伽玛曲线锯齿状起伏为特征。马四段:井段2583.5-2662.0m,厚78

28、.5 m。岩性为深灰色细粉晶粗粉晶云岩。云岩晶粒较粗,半自形它形结构,白云石含量大于90%,泥质少于5%。云岩结构均一,未见生物碎屑。电性特征:深侧向电阻率为箱状极高值;自然伽玛曲线平稳。井径较规则。分层依据:以块状纯云岩区别于马五段含泥、含膏云岩;自然伽玛曲线平直。 马五段:井段2412.3-2583.5m,厚171.2 m。上部(井段2412.3-2488.5m)为富泥质沉积, 岩性为浅灰色云岩、灰岩、深灰色含泥泥质云岩夹灰黑色薄层泥岩。下部(井段2488.5-2586.0 m)为富膏质沉积,岩性为深灰色云岩、灰岩、泥质灰岩及浅灰、灰白色膏质云岩、膏岩,云岩以细粉晶结构为主,局部见粗粉晶中

29、细粉晶结构,岩性较均一,未见生物碎屑。灰岩主要位于本段顶部,泥晶细粉晶结构为主,富含藻屑,可见介形虫,局部云化作用强烈。电性特征:深侧向电阻率由上往下从中高值逐渐斜坡式抬升,下部为极高值;自然伽玛曲线上部为锯齿状起伏,下部平稳。井径规则。分层依据:以特征的云岩、富膏质云岩、膏岩区别于上覆的石灰岩。马六段 井段2403-2412.3 m,厚9.3 m。岩性为深灰色含泥细粉晶灰岩,灰岩含方解石89%,白云石4%,泥质7%,另有少量黄铁矿团块。含牙形石:belodina compressa, panderodus gracilis, cordylodus, oulodus等。分层依据:本组地层据井下

30、层序、马六段区域性岩性特征和牙形石化石组合确定,并区别于上覆石炭系砂岩和泥岩。电性也有明显区别。石炭系(c) 井段2379.0-2403.0m,厚24.0m。上统本溪组(c2b):井段2379.0-2403.0 m, 24.0 m。以平行不整合覆于奥陶系石灰岩之上。岩性为灰黑色泥岩及浅灰色铝土质泥岩。泥岩质较纯,性软,具吸水性及滑感。电性特征:侧向电阻率为中值;自然伽玛为极高值。分层依据:岩性以浅灰色铝土质泥岩为特征,电性以高自然伽玛值为特征。二叠系(p):井段1680.0-2379.0 m, 厚699 m。(1)下统 太原组(p1t) :井段2350.0-2379.0, 厚29.0m。岩性为深灰色灰岩与灰黑色泥岩夹煤层。灰岩:成分中方解石占85-90%,白云石占1-5%,泥质占5-10%。具生物碎屑结构,碎屑占25-35%,主要有苔藓虫、蜓类、有孔虫、棘皮等。泥岩:质不纯,含砂不均,性硬、脆。电性特征:双侧向电阻率在灰岩段为极高值,泥岩段为中值;自然伽玛及声波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