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选择媒介:解读媒介进化中的人类需求与技术影响 摘要:在传播学领域,媒介技术的革新颇为引人注目,新旧媒介不断交替与交融,将传播活动引向更为美好的未来。那么,传播媒介究竟如何发展演变?通过对媒介演进历史的宏观关照与经验分析,本文认为媒介技术的进化源于整个社会的多重选择,新媒介的出现与旧媒介的消亡都是社会选择的结果。其中,有两类选择标准较为明显,即人类的主观需求与技术的客观影响。作为两点动因,二者的互动与联合在各个媒介的诞生与完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媒介;人类需求;技术影响;媒介进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操瑞青,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
2、210097 一、缘起:媒介进化与“选择媒介”观点的提出 现代世界已经步人“信息社会”时代,信息本身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无法动摇的优势地位。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媒介技术的发展演变同样备受关注。就信息科学视角来看,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经了语言、文字、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阶段。在当前背景下,各种媒介技术仍不断革新,平板电脑、电纸书、虚拟现实等媒介形态似乎正在将我们的传播活动引入另一个新世界,媒介对社会整体面貌的改变有着难以忽视的推动。正如麦克卢汉主义者所说:就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真正使传播活动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各个时代所选择的主流媒介技术,而不是其所传达的信息内容。 “媒介进化”命题便是对
3、这一现象的专项考察,它指的媒介技术交替发展,新媒介不断涌现,旧媒介逐步演变乃至退出历史舞台的社会现实。媒介进化也被称为媒介形态演变,所探索的核心命题正是媒介技术本身所发生的形态变迁。有学者表示,媒介进化研究的是“整个媒介系统中各种媒介孕育、产生、发展、融合、消亡的动态序列结构历程,以及不同媒介间竞争、互动、共生等关联结构状态。”在本文中,笔者所着力思考的是这样一个更为具体的问题:传播媒介究竟如何发展演变,哪些因素主导了其发展演变的方向,其进化过程有着怎样的特征? 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从未停止过,保罗莱文森是其中应然的翘楚。他提出了完整的“媒介进化论”理论体系,其中包括“人性化趋势演进”、
4、“补偿性媒介理论”、“小生境理论”等具体观点,对媒介进化现象的前因后果都有过较为详实的思考。在莱文森看来,媒介技术的发展始终以人性为主导,人性化选择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准。莱文森表示,“人是积极驾驭媒介的主人,不是在媒介中被发送出去,而是在发号施令,创造媒介的内容。对别人已经创造出的内容,人们拥有空前的自主选择能力。”在人与媒介的双向博弈中,他始终坚信技术臣服于人性,媒介的进化是人类的理性选择。“无论是好是坏,人的指引对一切技术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切技术在我们的手中都是各种形式的刀子它证明以下观点的荒谬:技术是自主的,其本性是人不能控制的。”简言之,莱文森将技术的发展立足于人类的基本需求,人类的
5、理性思考促使着技术始终向着人性化的、好的方向不断演变。 莱文森的观点引起了部分学者的争议,胡翌霖表示:技术的批评家们往往认为,技术发展的逻辑是“自主”的,也就是说,技术按照自身的逻辑具体而言,就是单向度的效率标谁一一优胜劣汰,因此技术的演化不是造成人性的回归,而是造成人性日益被单调的效率逻辑所支配。即,人性臣服于技术。因此,他提出了技术的“自然选择”观点对莱文森的“人性化选择”观点予以批判。从媒介技术角度来考量,亦即是媒介技术的发展不断重新建构了人类需求本身,最终人类需求或许会演变为马尔库塞的“虚假欲求”,而演变的根源是技术却不是人性。一言以蔽之,他认为莱文森的观点有失偏颇,立论于一个静态的的
6、人性需求,且先验地认为这一需求有着天然良好的发展趋势,事实却并非一定如此。 学者崔林从媒介技术本身的演进方向出发,考察了人类对媒介进行选择时的两大标准:一是跨越时空的能力,这是传播的“自由度”问题;一是传播达成的效果,这是信息的“保真度”问题,媒介正是在对这两种目标的追求中不断辞旧履新。他认为,传播自由与时空束缚、时空成本与技术进步、信息损耗与符号补偿是三组大的对立统一体,共同构筑了媒介进化的主要推力。应当承认,从这一视角下去思考媒介进化现象颇具创见,它廓清了技术演进的基本方向,对于理解当下媒介环境的变革具有指导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崔林的观点同样基于媒介进化源于人性选择的基本预设,即认为媒介的
7、发展动力主要是人类传播过程中对信息自由真实传达的理性诉求。从这一点看,他的理论是对莱文森理论的深层阐释,没有背离莱文森的基本方向。 结合上述理论文献的观点以及对媒介发展进化历程的经验性总结,我们认为无论是莱文森的“人性化选择”还是其批判者的“技术的自然选择”,都具有显在的合理性。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媒介如何进化的命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此基础上,我们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媒介进化是一种选择的过程,无论是新媒介的诞生还是旧媒介的消褪,它们都是被选择的。那么,谁在选择呢?最容易被接受但同时也最不被大家称道的解释或许是“社会的整体性选择”了。然而,政治、经济、文化、人性、技术以及历史偶然等诸多因素都
8、可以囊括到“社会整体”的内涵之下,它们事实上也若隐若现地左右着媒介技术的演进,故而绝对的洞见似乎变成了毫无建设性的空洞预言。填补这一空洞,需要我们去解构这一“社会整体”本身,在整体的内部看一看到底哪些因素起到了主导型作用,它们又是如何起作用的。 本文认为,在新旧媒介交替演化的选择过程中,有两类选择一直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们显然不能代表全部的选择标准和选择方式,但将它们首先拎出“社会整体”这一宏观的框架,无疑有助于进一步解构整体,更好地理解媒介进化现象本身。这两种选择媒介的标准分别是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技术的客观影响,莱文森的“人性化趋势”理论关联了前者,胡翌霖认为的“技术的自然选择”观
9、点则关联了后者。人类需求指传播活动中,人们对信息的传递有哪些动态的需求变更,这些需求如何影响了媒介进化;技术的影响指的是技术的发展自有其逻辑与边界,技术环境的变动改变了媒介的演变方向。为使研究更为深入,本文的考察没有基于麦克卢汉式的“泛媒介”立场去研究泛在技术形式,而是始终立足于对传播媒介的分析。 二、人类需求的选择:传播活动中的主观诉求引导媒介进化方向 媒介是人的媒介,媒介的发明与完善也离不开人的必然参与。如果按照部分技术批判者的观点,媒介技术的发展有其完全的自身逻辑,技术逻辑完全俘虏了人类理性。那么,第一个媒介技术的出现是在何种动力的驱使下诞生的呢?似是无解。因此,这种忽视人性的看法是本文
10、并不完全认同的,它过多地陷入了一种“技术决定论”漩涡。在媒介的发展演变中,人一直是其使用的主体,人类的固有需求一直影响着媒介的进化历程,形成某些特定的人性化选择标准。这些标准受到外在技术的影响,或许会不断变更,但在变更过程中,总有某些不变的本质,这些本质就是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准。 我们似乎可以从心理学中找到一些依据。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驱动人类的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需要。”马斯洛将人类的基本需要层次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共五个层面。该理论表明,人类的发展经历千变万化,但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总有着某些恒定不变的基础需求作为动力和标准。它给出
11、了这样几点启示:一、需求是动力的来源,有需求就有动力和标准;二、需求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有不同的作用;三、需要源源不断产生,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因而动力也是持久的。基于同样的逻辑,回到传播活动中的媒介进化问题来思考:媒介技术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人类传播行为,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在媒介技术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对于传播活动的完美实现有没有某些固定的诉求呢?如果有,这些诉求便是我们所寻找的人类需求下的选择标准了。 莱文森和崔林的观点都表明,这些需求确实存在,笔者同样持此观点。问题在于,传播活动中的哪些基本诉求影响了媒介进化的方向,成为了媒介选择的标准呢?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以及对媒介发展的
12、经验性总结,本文提出了三类诉求共七个层次的选择标准,认为它们贯穿了媒介进化的整个过程,是人类需求在传播活动领域的基本体现。(表1) 基础诉求主要是指交流诉求,它最为根本,是其他诉求得以存在的保证,传播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交流。面对人类难以完美交流的残酷现实,彼得斯喊出了“交流的无奈”,表示“我们每天遭遇到跨越各种社会边界交流的困难一一这些边界有性爱、阶级、种族、年纪、宗教、地域、国家和语言”,而这些不可交流的范围仍在扩大。回望整个媒介技术的发展历程,渴望交流的欲求始终贯穿其中,恩格斯认为,语言的诞生也正是源于人类的发展已经到了“不得不说些什么的地步”。今日中国,互联网交流的飞黄腾达同样说明:现代
13、性文明带来了现代性孤独,传统熟人社会被消解,在这个陌生人环境中,人们迫切寻求交流的平台与空间,社交网站、交友平台不断出现,我国的微博应用也格外繁荣。正如有学者所说的那样,人们“来到微博上,只是想聊聊,以证明自己依然存在,并非文盲,网络适应了这个时代人们对交流的强烈渴望。” 物理诉求较易理解,它所包含的有关时空、数量和质量的基本诉求标准可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即传播者期望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预期数量的信息以预期的真实形态送达给受传者。简单罗列媒介发展史上不同媒介工具的主要功能就能理解物理诉求:口语实现了交流;文字超越了时间;电报跨越了空间;报纸满足了信息数量;虚拟现实还原了本真,甚至实现了
14、超真实;计算机互联网更是将这些诉求史无前例的糅合到了一起,实现了媒介史上最伟大的融合传播。前文提到的学者崔林关于媒介进化的考察基本上立足于这一点。他关于人类选择媒介的“自由度”标准就是指的跨越时空,摆脱束缚;而“保真度”标准就是指的传播效果,即信息传达的质量。媒介进化中对信息数量的诉求是崔林所忽视的问题,或者说崔林考察的是传播活动中“对话”行为中所采取的标准,忽视了“撒播”行为。传播行为不仅发生在个体之间,还发生在群体与大众之间,它要求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广大人群,古登堡印刷术在媒介史上的重要意义印证了这一诉求;报纸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实现了传播过程中大量信息面向广泛人群的传播模式。而这一点,在
15、崔林的分析中是无法体现的。 心理诉求是本文一个较为独到的关注点,也是笔者结合当下媒介技术环境的发展趋势所提出的一种尝试性归纳。尽管彼得斯认为人类无法“心连心”,只能“手拉手”,但随着媒介技术的腾飞,传播主体之间交流难度日益降低是不争的事实。当远距离传播、跨时间传播、海量化传播以及高真实传播等物态层面的传播诉求能够轻易实现的时候,人们对传播所能实现的可能性又有了新要求。事实上,心理诉求在媒介进化的各个时期都始终存在,只是现代新媒介的崛起凸显了它的重要性。我们将心理诉求归结为互动、分享和情境三点,前两点较易理解,后者需要重点分析。互动诉求源于交流诉求,但更强调双向性。在以口头传播为主的历史时期,互
16、动诉求较易满足,现今人际传播中的互动性也最为明显。但随着传播媒介对时空的逐步超越,互动性渐渐丧失,传播者难以得到反馈,受传者也难以及时参与传播活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都在实现物理诉求的同时丧失了传播的互动性,而计算机互联网则重新燃起了人们对互动的渴望;分享诉求是人们希望主导传播过程,积极表现自我的心理体现。上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出现的“受众参与理论”与此有共通之处,其结果使部分商业电视不得不开设“开放频道”,允许公众参与。互联网强化了人们的分享欲望,在微博客为代表的web2.0时代,人们积极地开设博客、撰写日志、上传照片等,这些行为不仅满足了网民参与传播活动的主观要求,也为互联
17、网发展进化提供了动力和方向。 情境诉求是目前最具动力和潜力的传播诉求,也将是未来媒介进化的主要方向之一。它指的是人们在借助传播媒介进行交往的过程中越来越追求感觉上的可靠性和传播环境的真实性,在感官和心理上具有的向人际传播回归的趋势。简单来说,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人们在传播中便渴望得到怎样的信息体验。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使现在人正在找回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重新找回了一种感觉平衡状态,这是对情景诉求的较早阐释。莱文森“小生境”原理同样认为,“在媒介进化过程中,媒介响应的环境必然是前技术的环境,或是人们喜欢或渴望再现的真实世界的传播模式。”我们先来看看“电话”媒介自身的进化历程:电话的出现首先使
18、得声音突破了空间,但没有突破时间,转瞬即逝;此后录音电话出现,使得电话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间;如果从物理诉求的角度来看,电话的进化应当可以告一段落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情境诉求的驱使下,可视电话又随之诞生了。因为相比听觉而言,视觉形象能够让人们觉得更加具体可感,更接近真实社会的呈现形态。笔者认为,现下至少还有三类新的媒介形态证实了情境诉求对于媒介进化的重要影响:3d视频、全息影像和虚拟现实。虽然它们被运用在不同领域,但它们的共同点便在于着力还原真实的社会形态,无论是从视觉上、听觉上,还是从味觉上或触觉上。譬如,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实现了一种全方位的“沉浸式”传播,身临其中后所能体验的传播情境不仅是
19、真实的,更可能是超真实的。 至此,我们已经将媒介进化中人类的主观选择标准大致介绍完毕,在此需要补充说明几点。一、即便将考察的眼光放在当下,上述七条标准也并非是人类主观选择的全部标准,囿于多重因素,这里的总结并非尽善尽美;二、从媒介进化宏观历程看,三类诉求依次出现,由第一向第三层次逐步推进,从最初的人际交往到传统的大众媒介再到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技术,媒介在基础诉求、物理诉求和心理诉求的牵引下逐步推进的线路十分明显。这也同样证实了技术批判主义者的部分观点,即人的需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技术发展过程中逐步被建构出来。三、任何诉求的满足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对媒介进化有不同的新要求。
20、如,从时空诉求对媒介进化的驱动来看,信件传递已实现信息远距离传播;电报最早实现文字在空间上远距离快捷传播;电话首次实现了语音的远距离快捷传播;而今天,随时随地的信息传递和接收已经实现。在跨越时空的道路上,人们显得越来越自由,时空诉求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扩大。 三、技术发展的影响:技术环境的客观现实构成媒介进化条件 就特定的技术工具来看,发明、创新和扩散是其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传播媒介同样如此。罗杰斯首次明确划分了这三个阶段,“他认为发明指制作或发现新事物。他把创新定义为消费者、观众、其它个人或集体对发明渐渐熟悉的过程;他们接受或拒绝这些发明。最后,被接受的创新在扩散阶段渗透到社会中。”由于一个
21、新媒介技术的功能和特点完全形成于创新阶段,扩散阶段只是其运用层面的考察,故而从媒介进化的研究视角看,我们关注的重点理应放在前两个阶段,对后一个阶段予以必要的关照即可,更何况多数情况下,创新与扩散常常并肩进行。正如德国教授所说的那样:“从确定新媒介成功出现这一点来看,扩散阶段是重要的。但就新媒介设计的特点而言,扩散阶段又几乎是不重要的。”当我们在此处考察技术的客观选择如何影响媒介的进化演变时,主要分析的是技术环境为媒介进化提供了怎样的条件,又限制了怎样的范围。传播过程中的人类需求的选择告诉我们社会需要出现怎样的媒介技术以及应当淘汰怎样的媒介,现实世界的技术的选择则告诉我们哪些媒介可以出现以及可能
22、诞生哪些媒介,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 需要明确,这里的技术并非特指传播媒介,而是广义上人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中介工具,它包含了传播媒介。技术选择的标准就是技术环境。宽泛地来说,技术环境指的是技术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全部影响,它不仅指技术的具体功能,还强调由这些功能所衍生出社会影响。每一种技术都有其固定的功能范围,然而由于整个社会环境强烈的未知性,对技术的利用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技术所能开创的可能性难以被完全获悉。譬如说,火药发明源自炼丹术的需要,却最终走上了军事用途。因此,我们对技术环境的关注既包括技术的已知功能(简称“技术功能”),也包括我们短期内无法获悉的由技术所开创的可能性空间(简称“
23、技术可能”)。不仅如此,鉴于本文对“传播媒介”的专项考察,这里我们将技术环境的内涵予以人为地细分,在横向上分为“媒介技术”和“外在技术”,在纵向上分为“技术功能”和“技术可能”(见图1)。这种划分界定出了技术环境的四点内容:1、传播媒介的已经功能;2、技术工具的已知功能;3、传播媒介本身所开创的未知可能;4、技术世界广泛的未知可能。这种划定与技术环境的内涵或许并不完全对等,但它确实能反映其概况并为研究带来便利。 “技术功能”包含前两点,它对媒介进化过程的选择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一,外在技术的已知功能有利于传播媒介的发明。将新科技成果运用到媒介技术上是媒介发明的惯用手法,新媒介的诞生离不开科技的
24、进步,这种外在突破为媒介形态的更新提供了可能。报纸离不开印刷术的进步、广播来源于无线电的发明、留声机归功于电磁现象的发现等等。人类总是在新技术环境里寻找可用的内容来满足自身的交往诉求,然后将其转换成便于使用的媒介工具并不断完善。其二,传播媒介的已知功能是当前媒介进化已实现的诉求现状,也是媒介进化的起点和基础,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媒介的创新阶段。单个媒介的功能范围在进化过程中,或是不断吸收其它媒介的已知功能,或是不断被其它媒介逐步转嫁走自身的已知功能,或是两者同时进行以实现创新。同样以电话媒介为例:电话在进化过程中就先后吸收了留声机的录音功能、电视的视频传输功能,手机的无线(电话线)外形等。 “技术
25、可能”包含后两点内容,是传播媒介发展进化的潜力所在,它的选择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一,一种媒介出现的初期,人们难以界定出其到底具备怎样的功能范围,随着时间推移它的功能将会越来越多,开创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广。莱文森曾提到新生媒介不过都是一些小玩意,被社会上的多数人认为是玩具,电话、留声机、电影等都是如此,但正是这些未知的可能性形成了单个媒介进化的发展空间,使得媒介的创新得以实现。当计算机刚刚出现的时候,其笨重的外表和庞大的体型使之与日常运用远远脱节,但计算机以其无限的发展可能逐步完善自身,到今天变成了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媒介工具。其二,外在技术世界所能开创的未知可能性相对来说更为宽广,社会发展的整体性
26、推进使各种新技术手段所开创的可能性层出不穷,因而媒介进化的脚步也将随着整个技术环境的进步不断前进。 让我们以手机媒体为例来进行一个详细的阐释。首先,即时即地的沟通是手机诞生的源动力。它属于需求选择的标准,但是手机能够出现离不开技术环境所提供的外在条件。当物理学上的电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外在技术功能都已经具备的时候,手机的出现便顺理成章了;但在手机出现之初,它对人类社会生活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在事实上并不明晰,作为新生媒体,它蕴含了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在进化过程中,旧媒介的相关功能被它不断整合,短信、录音、移动互联等逐步变成了手机的常规功能,而随着整个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功能形
27、式成了手机进化的前进方向,触屏手机、3g手机层出不穷,手机的功能进化也日臻丰满。 总结媒介进化中的技术环境影响过程,能够得出:一,传播活动中的人类需求始终存在,这些诉求能否实现媒介形态的发明和创新主要依靠“技术功能”;二,当技术环境满足了交往诉求,新媒介便诞生了,它的实际功能便填补了原来的部分“技术可能”,并将其顺利转换成“技术功能”,因此发明与创新实现了“技术可能”向“技术功能”的转变;三,“汇聚成单一且复杂的技术也许是合作媒介的天性,很可能是一般媒介的天性。这些合成的媒介复制真实世界的能力日益增加,最后成为统一、多面的系统。”(莱文森,2007:38)因此,媒介的进化过程具有天然的融合趋势
28、,上述手机媒介在这一点上颇为典型,数十年时间内,手机已经集数字报纸、广播收音、电视收视、网络冲浪等多种功能形式于一体,并仍在进一步完善中。 四、总结:两种选择在媒介进化中的互动与联合 作为“选择媒介”的两大重要标准,人性类需求的选择与技术环境的选择并不孤立,存在必然的交互和联合,共同推进媒介技术的演进。(见图2)前者是媒介进化的牵引力,有了它媒介才有进化的必要,它指代了人们在交流传播中渴望满足的迫切需求,是人们对新媒介出现以及对旧媒介创新的内在期待;后者是媒介进化的后推力,有了它媒介才有进化的可能,它指代了媒介的进化起点和发明创新的技术条件,是人们需求得以实现的外部保障。 人类的需求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相对稳定的既在需要,只有当“技术功能”达到一定水平后,在两者结合下新媒介才会出现。新媒介出现后,两类选择标准会继续发挥作用,使之进一步创新完善直至成熟。这一过程中,新媒介会一方面满足一定的传播诉求,另一方面消解部分“技术可能”,并将其转化为“技术功能”。进入下一阶段,完善的媒介工具将进入社会并被广泛的扩散和使用。在扩散阶段,伴随社会整体性发展,人们求新求异的本性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Python程序设计实践- 习题及答案 ch10 实验6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 老师教学工作期末总结(35篇)
- 护理职业生涯规划书
- 幼儿园中班方案数学
- 湖水读后感(8篇)
- 食品安全承诺书借鉴(35篇)
- 个人工作总结开头语(22篇)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综合题专项训练5评价开放类含答案
- 25.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同步练习
- 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三年级上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含答案)
- 2024年小学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五篇)
- 第16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 机器学习 课件 第10、11章 人工神经网络、强化学习
- 北京市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4年时事政治考点大全(173条)
- 书籍小兵张嘎课件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机械制图》一平台在线形考(形成性任务四)试题及答案
- 生鲜猪肉销售合同模板
- 2024年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师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2024年黑龙江哈尔滨市通河县所属事业单位招聘74人(第二批)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私募基金管理人-廉洁从业管理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