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两型社会”示范区益阳东部新区片区规划(2030)_第1页
湖南“两型社会”示范区益阳东部新区片区规划(2030)_第2页
湖南“两型社会”示范区益阳东部新区片区规划(2030)_第3页
湖南“两型社会”示范区益阳东部新区片区规划(2030)_第4页
湖南“两型社会”示范区益阳东部新区片区规划(203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益阳东部新区片区规划(2010-2030)文 本(送审稿)益阳市规划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 年 5 月项 目 名 称: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益阳东部新区片区规划(2010-2030)委 托 单 位:益阳市规划局编 制 单 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设计证书:建设部城规编第(081001) 设 计 编 号:2010b053编 制 时 间:2011 年 5 月出 图 专 用 章:深圳分院院长: 尹 强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深圳分院副院长: 范钟铭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朱荣远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深圳分院总规划师: 范钟铭 深圳分院 项目主管

2、: 范钟铭深圳分院 规划二所主管 :石爱华 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 : 石爱华 城市规划师朱 枫 城市规划师项目组成员: 牛瑞玲 城市规划师陈晓晶 城市规划师李云圣 城市规划师张 文 高级城市规划师丁一飞 城市规划师曹 靓 工程师邴启亮 工程师陈 郊 工程师黄益梅 工程师谭敏敏 工程师周路燕 工程师陈 琳 助理城市规划师陈传基 助理城市规划师目 录总 则.4第一部分 新区性质与发展规模.5第一章新区性质、职能与发展目标.5第二章发展规模.5第二部分 空间发展与总体布局.6第三章土地综合利用与四区划定.6第四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7第五章用地布局规划.7第三部分 城市发展支撑体系.8第六章产业

3、发展规划.8第七章生态建设规划.9第八章绿地系统规划.10第九章城市设计导引.11第十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2第十一章 旅游发展规划.12第十二章 乡村建设规划.14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规划.15第四部分 基础设施支撑体系.17第十四章 综合交通发展规划.17第十五章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18第十六章 综合防灾规划.22第五部分 规划实施与保障体系.25第十七章 分期实施规划.25第十八章 实施保障与政策建议.26附 则.26附表 1:土地利用汇总表.27附表 2: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8附表 3:两型指标体系一览表.30附表 4:村庄调控一览表.32总 则第第 1 条条 本规划是在长株潭城市群资

4、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 的指导下,为适应新的城市发展形势和目标要求,由益阳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指导益阳东部新区“两型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第第 2 条条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东部新区持续健康发展。本规划致力于有效破解以下四个方面的难题:1、两型社会内涵解读与两型指标体系的制定;2、发展动力与发展路径;3、空间布局与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的两型化落实;4、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第第 3 条条 规划指导思想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四化”促“两型”战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力争在重

5、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2、坚持规划引领、基础先行、产业带动,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率先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新路,为全省乃至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经验与示范。第第 4 条条 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 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总体方案4、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 5、 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6、 湖南省“35”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7、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规划编制有关事项的通知湘政办函201064

6、号8、 益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1-2015) 9、 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10、 赫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在编)第第 5 条条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 20102030 年,其中:近期:20102015 年;中期:2016-2020 年;远期:20212030 年;远景:2030 年以后。第第 6 条条 城市规划区益阳东部新区的规划区范围以沧水铺、衡龙桥两个镇的大部分行政辖区为主,包括岳家桥镇、笔架山乡、泉交河镇、泥江口镇、龙光桥镇的部分行政辖区,北至益阳绕城高速公路,南抵益阳市界,西以碧云峰、四方山为界,东以长常高速为界,总用地面积约为 285

7、.25 平方公里。鱼形山“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的规划区范围位于益阳东部新区内石长铁路以西部分,总用地面积约 122.01 平方公里。第第 7 条条 本规划是益阳东部新区和鱼形山“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发展与建设的基本依据,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与空间利用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的制定,均应与本规划相协调。第第 8 条条 文本条文中黑体字部分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第第 9 条条 本规划经批准后,由益阳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第一部分 新区性质与发展规模第一章 新区性质、职能与发展目标第第 10 条条新区性质东部新区的新区性质是:

8、湖南省两型社会示范先行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园区和现代生态宜居新城。第第 11 条条新区职能东部新区的发展职能是:1、长株潭综合改革试验区2、中西部产业重点承接地3、湖南省休闲旅游服务的重要节点4、湖南省城乡统筹示范区5、益阳对接长沙的桥头堡鱼形山“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的发展职能是:1、国际品质的现代宜居生态城2、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3、长株潭试验区崛起的增长点4、国际低碳产品技术的展示交易平台5、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引领区第第 12 条条新区发展总目标打造面向区域统筹、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优质生态圈、优质生活圈、优质生产圈。第第 13 条条新区发展分目标1、经济发展目标通过

9、适度发展高端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城乡人均收入稳定增加,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最终形成与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相协调的经济繁荣发展态势、新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2、环境发展目标按照两型社会、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通过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和塑造鲜明环境特色,全面提升城市生态价值和环境品质,打造成为一个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两型社会生态示范新城。3、社会发展目标始终贯彻城乡统筹思想,关注社会民生问题,让经济发展惠及城乡,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城居民住房、交通、就业、医疗、教育等根本问题,最终

10、形成一个城乡和谐共融、社会保障公平、人人富裕安康的社会良好氛围。第第 14 条条两型社会建设指标为有效落实、分解新区发展目标,分别制定东部新区以及鱼形山“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的两型社会建设指标体系,作为检测和评价规划实施效果的手段和依据。其中,控制性指标是刚性控制指标,引导性指标是弹性指引指标。具体指标见文本附表 3。第二章 发展规模第第 15 条条建设用地规模2009 年底东部新区现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 30.91 平方公里,其中建制镇建设用地4.06 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 26.85 平方公里。规划到 2030 年,东部新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58-63 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

11、 115 平方米以内;乡村建设用地控制在 10-12 平方公里,人均乡村建设用地控制在 145平方米以内。第第 16 条条人口规模规划到 2030 年,东部新区城乡总人口为 57-66 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 50-58 万人,农村人口为 7-8 万人。第二部分 空间发展与总体布局第三章 土地综合利用与四区划定第第 17 条条土地综合利用目标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基本目标,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高效集约开发,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为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1、维持新区现有基本生态格局,切实保护新区山体、林地、水系(包括河流、水库、坑塘、农田水利等) 、耕地、园地等生

12、态用地,大幅提高生态用地的综合生态效益。2、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对于占用的零星耕地实行占地补偿制度,保证总量平衡,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管理。3、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在科学的用地评价基础上严格限定建设用地边界,降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适度控制村庄用地规模,促进土地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第第 18 条条土地综合利用规划以“全覆盖”的城乡统筹为基本理念,规划对东部新区 285.25 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主要有三大类用途进行管理控制:1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总计 70.18 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 24.60%。其中,城市

13、建设用地控制规模为 60.03 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 21.04%;村庄建设用地 10.15 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 3.56 %,包括分布在城市外围的行政村和村民小组。2区域其它建设用地,主要指道路用地 4.22 平方公里,占用地总面积 1.48%。3非建设用地 210.85 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 73.92%。其中:水域用地 17.21 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 6.03%。基本保证新区各类水体格局不变,同时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结合自然地形和场地雨水汇集分析,以现有河流水塘为基础建设生态湿地,与城市水利用系统结合发挥其生态功能。农林用地保持 193.64 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 67.

14、88 %。其中,耕地(含基本农田)64.13 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 22.48%;林地(含少量园地)121.42 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 42.57 %;发展备用地 8.09 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 2.84%。第第 19 条条 “四区划定”目标和原则以建设两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结合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状况,依据资源保护要求、工程地质状况和适宜建设标准等条件,将东部新区土地空间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已建区和适建区,合理划定“四区”范围边界,并对各区的土地利用分别提出空间管制要求。第第 20 条条禁建区范围与管制要求1、划定禁建区面积约 145.57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51.03

15、%。2、禁建区内以控制发展为主,主体功能是生态环境功能,以及建立在生态保护基础前提下的适度旅游资源开发。禁建区内应保证基本农田与优质林地不受侵占;对禁建区内的裸地、荒草地、闲置土地进行综合整治,防止对现有森林资源的破坏,减少自然灾害和水土流失;调整禁建区内土地的生态组分结构,修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禁建区内的现状农村居民点应逐步缩小其建设规模,引导人口向城市化地区有序转移。第第 21 条条限建区范围及管制要求1、划定限建区面积约 81.26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28.49%。2对限建区内予以保留的现状建设用地应进行必要的环境整治,并对危旧建筑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严禁擅自进行大规模的新建、改

16、建和扩建,引导现状农村居民点逐渐向规划确定的中心村、一般村集中;限建区内所有的新增建设和整治改造项目都必须符合本规划和相关的法律规定,并经严格的法定程序审批;对项目的开发功能和开发强度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第第 22 条条已建区1、已建区包括规划区内现状所有的镇区建设用地及区域交通设施用地,面积约 7.75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2.72%。2、对已建区应积极推动更新改造和村庄整治;适度提高城市中心地区和长常城际铁路站点周边地区的开发强度,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引导用地结构优化,按照规划调整用地和设施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第第 23 条条适建区1、划定适建区面积 50.67

17、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17.76 %。2、适建区是在城乡规划确定的空间增长边界内除去已建区以外的所有用地,是规划期安排新增建设用地的主要区域。适建区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发展区,应严格按照相关管理法规、规定的要求进行适建区的管理和建设,以节约和集约用地为原则,依照规划合理安排适建区内规划建设用地的建设规模和时序。第四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第第 24 条条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一轴两区三带,一主一副双中心”的空间结构。1、一轴由 319 国道、长常高速公路、银城大道、长常城际铁路等共同形成的“长沙益阳”城市发展轴线。2、两区以石长铁路为界,西侧打造面向区域的高端三产服务区,东侧建设面向发展阶段的新兴

18、产业发展区。3、三带自西向东依托生态环境、地形地貌、交通干线,形成三大城市功能带,即石长铁路以西的高端三产服务带、石长铁路与银城大道之间的城市综合生活带,银城大道与长常高速公路之间的先进产业集聚带。4、一主一副双中心依托长常城际铁路沧水铺、衡龙桥两个站点,形成两个综合服务中心,其中沧水铺中心同时具备区域高端服务功能,如商务服务、旅游服务等,为城市主中心。第第 25 条条功能分区形成九大功能区,分别是商业中心区、居住生活区、先进工业区、商贸物流区、旅游服务区、科教文化区、乡村发展区、生态保育区和发展用地储备区。1、石长铁路以西的鱼形山“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形成以观光、游览等为主题的生态保育区和以

19、度假、居住、疗养、体验、会议、体育健身等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区。2、在沧水铺镇镇区以西的地区依托现有良好自然条件,建设面向区域的科教文化区,重点发展职业教育、中学教育、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低碳高尚社区等功能。3、利用益宁城际铁路沧水铺站、衡龙桥站,形成一北一南两个商业中心区,其中北侧的商业中心区还承担区域性旅游服务基地的功能。4、石长铁路以东片区形成若干个相对独立但又密切联系的居住生活区和先进工业区。5、在银城大道东侧、高新大道北侧打造商贸物流区,形成益阳市的农副产品、工业产品和原材料集散中心。6、在规划区南北两端形成两个乡村发展区,建设成为益阳市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载体,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示范

20、区。7、在沧水铺镇和衡龙桥镇各预留一处集中成片的发展用地储备区。第五章 用地布局规划第第 26 条条建设用地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2、集约高效原则。3、公交引导与绿色交通原则。4、土地适度混合原则。5、公共利益优先原则。第第 27 条条建设用地规模根据用地布局方案,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 6003.16 公顷。第第 28 条条居住用地1、规划 2030 年居住用地规模约为 1930.77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 32.16%。2、统筹考虑就业、交通和配套等因素,合理安排居住用地,实现居住、就业的相对平衡,减少交通出行。3、石长铁路以西主要发展面向区域的高端居住,以一类居住用地为主,与旅游协同带动

21、,发展旅游地产;石长铁路以东主要发展面向区内的常规城市居住,以原沧水铺、衡龙桥老镇区为中心的居住区主要进行改造升级,工业园区内部就近配套相应的居住、职工宿舍用地。第第 29 条条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2030 年公共设施用地 958.82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 15.97%。其中行政办公用地33.78 公顷,商业、金融及服务业用地 266.35 公顷,旅馆业用地 124.83 公顷,市场用地31.42 公顷,文化娱乐用地 68.40 公顷,体育用地 285.76 公顷,医疗卫生用地 32.23 公顷,教育科研用地 116.04 公顷。第第 30 条条工业用地规划 2030 年工业用地规模 1126

22、.16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 18.76%,以集中式工业园区的形式进行布局。第第 31 条条仓储用地规划 2030 年仓储用地规模 104.23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 1.74%。主要分布在仓储物流园区。第第 32 条条对外交通用地规划 2030 年对外交通用地 27.79 公顷,占建设用地 0.46%。主要为城际铁路站点及接驳站,以及仓储和工业区内的货运站。第第 33 条条道路广场用地规划道路广场用地 780.98 公顷,占建设用地 13.01%。第第 34 条条绿地规划 2030 年绿地规模为 839.85 公顷,占建设用地 19.32%。其中公共绿地 750.20 公顷,生产防护绿地 8

23、9.65 公顷。第三部分 城市发展支撑体系第六章 产业发展规划第第 35 条条产业发展原则1、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新能源设备制造、创意产业、旅游业。2、培育发展主导性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科技农业(现代农业、科技农业) 、服装纺织业、旅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3、着力提升基础类产业:农业、包装工业、食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4、逐步进行淘汰型产业:小建材、小采矿等。第第 36 条条产业定位以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汽车零配件、服装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补充,兼顾现代农业、乡村旅游、高端三产发展的综合产业园。第第 37 条条产业

24、发展目标积极参与长株潭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将益阳东部新区建设成为湖南省“产业两型化”、“新型工业化”的先行示范区和试验区。第第 38 条条产业空间布局1、第一产业(1)在沧水浦镇北部和衡龙桥镇南部形成以珠波塘、白石塘为中心的稻米基地,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农业;在晏家村路以南的带状农田地区形成都市农业基地,发展观光农业、科技农业以及农业科普教育。(2)在百羊庄发展味姜、香菇生产基地,在牛头岭村发展苗木生产基地,在沧水浦镇和衡龙桥镇之间(沿 319 国道沿线)建设蔬菜基地,在四方山、碧云峰培育竹林,在八一村和马龙坝之间建设集中的茶园。2、第二产业(1)综合制造产业园在东部新区核心区,依托现有各类企

25、业,形成兼有汽车零配件、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塑胶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内的综合制造产业园。(2)先进制造产业园在沧水铺镇鱼形山大道以南、如舟路以东的区域,以及衡龙桥镇的工业用地范围内,重点承接珠三角、长沙的产业转移,形成以装备制造、汽车装配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产业园。(3)高新技术产业园在沧水铺镇鱼形山大道以南、如舟路以西的区域,结合地形地貌、依山就势,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4)仓储物流产业园在高新大道以北依托长常高速公路等交通优势,发展现代仓储物流产业,建设一个仓储物流园区。3、第三产业(1)商务办公服务区依托沧水铺城际站建设一个商

26、务办公服务区,发展商务办公、商贸服务、小型会展等产业。(2)研发科教园区依托沧水铺城际站,在其西北侧发展科技教育、职业培训、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产业,建设职业教育产业园和研发设计产业园。(3)旅游服务区依托沧水铺城际站,在鱼形山水库入口处发展旅游服务业,建设一个综合旅游服务区。依托碧云峰建设一个文化旅游服务区,依托四方山、鱼形山,建设两个休闲旅游服务区。结合特色农业发展等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第第 39 条条产业发展重点1、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与服务、商贸物流、高尚住宅等产业,培育发展研发设计、科技教育、文化创意等产业,形成面向区域的高端三产服务业。2、延续食品产业、塑编产业等现有优势产业,承接纺织、

27、服装、制鞋、五金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形成面向现有劳动力和产业基础的传统产业。3、承接珠三角及长沙机械制造、汽车零配件等先进制造业的转移,积极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面向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4、依托现有专业化养殖、种植优势,大力发展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养殖、种植,与城市工业园区的食品加工、农特产品展销贸易等产业形成联动发展,形成面向农村发展的现代农业。第七章 生态建设规划第第 40 条条生态建设目标与策略1、生态建设目标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城市生态功能改善,构建与城市发展体系相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实现城乡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共生。2、生态建设策略(1

28、)区域衔接策略通过水系及道路等绿色生态廊道连接,尤其是强调与长株潭绿心的对接,形成整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将东部新区生态系统纳入到长株潭区域生态系统中。 (2)政策支持策略将生态用地的保护与四区划定相结合,通过四区划定与空间管制将生态用地的保护法定化。(3)分区保护策略将生态保护与建设相结合,依据资源不同的敏感性和特性,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具体包括:重点保护与禁止建设区范围基本吻合。应禁止开发活动,强调生物多样性、环境多样性。控制开发控制土地开发和强度,通过对一些资源开发的控制引导,使资源开发活动控制在合理范围,对生态的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调整区内生态组分结构,整体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

29、保留区内必要的生态用地,对已破损生态系统要有计划的进行修复;结合旅游产业,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开发以城市规划建设区为主,结合山地、廊道,建设大型城市绿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氧源、空气净化、水土保持、休闲游憩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滨河绿化带、交通干道绿化带建设;提高绿地覆盖率,以及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提高人们生产和生活舒适度。第第 41 条条生态结构规划1、根据 “基底廊道斑块”的景观生态学原理,严格保护耕地、主要山体,利用现状水系和地形,构建东部新区的生态结构系统。2、以城市建设区外围的保留农田和山林为生态基底;依托道路和水系形成十字形的主要生态廊道;利用城市建设区内保留山体和城市公园形成

30、节点,同时有效增加河流廊道与道路廊道的联通性,形成具有生态意义的城市生态网络。3、基底以城市建设区外围的自然生态格局为生态基底,并以“两山” (碧云峰、四方山) 、 “一库” (鱼形山水库)为核心的生态空间布局,联通铁路东西两侧,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重点保护以“碧云峰” 、 “四方山”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分布区,加强对穿越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交通干线的绿化,尽可能降低对自然斑块的负面影响。4、主要生态廊道依托道路和主要水系,构建规划区内“十字形”主要生态廊道,作为与区域生态基质连接的主要通道。南北向:石长铁路东侧大型履带贯穿北部居住生活区(沧水铺) 、城市综合服务区、中部居住生活区,以及南部居住生

31、活区(衡龙桥) ,形成了规划区内南北向主要生态廊道。东西向:泉交河左支河于规划区中部穿行而过,与周边保留山体和农田融为一体,形成中部居住生活区、中部先进工业区与南部居住生活区、南部先进工业区之间的隔离生态廊道。将此“十字形”生态廊道作为区内生态保护的基本骨架,隔离不同的城市组团。利用其资源特性,巧妙布局不同功能的公园绿地,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对城市提供功能性服务,并注重与城市防灾避难系统结合,可将水系两侧和绿化带作为防灾避难场所及疏导路径。5、多廊道、多斑块规划区以生态廊道作为分隔形成若干组团斑块,斑块之间通过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和快速路连接。在生态结构上,在组团之间的主要生态廊道形成开放的

32、、相互连接的、多样化的树型网络,并通过连接城市内部的多个公园斑块渗入到城市内部,城市组团斑块通过内部绿地系统和外部生态廊道的连接融入到整个区域生态格局中。第八章 绿地系统规划第第 42 条条绿地建设目标至 2030 年,东部新区绿化率(林地+城市绿地)不低于 59.49%,人均绿地面积不低于17.6 平方米。确定城市绿地面积 968.06 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 852.64 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5.5 平方米。第第 43 条条绿地系统规划1、东部新区绿地按功能分为城市山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综合主题公园、体育公园、儿童公园、郊野公园、度假休闲公园和防护绿地等。2、城市山地公园约 54.

33、55 公顷,结合现状地形,保留城市内部山体,不仅是城市功能组团间的隔离带又是居民登高休闲的场所。3、城市湿地公园约 180 公顷,沿撇洪河支流和汇水线两侧低洼地建设湿地公园,有效保护了区内各种水系,利于城市的防洪排涝和周边农田的农业灌溉,既具有生态功能又具有城市景观和休闲功能。4、综合主题公园:设于各城市功能区中的中小型主题公园,规模 10-50 公顷之间,服务于 1000 米半径以内的居住人口。5、体育公园与儿童公园:就近为居民服务,规模 2-3 公顷。6、郊野公园和度假休闲公园属于生态绿地包括自然山体林地、园地、蓄滞洪区、组团间成指状渗透的滨水生态绿楔和农田,将自然生态、农业生态和人工生态

34、融合为一个整体,成为生态良好、保持活力的地区。7、结合社区服务中心、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社区公园和街头绿地。8、防护绿地设于 319 国道、长常高速等快速道、主干道以及高压走廊两侧,宽度不小于 30 米。第第 44 条条城市绿线划定1、城市绿线范围包括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和重要的生态绿地。2、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3、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及各类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都要达到本规划以及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的标准,高于国家规定的绿化标准,按照本规划执行。4、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绿地范围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

35、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在近期不进行绿化建设的规划绿地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并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予以严格控制。第九章 城市设计导引第第 45 条条规划目标以烘托景观环境为核心目标,将铁路以西以旅游发展为主的片区和东侧以产业建设为主的片区构建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城市环境。 第第 46 条条总体控制1、加强与自然生态用地、城市绿地的沟通与联系,致力于“两型社会”特色的营造;2、精心营造碧云峰、四方山,鱼形山水库三大自然生态景观区,严格限制其周边地区的高层建设。3、以银城大道、319 国道、高新大道其它濒临绿色开敞空间的城市道路为主体视觉通道,形成总体城市意向的主要途径;

36、中心区广场、大型城市公园和组团绿化隔离带形成主要通廊;以大型绿化带、城市广场等空旷地段边缘形成的城市主要立面;逐步打造城市或片区的标志性建筑和区域。第第 47 条条城市风貌分区中心型城市风貌区:适当引导高层建设,提高城市功能混合度,并在下一步设计中加强支路网密度,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强化其作为东部新区两个主城区的聚核作用。生态型城市风貌区: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建设串联性的主题休闲路径,提供安全、舒适的自然体验通道,塑造有别于城市生活方式的自然体验通道,以尊重原生自然资源为原则,禁止破坏性的人工化自然重塑。协调型城市风貌区:应顺应地形,因势利导,以花园小城或小镇的形态模式进行建设。应着重于提高人居环

37、境品质,控制开发强度。产业型城市风貌区:在下一层规划中,应从园区使用者感受角度出发,加强人性化设计,考虑绿色交通、公共设施服务、以及园区内部的设施配套。第第 48 条条城市意向城市核心意向区:通过城际站点周围标志性建筑的建设,结合良好的视觉开敞面,形成空间系统化、多样化的中心区门户形象。在下一层次规划中,应贯彻建筑组群设计,注重商业步行空间的组织,营造具有浓郁商业气息、开放性的特质街区。生活区公共中心:以各片区公共服务中心为源,结合地区特色,与安静住区形成差别化的商业、文化中心,塑造分片区完整鲜明的主题性景观特征。第第 49 条条城市景观轴带区域景观生态廊道:以银城大道、319 国道、高新大道

38、和濒临农田的道路等纵横辖区的道路为主体构架的区域生态廊道和主要视觉通道,是形成东部新区城市感知意向的主要途径。河流城市景观廊道:确定了城市河流、大型城市公园和组团绿化隔离带形成城市内部的景观体验廊道,下一层次设计中应对其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连续景观体验设计。城市综合功能景观带,下一层次规划应重点处理规划区中心区周边、主要干道的界面和面向开敞空间的城市界面的设计。第第 50 条条自然观景系统在下一层次的设计中,应着重控制城市轮廓线,加强对自然特征的表现。在自然体验游线中组织主要观景点,进一步分析每个观景点的视线通廊,控制城市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第十章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第 51 条条规划目标构筑

39、符合东部新区城市功能定位,并与城市长远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分级合理、公平共享、配置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第第 52 条条规划策略遵循公共设施均等化、等级化的规划策略,通过一体化的城乡公共服务、公共交通、社会保障等城乡一体原则实现城乡统筹,并根据城乡公共服务的等级体系进行具体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第第 53 条条公共服务体系组成构建与城乡等级体系相适应的两级公共服务中心,并配置相应的公共设施。一级公共服务中心为城市综合服务圈,服务半径约 2.5 公里,服务人口 12-20 万。二级公共服务中心按照所在地区的主导功能,可分为生活领域圈、生产服务圈以及乡村服务圈。生活领域圈原

40、则上以九年一贯制学校或小学为中心,服务半径 500-800 米,服务人口 2-5 万;生产服务圈服务半径 1000 米;乡村服务圈则依托中心村,服务人口 1 万人。第第 54 条条公共服务配置规模规划区内的公共设施按照 60 万人进行配置。第第 55 条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在高新大道和 319 国道交叉口的西北侧设置 1 处东部新区行政管理服务中心,在鱼形山大道和银城大道交界处设置 1 处行政办公用地,预留为益阳市高新区管委会行政办公用地。2、在沧水铺和衡龙桥分别建设 1 处市级商业中心和 1 处大型农产品集贸市场,市级商业中心结合城际铁路站点设置。3、设置 10 所小学、15 所九年一贯制

41、学校和 9 所高中。4、设置 4500 床或 800 床的市级综合医院,在 6 个中心村设置 6 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5、结合 4 个一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布局,设置 4 处文化活动中心,每处服务人口 1015万人。6、设置 2 处市级体育活动中心,1 处位于鱼形山水库南侧的体育运动休闲走廊。另外1 处位于银城大道和高新大道交叉口的西北侧。第十一章 旅游发展规划第第 56 条条旅游发展定位湘中体验型生态休闲度假胜地、区域乡村旅游示范区、特色主题公园+中高端旅游地产。第第 57 条条旅游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新型商务旅游、银发产业园、生态郊野公园、特色主题公园、特色乡村体验游第第 58 条条旅游发展规划

42、1、旅游规划结构九大旅游区(包含九大风情小镇) 、三级旅游服务基地、三级发展轴、若干旅游服务交通专线。2、九大旅游区(1)三个生态郊野公园旅游区:碧云峰郊野公园(包括碧云峰竹海禅院小镇) 、鱼形山水库郊野公园、四方山郊野公园;(2)两个主题公园旅游区:鱼形山体育休闲主题公园(包括高尔夫小镇、哥本哈根小镇、四方山东南亚主题小镇、越野运动小镇) 、花桥银发产业主题公园(包括花桥银发产业小镇、百羊庄传统湖湘小镇、四方山江南风情小镇) ;(3)一个商务旅游区:包括科教文化小镇、鱼形山国际会议与购物中心。(4)两型乡村发展示范旅游区:南北两个片区;(5)都市观光农业旅游区(中部一带) 。3、三级旅游服务

43、基地(1)一级旅游服务基地鱼形山国际会议与购物中心;(2)两个二级旅游服务基地分别是花桥银发产业主题公园和鱼形山体育休闲主题公园;(3)九个三级旅游服务基地分别位于碧云峰竹海禅院小镇、百羊庄传统湖湘小镇、哥本哈根小镇、四方山东南亚风情小镇、鱼形山越野运动小镇,以及依托林芳生态园、南岳坪、白石塘、香炉山等村庄形成的旅游服务基地。4、三级发展轴(1)一级南北发展主轴向北联系益阳主城区,向南延伸至宁乡县,是贯穿鱼形山“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南北的旅游发展轴,也是区域旅游交通发展的南北干道。(2)二级核心圈发展轴依托南北发展主轴,主要联系鱼形山国际会议与购物中心、科教文化创意园、哥本哈根小镇、高尔夫小镇

44、的旅游发展环,是旅游交通的主要交通环线。(3)三级外围发展轴依托以上两级发展轴向外延伸,向北联系百羊庄传统湖湘小镇、碧云峰竹海禅院小镇;向南联系四方山东南亚风情小镇,向东联系林芳生态园、南岳坪、槽门湾、白石塘乡村旅游服务基地。5、旅游路线(1)联系外围的旅游专用公路,向南联系宁乡和长沙的旅游区,向北联系益阳主城区及桃江旅游区;(2)开辟旅游观光有轨电车路径,串联主要旅游服务基地;(3)开辟徒步与自行车旅游路径,联系各旅游服务基地与旅游休息站、景点、观景台以及各类旅游服务设施。第第 59 条条旅游项目策划1、新型商务旅游服务基地鱼形山国际会议与购物中心依托城际铁路沧水铺站,紧邻碧云峰与鱼形山郊野

45、公园,集中建设各类旅游服务设施、会议会展设施、中高端商业设施、国际名品直销中心、地方特色产品展销中心、中高端旅游地产、中高端商务酒店等,作为两型示范区发展新型商务旅游的基地。2、主题公园+旅游地产鱼形山哥本哈根小镇依托城际铁路衡龙桥站服务于周边旅游区的特色服务基地及特色旅游地产;以自然生态为基底,成为绿色市政、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的低碳生态示范社区。3、主题公园+旅游地产鱼形山高尔夫俱乐部依托自然地形,建设山地高尔夫运动场,发展高尔夫会所、高尔夫景观度假酒店、生态住宅与其他配套服务设施,以及其他羽毛球、网球运动俱乐部等。4、主题公园+旅游地产四方山江南小镇充分利用现有的山水、河涌、水塘的自然生态

46、优势,发展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旅游地产与度假村,通过安扶冲与越野运动培训基地相联系,成为安扶冲漂流的终点,发展相关旅游服务。5、主题公园+旅游地产四方山东南亚风情小镇以原有东南亚建筑为特色,建设以东南亚风情和红酒主题的度假庄园,利用原有防空洞建设藏酒酒窖,发展特色会议中心、商务洽谈中心、公司及私人会所、高端度假地产、特色酒庄、酒吧街、东南亚风情的商业及餐应服务设施。并建设与周边旅游区及城市地区方便联系的交通接驳设施。6、主题公园+旅游地产碧云峰竹海禅院宗教主题小镇发掘碧云峰的竹海生态景观资源,建设建筑体量小巧、风格以宜人质朴的宗教主题小镇,建设宗教朝圣纪念活动场所、宗教文化交流中心、宗教修行场所、

47、发展禅意为主题的度假酒店、斋菜特色餐饮;结合本地乡村民居的改造,建设民宿等特色旅游服务设施与度假设施、并建设与周边地区方便联系的交通接驳设施。7、花桥银发产业园与生态宜居生活区建筑体量小巧、风格以宜人质朴为主,与本地乡村建设结合建设适合老年人的度假地产、度假酒店、老年康体休闲设施、老年病医疗专科医院以及康复护理设施、老年餐饮及营养中心;结合本地特色发展具有湖湘特色的生态宜居生活区;建设商业、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与周边旅游区的交通接驳设施等。8、特色乡村体验游越野运动培训基地依托碧云峰、鱼形山、四方山郊野公园,发展山地越野运动,包括山地自行车、徒步溯溪穿越、攀岩、漂流、山地骑马等运动,发展越野运

48、动培训基地,建设相关培训设施如攀岩俱乐部、骑术俱乐部等,建设具有浓厚山区风情的度假村、餐饮、商业服务设施等。9、特色科教文化创意园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教、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综合园区,与旅游项目紧密结合,开展学术会议、科技成果交流展示等。10、特色乡村体验游南岳坪、白石塘、槽门湾湖湘风情村依托当地乡村,发展成为体验农家乐趣,学习农业知识的新型旅游度假服务基地,建设适量的民宿、餐饮等,积极发展便捷的交通接驳设施与自行车和徒步路径等。第十二章 乡村建设规划第第 60 条条发展策略1、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形成城乡整体生态格局。2、打破二元分割,构建差异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3、设立城乡

49、建设策略分区,实施分类发展指引。第第 61 条条城乡建设策略分区1、都市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建设大型产业基地,现代城市服务业高度集聚,实施高强度开发。2、城乡共生区:以乡村特色农业为核心,配套相应的公共服务,鼓励农民成长为专业农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以及农产品初级加工、小型商贸,形成具有生长力的新农村地区。3、生态乡村:以生态保护和观光旅游农业为核心,整合生态敏感区内的居民点形成旅游服务基地;农业生产区内居民点保持相对分散,推广分布式能源和微循环系统。第第 62 条条村庄等级体系在城乡共生区和生态乡村区以一所服务人口规模约 1 万人左右的小学为中心,建立中心村,形成“中心村+一般村”的村庄等

50、级体系,与城市之间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与交通。第第 63 条条村庄规模界定1、中心村(1)包括 6 个中心村,分别是珠波塘村、香炉山碧云峰村、大泉村、八一村、马龙坝+南岳坪村、白石塘村。(2)人口规模 1500-3000 人,人均建设用地 120-150 平方米/人。(3)配置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设施,包括村民服务(活动)中心、卫生院、日用品商店、邮政储蓄代办处、小学、幼儿园等;统一电网供电、区域水厂供水;开发沼气技术、人畜污水处理并与农田灌溉施肥相结合。2、一般村(1)人口规模 250-800 人,人均建设用地 140-160 平方米/人。(2)配置最基本商业服务点以及村民服务(活动)室。

51、3、散居村落主要是一些低山地区的村落,人口规模 50-100 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 150180 平方米/人以内。第第 64 条条村庄调控将东部新区现状村庄分为以下三类进行调控:1、城市化整理型(1)指位于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或旅游发展用地范围内的村庄。(2)实现城乡联动发展,将农民纳入城市社会服务体系,将农村社区管理纳入城市管理体制,将村庄改造费用计入城市建设成本,避免新的“城中村”的出现。(3)对于近期控制、远期进入城市化的村庄,当前应以改善、整饬为主,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和绿化建设,重点改善村容村貌、环境卫生,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严格控制无序发展,在不扩大现有建设用地规模和总体开发强度的基础上,

52、可适度进行改建和调整。2、改造提升型(1)指在规划中明确为中心村,或满足一般村、散居村落最小规模要求的村庄。(2)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重点对其实施设施改造和环境治理,提升村庄的设施水平与环境品质。(3)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应努力营造具有湖湘风格的村落形式与建筑风格,加强该类村庄的旅游服务和乡村生活体验功能。3、控制缩小型(1)指村庄分布非常分散,无产业、旅游项目支撑村庄非农产业发展;或是位于山区,与生态环境保护、水源涵养等要求有一定矛盾需要有序搬迁的村庄。(2)采取控制发展,甚至是不发展的策略,在尊重农民自身愿望,考虑搬迁地农民的经济能力、技能特点、文化习惯的

53、基础上,引导村民就近向一般村、中心村集中,或转移至城市,逐步减少村庄现有人口规模。(具体详见附表 4:村庄调控一览表)第第 65 条条村庄安置1、拆迁安置人口规模需要安置到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人口约有 3-4 万人。其中,鱼形山“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需要拆迁安置约 1.5-2 万人。2拆迁安置用地规模根据益阳高新区东部新区土地征用与流转拆迁补偿安置和被征地农民就业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 ,东部新区拆迁安置户按照核准的安置人数以 35 平方米/人的标准分配安置房屋建筑面积。3-4 万人的安置人口需要 70-100 公顷的村民安置用地,规划安排 90 公顷安置用地,安置用地的具体布局详见有关图纸。

54、3、拆迁安置方式安置用地由农民出地,从被征地农民土地面积中统一调剂出来。东部新区管委会实行经营性开发建设,被征地农民按标准以廉购价购买,东部新区管委会给予补贴,对于经济十分困难的被征地农民由东部新区管委会提供廉租房。被征地拆迁的农民,可全部纳入新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与城市居民一样,全面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就业方面由政府给予大力扶持。第第 66 条条乡村产业发展1、乡村农业(1)通过鼓励土地相对集中、鼓励劳动力转移、扶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共同经营和委托经营等手段加快推进土地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社会化。(2)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

55、一体化生产,以专业村为中心形成蔬菜基地、稻米基地、竹林基地、茶园基地、花卉苗木培植基地、良种猪养殖基地,以及味姜、香菇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副产品的上下游经营。2、乡村工业(1)原则上只能在规划确定的中心村发展一定规模、无污染的乡村工业,其余乡村现状工业应逐步搬迁、集中至城市的工业园区或中心村。(2)乡村工业要与城市工业园区的产业构建一定的产业链关系。3、乡村旅游(1)在乡村地区因地制宜的推出赏花、休闲、体验等多种旅游项目,变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吸引市民体验、休闲的文化活动,把传统的农家乐提升为都市乡村观光旅游业。(2)依托碧云峰、鱼形山、四方山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将村庄逐渐

56、发展为旅游服务小镇,并提供乡村住宿、民俗文化、乡土菜等旅游服务。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规划第第 67 条条环境保护总体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关注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活、工业、农业污染防治,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第第 68 条条环境功能区划1、水环境功能区划鱼形山水库、其余小型水库、河流、山塘等地表水体水质目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类。2、大气环境功能区划鱼形山水库、碧云峰宗教文化旅游区、四方山休闲旅游区和农业基地等需要保护的区域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一级标准;其余地区执行二级标准。一类区

57、与二类区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 300 米的缓冲带,在缓冲带内建有污染的排放源,则应根据对大气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功能区的影响情况,确定执行标准的级别。3声环境功能区划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04 类环境噪声等效声级限值标准。第第 69 条条环境保护措施1、水环境(1)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强化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不断提高城镇污水收集的能力和效率。(2)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严格实行环保准入,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实行全面达标排放,鼓励工业企业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治理,提高区域环境绩效。(3)实施工业污染物总量控制。开展工业

58、污染源普查,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把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污染源。(4)建设污水再生回用工程,提高再生水的循环利用率;到 2030 年,初步建成与规划区发展相适应的节水型社会,力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零增长,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2、大气环境(1)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石油、煤等化石燃料的使用比例,大力推行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划期末,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50%。(2)推行公交优先,鼓励发展电车、燃气车等绿色公共交通。(3)加强道路两侧绿化工程建设,重视施工期间的扬尘污染,保护大气环境质量。3、声环境(1)道路交通

59、噪声防治:建设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完善交通组织指挥系统;严格执行都市区机动车禁鸣喇叭的规定,并逐步向城乡共生区推广;设置隔声屏障,保护交通干线两侧的居住区、教育区等敏感区域。(2)工业噪声防治: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工业和商住区之间至少建设 20-50 米的绿化隔离带;工业企业边界区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的要求。(3)社会生活噪声:重点加强餐饮业、娱乐业的监督与管理。4、固体废物防治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为核心,大力开展综合利用,建立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相互补充的固废弃物处理模式。(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都市区深入推广垃圾分

60、类收集、运输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系统,以市场化经营方式鼓励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企业的发展;城乡共生区、生态乡村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市)处理”的收运处理模式,实现源头减量、统一收集,资源共享,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能力。(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无渣、少渣工艺,从源头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建设完善工业固废处置中心,至规划期末,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 95%以上。(3)危险固废安全处置加强医疗废弃物、化学废弃物等有毒有害物品全过程监测、监控和管理,实行专业收集、专线清运和集中处置,实现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 100%。5、生态环境保护(1)都市区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重视都市区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