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db湖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3/ t650-2011高标准农田: 稻田建设技术规范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paddy field2011-08-17发布 2011-09-01实施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目 次前言.21范围.32 规范性引用文件.33述术语和定义.434建设目标规划设计要求.545 质量技术施工设计要求.596 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要求 .7127 档案管理农艺管理措施要求 .15148 关键技术指标 评价 .159 档案管理 .16附录a典型排浸沟断面示意图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 .1
2、718附录b田面排水管设置示意图梯式平田建设示意图 .1719附录c典型排渍沟断面示意图.18附录d田面排水管设置示意图 .18前 言建国以来,我省对农田进行了长时期、大规模的改造,为粮食达到现有生产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进入21世纪,为进一步规范我省高标准稻田建设标准,大力推进标准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与复垦、基本口粮田建设和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实施,特制定本规范。国家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土壤改良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商品粮基地建设、土地整理、标准粮田建设、基本口粮田建设、千亿斤粮食
3、产能建设和旱作节水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都在逐一开展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和旱作节水示范工程等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全面启动。但由于缺少统一的建设技术规范,致使大量工程建设标准不高,部分项目不仅未能提高粮食单产,改善生产条件,而且破环了环境,带来了新的危害。为此,特编制湖南省高标准农田:稻田建设技术规范,为我省高标准稻田建设提供统一规范的建设技术标准,有助于规范我省稻田挖潜提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提升我省耕地质量项目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国家投资效益。本规范附录a、b、c、d为资料性目录。本规范由湖南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规范起草单位:湖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危长宽、阳小民、谢卫国、彭福茂、黄铁平
4、、夏海鳌、钟武云、杨琳、高幼林 危长宽、涂先德、彭福茂、黄铁平、阳小民、夏海鳌、高幼林、杨琳。高标准农田: 稻田建设技术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高标准稻田及其基础设施建设的术语和定义,针对湖南水稻生产较为普遍存在的土、肥、水、气、热等障碍因素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提出了高标准稻田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土壤改良培肥农艺管理技术措施要求。,本规程适用于湖南省高标准稻田建设与项目管理本规范适用于湖南省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土地整理与复垦、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高标准稻田高标准稻田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其他涉及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参照此标准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5、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应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2.1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2.2gb50288-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2.3gb5084-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2.4 ggb50168-200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db43/t580-2010 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b50201-94 防洪标准2.5 ny/t309-1996 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2.6 ny/t1634-2008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
6、技术规程2.7 ny/t310-1996 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2.8 td/t10111013-2000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2.9 sl/t4-1999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2.10 sl371-2006 农田水利示范园建设标准2.11 db43/t108-1997 中低产田类型划分和质量改造要求2.12 db43/t580-2010 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2.13 db43/t162-2002 耕地地力分等定级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3.1农田指常年用于农作物种植的的耕地,包括水田、旱地、水浇地和园地。3.2高标准农田指田地集中连片,农田水利排、灌设施配套齐
7、全,;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治涝标准10年一遇,灌溉设计保证率达85%及以上,或抗旱能力在70天以上,;地下水位控制在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深度;田间道路、防护林网布局合理;土壤肥力协调,基本没有土壤障碍因素,能保持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农田。单产水平相当于双季稻区周年亩产不低于900kg,单季稻区亩产不低于500kg的农田。3.4 3 高标准稻田指田面平整,耕层深厚,土壤肥沃,无严重土壤障碍因素,农田基础设施完善,灌溉水源有保障,排涝能力强,路、林、电网配套,土壤改良培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措施到位,能够满足水稻高产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作业等标准化生产要求,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安全环保,周年生产能
8、力双季稻区和一季稻区每公顷稻谷产量分别达到13500公斤和9000公斤的稻田。指灌溉水源有保障,农田基础设施完善,土壤肥沃,且无土壤障碍因素,土壤改良培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措施到位,主要用于水稻种植的高标准农田。双季稻区高标准稻田水稻周年亩产不低于900kg,单季稻区亩产不低于500kg。3.5农田基础设施指为了提高农田生产能力,便于机械作业和生产管理,在田间修建的农田设施,如灌溉水渠、防洪排涝排渍水沟、田埂、田间道路、涵、闸、桥、泵及防风林带等基础设施。3.64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同时供应与协调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分和环境因素(如水、气、热等)的能力。3.5 耕作层厚度指经耕作熟化的表层土壤
9、的厚度,单位统一为厘米。3.6 土壤质地指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相对含量的组成而区分的粗细度。3.77土壤障碍因素土体中存在耕层浅薄、过砂、过粘、过酸、冷浸、潜育、重金属含量超标等妨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土壤性质或形态特征,以及干旱缺水、渍涝、灌溉水和大气污染等,也叫土壤障碍因子。土体中妨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性质或形态特征,也叫土壤障碍因子。3.8 8 灌溉保证率灌溉工程在长期运行中,,灌溉用水得到充分满足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数。灌溉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得到保证的概率,以正常灌溉供水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比表示为:(p为灌溉保证率;m为设计灌溉用水量全部获得满足的年数;n为计算总年数,一般不少于15年)
10、3.9 9 排涝能力排涝骨干工程(干沟、支渠支沟)和田间工程(斗沟、农沟渠)按多少年一遇的暴雨不致成灾的要求能达到的标准。4 规划设计要求4.1总体规划原则4.1.1坚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的原则。4.1.2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农田基础设施总体规划设计包括要将田地平整、田型调整及修建排灌沟渠、田间道路、防护林、电网等。建设工程分步实施时,应考虑与后续工程的衔接,防止后续建设打烂前次设施,造成投资浪费。4.1.3坚持沟渠、路、林三网结合布局。排水沟是最密集的网络,每隔100m左右 1条,顺坡降方向由上向下展布;在排水沟的基础上配建灌溉沟,每隔200m左右 1条,与排水
11、沟相邻或相间布局;配建生产机耕道,顺坡向间距200300m,横坡向间距5001000m,与排水沟相邻;林带纵横间距5001000m,与主排水沟、机耕道相邻布局。4.1.4坚持以改土为中心,把影响水稻生产的干旱、渍涝渍、渍潜育和过沙过粘等土壤障碍因素统一纳入规划改良范围,做到既治理涝渍涝与干旱,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优化生产环境。4.2规划准备4.2.1选择 规划单元选择高标准稻田规划单元选择在田地相对集中连片、和灌溉水源有保障的区域进行。平湖河网区一般以1000667m2为一个规范划单元,丘陵冲垅区只对地形坡度小于10度的冲、垅田进行规划,以一个冲、垅为一个规划单元,冲垅面积在200667 m2
12、以上。4.2.2 准备相关资料准备收集规划单元基本资料,实地调查了解群众意愿,结合地形、障碍因素确定工程建设内容,编制田间工程建设与土壤改良培肥规划性文件。将田间工程规划设计内容绘制在比例尺为1:5000或1:10000基于县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耕地地力等级图或地形图上,并绘制道路、沟渠纵横断面图,形成编制项目初步设计文件(或实施方案)。4.3田间道路规划4.3.1田间道路规划要以原有联通村组的机耕道为干道,在规划单元内展布生产机耕道和工作道等支道。4.3.2 生产机耕道平湖河网区规划单元内每间隔100200m规划一条生产机耕道。一个规划单元内形成纵横向各形成35条左右的机耕道,最终形成机耕道网
13、格。丘陵冲垅区生产机耕道布设应参考地形条件及冲垅宽度。当冲垅宽在200米以内时,可冲垅一侧山脚与稻田交接处规划一条生产机耕道。冲垅宽在200400米,在可冲垅两侧山脚与稻田交接处各规划一条生产机耕道。冲垅宽400米以上的可在冲垅中部按间隔100200m规划生产机耕道。4.3.3 工作道规划了机耕道网格的稻田,可在每个网格内规划1条工作道。未形成机耕道网格的,在两相邻的生产机耕道之间规划1条工作道,工作道一般垂直于机耕道。4.243平整稻田规划4.43.1规划单元内的稻田布局要以机耕道、林网或较大的沟渠为基准,向两侧展布为网格状田园。4.43.2平湖河网区稻田地势较平坦,稻田集中连片,要以原道路
14、、林网或较大沟渠为基准规划成网格状田园。重点对规格不一的田块采取裁弯取直,小丘变大丘等措施进行土地平整和田型形调整。整体调整为水平展布、形状规则、面积较大、便于机械耕作的格田。4.43.3丘陵冲垅区只对平均坡度小于10的冲垅田进行高标准稻田建设规划。一般以单个冲垅为一个规划单元,重点将单元内田地整理成等高水平梯田。4.3.4稻田土壤存在明显障碍因素,要进行土壤改良培肥规划。4.4田间道路规划4.4.1田间道路规划要以原有联通村组的机耕道为干道,在规划单元内展布生产机耕道和工作道等田间生产性道路。4.4.2 生产机耕道机耕道规划顺坡向间距200300m,横坡向间距5001000m。平湖河网区规划
15、单元内每间隔200300m规划一条生产机耕道。一个规划单元内形成纵向34条、横向12条左右的机耕道,最终构成机耕道网格。丘陵冲垅区生产机耕道布设应参考地形条件及冲垅宽度。当冲垅宽在200m以内时,可冲垅一侧山脚与稻田交接处规划一条生产机耕道。冲垅宽在200400m,可在冲垅两侧山脚与稻田交接处各规划一条生产机耕道。冲垅宽400m以上的可在冲垅中部按间隔200m左右规划生产机耕道。4.4.3 工作道规划了机耕道网格的稻田,可在每个网格内规划1条工作道。未形成机耕道网格的,在两相邻的生产机耕道之间规划1条工作道,工作道一般垂直于机耕道。4.3 田间道路4.3.1田间道路规划要以原有联通村组的机耕道
16、为干道,在规划单元内展布生产机耕道和工作道等支道。4.3.2 生产机耕道平湖河网区每间隔100200m规划一条生产机耕道,最终形成机耕道网格。丘陵冲垅区生产机耕道布设应参考地形条件及冲垅宽度。当冲垅宽在200米以内时,可冲垅一侧山脚与稻田交接处规划一条生产机耕道。冲垅宽在200-400米,在可冲垅两侧山脚与稻田交接处各规划一条生产机耕道。冲垅宽400米以上的可在冲垅中部按间隔100200m增加规划一条生产机耕道。4.3.3 工作道两相邻的生产机耕道之间规划1条工作道,工作道一般垂直于机耕道。4.45 田间排灌沟渠沟渠规划4.45.1田间排灌沟渠要以规划单元内原有主要的排灌沟渠为基础,通过整修、
17、新建完善排灌沟渠,构建新的田间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4.5.2排水沟田间排水沟根据负其担的任务功能分撇洪沟、排涝沟、排浸沟。一般在规划单元外围布设撇洪沟,撇洪沟主要是撇排洪水,防泥砂冲压稻田。规划单元内布设排涝沟,主要负责排除田面涝水。在地下水位过高的潜育性稻田布高设,排浸沟,主要负责排除田间冷浸水,降低地下水位,同时承担排涝任务。4.45.23撇洪沟平湖河网区撇洪沟重点是截断撇开洪水,有时兼具灌溉功能,可排灌两用或与灌溉渠相邻、相间布局,规划设计在靠近洪水主要来源一侧,。平湖河网区撇洪沟布设在规划单元外围或主要洪水来源一侧,且且要与该区主排水沟或的排灌机埠连通。丘陵冲垅区撇洪沟一般布局设在稻田
18、与两侧山体交接的边界线上。根据地形特点,该沟通常有以下几种规划布局。一是当冲田两侧山体汇水面积大,两侧分别修建一1条撇洪沟。当洪水来源于冲田上部,且冲垅宽大于100m时,可在冲田中部从上至下修建一条中心撇洪沟,两侧山体洪水通过横向沟导入该中心沟。冲垅单元外围和中心撇洪沟可二是选择山体汇水面积较大和冷浸水主要来源的一侧修建。三是与灌溉沟结合,两沟可以合为一沟,雨季用于排洪,旱季用于引水灌溉。四是为了排除来自冲田上部的洪水,当冲垅宽大于100m时,可在冲田中部从上至下修建一条中心撇洪沟,两侧山体洪水通过横向沟导入该中心沟。4.45.34 排涝沟平湖河网区规划单元内一般每隔80100m规划修建1条排
19、涝沟,其中粘性土壤间距为80m左右,砂性土壤间距为100m左右。在平湖河网区和宽大的垅田,排水沟呈网格状布局。为了减少占用耕地,可采用主排涝沟与支排涝沟相结合的形式。主排涝沟呈纵向即坡降方向布局,支排涝沟横向布局,主排涝沟与支排涝沟呈正交式联通。根据地形和冲垅大小,排涝沟的布局不同。山丘冲垅区规划单元内,当冲宽小于50m以下时,排涝沟布于汇水面积较大和有冷浸水源的一侧。冲宽5080m,排涝沟布于两侧山田交界线上。冲宽80100m,可采用开中心排涝沟的形式,两侧农田有效排水距离为4050m。冲宽大于100m,通过增加排水沟数量的方法解决。在宽大的垅田和平湖河网区,排水沟呈网格状布局。为了减少占用
20、耕地,可采用主排涝沟与支排涝沟相结合的形式。主排涝沟呈纵向即坡降方向布局,支排涝沟横向布局,主排涝沟与支排涝沟呈正交式联通。4.45.45 排浸沟当稻田淹水季节地下水位50cm以上,干水期80cm以上时要规划建设排浸沟。此排浸沟可同时承担降低地下水位和排涝功能,但不承担灌溉功能。4.45.56灌溉渠每隔160200m建1条田间灌溉渠,分别向两侧农田灌水,灌水距离为80100m。灌溉渠与排水沟有相邻布局和平行相间两种布局。相邻布局时两沟建在一起,中间用埂隔开,其中伴排水沟一侧的农田通过横跨排水沟的过水管灌溉。相间布局时,灌溉渠与排水沟中间有农田隔开,间隔80100m。从节省耕地出发,主要采用相邻
21、布局形式。4.56 防护林平湖河网区可建立田间防护林网,林带间距以5001000m为宜,一个规划单元形成一个防护林网格。林带常与机耕路、大型输排水沟、河岸平行排列,应做到合理布局。林带长度达到适宜植树造林长度的90%以上,平湖区防护林网控制面积占宜建林网农田面积的75%以上。4.67电网稻田电网设施为排灌、植保、收获提供电力保障,电网规划要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要,满足农业生产取电方便和安全使用。电网线路一般沿田间道路和沟渠布设,每条线路相隔80100m。5 施工设计要求5.1 田间道路5.1.1生产机耕道宽度3.0m,路基宽4.0m,采用砂石或混凝土路面均可。砂石路面一般要高出田面50cm,中部
22、稍高,呈龟背形,横向坡度为2%。两侧用块石或混凝土材料护坡,护坡宽2030cm,高50cm。5.1.2工作道宽11.5m,路面高出田面2530cm。5.1.3田埂宽3040cm,以35cm为最宜,高度高于田面25cm左右,不低于20cm,不高于30cm。5.1稻田5.1.1平湖区单丘稻田面积20002667m2之间,以长80100 m,宽2530 m进行控制,可根据地形条件和整体布局要求,选用25100m、3080m或其他规格。5.1.2丘陵冲垅区建立梯式平田,上下平田高差应小于1.5m。每级平田宽度不低于8.5 m,长度依冲垅宽度和路沟渠布局适当适当确定,单丘稻田面积可小于平湖区格田。5.1
23、.3稻田存在耕作层浅薄、过砂、过粘、过酸、重金属含量超标等土壤障碍因素标的稻田,要采取深耕深松、掺粘土、掺沙土、施调酸剂、客土换土等针对性土壤改土良工程措施,并结合农艺培肥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改为不同的类型采取的措施5.21.4耕作层浅薄型稻田改良。,采用措施深耕深松加厚土层。耕作层厚度浅于1615cm的稻田要逐年进行深耕,每次加深耕作层厚度控制在3cm以内,底土为生土时应停止深耕。对已翻上来的生土进行晒垡冻坯和增施有机肥,促使土壤熟化。也可利用其他占用耕地项目剥离下来的表层土壤加深耕作层。免耕栽培的稻田,23年进行一次深耕深松。5.21.5质地粘重型稻田改良。,可用黑砂土、潮砂土、河砂土、紫
24、砂土等砂性或含砂土壤掺入耕层中,每亩掺入砂土1015t,结合深耕,使砂土均匀进入耕作层土壤中。5.21.6沙漏型稻田改良。,可选择塘泥、老菜园土、老墙土、第四纪红土、黄泥土等粘性土壤掺入稻田,每亩1015t,结合深耕混匀,使耕作层土壤物理性粘粒(粒径70 cm指标撇洪沟排浸沟深度排浸沟深度冬季地下水位深度排浸沟宽度排浸沟宽度排水孔排水孔描述值排灌沟渠洪水不进田100 cm100 cm70 cm5060 cm50-60 cm1个/米m1个/米指标防洪设计保证率撇洪沟排涝设计能力排洪沟灌溉保证率沟渠保养完好率描述值20年一遇洪水不进田10年一遇13日暴雨13日排到耐淹深度85%95%指标路林电机耕
25、道通田率林网建设电网建设路林电维护完好率描述值80%适宜适宜8090%8.3农艺措施到位率稻田应用农艺培肥措施要符合表4规定。表4 农艺措施覆盖率指标秸秆还田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有机养分占总养分量比例冬种覆盖率描述值80%90%30%-40%80%9 档案管理 9.1 建档要求稻田建设档案是记载项目区农田各个时期建设与利用的历史记录和资料数据库,是了解建设过程,制订建设措施,分析、监测和评价建设成效的基本依据。高标准稻田建设档案以单个项目为基本单位建档。项目建设中涉及的有利用价值的文件均需要归档,并分别用纸质和磁介质保存,项目实施单位应有专人负责建档,并负责档案管理,施工建设和验收资料永久
26、保存,其它资料保存5年以上。9.2 主要档案材料9.2.1 项目实施前土地利用资料。包括土地利用状况、水源与水利设施及调查了解形成的文字资料与图表。9.2.2 施工建设档案资料。包括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报复文件、施工设计文件、图表,施工建设过程的技术资料和各阶段的检查验收资料等。9.2.3 验收档案资料。包括项目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施工监理、验收报告及建成后的工程移交手续等。9.2.4 财务档案。包括项目投入与支出情况等。9.2.5 项目区后续管理相关制度4 建设目标高标准稻田建设要达到田面平整,土壤肥沃,田间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稳产的
27、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建设,消除制约水稻生产相关的土、肥、水、气、热等障碍因素,水、路、林、电等稻田基础设施达到较高水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5 质量技术要求有保障性灌溉水源,排灌沟渠、机耕道、电力等农田基础设施完善,运行正常。灌溉保证率不低于85%,抗旱能力双季稻区70天以上,一季稻区50天以上。防洪排涝设施防洪标准不低于暴雨重现期10年。排涝历时采用13日暴雨13日排到水稻耐淹深度。地下水位5060cm以下。田面平整,耕作层厚度不低于18cm,土壤质地3沙/粘为3/7(粘或4沙/6)粘,不漏水漏肥。土壤有机质25g/kg以上,ph值在5.58.5范围,稻田土壤环
28、境质量符合gb15618-1995二级标准(参见附录a),土壤肥力等级提高耕地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5.1 稻田稻田集中连片,,平湖区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丘陵区土地整理后形成等高水平梯田。单丘稻田面积20002667m2,田面平整,田面高差不高于田面高差小于3cm。稻田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规定。5.2田间水利设施排灌沟渠完善,排水出路通畅 ,断面及坡度设计合理,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适宜,灌溉水质符合农用水标准。灌溉保证率不低于85%,灌溉沟按以半天之内灌溉两侧农田灌溉沟按以0.5天之内灌溉两侧农田1次水的要求设计。撇洪沟防洪标准
29、按暴雨重现期20年设计。排涝用排水沟设计按暴雨重现期为10年一遇,13天的暴雨在13天排至水稻耐淹水深,排渍用排水沟的深度低于田面1m。5.3机耕道、防护林、电网配套设施机耕道布局合理,顺直通畅,方便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产品运输,机耕道通田率60%以上。桥、涵和农机下田设施配套。机耕道路质量符合db43/t580-2010规定。防护林长度达到适宜植树造林长度的90%以上,平湖区防护林网控制面积占宜建林网农田面积的75%以上。稻田电力网满足项目区排灌用电和农技农机方便安全取电要求。负荷与安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5.4改土培肥技术措施因地制宜应用深耕因地制宜采用深耕、客土客沙、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
30、种植绿肥、测土配方施肥、水旱轮作等科学实用改土培肥技术措施,耕作层厚度18cm以上,秸秆还田率秸秆还田达608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率达890%以上,有机肥、农家肥施用养分量占总施肥养分量的30%40%。6 规划设计6.1规划设计原则6.1.1坚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务求实效的原则。6.1.2要将田地平整、田型调整及排灌沟渠、田间道路、防护林、电网等农田基础设施都要纳入总体规划设计。部分工程即使本次不能建设也要体现在总体规划中,留下次进行建设,使后面建设不至于打烂前面设施,造成投资浪费。6.1.3坚持以改土为中心,把影响水稻生产的干旱、涝渍、潜育和过沙过粘等土、肥、水、气、热土壤障碍因素统一纳
31、入规划改良范围,做到既治理涝渍干旱,又改善土壤质地,优化环境。6.2 规划设计范围高标准稻田建设规划设计包括田间工程建设规划设计与改土培肥措施规划。田间工程规划设计包括平整田地、修建排灌沟渠、机耕道、防护林、电网等田间基础设施。改土培肥措施规划包括深耕、客土掺砂、合理施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水旱轮作等改土培肥措施。6.3 田间工程建设规划设计6.3.1 平整田地6.3.1.1 规划平湖区地势相对平坦,高差不大,只需对局部高地进行平整,对少数形状各异,规格不一的田块采取裁弯取直,小丘变大丘等措施,调整为形状规则、面积较大、便于机械耕作的格田。稻田沿主要灌水渠或机耕道排列,单丘稻田短边与灌水渠、
32、机耕道延伸方向一致。丘陵区只对平均坡度小于10农田进行高标准稻田建设规划。项目区受地形条件影响,采用建立梯式平田的方法进行平整,每级平田宽度不低于8.5 m,上级平田与下级平田的高差应小于1.5m(参见附录b)。稻田按坡降或灌水渠流水方向排列。在平整田地前,必须事先制定好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平整的第一步就要揭搬表土,将厚度020cm的表层土壤搬运到中间部位的某一地段或邻近的非平整区,待田面平整后,将其均匀覆盖到田面。5.3.1.2 设计平湖区单丘稻田面积20002667m2之间,以长80100 m,宽2530 m进行控制,可根据地形条件和整体布局要求,选用25100m、3080m或其他规格。
33、丘陵区单丘稻田面积根据每级平田宽度确定,可小于平湖区格田。稻田田埂高度25cm左右,不低于20cm,不高于30cm;田埂宽度35cm左右,不低于30cm,不宽于40cm。6.3.2田间排灌沟渠6.3.2.1规划田间排灌沟渠包括排水沟和灌溉渠,是高标准稻田必备的基础设施。稻田排灌沟渠布置要协调一致,满足排涝和灌溉要求,有效控制地下水位。在规划设计中,有些排水沟可以与灌溉渠结合,撇洪沟可与引水的灌溉渠合为一沟,雨季用于排洪,旱季用于灌溉。有些排水沟则必须与灌溉渠分开,如承担排渍功能排渍沟与灌溉渠就要分开,防止一沟排、灌两用,确保排渍沟时刻处于排水状态。稻田采用明沟排水,排水沟根据负担的任务分撇洪沟
34、、排涝沟、排渍沟。撇洪沟主要是撇排洪水,同时可兼具切断冷浸水和侧渗水、灌溉等功能。平湖区撇洪沟一般兼具撇洪灌溉功能,可排灌两用或与灌溉沟相邻、相间布局,规划设计要与该区的排灌机埠配套。丘陵区一般布局在稻田与两侧山体交接的边界线上。根据地形特点,该沟通常有以下几种布局。一是冲田两侧山体汇水面积大,两侧分别修建一条撇洪沟。二是选择山体汇水面积较大和冷浸水主要来源的一侧修建。三是与灌溉沟结合,两沟可以合为一沟,雨季用于排洪,旱季用于引水灌溉。四是为了排除来自冲田上部的洪水,当冲垅宽大于100m时,可在冲田中部从上至下修建一条中心撇洪沟,两侧山体洪水通过横向沟导入该中心沟。此沟可同时承担撇洪、排涝、排
35、渍三项功能。排涝沟主要承担排涝功能,可兼具排渍功能。一般每隔80100m规划修建条排涝沟,其中粘性土壤间距为80m左右,砂性土壤间距为100m左右。根据地形和冲垅大小,排涝沟的布局不同。冲宽50m以下,排涝沟布于汇水面积较大和有冷浸水源的一侧。冲宽5080m,排涝沟布于两侧山田交界线上。冲宽80100m,可采用开中心排涝沟的形式,两侧农田有效排水距离为4050m。冲宽大于100m,通过增加排水沟数量的方法解决。在宽大的垅田和平湖区,排水沟呈网格状布局。为了减少占用耕地,可采用主排沟与支排沟相结合的形式。主排沟呈纵向即坡降方向布局,支排沟横向布局,主排沟与支排沟呈正交式联通。排渍沟承担降低地下水
36、位和排涝功能,一般不承担灌溉功能。当稻田淹水季节地下水位50cm以上,干水期80cm以上时要规划建设排渍沟。灌溉渠承担引水灌溉到田功能,一般每隔160200m左右建1条灌溉沟,分别向两侧农田灌水距离为80m-100m。灌溉渠与排水沟有相邻布局和平行相间布局两种形式。相邻布局是指两沟建在一起,中间用埂隔开,其中伴排水沟一侧的农田通过横跨排水沟的过水管灌溉。相间布局是指灌溉渠与排水沟中间有农田隔开,间隔80m100m。从节省耕地出发,主要采用相邻布局形式。6.3.2.2设计撇洪沟设计防洪要按暴雨重现期20年一遇标准,确保平湖区稻田无泥沙覆盖,丘陵区洪水不淹田。其中平湖区排灌站还应达到相应的功率要求
37、。撇洪沟必须硬化,有落差的地段建跌水凼,流砂较多的地段建沉砂池。排涝沟设计按10年一遇3日暴雨3日排至水稻耐淹水深度标准设计。兼有排涝和调控地下水位作用的排水沟,应按调控地下水位要求确定沟深和间距,按排涝设计流量确定断面。排渍沟要按照高产水稻淹水期地下水位在50cm以下,干水期地下水位在80cm以下的要求设计,沟深至少应在田面以下1m,其中潜育型稻田要大于1.2m,其他平田1m1.2m。宽度控制在0.50.7m之间(参见附录c)。间距可按当地经验数据或作排水试验确定。排水沟沟底比降应根据沿线地形条件及上下级沟道水位衔接条件,不冲、不淤要求综合确定。护砌材料可采用块石、混凝土预制件满浆砌筑或水泥
38、现场倒制。沟底铺卵石加混凝土厚10cm。沟墙块石砌厚3540cm,砼现浇厚度不小于10cm。两侧沟墙面层加宽至3540cm作为硬化田埂,混凝土压顶57cm,水泥砂浆抹面厚23cm。排渍沟沟墙自犁底层以下块石干砌或平沟底预留排水孔,孔直径2cm,每米不少于一孔。排水沟与灌溉沟相邻布局而外侧伴灌溉沟时,采用预埋田面排水管排水。田面排水管内空直径8cm,管厚2cm,埋设于田埂之下,一头连田面,一头连排水沟斜向安设,与田面相连一头,管底低于田面2cm(参见附录d)。灌溉渠按半天内灌溉两侧稻田1次水的要求设计。每次灌水量按每次灌水深度和控制面积折算,如每次灌深5cm,每亩灌水量为33m3,每次灌溉300
39、亩20hm2,灌水一次共需水9900m3。为节省耕地,田间灌溉渠有矩形、梯型和u型断面,为节省耕地和方便维修管理,一般采用矩形断面。一般灌溉距离纵向1000m,两侧各100m计(合600亩),有一定坡降的矩形灌溉渠深宽可选择302025cm。纵向距离500m左右(合300亩),选择深宽2520cm。矩形灌溉渠可选用红砖等材料砌建,用混凝土胶结与抹面。灌溉渠的渠底与田面持平或略高于田面,以利灌溉。灌溉渠途经每一丘农田,开设灌水口,宽度2025cm。同时配建抽动式灌水关启闸门,厚度2cm。当灌溉渠与排水沟相邻布局时,采用过水管横跨排水沟以灌溉另一侧稻田。过水管内空直径10cm,管厚3cm,每丘稻田
40、架设一个。排水沟、灌溉渠宽度大于60cm时都应架设过沟桥。每100m距离架设一桥,桥宽不少于60cm,厚10cm,混凝土材料,内置钢筋,能承载400kg压力。在潜育型稻田地段,沟墙易垮塌,沟内应横向设支撑板防护。每10m设一支撑板,板厚3cm,宽56cm。6.3.3 机耕道机耕道分两种,一种为村组机耕道,主要是连通村组居民点,可行使农用车和中型农机。一种是生产机耕道,农机可直接通向稻田,主要为方便农机耕作。6.3.3.1 规划机耕道布设应参考当地居民点、人口数量、地形条件及田块大小,并与排灌沟渠、林带相结合。一般每间隔300500m修建一条村组机耕道,每间隔100200m修建一条生产机耕道为合
41、适。在较大的平湖区,道路呈长方形网格状布局。6.3.3.2 设计村组机耕道一般设计为单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20km/h,路基宽度不低于4.5m,行车道路面宽度不低于3.23.6m,路基宽4.24.6 m,间隔200300m内平坦处设错车道,错车道路面宽不低于5.5m,有效长度不低于10m。采用混凝土路面或砂石路面。村组机耕道可配建林带,单侧林带宽0.8m。生产机耕道宽度2.83.2m,路基宽4.84.2m,路面一般要高出田面3040cm,底土压实,上层砂卵石加粘土压实,中部稍高,略呈龟背形。两侧用块石或混凝土材料护坡,护坡宽2030cm,高4050cm。其他设计要求参照db43/t580-2010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6.3.4 防护林6.3.4.1 规划在洞庭湖及其他较大的平湖区可建立田间防护林网,林带间距为5001000m为宜。林带常与机耕路、大型输排水沟、河岸平行排列,应做到合理布局。防护林网规划还要参考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相关标准。6.3.4.2 设计防护林树种可选用白杨、水杉、柏树等树干较直、树冠较小的当地适宜品种,株距在23m之间。6.3.5 电网设施6.3.5.1规划稻田电网设施为排灌、植保、收获提供电力保障。稻田电网要以方便取电操作规划。6.3.5.2设计电网建设采用地埋电力线路,外置电力接线箱。电力线采用专用地埋线,保证30年以上使用寿命。导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含有商铺租赁合同终止条款的合同:甲方乙方关于终止合同的约定
- 2024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合同
- 2024年企业品牌形象设计合作协议
- 2023年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招聘银龄教师考试真题
- 2023年重庆城口招聘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真题
- 2024年大型设备搬迁工程汽车租赁合同
- 2023年青海省藏医院招聘考试真题
- 2024年回迁居民住房按揭借款书
- 2024年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税费承担规定
- 2024年家庭助理服务合同样本
- 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四册Unit5 Into the unknown- Understanding ideas课件(12张ppt)
- 小学书法社团活动记录
- 船运公司船舶管理部部门职责说明书
- 人教PEP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知识点归纳
- 排球比赛记录表
-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成绩分析(课堂PPT)
- 学校安全检查管理台账
- 中学文化地理兴趣社章程及考评细则(共5页)
-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第6课《小红帽》--人音版(简谱)(15张)ppt课件
- 铁路物资管理模拟考试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