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艺术化之路_第1页
大众文化的艺术化之路_第2页
大众文化的艺术化之路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大众文化的艺术化之路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摘 要 对大众的本质及现象的研究是当今文化界的热点之一,通过对中国当代大众状态及特征的分析,阐述提升大众文化品味的途径,并就其与化的关系,提出了见解。关键词 大众文化消费现代艺术化教育如今,在被热炒的词汇中,“文化”是出现频率极高的名词。什么“”、“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等等,仿佛任何社会事物只要沾上“文化”的光,立刻就身价百倍,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其概念究竟如何,在进入本文大众文化的论述前,想就此追根溯源。在中国古老的学术思想中,最早的“文化”实际上是两个词。说文解字中说:“文,错画

2、也,象交文”。说文解字序中说“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易传系辞下曰:“物相杂,故曰文”。可见,文之本意,是指事物表面上的纹饰等,进一步引申为一种外在的感性的形象。说:“文质彬彬”,即指文的外在形式感与质的内在内容的对立统一。而化在古代其本义为生长,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经中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在说文解字中曰:“化,教行也”。文、化两个字后来逐渐组成一个新词“文化”,其义为:“文治教化”,所以古人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但是现在所用的“文化”一词,与传统的含义有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更多的是受到西方学术观念的影响。对中术发生重大影响的文化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19世纪

3、中期,美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对“文化”的解释:“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来的和所说出来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完美的活动。”另一种解释是20世纪流行的人类学对文化的解释:“一个的生活方式的总和。”无论这几种解释各自的出发点与阐述表达的有何不同,实际上都强调两点:一是文化是以人为基础的活动;二是这种活动终究会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上,是精神的产品。而现下中国社会对“文化”的滥用,导致了对“文化”内在含义的曲解。因为“文化”所表述的并非是一种外在的现象,而是应该上升到精神的高度。大众文化,并非是中国学者、文人的独创。早在上个世纪中期,英国的学者f里维斯就在其1943年发表的大众文明与精英文化中提出

4、了大众文化的概念。里维斯认为,在机器大生产的时代,大众化生产造就了大众文化,、大众广告是其中的代表,虽然其威力巨大,但是却不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并且直接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摧毁。里维斯还认为:在资产阶级大工业生产时代,被大众传媒所控制的大众社会根本就没有文化。所以说,里维斯的大众文化观实际上是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强有力的批判。而在上个世纪中期,另一位批评家,美国的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理论中,承认大众文化,却将大众文化放在与精英文化对立的层面上进行批判。他认为,大工业化生产一手造成了前卫艺术和后卫艺术,而后卫艺术就是大众文化,学院派艺术的衰落就是其庸俗化、通俗化的特点。虽然资产阶级取而代之了世袭贵族阶层,

5、但其文化层次并不高。现代工业一手制造的上层社会和草根社会,在现代的产业工人即识字农民的要求下,诞生了大众文化这种新的文化消费方式,庸俗文化取代了民间的通俗文化,有着工业化时代的特征。而前卫艺术即精英艺术,是传统的反叛者,是古典艺术的合法继承人。在托马斯克劳对格林伯格的批判与分析中指出:大众文化的基础,是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即消费社会的主要人群中产阶级,而大众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消费文化,是现代艺术所依赖的作为社会底层的力量资源。中国进入大众文化的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某些现代社会的特点,随着工业大生产时代的到来和传统农耕文化的逐步消解,学术界开始关注作为大多数老

6、百姓文化消费方式的大众文化,也即是关注普通大众的文化生存状态。但是中国的大众文化产生的基础毕竟与西方有较大的区别,首先是大众的社会构成不一样。中国社会的人群构成在近20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财富占有的不一致,现代中国已不能简单的用传统的士、农、工、商来划分,各种职业、层次构成了城市和乡村两个大的模块。而在这两个模块间又有无数的边缘化小模块在游离,不同的人群在满足了各自的基本生存和生产问题之后,开始有了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的需求。可以说,大众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也是社会繁荣、安定的一种表现。由于大众文化社会基础的复杂性,使其涵盖了大量的不同的人群

7、的文化信息和特征,因此,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但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西方的大众文化的人群基础是中产阶级和大量能识字的产业工人,而在现阶段中国并未完成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全面转型,所以最能反映此特点的是“民工”一词。因此,中国的大众文化的人群基础应是包含了中产阶级、产业工人、民工、农民这样一个庞大的主体受众。在这里,单纯的对偶性的文化判断并不能涵盖其所有的特点。大众文化包含了俗文化、流行文化、民间文化,某些雅文化的特征。但相对于上个世纪西方的大众文化来说,中国现阶段的大众文化的受众有一个最典型的特征:即对文化信息的被动性接受。由于信息社会传媒的高度发展,每时每刻都有着大量的信息以各种方式图像的、文

8、本的、声音的,高强度、高密度的向大众进行着强行灌输,无论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无时无刻不被这些东西所影响、所包围。对这些东西的判断都会因各自的所处阶层不同和所受教育的高低而有所差异。比如说,同样一则广告,在不同人群中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同样一部电影,在不同的受众中会有不一样的评价。总的说来,在大众文化中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大量的复制;二是信息的图像化;三是大众文化的娱乐化。可以说大众文化的娱乐化与高雅艺术的严肃性是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普通大众对文化消费的功能性需求,不需要严肃,而需要其能产生精神愉悦,不需要其哲理化,而需要其能通俗易懂。而后者则不一样,它不必要考虑受众的多寡,而是对社会进行艺术化的批

9、判,并整合社会的力量,让政府从社会批判中吸取能量提高执政能力,所以其更多的反映出深层次的哲理性的反思。当然二者之间并非阶级上的对立,只是不同层次对不同文化的需求。但是娱乐化极易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其快速、多变的流行性,它使大众极不稳定、沉淀薄弱,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浮躁不安和肤浅当中,大量感官化、平庸化、简单化的产品被快速生产出来,而又迅速的被淘汰,使整个社会文化形成了快餐式的消费。综合上面所谈到的问题,可以发现,各种纷繁复杂的表象都能追溯到一个最本质的因素。现代社会大工业生产这种社会模式使人作为人的本质性开始丧失,使人成为非人,即人的异化这种现象成为一种普遍。那么如何才能扭转呢,这就要谈到前文中

10、已提及的一个话题教育。能拯救大众文化庸俗化的最重要的力量不是艺术本身,而是以审美为核心开展的艺术化教育活动。对于世间的芸芸众生来说,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都只是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文化需求上的反映,这个层次并不单纯因社会阶级所决定,而是由其教育所决定。这个教育环境则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三方面构成。特别是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家庭教育曾是作为幼童教育的主体而存在,虽然在现代社会里,教育也成为批量生产的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但其所提供的良好的硬件、软件设施是单纯的家庭教育所不能比的,二者的综合构成了现代教育环境的主体,但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家庭教育中重视的是言传身教,父母、长辈以自身的言行

11、举止潜移默化着幼童的心灵,由于环境的限制,这种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其观念和行为准则,在一些家庭中还包括传授劳动、生存的技能,这种教育是一种实际的、缺乏理想主义色彩的教育。在幼童入学后,学校教育则展示了教育的强大的功利性原则,由于现代中国教育的应试性特点越来越突出,一个孩子在其读书、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历无数次的考试,中国学校教育的应试性教育模式是不可争的事实。无论是现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还是花样百出的各种竞赛、培训班,其目的都是希望在应试中加大获胜的筹码。这就是现在中国教育的现状,而艺术教育的状况只有比这更糟。因此,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的所谓的艺术家就可想而知了。这也是笔者不提艺术教育,而只谈

12、艺术化教育的原因之一。在人类上,艺术做为精神领域的贵族承载着培养人类心灵的重任,没有艺术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但是现阶段的中国艺术教育却无法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大师,也就无法产生出真正的高品质的艺术作品。提倡艺术化教育则是对现行教育观念的改革和冲击。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在教育界也和科学界一样,越来越将科技的进步做为人类幸福生活的基石。然而,事实是科学越进步,人类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越多,因而精神问题也愈多,社会财富的增加,并不能让人类的幸福相应地增加,科学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而重塑现代人心灵的艺术化教育并不需要培养多高超的技巧,而是培养一颗能感受艺术的心灵,一双能发现艺术之美的眼睛。真正的教育

13、必须符合文化的内涵,必须采用艺术的方式,培养受教育者勇于创造,勇于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思维模式。艺术化的教育实质上是将艺术创造的诸多因素揉合进各种学科的教育当中,使之产生出单纯的艺术课所不能产生的效果。当然,笔者并不是排斥艺术课本身,而是艺术课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教育理念都不可能脱离现行教育体制而独立出来,在学校教育中,一方面是强调纪律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希望一周一次的艺术课程能释放出孩子的创造力,无疑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艺术化教育是对大众在真正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人之前的积极的文化准备,有了这种文化准备,普通大众对大众文化就有了批判鉴赏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大众文化的整体水平。由于大众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很难对其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或者对其做一个准确的价值判断,应该看到的是大众文化已是数以亿计的老百姓的文化消费模式,它既有商业化操作的因素,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文化要求的自发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