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农村合作银行开业揭牌之际_第1页
写在农村合作银行开业揭牌之际_第2页
写在农村合作银行开业揭牌之际_第3页
写在农村合作银行开业揭牌之际_第4页
写在农村合作银行开业揭牌之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鹏扶摇起 展翅正高飞写在农村合作银行开业揭牌之际引言五十八年,在波涛汹涌的历史洪流中,这是一段饱含沧桑的成长历程;五十八年,在大浪淘沙的精神疆域中,这是对农信人意志的敲打和锤炼;五十八年,在风雨无阻的征程上,到处都铭刻着奋发向上、铭刻着坚持不懈、铭刻着破旧立新、铭刻着锐意进取。这,就是市农村信用社的历史缩影。但这,却并不是市农信人精神的全部。站在历史的石阶上回望,在市农信人成功光环的背后,他们更为注重的,是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使命、是义无反顾的承受与担当、是一个“农金”脊梁的挺拔与刚强!正是如此,他们才能让承诺了50余载的支农誓言,依旧掷地有声;才能让绵延了50余载的脚步,依旧铿锵有力;正是如此

2、,在市农信社的历史篇章中,才会充斥着喷薄欲出的生命力!也正因如此,他们才会淡却荣耀,才会选择再度扬帆启航!2010年12月16日,农村合作银行隆重举行了开业揭牌仪式,新体制框架下一家在农村信用社基础上组建的股份合作制银行在中国水都雄起,成为十堰市首家向“银行”机构华丽转型的县级联社。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它会以浓墨重彩的一笔永远载入十堰金融业发展的光辉史册!这一刻,我们将铺开历史的卷轴,去追寻成功者的足迹!这一刻,就让我们一同欢呼,为农村合作银行的美好前程喝彩!这一刻,就让我们来一同感悟成长、一同品读成功、一同分享喜悦【沿革篇】经风雨数十载后终见彩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党和

3、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和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下,农村信用社虽然一路风雨坎坷,一路悲欢离合,但仍然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1952年9月,根据人总行提出的“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发展生产”的农村金融指导思想,均县(现市)县委首先在均县程家营乡(现丁家营)试办农村信用合作社,正式成立了均县第一家信用社程家营乡信用社。伴随着全国农村“三大合作”运动的兴起,到1955年底,均县已发展信用社119个,信用站9个,人数达到174人。当时的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和农村的其他个人出资的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由社员指定人员管理经营,并对社员负责,致力于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1966年

4、,根据省委的要求,信用社由以公社为单位设立改为以区为单位设立,与银行营业所合并办公,均县全县信用社减少到75个,职工94人,股金23.6万元,公积金32.8万元,组织存款413.4万元,贷款161.7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该市农村信用社进入了深化改革、曲折发展的历史新时期。1985年3月10日,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正式成立,隶属于市农业银行。1986年,该社围绕恢复和加强“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搞活信用社业务,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对拓展信用社业务、改善经营环境起到了推动作用。1987年,农村信用社管理有了新的突破,乡镇所、

5、社实行分设,改变了过去农行营业所领导信用社的管理模式,主要通过市联社实施对乡镇信用社的领导。至此,该市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明显改善,经营活力不断增强,各项业务活动逐渐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到1995年底,该市共有独立核算信用社10个,非独立核算信用分社25个,信用站64个,各项存款余额达728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248万元。1996年11月,该社与市农业银行正式脱离隶属关系,统一接受市人民银行和十堰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办公室双重管理,这标志着该市信合事业走上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该市农村信用社由此迈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轨道。为解决管理体制上存在的弊端,从19

6、97年11月起,该社根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精神,按合作制原则进行规范改造,把信用社办成社员入股、社员民主管理的合作金融机构。通过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以陈昌学为理事长兼主任的领导集体,坚持按合作制规范商业化经营,闯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到1999年底,该社各项存款余额9858万元,贷款余额4356万元。自2000年以来,该社在以张功林、姜涛、胡古进为首的三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奋力拼搏,克服了种种困难,推动各项工作步入发展快车道,不仅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而且在管理体制上由合作制过渡到了股份合作制。【发展篇】谋发展攻坚克难毅然前行经过多年的发展,该社已深深

7、植根于市这片经济热土。到2000年,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竞争日趋激烈,该社由于多年的粗放经营管理,该社资产质量低下、历史包袱沉重、网点装修陈旧、技术手段落后、发展能力不足,下一步发展面临极大困难。如何能把这个“底子薄、基础差、规模小”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发展,最终屹立于强者之林?该社领导常常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2000年11月,以张功林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在内部管理上,大力整顿工作作风,从严治社,查出各类违规违纪20余人,端正了社风,树立了形象。在内部改革上,率先在十堰农信社系统开展 “四项改革”试点,一次性撤、并、降、迁网点30个,分流富余人员65人,改革力度

8、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在经营管理上,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广揽人才,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加大重点客户营销力度,实现了良好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该社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2001年、2002年全省86个县级联社经营业绩考核中,该社分别跃居全省第三、第十三名,创造了行社“脱钩”以来的最好经营业绩。为打好效益翻身仗,自2003年以来,以姜涛为主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率领该社干部员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确定利用地域、人脉优势和该市的实际情况,走个性化服务和差异化发展道路。他们通过加大系统营销、强化经营管理、突出业务创新、大力实施“123”、“114”、“236”等战略,使该社资金

9、实力迅速由弱到强,业务规模逐渐由小到大,经营项目不断由少到多,服务手段由手工操作全面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到2005年底,该社各项存款余额4918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7725万元,继2003年实现盈余13万元、摘掉了亏损帽子后,2004年盈余112万元,2005年盈余226万元,经营效益创历史新高。2005年统一法人后,该社没有放松业务发展,特别是2008年以胡古进为主的领导班子提出加快业务发展的口号后,着力从理念、方式、机制、创新、服务上寻求突破,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他们统筹城乡市场,实施经营战略转型,在农村通过创新农贷产品、落实贷款尽职免责条款和 “四包一挂”

10、制度,加大了支农贷款投放力度,进一步巩固了农村金融阵地。在市城区大力实施 “大项目、大市场、大企业”战略,全面提高商业化发展水平,支持对象覆盖了汽车零部件加工和经销、电化工、水产品加工、房地产、医药化工和商贸流通等行业,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营格局。经历了岁月的洗涤,该社已逐步发展成为该市金融机构中网点最多、规模最大、业务辐射最广、为“三农”及民营经济服务最直接有效的一家金融机构,像金融园地中的一朵奇葩绽放于中国水都。【管理篇】求创新竞争实力日渐雄厚创新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该社全体员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借鉴其它商业银行的有益经验,加大创新力度,应对

11、市场发展变化。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该社已彻底改变落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管人用人方面,该社按照“事业选拔人、制度规范人、情感凝聚人、待遇吸引人”的方针,推行干部人事、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搬掉“铁交椅”,废除“铁工资”,营造了用制度管人的良好氛围,建立完善了以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为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把提高干部员工队伍素质作为促进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通过强化培训,向社会公开招录员工,补充新鲜血液,实现了全社员工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为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在全行193名在职员工中,大专以上学历达到75,比2005年末增加47人

12、。在科技支撑方面,该社全面推广省联社开发出的全国联网综合业务系统,解决了多年来制约业务发展的结算瓶颈;运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全面推行系统管贷、系统审批,规范业务操作,提高了贷款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发行了具有信合品牌特色的福卡,结束了“信合无卡”的历史;在开通电子门柜业务、全国特约电子汇兑业务和大小额支付结算系统等业务的基础上,又相继开通自助银行、短信服务、校园福卡、农民工银行卡、个人存款全国跨行通存通兑、转账电话等业务,全面畅通了结算渠道,实现了网络化经营。截至今年11月底,该市联社已累计发行福卡9.8万张,发展pos特约和特惠商户99家,进一步增强了辐射城乡的服务功能。在金融产品方面,2000

13、年该社几乎只有存贷款业务。在支持城乡经济快速发展中,该社不断完善传统的存、贷、汇银行业务,积极开办各类代理业务,不断增加和完善金融产品种类,形成了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相互配合,公司业务、个人业务、银行卡业务齐头并进的多元化金融产品体系,大大丰富了金融产品,满足了不同层次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更好地为市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尤其是推出的渔业养殖联保贷款、林权质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等区域特色金融产品,成为新形势下农信社网络和服务重点客户的有力武器。在风险管控方面,该社制定了一系列业务规章制度,内容涉及存款、贷款、中间业务、不良资产经营管理等所有业务的各个操作环节,折射出“制度管人、从严

14、治社”的科学理念。加大案件防范工作力度,从“抓教育、强执行、勤检查、严问责、促整改、建机制”等方面着手,促使陈案得到充分暴露、新案得到有效遏制,内控管理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把清收不良贷款作为求生存谋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进一步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贷款到期收回率从2005年的96%逐年提高到2010年11月末的99%,不良率仅为2.59,占比较2005年末下降3.6%。【改革篇】推改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2000年以前,虽然管理体制几经更迭,但该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产权不明晰带来的管理体制不畅、运作机制不顺的问题。面对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差、业务总量小、市场份额少、经营效益低、硬件设施弱、社会知

15、名度不高、各项工作徘徊不前的现实,如何摆脱困境?深化改革,尽快解决长期存在的各类体制、机制性矛盾和问题,加快发展、自我超越成为惟一选择。进入新世纪以来,按照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相关精神,在上级联社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指导下,该社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2005年11月25日,银监局批准筹建“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该社优化股权结构,积极引导法人、自然人投资入股,提高投资股、法人股占比,使信用社资本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12月26日,统一法人后的市农信联社正式挂牌开业,改变了县级联社和乡镇农信社都是独立法人的状况。与此同时,该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 “

16、三会一层”,实行理事长、主任分设,健全了内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监督程序,逐步形成了理事会决策、经营班子执行、监事会监督的制衡机制。改革为该社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依托地方经济的蓬勃向上,该社有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并得以在新的高度上起飞。在2007年顺利实现央行票据兑付之后,按照银监会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该社又开始了新一轮以明晰产权关系为核心、以股份制改造为方向、以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为目标的产权制度改革。这次改革不仅有利于该社扩充资本实力、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而且有利于该社化解历史包袱、实现轻装上阵,利于提高单户贷款限额、增加信贷投放,增强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的实力,直接增加地方政府的税收和可支配财力,

17、同时对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业务发展、增强服务功能、改善本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具有积极作用。在2009年3月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之初,该社主要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弥补资金缺口难度较大,以2008年12月末数据测算,资金缺口达1755万元。二是历年亏损包袱较大,历年亏损挂账尚有1555万元。三是资本充足率偏低,离规定比例8以上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该社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市政府成立了支持农信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组建农村银行的方案和措施,并通过改制企业优质资产置换和即征即返土地出让金的方式弥补资金缺口1755万元,消化了历史包袱,解决了困扰组建农合行的

18、重点和难点问题。筹建工作小组面向社会公开征集1200名发起人,募集股金8600万元,保证了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达标。该社于2009年10月和11月分别向银监局和银监会逐级上报了筹建请示,银监会于2010年5月27日正式批复筹建 “农村合作银行”,银监局于11月15日下发了开业批复。 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该社大力推进县级联社转型,着力加大直接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经营的力度,通过增设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和不良资产经营部,进一步强化县级联社经营职能。此外,该社本着 “精简、效能”经营管理原则,优化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将经营分为 “前台”营销体系、 “中台”风险控制体系和 “后台”监督

19、服务支撑体系,实行前后台分离,建立起了立体营销维护网络体系,对业务发展起着强大的驱动作用。目前,该社营业网点总计15个,比2005年末减少3个,其中,1个营业部、6个支行、8个分理处,机关下设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会统计部等11个职能部门,逐步实现了县级联社由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董事长胡古进提出: “要本着对合行科学发展、对股东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按照 新体制、新机制、新观念、新举措的要求,真正实现从合作制到股份制 脱胎换骨的转变。”【责任篇】担重责牢记宗旨不辱使命饮水思源。快速发展起来的市农村信用社,始终追求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农

20、信社被广大农民亲切地称为“身边的银行”、“自己的银行”。该社把解决好广大农民资金需求作为首要责任,广泛开展了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调查评级,做实小额农贷,建立了包村信贷员制度和“四个一”信贷服务制度,一村一张公示牌,一户一张联系卡,一人一本工作日志,一月一张监测表,实现了信贷服务全覆盖。到2010年11月底,该市农信社已评定 “信用户”1.6万户,占比达60%,“信用村”41个,占比达74%,“信用乡(镇)”4个,占比达100%,累计投放支农贷款14.6亿元,其中农户贷款4.16亿元,农户贷款余额一直占该市金融机构的90以上。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该社根据市域经济发展较快、

21、中小企业比较集中、产业链条连接紧密的优势和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周期短、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在服务上求新求细,以先人一步、快人一招的胆识,改进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方便中小企业。面对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该社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企业共克时艰,支持“扩内需、保增长、保稳定”。该市农信社调增信贷计划,主动与地方政府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5.45亿元,与企业共度经济“寒冬”。5年来,累计向博澳水产、宏茂冶金、生亿磷化等中小企业贷款10.05亿元,支持中小企业400多户,吸纳就业人员1万余人。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该市农信社始终高度关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问题,将“低碳”理念融入信贷营销战

22、略,支持低碳经济,致力保护环境。该社支持“低碳”产业调整升级,对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三低”企业推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绿色能源产业、低碳循环农业和污水处理工程。5年来放贷1.5亿元,支持20多个环保项目和企业,否决16个“两高一剩”贷款项目,退出1亿多元“两高一剩”项目贷款。同时,为保证国家和地方政府惠农政策及时落实到位,该社以强烈的责任感做好惠农资金代发工作。近年来,他们向近3万农户及时准确地代理发放了涵盖农业、林业、商业、民政、计生、教育、社会保障和服务等领域的补贴资金。多年来,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该社开发出适宜的贷款品种,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5年来,累计发放下岗

23、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5600万元,支持1250名下岗失业工人再就业,为政府分忧。2003年从安泰激素公司的下岗职工陈教娥,贷到了5万元下岗失业小额贷款,作为下岗后第一笔创业资金。如今陈教娥的华农工贸机械加工厂办得有声有色,并带动近30名下岗失业的兄弟姐妹再就业。同时,广泛开展了以“贷款助学,信用树人”为主题的“圆梦工程”,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2422万元,资助1500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目前就读华中科技大学的习家店镇杏花村的王强同学说:“无论我将来到了哪里,从事什么工作,我都会记得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信用社帮助我圆了大学梦。”面对各种困难和自然灾害,该市信合员工情系灾区,心系灾民,迅速行动,纷

24、纷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四川汶川和甘肃玉树地震后,该市农村信用社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累计向灾区捐款12万余元。2010年,面对特大洪涝灾害,该社全面开展灾情调查,统计灾区资金需求状况,开辟“专人调查、专窗投放、专款专用”的救灾通道,帮助受灾农户恢复生产,共发放救灾贴息贷款5529万元。【业绩篇】结硕果辛勤耕耘铸就品牌十年磨一剑。市农村信用社数十年如一日地承担着支持“三农”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不仅自身改革发展成效显著,而且获得了来自各方的肯定、帮助和支持。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市农信社经过艰辛努力,获得了人民银行3431万元央行票据兑付资金扶持、省联社 “发展和处置风险资金”569

25、万元、市政府扶持资金1755万元、税收减免1307万元和保值贴息13万元。这些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对推进该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该社累计按照省、十堰联社要求提取坏账准备等各项拨备3700万元,其中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从2005年22.47%提高到2010年11月末的160%。足额的拨备提取,增添了该社的发展后劲。改革激发活力,创新引领发展。5年来,该社围绕“一级法人、统一核算、分级管理、授权经营”管理体制的要求,加快经营机制转换,深化授权管理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整合了业务流程,完善了竞争机制,企业活力日益凸现。通过5年改革,该社实现了“深化改革稳步推进、各项业务实现跨越式

26、发展、经营效益持续向好、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支农服务力度加大、职工福利待遇明显改善、内控体系逐步加强、社会知名度明显提升,严防了各类经济案件发生”的良好局面。该社的快速崛起受到了业界的普遍关注,随州、汉川、保康、广水、老河口等地的农村信用社专程派人考察其改革发展经验。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进程,该社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当初不起眼的“小字辈”,逐渐成长为市金融行业中的佼佼者。统计数据表明,改革在该社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5年来,该社各项存款以年均1.8亿元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11月末存款余额达到18.64亿元,是2005年11月末的3.7倍;各项贷款年均净投放9100万元

27、,到2010年11月末贷款余额达到8.52亿元,是2005年11月末的2.77倍;中间业务从零起步,5年来累计实现中间业务收入310万元,今年元至11月又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53万元;盈利能力持续向好,2005年至2009年分别盈利226万元、390万元、600万元、1100万元、1298万元,今年元至11月又实现综合效益2447万元;注册资本由2005年的469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8600万元。该社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和自身发展实际,确立了“立足社区、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敏锐地把握市场的脉搏,坚持服务地方政府“生态立市、旅游活市、工业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打造

28、“民营企业的银行”、“社区市民的银行”、“农民自己的银行”,实现了各项业务全面发展、各项管理紧步跟进、各项改革深入展开,走出了一条既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又实现自身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历经改革攻坚,市农信社已成为市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先后获得“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先进单位”、“最佳管理县级联社”、“全省消费者满意单位”等多项荣誉。市农信社作为该市金融系统的佼佼者,他们曾用宽厚的胸膛不遗余力支撑市地方经济发展,在他们全力呵护下,一家家企业拔地而起,由小到大;一户户农民喜奔小康,由穷变富。正如市委常委、副市长陆鹏所言:“这些年,信用联社对市经济发展功不

29、可没,信用社是地方政府的贴身小棉袄,是中小企业的坚强后盾,是农民致富的靠山。”【展望篇】从头越蓝图绘就前景可期如今,在开业的爆竹声中,市农村信用社辉煌谢幕,新的农村合作银行又扬帆起航,开始书写新的篇章。“农村信用社更名背后反映的是综合实力的提升。”陆鹏指出,更名为合作银行,标志着农信社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走上了向现代化商业银行发展的快车道。作为今年全省第六家、十堰市首家成立的股份合作制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无疑肩负着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该市领导希望,农村合作银行以更名为契机,励精图治,勇立潮头,进一步构建先进的治理结构和打造优秀的管理团队、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进一步致力于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深化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着力提升市场拓展能力和持续赢利能力;进一步加快战略布局,为市的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贡献力量,在服务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努力打造一个“资本充足、内控严密、经营合规、特色突出、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化精品银行。该行董事长胡古进明确表示,农信社无论怎样改,支农方向不会改,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不会改。农合行将秉承农信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