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面临五大软肋.doc_第1页
“中国制造”面临五大软肋.doc_第2页
“中国制造”面临五大软肋.doc_第3页
“中国制造”面临五大软肋.doc_第4页
“中国制造”面临五大软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制造”面临五大软肋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随着工业基础建设的加强,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我国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在 22 个工业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 7 个大类中名列第一,有 15 个大类名列前三。而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总量中, 高科技产品已超过 40,这一比例表明中国已经在向“全球配置型”制造业中心迈进。尽管中国制造业前进步伐举世瞩目,但由中国企业联合会最新公布的 2010 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 强分析报告仍显示,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制造业在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耗能、工资成本及管理方面面临五大“软肋” ,制约了

2、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劳动生产率偏低数据显示,在高速成长下的中国制造业无法掩饰的核心问题就是劳动生产率及附加值偏低。中国目前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的 4.38、日本的 4.37和德国的 5.56b 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从中间投入贡献系数看,发达国家1 个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 个单位或更多的新创造价值,而中国只能得到 0.56 个单位的新创造价值。增加值率是度量一个经济体投入产出效益的另一个综合指标。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仅为26,与美国、 日本及德国相比,分别低23、22、11 个百分点。 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水平也还低于

3、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及西亚和欧洲的发展中地区。从行业整体利润回报率看,美日德的制造业都是利润率较高的行业。近几年尽管美国制造业比重有所降低,但美国制造业产值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在美国对外出口的全部产品中,制造业产品占到72。而相比之下,近年我国制造业行业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呈逐年降低态势。2008 年 10月以来国内制造业实现利润增幅与2007 年同期相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企业利润下滑表明企业盈利能力减弱,生产经营形势趋于严峻。中国企业联合会认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的特点被概括为“两高一低”即制造业增长速度高,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低。这种“两高一低”的现状,一方面

4、说明我国制造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制造业下一步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将是一个突出的制约因素。研发投入一直不足国际上大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比重在5左右,甚至达到 10 15,而我国企业中除了华为等“凤毛麟角”的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都达不到5的水准。我国制造业之所以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专利较少。以信息产业领域的核心部件集成电路为例,我国申请的专利数仅占世界1.74。而我国申请集成电路专利最多的是日本企业,占43.5,其次是美国,占 15.8,居第三位的韩国占 139,而国内本土企业申请的仅为

5、8。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制造业企业迅速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在研发经费的投入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距甚远。国际上大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比重在 5左右,甚至达到 10 15,而我国企业中除了华为等“凤毛麟角”的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都达不到5的水准,即使以我国制造业企业精华的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 强看,2005-2010 年间,中国制造企业 500 强的研,发投入比重分别为 1.88、2.29、2.41、 2.13、 1.95、 2.03。特别是近年来,研发投入在达到 2.41峰值,后,就掉头向下,一直徘徊在 2左右,离国际上大公司 5

6、研发水平的一半都不到。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大幅度降低了技术引进的成效,因此,我国产业技术不仅不能有力辅助企业加工能力的改善和提高,而且也难以紧随外企先进技术的转移进行追赶式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大企业病”的困扰所谓“大企业病”是指机构臃肿、多重领导、人才流失的特点,而机构臃肿是“大企业病”的基本特征。中国企业联合会在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多年跟踪调查发现,不少进入中国制造业 500 强的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 “大企业病”。表现为:一是“高烧” ,企业的高速增长让管理者头脑发热,缺乏冷静;二是“肥胖” ,企业组织结构膨胀,管理层次增多,决策执行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曾是中国乡镇企业一面旗帜的科龙集团,近年

7、来在经营中也出现亏损。科龙总裁徐铁峰曾毫不避讳地表示, “科龙近年来虽然产销量还在持续增长,但已出现危机征兆:增长速度放缓,赢利能力下降。企业规模大了以后,都会碰到一个大企业病的问题,即所谓内耗太多等。 ”高耗能项目反弹根据工信部的数字,2009 年以来,各地违规建设、盲目扩产加剧产能过剩矛盾。全国水泥投资同比增长78以上,目前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 条,新增产能超过2 亿吨。我国造船 TA能力过剩约1600 万载重吨左右, 约占总能力的1/4我国制造业高速发展的背后,绝大多数企业 “大而不强” ,对能源的消耗浪费、超量污染排放已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国企业联合会的分析指出,2008

8、年秋季以来,由于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增长率的客观现实,各地高耗能项目又有所反弹。高耗能项目的反弹造成2009 年节能减排指标只完成3.61,未能达到 2007 年、2008 年 5的水平, 甚至连五年的平均水平 4也没达到。更有甚者, 2010 年一季度,由于高耗能行业快速增长, 一些落后产能死灰复燃, 全国单位 GDP 能耗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这给完成五年降耗目标增添了新的难度。工资推动成本上升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近期的调查表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按照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对制造业成本有重要影响的三大

9、因素之首就是劳动力工资。特别是在 2008 年劳动合同法颁布以及实行严厉的最低工资标准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更无可避免。一项美国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亚洲其它七个国家。中国沿海地区的平均劳动力成本是每小时 1.08 美元,内陆省份则为 0.55 0.8 美元。排名第七的印度是每小时 0.51 美元,劳动力成本最低的是孟加拉国,价格仅为上海和苏州的五分之一。进入 2010 年以来,工资水平上升对成本的推动作用更明显。全国已经有十多个省份相继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 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 20。一些如宫士康、本田等海外企业也纷纷采取加薪行动, 平均涨幅都在 102

10、0之间。据预测,由于国内劳动力的短缺及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今年国内工资将以两位数增长。相关分析认为,工资的增加对劳动者而言,是对这些劳动者收入偏低的一种“还账”,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同时必须看到,在我国产业升级比较缓慢、制造业附加值不高的情况下,提高工资又实实在在地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一定程度上侵蚀了企业的利润。因此,工资水平的上升客观上要求企业“告别”过去发展所依赖的劳动力低成本因素,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转换发展模式,才能够化压力为动力,变坏事为好事。观点专家:制造企业服务化是重要发展方向当前,伴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与升级,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日益深入

11、。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专家认为,制造企业服务化是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实力的制造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主要发展路径和典型模式主要有三种:依托制造业发展服务业。许多传统的制造业企业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整合原有的业务,形成了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美国许多著名的制造业企业中,服务业在企业收入和利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已经很难判断它是制造业企业还是服务业企业。典型代表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惠普公司、思科等企业。因此,制造业企业可以依托制造业积极发展诸如商务金融、消费者金融、信息技术等利润丰厚、发展前景广阔的生产性服务业,使企业的制造功能

12、和服务功能融合为一体,极大地增强市场竞争力。另外,国际上一些大型的传统制造企业正从销售产品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作业管理从制造领域延伸到服务领域,服务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和利润来源。如JBM作为一家信息工业跨国公司,于上世纪90 年代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业进行战略转型,事实证明,取得很大成功。伴随着人力成本的逐步上升和竞争环境的发展变化,加工制造环节的利润空间已经很小,在此背景下,许多国际知名的大型制造业企业积极进行产业链重组,逐渐将企业的经营重心从加工制造转向诸如提供流程控制、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客户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从制造企业转型为服务提供商。此方面典型的代表是美国耐克公司,耐克公司

13、虽然是鞋业公司,但并没有采取自己建厂生产的传统方式,利用制造业务外包的生产组织方式,耐克公司实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获得了超额的利润。中国制造业500 强:发展速度放缓行业差距拉大中国企业联合会日前公布 2010 中国制造企业 500 强分析报告,结果显示,在经历金融危机冲击之后,中国制造企业成长受到一定阻力,尽管规模效益逆势上扬,但成长性却变差,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利润仍然主要来自少数超大型企业分析报告显示, 2010 中国制造企业500 强总体规模和平均规模逆势上涨,但增长幅度却有大幅度下降。500 强企业总营业收入达到132239 亿元人民币,平均营业收入为264亿元,比 2009 中国制造

14、企业500 强的总营业收入和平均营业收入提高 2以上, 但增幅比上一年减少 25 个百分点。 总资产达到 136831 亿元,平均资产为 273 亿元,比上年提高16以上,增幅比上年减少14 个百分点。2010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 强总体经济效益有所提高。500强共实现利润5244亿元,比上年的4147亿元提高了26.46,盈利水平比预想的要好一些。不过分析也显示,尽管经济效益转好,但企业之间效益差距仍然悬殊。2010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 强实现利润超过10 亿元的企业有123 家,比上年多 16 家,其利润总额为4072亿元,占制造业 500 强利润总额的77。这个比例比上年提高了 2.

15、64 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利润仍然主要来自少数超大型企业,而且这种现象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其中,2010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 强利润排在前3 位的企业依次是中国石油 (601857 ,股吧 )化工集团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3 家实现利润共计734 亿元,占 2010 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 强利润总额的 14,比上年提高了 3.45 个百分点。这说明制造业企业利润集中的趋势又有所回升。大多企业增长率集中在50以下500 强排名第一位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拥有资产总计达 12888 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3919 亿元,而排名第500位的山东金正大(002470

16、,股吧 )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和营业收入分别为30 亿元、 41 亿元,分别只占中石化(600028,股吧 )的 0.26和 0.30,这两个比例比上年的数值 0.78和 0.33有所降低。说明制造企业的规模差距仍然在加大,“贫富差距”的趋势仍未改变。再从入围 2010 中国制造企业500 强前 10 名企业与后10名企业的情况相比来看,前10 名企业营业收入总和与资产总额分别为31737 亿元和 33568 亿元,后 10 名企业营业收入总和与资产总额则分别为421 亿元和 239 亿元,后10 名营业收入总和与资产总额仅为前10 名企业数据的1.33和0.71,而上年这两个比值分别为

17、1.64与 2.24。这再一次说明,2010 中国制造业企业E500 强在规模上的差距仍然很大,而且这种差距在逐年加大。不仅如此, 2010 中国制造企A500 强的规模两极分化仍然很严重, 分布仍同以往一样存在较大差异。 从营业收入看, 2010 中国制造企业 500 强中有 22 家企业的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与上年相同;500 1000亿元的有34 家,比去年多9 家; 100500亿元的有251 家,比上年少14 家:50100 亿元的有145 家,比上年少32 家: 50 亿元以下的有48 家,比去年多37 家。此外,从 2010 中国制造企业 500 强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资产增

18、长率的数据变化分析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成长性变差。虽然大部分企业都实现了不同程度增长,但营业收入负增长的企业数却达到了 99 家,比上年增加了 31 家,资产负增长的企业数有 32 家,比上年减少了 51 家。绝大部分企业的增长率几乎都集中在 50以下。近四成企业研发投入比重不足1各个行业入选的企业数目分布比较分散,集中度越来越低,行业差距明显。 2010 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 强分布在 37 个行业中。入围企业的待业分布特点与前几年大致相似,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入选的企业数目仍然最多,而入围企业最少的农林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制造业和电子办公设备及影像设备制造业分别只有1 家,仍有许多行业没有企业入围。调查还发现, 2010 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 强在地域分布上,与以往相比变化不大。 仍然以东部地区为主, 占比高达 69。值得一提的是, 在所有制分布上, 20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