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奇妙的物理现象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物理学在社会中的应用。技能目标:1.了解物理学的探究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使学生对物理学产生兴趣,产生要学的愿望。2.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从而感受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使学生仔细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并描述出来,引导学生生疑发问。并在此学习过程中喜爱物理学,产生学习兴趣。教学难点及克服办法:通过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乐于动手的探究式学习的好品质,进而培
2、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用具:蜡烛2支,高、低磁针支架各一个,玻璃钟罩1个,火柴1盒;圆底烧瓶一只,水,金鱼二条;磁铁、玻璃板、搪瓷盘、塑料板。教学程序:一、新课引入同学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蒸蒸日上的社会里,大家都会感觉到科学的神奇力量!繁华的街市夜景、潜水艇发射导弹、发射卫星,这里隐藏着无数的物理知识。离开了物理知识,就没有繁华的街市、没有稳固的国防、人类就无法实现登天的梦想。物理是有用的,而且也是有趣的。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奇妙的物理世界吧!二、新课教学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我们探究的物理现象,但有些物理现象有很大的随机性,不是你想观察就能观察到的(举例:闪电、霜冻)。所以我们现在要观察这
3、些现象,我们只好通过实验来观察,再现这些物理现象。1、演示实验:磁的屏蔽用玻璃板、课本、搪瓷、塑料板等物品分别隔着磁体和铁钉观察磁体对铁钉的吸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学生实验:不听话的丝条学问学问,就是要用心看,要善于提问。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时,他就想: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总是往下掉呢?最后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他注意到肥皂膜上变幻的色彩时,他又产生了疑问,物体的颜色是怎么回事儿呢?最后揭开了颜色之谜。有人问爱因斯坦,说:“你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爱因斯坦说:“假如有人叫我和别人一起到麦垛里去找一粒豆子,别人可能找到一粒后就不找了,而我则要翻遍整个麦垛,看看有没有其
4、它的豆子。”我希望同学也有这样的精神,在下面的实验中仔细地看,大胆地想看见别人没有见过的现象,问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把我问倒了,是你们的光荣。我们要比比看,谁发现的现象多,谁提出的问题多。现在我让你们自己来作些研究,体验一下怎样做学问。我们分成小组实验,待一会儿,要同学起来说说你们看到的现象,并说说你有哪些疑问。我要求大家心要细一点,胆子要大一点。这一堂课上只要大家体会一下做研究的两项基本功:学会观察,学会提出问题。不要求大家弄清问题的答案。谁观察得仔细,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深刻,就光荣!将一根平时用来捆扎物体的塑料绳(聚丙稀)上端打个结,然后把它剖成许多细丝条。用右手捏住上端的结,左手
5、的手指插在丝条中从上捋到下端。提问:(1)放开左手后,这些丝条出现了什么情况?(丝条不仅没有合拢,反而向四周散开) (2)当你的左手靠近这些丝条时,又看到什么现象?(不少丝条被手吸过来了) (3)如果你用手抓住丝条,从上捋到下,想使这些四散开来的丝条合拢,你能如愿吗?发生这种现象你料想到了吗?3、学生实验:拉不开的书将两本厚度差不多的书,象洗牌那样使尽可能多的纸相互交叉叠在一起,把书放平在手上拍几下,然后两只手抓住两本书的装订边,向两边用力拉(只可以拉),你能把两本书轻而易举的分开吗?4、演示实验:钟罩里的蜡烛教师取出一长一短两支蜡烛和一个玻璃钟罩,点然蜡烛。在罩上钟罩时让学生猜测一下会发生什
6、么现象蜡烛会熄灭、并预测哪支蜡烛先熄灭,以激发学生仔细观察的兴趣。师:刚才大家都作出了猜测。猜对猜错没关系,重要的是要勇于调动自己的经验系统、知识系统作出猜测。当然,我很想知道,你为什么作出了这样的猜测?(生:)师:(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大胆的猜测给予肯定。并相机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引导学生设法检验自己的猜测。)我有一个怀疑,高的蜡烛先熄灭,会不会是质量问题呢?我得想办法检验这个猜测。你们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怎样来检验我的猜想?(让学生讨论,但不一定非得学生想出办法。)教师把短的蜡烛垫高,高的蜡烛割短。点燃,再做一次。生:确实是高的蜡烛先熄灭,跟蜡烛本身没有关系。师:蜡烛的高矮是一个因素
7、,也不排除有其它的因素起作用并导致其它结果。所以猜短的蜡烛先熄灭的同学也不一定就错了。你们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其它因素呢?生:师:怎样检验你们的猜想?不能靠空想,要靠实验!就请你们课后去做一做吧。我来放一个图片(多媒体演示:人爬着通过着火的走廊。)为什么要这样呢?师:每一个物理现象后面都有一个道理,每一个道理都会有它的用处,我们要认真地观察、要仔细地研究。5、演示实验:烧瓶里的金鱼师: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出示装有金鱼的盛水烧瓶,酒精灯)下面我要火烧金鱼,金鱼会不会被烧死呢?(学生猜测)没办法,弄不好,我们也只有让金鱼为科学献身了。瓶颈的水烧开了,但金鱼仍在烧瓶中自由地游动。(有些学生可能已做过
8、这样的实验,教师要抓住时机质疑。可能的问题非常多:为什么上面的水开了下面的水还是冷的?为什么放在烧瓶的底部加热就会把金鱼烧死?水在什么条件下才会沸腾?)师:一个现象可能很平常,要是能注意这个现象,这个人就不平常;要是能对这个现象产生疑问,并去研究它,这个人就很不平常了。你们能不能说说,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6、学生探索: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上的字。师:我们交流一下在这个实验中看到的现象。生:书离杯子很近的时候,书上的字变大了。书离得比较远的时候,字好象变小了,也看不清楚了,好象起了奇异的变化再好象是字的左右倒过来了。生:(再交流,说出观察到的其它现象。)师:(对学生的发现表
9、示鼓励,并在黑板上简要地将学生的观察结果记下来。这是对学生发现的肯定,同时也向学生示范一种记录方法。)我们再来一个竞赛,大家分成小组讨论,把你们想到的问题写下来,我看哪一组写得最多。(组织学生讨论)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我很高兴。这些问题你们想弄明白吗?(生:想!)好!今后我们一定好好研究。我要告诉你们,你们的发现一定会有价值的。再引伸一下刚才的实验透过眼镜看字,是不是也有变化?眼镜,就运用了我们的实验中所隐藏的道理。三、结束新课、布置作业师: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有物理现象、物理知识。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联系实际。最后我想请大家议一议,生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物理
10、现象?生:(议论)四、课外作业布置学生课外调查一下自己周围有哪些有存的物理现象,并提出问题。再做一做课本上第3页的第二、三两个实验,并把其中一个实验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记录在作业本上。第二天上课时检查、交流。二、体验科学探究教学目标:1.终结性目标:通过阅读和活动知道科学探究过程的几个环节;2.过程性目标: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具有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认识了一些物理现象。请同学们再举些身边的物理现象的例子
11、。(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从树上掉下的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为什么钢铁巨轮可以漂浮在水面,而一个小铁块却在水中下沉?广播电视、移动 、因特网为什么能传递各种信息等)师: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科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体验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二、新课教学1、阅读“读一读”后回答问题师:请大家一边阅读,一边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1)问题是怎样被发现和提出来的?(2)对偶然发现的问题,伽伐尼做出什么样的解释?(3)伏打通过哪些有代表性的实验来收集证据的?(4)伏打的实验证据说明了什么?(5)生物电探究的成果产生了
12、何种影响?(6)了解了他们的探究过程,你有什么感受? 请一位同学作为代表,说说应当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呢?(偶然发现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实验观察、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创造发明)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交流和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2、实验活动师: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探究活动03“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主要内容目的:激发学习物理和参与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策略:猜想,实验出其不意方法:分组(约4人一组,分工);猜想,记录;实验,记录;组内讨论;老师提醒:在杯子里装满水后,放回形针之前,请大家先
13、来猜猜看最多能放多少枚水会溢出?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动手做做看,看看到底最多能放多少枚?3、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师:好了,大家实验做过之后,一起思考一下:最多能放多少回形针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大家讨论一下。小组讨论生:跟杯子大小有关;跟杯子材料有关;跟水(液体种类)有关;跟液体的温度有关;跟有没有风有关;跟水的多少有关;跟杯子的形状有关 教师选择一个因素给学生探究:例如探究验证所能放入最多回形针数与杯子的大小有关。需要两个大小不同形状相似的杯子,材料相同,两个杯子分别装满水,放入回形针,记录最多能放的枚数,进行比较。若两次数目相同说明与杯子大小无关;否则说明与杯子大小有关。三、课堂小结师:
14、这节课,我们大家一同参与,体验了一下科学探究的过程。你觉得你有哪些收获呢? 四、课堂练习课本3W 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2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3了解声音是一种波,知道声波具有能量。4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实验和思维能力,在科学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点:声音的传播形式及声能实验器材:音叉、橡皮锤、铁架台、细线栓着的乒乓球、水槽、水、两个小石块、塑料弹簧、蜡烛、火柴、音响、一张纸、一个笔帽、衣架、细线。一、引入新课提问:同学们
15、,刚才你们是怎么知道上课了的?师:铃声为我们提供了上课、下课的信号。此外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声音是常见的、平凡的,但自然界的声音又是千差万别、变化莫测的。那么声音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讨的问题。二、新课教学1、探究声音的产生(1)活动:我这儿有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提问:这些物体在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吗?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之处吗?(2)做一做:A.人说话时,声带是否在振动;B.使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能否感觉音叉在振动。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能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
16、因吗?(填入课本上) (3)活动:用手敲桌面能发出声音,桌面有没有振动呢?你们有哪些方法能证明它发声时在振动呢?同学再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它们的振动很明显的看出来呢?(桌面上的纸片振动了,这一种把微小现象扩大的方法叫转化法,这也是我们物理学经常用到的研究方法。)演示:慢慢舞动一根小棒,小棒在振动吗?你听到声音了吗?快速舞动小棒,你听到声音了吗?轻轻挥动时,小棒有没有产生声音呢?总结: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只要有物体振动,就一定会产生声音。(4)声源我们把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做声源。提问: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声源呢?请举例。结论: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在黄河大合唱中有
17、这样一句歌词:风在喉,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分别有哪些声源?(空气、马的喉咙、黄河水)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真空中传播吗? 提问:那么这些声源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去呢?(通过空气)(1)学生实验:图1-2 活动: 将衣服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当你的同学用铅笔敲打衣架时,你听到了什么?这时声音是怎样传播到你耳中去的?如果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双耳,重复上述操作,你发现了什么?提问:通过刚才的探索,你初步得到什么结论? (2)学生实验:图1-3 提问:谁能用讲台上的器材,来验证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你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哪些介质传到耳中的?你还能哪些事例或实验证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吗?(在水中摇
18、铃、在水里可以听到岸上人说话、钓鱼时不希望别人在岸上走动、大声讲话等。)(3)演示实验:图1-4提问:在实验过程中,你听到的手机铃声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是一种波把一块石头落入水中,水波会从石头击中的地方向四周传播,如果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也能在水面激起水波。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类似的方式传播的,但人眼看不到。(1)阅读课本,介绍声波(2)介绍共振现象。(3)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介绍声能的利弊。 清华大学力学系教授席葆树发明的阻挡射流扬声器, 可用于机场驱雾1999年被评
19、为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发明类)。当然,声波在生活中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登山运动员在登山时不能大声叫喊,为什么?三、课堂小结 小结:今天我们这节课探讨了声音是什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同学之间的交流,知道了什么?四、课堂训练1、假如没有声音,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举出两个合理的场景。2、完成3W 音色 声速(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第三特征:音色,通过试验探究,了解影响音色的因素。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能估测声速。3.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不同。4.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教育。教学重点: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不能区别。2.学会
20、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教学器材:音响、音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辨别声音(1)(欣赏音乐)播放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音乐。提问:在这段音乐中用到几种乐器演奏?你能说出他们是什么乐器吗?你是怎么分辨出来的?(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特色)师:这就是声音的第三个特征音色。(2)你能举例说明音色是声音的一个特征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2、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1)提问:决定音色的客观因素是什么呢?(2)阅读课文相关。(3)阅读“生活物理社会”,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教育 补充:曾候乙编钟由许多大大小小的钟组成的原因是为了使音域宽广。3、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1)提问:如果有一架飞机从你头顶飞过,
21、当你听到飞机的轰鸣声时,你立即抬头向你的头顶看去,能否看到飞机呢?为什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说明了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2)试验设计:如果只用秒表、尺子和人耳作为测量工具,你将怎样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呢?说出你的测量方案。方法:可利用回声测速介绍什么是回声:当声波碰到一个障碍物(如悬崖)时,它会弹回来,我们会再听到这个声音。这种反射回来的声音称为回声。在户外空旷的地方,回声比较模糊,因为声音的震动会向四处散开,能量会散失。而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如隧道),反射的声音不会跑掉,所以回声很大。原理:站在离高墙较远的地方(事先测出你到高墙的距离)大声地喊一下,在你喊的同时
22、按下秒表,当你听到自己的回声再按一下秒表,这样一来,你的喊声从你那儿到高墙打了一个来回,你只要把上面说的你跟高墙的距离除以测得的时间的一半,这声音的速度也就出来了(这里要注意的是因为人能分辨出自己的回声的时间间隔要超过0.1秒,声音有传播速度是340米每秒,所以你与墙的距离,至少不得少于17米才行,而且中间还不能有障碍物)。(3)知识拓展:回声和声学声学是研究房子的形状和发出声音的物质,对声音的品质有何影响的学问。声学在音乐厅和剧院是很重要的,因为在这些地方,声音必须被听得很清楚。如果在墙壁和墙壁之间有太多回声来回地弹来弹去,那么观众就会听到一大堆混乱的杂音。这就称为交混回响。为了减少交混回响
23、,音乐厅可以建造成特殊的形状,并用木材这类吸音效果好的质料来建造。海底的回声回声可以用来测鱼群、潜水艇和沉到海底的船。有些船上装有回声测深器,这种仪器会把声波送到海里。而回声传回船上所花的时间,可以用来算出船下任何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它也可以用来画出海床的深度和轮廓。这种技术称为声纳,意思是声音的航行和测距。声纳是很灵敏的,它可以分辨一条大鱼和一群小鱼。动物的回声蝙蝠会发出尖锐的叫声,再用灵敏的耳朵收集周围传来的回声。回声会告诉蝙蝠附近物体的位置和大小,以及物体是否在移动。这种技术称为回声定位法。它可以帮蝙蝠在黑暗中找到方向以及捕捉猎物(如飞行中的昆虫)。蝙蝠尖锐的回声我们是听不到的,但蝙蝠发出
24、的其他声音有些是我们能听得到的。(4)说明: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15),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 m/s,在钢铁中的速度更快,速度可达5200 m/s。(5)介绍速度单位m/s。4、声速与什么因素有关(1)与传声的介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大于液体中的速度大于气体中的速度。(2)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快。三、课堂练习(1)夏天,下雷雨时,看见闪电和听到雷声是不是同时的?为什么?(2)3W四、课后练习:练习册相关内容。三、令人厌烦的噪声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初步了解乐音和噪声的区别,认识噪声、噪声的来源极其危害。2、
25、 技能目标:培养防治污染的五保意识,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3、 情感目标:激发培养学生对噪声的重视,积极参与控制和减少噪声危害的讨论,从而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保护环境、维护公共文明秩序的公民意识。教学重点、难点:能够辩证的看待乐音和噪声,通过试验探究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新课教学: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和难听的噪声,让变幻莫测的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烦人的噪声一起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二、新课教学1、 信息快递 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讨厌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举例:
26、如果教室里正在进行一场考试,教室外录音机里传来了一首美妙的乐曲,音量很大,你愿意听吗?结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提问:你能在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2、噪声的来源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工业机械的发明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噪声问题。近年来,噪声已经被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污染着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请学生结合课本插图1-17,概括噪声的类别。三大来源:(1)工业噪声 (2)交通噪声 (3)生活噪声介绍:中国车流量仅为国外大城市繁忙车流量的1/10,但噪声高出10dB。3、 噪声的危害 (1)测一测:在安
27、静的情况下测量脉搏每分钟的次数,然后播放强度较大的噪声(如节奏强烈的摇滚乐),再测量一下脉搏每分钟的次数。次 数 内 容 脉搏数/min 1在安静的情况下 2听过节奏强烈的摇滚乐后比一比:脉搏数有什么变化?(2)声音的级别和人的感觉人们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人耳刚刚能听到的声音为0dB,90dB以上的噪声将会对人的听力造成伤害。不同级别的声音对人的影响(见附表) 常 见 声 音声级/dB影响火箭导弹发射160短时间会导致永久性耳聋喷气式发动机(附近)140喷气式飞机起飞(100)130鼓膜振痛高强度的摇滚乐120电锯风钻110长时间会导致永久性耳聋大型载重汽车100摩托车汽车喇叭
28、90特别烦人一般城市的交通噪声80令人讨厌干扰交谈大声呼喊70正常交谈50安静舒适空调机40轻声耳语20极静正常呼吸10刚刚引起听觉0(3)噪声的危害大致分三方面:对人心理效应;对人生理效应;物理效应。4、 噪声的控制 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控制噪声的方法。 (1)控制噪声的声源-改变、减小或停止声源的振动。 (2)阻断噪声的传播-隔声、吸声和消声(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戴护耳器如耳塞 耳罩 头盔等其中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完成图1-19中控制噪声的方法分别属于哪一种。举例:如果某班正在上体育课,很吵,影响了我们的上课,你会怎么做?用什么方法来控制噪声的?5、学生活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29、目的:比较不同材料隔声性能的好坏器材:闹钟、 鞋盒、 衣服 、 报纸、锡箔 纸、塑料袋、 泡沫塑料及其它材料 材料 性能 比较结果:按隔声效果最好到最差的顺序列出你所使用的材料讨论交流:什么样的材料隔声性能较好?(蓬松多孔性材料)三、课堂总结1、小结2、完成3W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知道超声波的特点及其用途,了解决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3)知道次声波的特点、危害和利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增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
30、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渗透STS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超声波、次声波的概念及其特点。难点: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及利用。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提问:什么是声音?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演示:用手慢慢摇动一根木棒,问学生有没有听到声音?为什么?原来有些声音是人耳听不见的(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 1、人的听觉频率范围。(1)可听声:20Hz-20000 Hz(2)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波(3)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4)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提问:蝙蝠、海豚、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多少?你知道人们养狗看家的道理吗?介绍:西方人
31、用一种叫做犬笛的口哨来呼唤爱犬。犬笛吹出的是 25000Hz的声音,周围的行人茫然无所知,而小狗已经按照犬笛中传出的口令行动了是因为小狗能听到超声波的声音。2、超声波(1)介绍蝙蝠与超声波,了解超声波的发现。(2)超声波的特点:A方向性好:如利用声纳水中测量和观察,可以发现潜艇、鱼群等。B穿透力强:如对对人体脏器做病变检查、结石检查、B超等C易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如对硬质材料作切削、焊接、凿孔及清洗、消毒等。(3)超声波的运用:A声纳 B超声波诊断仪 C超声波速度测定器 D超声波清洗器 E超声波焊接器 FHIFU聚焦刀3、次声波(1)学生阅读课本(2)提问:次声波的特点是什么?(没有什么障碍物能
32、阻挡它;传播距离远。)(3)次声波的危害:使人产生恐惧、恶心、神经错乱甚至五脏破裂等。(4)次声波的运用:预报地震、台风,监测核爆炸。三、课题作业完成3W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教学目标:1、知道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并能运用其解释弦乐器的“调弦”过程。2、通过研究影响弦乐器高低的因素,知道研究物理常用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3、通过试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教学重点:探究弦乐器的音调高低与弦长、粗细、松紧的关系。教 具:吉他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弦乐器是乐器家族中的一个大家族(还有管乐器、簧振乐器、电子乐器),所谓的弦乐器,顾名思义就是指乐器上有弦(通常是用钢丝
33、或尼龙做成的),通过弦乐器的振动发声的。有许多弦乐器结构简单(如:二胡、胡琴、古筝、吉他等)却能演奏出美妙、变化多端的曲子,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我们以吉他为例,来研究弦乐器是怎样控制音调的高低的。二、新课教学1、弦乐器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吉他的结构猜想:弦乐器的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可能跟弦的粗细、松紧、长短、材料等有关,吉他有6根粗细不同的弦,通过旋转琴轴可以改变弦的松紧,手指按在弦上不同的位置,就可以控制弦的长短)2、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粗细、松紧、长短有怎样的关系呢?(1)试验方法:控制变量法A保持弦的粗细、长短相同,研究音调的高低与弦的松紧的关系; B保持弦的粗细、松
34、紧相同,研究音调的高低与弦的长短的关系;C保持弦的松紧、长短相同,研究音调的高低与弦的粗细的关系;小结:搞清了有关吉他的这些知识,我们就不难理解其他弦乐器是如何发出不同音调声音的道理了。(2)提问:演奏家是怎样奏出音调高低不同的美妙的音乐的?弦乐器为何要安几根、甚至几十根粗细不同的弦(如:古筝)?3小实验在玻璃杯倒入不等量的水,也能奏出交响乐。玻璃杯怎么会奏出每妙乐曲地的?请同学们回家自己试做。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2、 过程
35、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2)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交流,学会使用酒精灯并归纳水的三态及特征。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教学器材:演示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学生温度计、烧杯、冰块。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从保温瓶中取出一小块冰,放入烧杯中,举其摇晃,发出撞击声。提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如何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这种结果?(酒精灯)
36、二、讲授新课1、学会使用酒精灯在实验室我们往往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提问:现在我们能否开始试验呢?(不行,要了解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学生阅读“信息快递”(2)请一个学生上台操作,正确使用酒精灯,其他学生及时纠正错误。(3)总结使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观察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特征(1)演示试验:用酒精灯对烧杯中的冰块加热直至烧干。提问:从开始到加热到水干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2)根据实验完成想一想。演示:液态的水形状不固定,体积固定;气态水形状不固定,体积也不固定。总结:通常情况下,人们将水的三种状态称为水的三态,其他物质一般都有三态。提问:你还能举出一些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
37、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吗?你觉得物质以何种状态存在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云、雨、雾、露、霜、雪、冰雹都是水的化身,你知道它们都处于什么状态吗?3、探究温度计的实验方法(1)请学生阅读课本“说明书”,回答问题。提问:简述温度计的构造?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你所观察到的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各是多少?读数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温度计刻度的单位是什么?(2)介绍“信息快递”(3)完成课本“议一议”。(4)学生实验:请学生分别测出冰块、自来水和温水的温度。纠正错误的测量方法。提问:你的估测温度准确吗?(5)你还知道其它温度计吗?4、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回答问题(1)什么是温室效应?它有哪些危害?怎样控制?(2
38、)什么是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三、课堂巩固1、回顾本课知识点2、完成“3W”四、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关内容。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道液体蒸发时所具备的基本特征。2了解蒸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了解液体沸腾的条件与特征。理解沸点的概念。4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汽化时物质要吸热。5会画液体沸腾图像,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6通过对“坎儿井”工作原理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汽化及其两种方式,归纳总结出蒸发的几个特点。2观察水的沸腾,了解蒸发和沸腾的不同点。教学难点:用图像表示物理量的变化。实验器材:酒精、棉花、酒精灯、铁架
39、台、烧杯、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小量杯、滴管、打火机、手表。教学设计: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点 评一、新课引入课前用手指沾水在黑板上写“同学们好”。在学生手背上涂酒精,过一会儿,酒精没有了。提问:1、水和酒精到哪儿去了?涂酒精的地方有什么感觉2、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3、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是从液态变成气态)板书:汽化二、新课教学1、汽化的方式(出示一杯冷水和一杯正在加热的热水)这些水过一会儿都会变少吗?汽化方式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自学自学回答:蒸发和沸腾2、蒸发下面我们先一起探讨有关蒸发的知识。谁能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蒸发的例子?(1)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索:以晒衣服为例,
40、要使衣服干得更快些,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方法?总结:蒸发的快慢跟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能够证明蒸发的快慢与这些因素有关?师:“坎儿井”为什么能够节水呢?能否用刚才的知识解释。师:刚才在手上擦酒精时,同学们为什么感觉到比较凉爽呢?演示:两支相同的温度计,一支包沾有酒精的棉花球,一支不包,一段时间后,观察温度计的示数。结论:蒸发要吸热,蒸发具有制冷作用。3、沸腾师:下面我们来探讨以下汽化的第二种方式:沸腾。我们每天都要喝开水,开水就是烧开的水,就是沸腾的水。回忆一下水烧开时的有关现象,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介绍试验装置,提醒要观察到沸腾现象
41、消失后才能结束试验,两人分工,一人计时,一人读温度并记录在表格中,读数要迅速准确,以减少误差。强调:小心操作,切勿烫伤。巡回指导。试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根据记录数据,在课本表格中描点,画出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图像。师:引导学生看数据表:几种液体的沸点。记住酒精、水银等常见液体的沸点。提问:为什么表上标有“在标准大气压下”字样?师:简述: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高压锅就是应用这方面的知识制成的,具体内容我们以后再学习。三、课堂小结1、总结蒸发与沸腾的区别和联系(一)共同点: (二)区别:1、发生部位:2、温度条件:3、汽化程度:4、影响因素:四、课外作业练习册相关内容。观察现象,思考解答问题,得出蒸发
42、的概念。学生讨论分析后回答:都会变少,都发生了汽化现象,但冷水汽化慢,热水汽化快,汽化方式不同。生:天热了在教室里洒水;夏天,湿衣服晒变干了生:挂在通风口;晒在太阳下面;把衣服摊开等。生:晒稻谷、把路上的积水扫掉等学生阅读课本“生活物理社会”,体会“坎儿井”的节水妙用。学生自由发言,能否设计试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学生试验探究,明确目的,动手试验,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生:描出图像,并总结试验,将结论填入书中空格处。学生尝试回答。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体会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1、汽化现象2、需要吸收热量。蒸发:1、 液体表面2、 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3、 缓慢的汽化
43、4、 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沸腾:1、 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2、 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达到沸点)3、 剧烈的汽化4、 液面上气压的大小。用创设的情境引入蒸发,学生感到自然,容易接受。, 液 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液化放热。2.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3. 通过对汽化和液化的总结比较,能区别二者的不同。4.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 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实验器材:圆锥瓶、蒸发皿、冰块、热水、温水、注射器、橡皮塞、乙醚。教学设计教 师 活 动一、新课引入复习:汽化的相关知
44、识什么是汽化现象,它吸热还是放热?2、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举例:日常生活中的汽化现象?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例子?总结: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鼓励,引入探究活动。二、新课教学1、探究活动: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教师演示课本P37图219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释现象,提出问题2、液化的方法请学生举出在日常生活中用降温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只有降温才能使气体液化吗?提示:家中常用的液化石油气也是降温得到的吗?在我国北方冬季低温时可达-40摄氏度,那时滴水成冰,哈气成霜,但在这样低的温度还远远不能使二氧化碳液化。氧气、氢气
45、的液化温度更低,这么低的温度,很难达到,人们就用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石油气变成液态后装入钢罐的。引导学生质疑:压缩体积真的可以使气体液化吗?探究活动:乙醚的液化教师演示课本P37图220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释现象,提出问题举例:气体打火机用的丁烷气体,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成为液态,储存在打火机里的。我国长城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是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这些装在火箭里的氢和氧都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以液体状态存在的。三、全课小结请学生回忆本课知识点,讨论总结判断液化现象的方法。四、课堂练习1、研究有关“白气”的形成问题:1、严冬,在室外谈话可看
46、到谈话者的嘴里冒“白气”。2、夏天,剥去棒冰纸可看到棒冰在冒“白气”。3、水沸腾时,壶周围冒“白气”。点拨: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是组成空气的一种成份,人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所以当人们看到的这种“白气”已经是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是水蒸气放热液化成水形成的。所以“白气”不是气体,而是液体。5 、布置作业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P38,WWW中的56题。学 生 活 动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思考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举例回答教师提问观察实验,简述实验现象讨论解释: “雨滴”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填空:P37看一看,想一想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小组讨论举例讨论猜想:液化石油气可能是用什
47、么方法获得?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液化的第二种方式,即压缩体积。 解释:为什么水蒸气的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讨论、总结小组讨论:白气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点 评用复习旧课的方法引入新课,即对前面内容做了复习,又引入了新课内容,学生感觉比较自然,容易接受。通过模拟雨滴形成的实验让学生亲眼目睹了气体的液化过程。这种真实的物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将来源于生活的点滴现象,分析总结为学生头脑中固化的物理知识,再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给定结论的质疑,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会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
48、、思考去解决问题。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的求知欲望。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加强了合作精神,实现了互补,有利于形成知识框架。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了解熔化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象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教具】学生实验:三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
49、石棉网、温度计二支、冰、松香、水、火柴、坐标纸。【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不尽长江滚滚来”,望着这气势磅礴、奔腾万里的滔滔大江,你可曾想到过,这万古不竭的巨流最初的水源竟是各拉丹冬雪山消融后的点点水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固态变为液态和液态变为固态的情况。二、新课教学:1、熔化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学生回答: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
50、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故此我们得出两个概念: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教师出示一装有碎冰的烧杯,问:我能否随意地将冰变成水,然后再将水变成冰,就像魔术师表演一样?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猜想。教师提问:现在,每人桌上都有冰块和松香这两种物质,我们要使它们熔化并研究其过程,找到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根据同学们刚才的猜想内容,你们认为固态怎样才能变成液态?在变化过程中其温度将怎样变化
51、?应该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实验装置?(1)学生实验:观察松香的熔化。 说明: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少量的松香。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松香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松香中。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松香的温度,并观察松香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松香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观察的时间/min起点12345温度/60(2)学生实验:观察冰的熔化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杯中冰状态的变化,知道冰块全部熔化后5min为止。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
52、标纸上画出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观察的时间/min12345温度/(3)将几组学生的数据及图象进行投影,师生共同进行分析,在图中各段分别表示温度怎样变化?物质处于什么状态?(4)让学生运用“比较法”比较出这两种物质熔化过程中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如下:固体不同点相同点松香冰同样是固体,为什么松香和冰块的熔化过程却不同呢?原来固体分为两种:有些固体如海波、冰、金属,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种固体叫做晶体;而有的固体如松香、石蜡、玻璃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这种固体叫做非晶体。晶体熔化的温度就叫做熔点。 教师投影几种物质的熔点表,让学生观察、体会,并回答问题几种物质的
53、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钨3410铝660固态水银39纯铁1535铅328固态甲苯95钢1515锡232固态酒精117灰铸铁1177萘固态氮210铜1083硫代硫酸钠48固态氧218金1064冰0固态氢259问题:a)在寒冷的北方,最低气温是40,为什么不用水银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b)熔化锡块时,可以把锡块放在铁锅里加热,但在熔化铁块时,为什么不能把铁块放在锡锅里加热呢?在对图象分析、讨论、思考的基础上,由学生总结出晶体熔化的两个必要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加热(吸收热量)2、凝固根据科学研究发现,凝固是熔化的反过程,它的过程与熔化恰恰相反。据此,要求学生根据刚才对熔化过程的研究结果,进行思考,与熔化过程进行类比,得出结论。液体不同点相同点有无凝固点熔融状的晶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放热有熔融状的非晶体凝固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陶瓷制品订购协议三篇
- 智能物流系统投资合同三篇
- 信阳师范大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师范大学《变态心理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班节日文化的教育传承计划
- 手术室主管工作计划
- 汽车燃料运输合同三篇
- 新余学院《编舞技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林业大学《家具设计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师范大学《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消费者调查访谈提纲模板
- 野菜文案策划方案
- 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 嵌入式基础实训报告
- 软件定义网络(SDN)应用
-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及其解决
- 《项目的范围管理》课件
- 《好作文的标准》课件
- 《华为投资控股公司财务风险防范的案例分析》15000字
- 林果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