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源自“创造”———深度报道中记者的创造性思维[互联资料]_第1页
“深度”源自“创造”———深度报道中记者的创造性思维[互联资料]_第2页
“深度”源自“创造”———深度报道中记者的创造性思维[互联资料]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深度”源自“创造”深度报道中记者的创造性思维 2005-12-28 14:10:27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提要:记者的思维过程,总是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如此贯穿始终。创造性思维要求记者在采写深度报道时,对事物矛盾的各个方面要进行具体分析,再综合概括出其矛盾的全貌,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到事物的内核,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深度报道是运用理性的逻辑,通讯的技巧,消息的简明,文学的笔调,政论的气势,多侧面、多角度、超时空、深层次,生动反映和剖释重大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以引起思辩,寻求出路的新闻体裁。”记者在深度报道写作中,不仅要有坚实的新闻理论基础、扎实的采访材料、较高的写作能力

2、和娴熟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要有思维的独创力,能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认识、新观点。而后者则必须依靠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正是记者的头脑融入了创造性思维,深度报道才会在新闻报道中独树一帜,日趋兴盛;也正是有了创造性思维对记者思维活动的参与,深度报道才能“多侧面、多角度、超时空、深层次”,“生动反映和剖释重大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本文拟从创造性思维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和深度报道中记者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谈谈深度报道中记者的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创造性思维是包括多种思维形式的复杂思维活动

3、。它不仅有一般思维形式(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参与,而且还有自己特有的思维形式。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特有的形式应包括两个基本部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各种水平的创造性思维。1发散性思维的运用。发散性思维,是指沿着各种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是有多种答案的。在深度报道中,记者一般对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通过多种渠道,寻找新的答案,这样就摆脱了“心理定势”,把握了问题的特殊性,使思维富于创造性、多向性、灵活性。1988年广西好新闻二等奖作品哎,垃圾问题系列报道仅从标题就可看出记者的思路:垃圾清运不及时亟待加

4、强管理;有关部门负责人谈积压原因;环卫处门前垃圾成堆的启示;环卫工人已经行动某些市民无动于衷;江南环卫站的做法可借鉴;原因做法规划;羊城经验可借鉴;市民的环卫意识;改用密封车收运垃圾第一天;某些市民环卫意识太差贪图方便随意乱倒垃圾;首府治理环境卫生有成效垃圾清运依然存在问题。这组报道虽历时48天,有11篇文章,但自始至终都抓住一个问题“垃圾问题”,并由此发散开,探索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管理部门的原因清运机械和设施严重不足;垃圾运送路程远,造成运力下降;环卫体制方面,许多关系没有理顺;垃圾清运处理手段落后等。各级领导的原因领导不重视;答应兑现的人、财、物有些还未兑现。社会的原因一些单位认为环境卫生

5、是专职部门一家的事,乱倒建筑垃圾;某些市民的环卫意识太差。同时,记者还由“垃圾问题”发散开,探索和报道了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江南环卫站的做法可借鉴;羊城的经验可借鉴改居民随时倒垃圾为定时倒垃圾,加强密封车的管理,政府拨款与全民集资办环卫;南宁市政府作出治理环境卫生现状的五条决定。这组报道的发散面比较广,既有批评,又有表扬;既有探讨,又有借鉴。这种多角度多方位的报道,对存在问题的解决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发散性思维包括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多路思维等。哎,垃圾问题中将“羊城经验”这个“他山之石”用作南宁的借鉴,就是记者用了侧向思维。这种思维就是利用“局外”信息来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一种创造性思维

6、。报道在批评南宁市环卫工作的同时,又表扬了南宁市江南区的环卫工作。以前记者用线性思维,报道中说好就一切好,写坏就全都差。而南宁市五个城区的卫生为什么四个区差,一个区好?记者在探源时用的就是逆向思维。这种思维是一种逆向的、变向性的思维,就是用“反过来”的思考方法,大胆地提出新见解。在深度报道的采写中,记者用发散性思维,才能从思维对象与其它广阔而复杂的关系里,发现新材料、新见解以及其它有用的东西;才能在解决问题的各种渠道中发现最佳的解决方法;才能引导思维意念由不通转向通畅。这有利于打破记者的思维定势,使记者最大限度地调动已有的材料,把原先没有想到的有关联的信息联系起来,从已知向未知探索、开拓。这也

7、充分体现了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动态过程。2集中性思维的运用。集中性思维是利用已有的信息,达到某一正确的结论。在深度报道写作中,记者只有利用了集中性思维,才能在广泛的材料中发现规律,发现典型;才能在思路收束的过程中让漫无边际的思维材料凝聚进而通过筛选,从中悟出新问题,形成新认识。艾丰在写首钢启示录从一个企业的改革看社会主义公有制优越性的发挥时,就是运用了集中性思维进行思考。虽然当时首钢的报道在人民日报连篇发表,但艾丰敏锐地意识到,首钢还有丰富的“理论矿藏”未“挖掘”出来,所以他到首钢进行了深入细致采访,用“理论”眼光发现了首钢在改革中的几个特点:一是国家、企业、职工三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二

8、是真正民主管理;三是按劳分配。这三个基本点的统一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艾丰后来谈到写该文的体会时说道:“把庞杂的事实按照理论的要求作简明的归纳”,“用理论的目光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把新闻事实中所包含的理论油榨出来,再把这种理论的针对性抓出来,深度报道的深度由此而来。”在深度报道的写作过程中,记者往往苦思冥想:我的文章提出了什么新问题,有什么新观点?这其实就是集中性思维。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也就是集中性思维的过程。如果集中得好,文章的主题就新鲜、深刻,文章对读者的吸引力也大。集中性思维充分体现了思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动态过程。3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综合运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深度报道中

9、的问题要得到创造性的解决,记者的思维必须在发散之后,进行集中。只有这样渐次深入,深度报道的观点才能新颖,内容才能深刻,结论才能正确。所以我们说,创造性思维在深度报道写作中较多的还是运用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统一。它巧妙地结合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二者形成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从而使某种新东西脱颖而出。1988年春夏之交,成都市蔬菜积压,卖不掉。记者去采访了菜农、市民、小贩和蔬菜公司。各类人的心态大不一样。A、菜农:心急如焚,他们(A1)责怪蔬菜公司不信守合同;(A2)责怪小贩们不见踪影。B、市民:(B1)多数市民庆幸吃了便宜菜,并希望长期如此;(B2)有的市民认为菜贱伤农,今后菜价会更贵。C

10、、做蔬菜买卖的小贩:(C1)责怪农民为什么种那么多菜;(C2)产销地的价格拉不开,他们就赚不了钱。D、蔬菜公司:(D1)成都气温骤然升高,蔬菜陡长;(D2)上市太集中;(D3)车皮紧张,不能运更多的菜;(D4)有的同志责怪农民在早些时候等着看行情上涨,不肯卖而积压大量的蔬菜。但记者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这几类人的情绪,而是拨开人们的情感去调查研究牵涉各类人利益的基本事实:蔬菜多了,卖不掉。接着,记者研究了引发这场矛盾的原因和为什么矛盾迟迟得不到解决。记者先排开(a)气温反常、(b)铁路交通紧张等一时难以改变的客观条件后,逐一剖析了(c)农民的心理和(d)市民的消费心理,解剖了(e)主管部门和(

11、f)经营单位的工作,最终提出了大家都应该努力掌握价值规律这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写出了成都菜农为何掉泪、成都卖菜难引起的思考。这里记者的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由图我们可以看出,记者思维的过程是:问题(集中)发散发散集中集中发散结论(集中)。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是交替作用的。这在深度报道中的具体体现是:第一,集中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基础。多数情况下,报道的问题往往是一堆乱麻,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进行集中性思维,综合已获得的各种材料,找出发散思维的出发点,然后才可能开始进行发散性思维。思维只有集中了才能发散。第二,没有发散性思维就没有正确的集中性思维。如果问题已经十分明确,发散性思维的

12、出发点已经形成,那么发散度的高低,就直接关系到是否能集中导向正确答案的关键性步骤的正确与否。记者采写过程中只有经过发散性思维,才能弃误扬正,而且发散得越多,有价值的东西出现的可能性才越多。这样记者才能通过集中思考,导出正确结论。第三,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用得好,创造水平才会高。深度报道中问题的解决,往往是记者的思维沿着不同的“道路”发散,并运用自己的知识、采访的材料和逻辑规律将其集中到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上。因此,创造性思维要求记者在考虑发散性思维的发散量和质两方面的同时,还要综合发散结果,进行集中性思维,这样才能敏锐地抓住其中的主要之点、关键之点,以达到问题的解决。二、深度报道中记者创造

13、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认为“脑子认识的能力是像筋肉一样靠学习、锻炼而培养起来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人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逐渐培养形成的。要形成创造性思维,记者就应注重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1探索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独立地获取与发现知识的能力,它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而深度报道本身就具有探“源”性和探索性。探索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记者是否能够对已知的结论发生怀疑,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我国古代教育家张载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记者在采访之前,在采访的全过程中,对采访对象,对采访中听到、看到、碰到的事情、现象、问题等都要多问一个“为什么”,要认真思考、

14、分析、研究。有了怀疑意识,才能提出问题。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深度报道是报纸发挥指导、监督、疏导、探讨、决策功能的重要手段,但还有一条,就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深度报道促进社会进步的方法就是揭露矛盾、解决矛盾或探讨解决矛盾的路子。所以记者首先一定要能提出问题。2运动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运动性思维能力是指记者探明事物发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构成对事物的立体性认识,使思维朝着前向、逆向、纵向、横向以及立体方向各方面自由运动的能力。思维定势对记者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但深度报道是对传统的新闻报道的突破和超越。因此,冲破旧的思维习惯,使记者的思维适应深度报道采写的要求,是新闻实践对记者提出

15、的新的要求。提高运动性思维能力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所造成的局限性。这样记者就能够跳出写一个点、一个方面、一条线的限制,进而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运动的思路去思考新问题。培养运动性思维能力,可以使记者掌握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事物进行整体分析,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片面性,从而用一种联系发展的辩证眼光去处理材料。在我们只有一个太湖中,记者对网箱养鱼的思考就是辩证的:在太湖中网箱养鱼利大还是弊大?渔政部门的同志认为,高密度网箱养鱼效益非常好,只要科学管理、合理投入饵料,就不会有太大的污染,现在太湖网箱养鱼13万亩,今年准备再扩大到2万亩。而环保部门的同志经过测试后认为,高放密养的结果是大量饵

16、料扩散,1亩水面会污染5亩水域,藻类增长1倍,水质急剧下降。一说收入,一说污染;一说利,一说弊。记者正是从大量的材料分析中得出太湖污染的直接原因,正是那滚滚而来的“一水万利”。采写深度报道时,记者要多角度地分析思考对象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各方面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部分与整体的总体关系等,并从中获得对事物的完整认识。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发现新的写作材料或观点。3选择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选择性思维能力是指思维摄取与当前创造活动相一致的信息,避开其它附着其上的、与之相竞争的信息能力。这体现在记者对采访调查、确立主题、运用材料、谋篇布局等一系列思维环节的所有信息的鉴别取舍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读者的新

17、闻需求也不断更新,这样记者所面临的可能的深度报道选题也是无限的。但是每个记者所能涵盖的时间和空间却是有限的。因此,选择的功夫就显得特别重要。好的选择可以看作是创造性思维的第一步。记者应在深度报道的采写过程中注意培养自己多分析、多比较、多鉴别的思维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选择性思维能力。1987年,辽宁省出现了最严重的企业亏损局面,亏损额居全国各省之首,这是一个重大的经济现象。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获得者焦利在采访时发现,许多厂长认为造成企业亏损的原因是由于原材料涨价,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自身消化不了。但记者同时想到,不亏损的企业不是也同样受到原材料涨价的冲击吗?记者通过对材料的比较、鉴别、分析后认为

18、,是多年形成的产品经济的旧体制把企业内部的很多矛盾掩盖了。当国家大幅度放开生产资料价格,许多原材料由计划调拨改为市场调节,素质比较好的企业表现出很大的承受力;一些基础比较差,吃惯了计划经济饭的企业,矛盾则暴露了出来,适应不了这一变化。据此,记者写出了面对严峻的挑战关于企业亏损问题的思考,发表在辽宁日报上。这篇深度报道,通过对比分析,提出扭亏出路在于改革,在于摒弃旧的经营管理模式,引人新的经营机制,从思想观念上给企业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这篇报道不仅受到读者的好评,而且有关部门也认为指导性很强。由于有了报道主题、报道方式等的正确选择,面对严峻的挑战才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事实证明,富有创造性的记者,

19、往往在写作之前肯下功夫去分析研究,并加之以谨慎的选择。有了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其创造性思维的速度和有效性都是其他记者无法比的。4综合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创造性思维就是在大脑中将接收到的信息综合起来,产生新信息的过程。综合就是创造。思维所综合的信息数量越多、种类越齐全,就越能有效地创造新信息。知识面窄、信息数量少,记者思考起来就难免才思枯竭,捉襟见肘。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数量,就谈不上质量;没有渐变,就不可能有质变。因此,只有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才能在深度报道写作时,左右逢源,才思如涌。信息贮存量大是个人才华的基础,但贮存的信息

20、能否在深度报道中发挥作用,则取决于记者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出色的记者必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长于综合。综合,是把贮存于大脑中的零散信息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方法。记者对事物往往是先分析即在头脑里把有内部矛盾、内在联系的事物分解开来分别研究;然后再进行综合即在头脑里把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这样才能对事物有具体、科学的认识。其实,在采写实践中,记者的思维优势就是综合。记者的采访往往不是停留在一个点上,也不是局限在一个领域,记者接触的也不仅仅是一部分意见或观点。记者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使他接触到的信息面较广,了解到的事物较全面。因此,“点面结合”的综合思维方式可以说是记者职业赋予记者的思维优势。记者的思维过程中,总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