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尊奉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_第1页
从尊奉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_第2页
从尊奉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_第3页
从尊奉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_第4页
从尊奉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尊奉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 摘要: 时至今日, 孔子仍是中华学术的代表, 被尊为万世师表。儒家的崛起虽然是在春秋战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八讲姓名:蒋亦悦学号:5100309864班级:f1003031国时期, 但是它正在走入历史舞台的中央却是在多年后的西汉的武帝年间。 那时, 一位名叫董仲舒的学者振臂一呼, 给了儒家最尊崇的地位,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汉初的黄老之学到武帝时期儒术的崛起, 期间风云变换, 主导的有历史的轴轮, 有一位位举足轻重人物的影响,也有上帝之手的助推。关键词: 黄老之学 独尊儒术 董仲舒 汲黯 汉武帝 窦太后、黄老之学何为黄老之学?黄老学说是先秦道家的一个派别。

2、“黄” , 指传说中的黄帝, “老” , 指春秋末期的老子;尊黄帝、老子为学派的创始者,以“黄老之言”为学派的指导思想的黄老学说可以说是战国时期中期以后形成的一个道家老子思想的支派。 但是, 在先秦著作中没有 “黄老” 这个名称, 黄老并称是汉代人的说法。 我们对于这个学派的了解最早只能从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旨对于黄老学说的评述、以及史记的零星记载。还有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 、 兵书略 、 数术略和方技略中托名黄帝的著作,但这些著作后来除医书 黄帝内经尚存外都已失传。所以我们只能从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零星记载中了解这一学说。 1973 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 、 十六经

3、 、 称、 道原四篇古佚书,大约在西汉惠帝至文帝初年抄写完成,内容互有联系组成一个完整体系是我们现在了解战国黄老学派的主要著作。从以上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黄老学说最初流行于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 兴盛于西汉。 史记记载一些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如申不害、慎到、韩非等大都“学本黄老” ,可见黄老学说源于道家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 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 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黄老学说既讲道德, 又主刑名; 既尚无为 , 又崇法治; 既以为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又强调“道生法” , 要求统治者“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 不受任何干扰,一切均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

4、阴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黄老一派学者抬出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相配,以抬高本派地位,故称“黄老学派” 。其主流思想,则被称为“黄老学说” 。汉初黄老之学的盛行及主要人物秦汉之际, 经历了战国战乱, 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 社会经济凋敞, 由于多年战争的影响,国家贫穷,百姓贫穷, 导致必须要休养生息,否则国家的体制很难得以维持。然而主张“清净自定” 的黄老学说非常适应当时的环境和统治者的需求, 符 合一个国家当时的状况,所以在百家的学术中得以显现,并成为盛行一时的学派。在开国初期, 整个大汉王朝的经济状况都不容乐观, 多年的战争以及秦时的重劳役,使得国家的财政状

5、况入不敷出, 更不要提什么治学等方面了。 当时的窘境是难以想象的, 当初楚汉战争时期项羽出行的车辆已经是牛车而不是寻常意义上的马车,如此可见一斑。再讲讲黄老之学,多讲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但又不妨法令的施行,是道家与法家的结合。黄老之学在政治中可以说是一个平易的手段,既不是法家那般铁腕,也不似道家那般怯懦。当然在西汉之初,黄老之学的支持者可谓是前赴后继的,前有曹参。曹参是刘 邦帐中的“核心”人物,在萧何死后,属于一个中坚力量,拜为汉相。在这之前的几元 谋士,不能说是完全的黄老之学者,也不是全然的反对,多少算一个敬仰者。曹参着眼于社会的安定、政治制度的安定以及人事的安定,依然是遵行老子思想的清静无

6、为。曹参之后,根据史记记载文帝、景帝及窦太后都尊奉黄老之学。不得不特别强调一下 窦氏,她影响三朝,可以说是对于汉初政治有着不小影响的人。文帝时的皇后,景帝时的太后,至武帝时的太皇太后, 她一直处于权力的中心。以她外戚以及本身对于皇帝的影响来达到一个对于政治深重影响的目的。其实说,汉初对于黄老之学信奉的人几乎囊括了所有我们所知的汉初权臣,如陈平、田叔、司马季主、司马谈、刘德、杨王孙、邓 章等人(三)黄老之学的影响黄老之学对于一个汉王朝最深重的影响莫过于国库的丰盈和藏富于民。汉时的徭役,税收都有所下降。特别在田税方面,由秦时的十分税一,改到了刘邦时期的十五税一, 与民休息,在后几朝更是改到了三十税

7、一,并以此为汉代税率,永不加赋。“轻徭役”等制度让民众一下子摆脱秦时重徭役,严酷刑的政治重压, 让民众安养生息。 据史料记载,文景时期的库房中束钱的麻绳都已腐烂,而钱未用。可见当时的社会富足。儒家的风生水起(一) 由现端倪众所周知,儒术的正式提出是在武帝时期,但要论初现端倪,可就要追溯到文景时期了。首先在面对诸侯王的问题上,儒家和黄老学派就起了不小的争执。因为社会都富足了,诸侯的分封地也变得财大力大,再有诸侯王和大商人勾结,便有隐隐不将皇权放在眼中之势。黄老之学的支持者如周勃灌婴等人就认为诸侯应任其发展,无为而治,二对于反对他们的儒家学说支持者不断以打击排挤等方法使他们远离决策层。当时的儒家学

8、者如贾谊就郁郁不得志,晁错也因直言削藩而腰斩于市。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那个时候发出了属于儒家学说的一个声音,也让儒家的思想走到了台前,饶是引起了七王之乱,可不能否认晁错削藩的意义所在。另一个就是汉景帝时,位居博士的齐儒者辕固生与黄老派学者黄生关于汤武是否受命的是非问题在汉景帝面前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不同的学派站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立场上,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大汉的江山,他们的争辩于政治的通知是有利无害的。(二) 独尊儒术背后的主要人物前有轩辕生的“家人言尔”,后有赵维、王臧的“请勿奏事太皇太后”,儒家的学者在汉初时期的不受待见。 可是经历了富庶之后, 文化上也会有所提升, 或者说是有所改 变,因为单纯

9、的休养生息已经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政治需求,富庶会带来政治上渴求权力的更甚,一味的无为而治也许会为之后的天下埋下伏笔,如同七王之乱。此处就举两为对于儒术来说举足轻重的人物:董仲舒与汲黯。“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他的学术立足现实, 讲学术和政治密切联系起来,实现了以儒家为主的新的思想上的大融合。他是一个集大成者,将儒家的学说进行改编,汇总各家的精华,将儒学变得更加适合当时的社会,适合皇权的统治。如果说他推崇的儒术, 不如说他推崇的是他自己的 儒术,集百家所长会与一隅,那样的统治手段。不过,他终归是以儒家为本,推行孔孟 之道,是儒家走向历史舞台的最终推

10、手。生活在汉景帝至汉武帝时期的汲黯,鲜明反映出从黄老之术到儒术独尊转变过程中 的变化。在治政之策上,他采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且行之有效;在为臣之道上,他 恪守儒家大义,忠君事主,其心可昭。面对这样的一位有“异己”思想的忠诚直臣,汉 武帝表现出了既欣赏又疏远的态度。(三)儒学的另一面外儒内法的制度建立, 一般而言,儒学重仁政,讲究以伦理劝导实施统治, 而法家 讲法制,重在政治事功。但这两种思想在汉代时即彼此糅杂,形成了互补的统治术。外儒,给封建统治者披上一层仁德的外衣,内法,则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提供了坚强的的后盾。从某种意义上讲,封建宗法社会的结构形态,正是外儒内法统治术的必然产物。 封建法律

11、都披上了一层 “外儒”的仁德外衣,使一切法律都找到了伦理依托。翻开历朝 历代的律书,可以发现,开头都冠冕堂皇地戴着一顶仁德的伦理样式的帽子。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可以为统治者的包庇纵容犯罪留下后路,又为法律向每个社会细胞延伸提供了方便之门。只要是统治者不愿惩罚的人,皇帝或者地方官吏都可以轻松地“宥” 之,给予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么做,不仅不会有“枉法”的责任,反而显示出统治 者的宽厚仁慈,体恤下情。三、独尊儒术的天下儒术在武帝之后一统天下的各种学说,虽然说在当时可谓耳目一新, 让习惯黄老之学的人们体验一个更为开明的学说。一时间,儒生遍布天下,朝堂内外的君君臣臣变得有条不紊了。君臣父子,天下纲常在儒教的约束之下, 对于皇权的统治那是无往不利的, 加之董仲舒所改的内在法家的成分,更是平添了几份约束。 独尊儒术的天下便是我们在之后的朝代所见的,其利与弊大体上是我们封建社会的通病与优点,只是时间相隔越久的朝代越能发觉它的弊端,近的就越发体现优势罢了。【参考书目】1. 从黄老之术到儒术独尊转变过程中的典型人物汲黯 作者:王云云、王绍东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年 1 月 第 26 卷 第一2. 汉初儒家知识分子群体与儒术独尊阳 4300793. 略论汉王朝独尊儒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