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推进整体教学打造持续发展力课题开题报告_第1页
双线推进整体教学打造持续发展力课题开题报告_第2页
双线推进整体教学打造持续发展力课题开题报告_第3页
双线推进整体教学打造持续发展力课题开题报告_第4页
双线推进整体教学打造持续发展力课题开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双线推进整体教学,打造持续发展力课题开题报告一、开题活动简况二、开题报告基于解决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学段衔接割裂、学科教学孤立”等问题,探索一条能引领师生素养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之路的考虑,我校提出了“双线推进整体教学,打造持续发展力”的研究课题。(一)教育理念衔接的研究 1理念更新,思想到位的衔接研究。通过教育专家的反复论证,教干教师认真学习研讨,使教师明确认识到:通过对“学段衔接、学科融合”这一双线的研究,立足于“习惯养成、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既能帮助学生顺利适应更高学段的学习生活,又能打破学段限制,实现学科融合,提升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打造师生持续发展力具有重要意义。2建章立制,保持

2、长效理念的衔接研究。课题的研究要落脚于课堂教学。为此,依据课改理念,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于推进课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理念的衔接研究。借助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异段间的互动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能够克服研修模式单一、资源短缺的局限,对实现资源优化,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的研究1.增强教师使命感,提升教师育人境界的研究。做一个有教育理想、教育激情和教育智慧的高素质教师,为学生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2加强“学段衔接、学科融合”,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的研究。衔接什么?如何衔接?融合什么?怎样融合?学段衔接、学科融合的现实意义?怎样衔接才能对于打

3、造师生持续发展力具有重要意义?怎样融合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师生整体素养?如何把这些理念融入课堂?教什么?怎么教?这都是我们研究的切入点。3更新育人理念,提升学生持续发展力的研究。从可持续发展教育角度观察,学习能力可划分为基础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这些能力如何培养?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培养?这就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研究者,如何选好切入点就显得极为重要。4转变教学旧思想, 提升课堂高效率的研究。向45 /40分钟要质量的高效课堂就成为我们首选的研究方向。基于此,我们在大课题下,引入了“新理念求索高效课堂”的概念,通过双线融入,以及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合作求索、快乐体验等理念的渗透,

4、全力探寻高效课堂环节。 (三)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研究我们实施“双线推进整体教学,打造持续发展力”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不仅要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培养其持续发展力的效果。(四)学校资源提升优势的研究打破学段界限,形成三段一体的学科建设,把全校学科合理分为文科、理科等教研板块,既充分发挥了我校所特有的12年一贯制优势,又有效整合了学校资源,将使“学科孤立、学段孤立”等制约教育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得以有效突破,十二年一贯制的办学优势将会得到充分发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促进我校教育的内涵发展稳步提升。4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通过资源整合,必将形成“双线推进、三段

5、一体、无缝对接、整体发展”的教育教学新格局。新格局的整体效能的发挥必将实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五)新理念求索高效课堂的研究研究的内容。1、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课堂教学,常规的课型有:新授课、复习课、评讲课等。不同的教学任务对应不同课型,就会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环节,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新课改理念的渗透有助于推进新课堂教学策略的生成。2、学段衔接和学科融合切入点的研究。学段衔接和学科融合理念要渗透进课堂中的,搞好具体落实。3、学法指导和心理疏导的研究。在最优学习方法作为专题进行研究,要切实

6、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形成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指导提供给学生,并注意收集学生的意见反馈,不断修改完善。4、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研究。学习状态包括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的主动性等。学习效果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的成绩,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对于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分析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听课分析。二是练后分析。三是考后分析。5、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不做“讲师”做“导师”,要做一个教育理念的行动者,做学生成长的推手和拉手。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即时评价;把握坡度,平稳衔接。6、学生角色定位的研究。(1)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者;(2)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者;(3)学习过

7、程中的合作者;(4)快乐学习的享受者。研究中的配套工作(1)加强课堂教学常规学习,夯实教学基本功。立足市35x教学策略、区教学常规的学习,以及我校教师手册,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增强其课堂驾驭能力。(2)开展多种类型的研究课,开阔教师的视野。通过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观摩课,每人一节达标课及同课异构等主题教研活动,引导教师相互学习,共同钻研,引领高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3)扩大学科内部交流,实现学科教师共同成长。每月至少听两节课,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新的认识和提高。为确保听课质量,并帮助授课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教师听课后,要写出评课稿,并和授课教师到集体备课室

8、进行评课,共同研讨课的优缺点和改进措施。(4)在总结中进步,在反思中提升。引导全科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育教学及,做好教后反思或听后反思,定期检查,并对优秀的反思在教师培训会上集中学习,共同提高。(六)跨学段、跨学科(学科融合)衔接教学的研究1跨学段衔接的研究。如幼小数学教学衔接的研究;中小数学学科的衔接的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衔接的研究。2学科融合(跨学科衔接)的研究语文与其它学科融合的研究;中小学数学、物理、化学三学科之间的教学衔接的研究;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科间的教学衔接的研究。(七)教学管理制度变革的研究改革依靠制度保驾护航。制度保障了改革的顺利推进,而改革的推进

9、又促进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在配套制度的完善方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研究:1.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测试等)。2.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3.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4.学校发展性评价制度。(八)打造名师策略的研究1.典型的发现与培植策略研究。2.典型经验的筛选与优化策略研究。3.典型经验的推广策略研究。4.准名师的筛选与提升策略研究。5.名师的推介策略研究。二、研究方法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文科、理科、英语科等学科分别可选择使用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等,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1.调查研究法针对目前我校12年一贯制的这种办学特色,调查初中、

10、小学、幼儿园各学段教学的实际问题,对影响教学的因素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文字和数据资料。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因为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3. 案例研究法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

11、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4. 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5.文献研究法研究过程中需要学习大量教育理论,从中汲取优秀的研究成果,汲取综合一些鲜活的理念与信息,增强理论研究上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对本课题相关问题的认识,促进课题研究的发

12、展。三、人员分工其它课题研究团队的组长具体主持研究子课题,为总课题的研究提供实践基础6课题研究团队四、研究进度本课题研究的具体思路为:调查研究确定方案开题论证研究实施总结提炼成果鉴定。计划用2年时间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情况如下: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1课题确立和申报:启动课题研究,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收集相关课题信息,成立学校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确定成员分工及具体研究内容,形成课题方案,组建子课题组并明确分工,确定研究行动计划,进行课题申报。2成立子课题组并制定研究计划:在学校各学段成立子课题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层培训,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3聘请知名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13、聘请山东省教科所、山东教育报社、师范学院、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的领导、区教研室等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进行理论指导。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1课题组成员分工:落实各分科课题组研究任务,通过学习理论、进行教学实践,积累经验,讨论完善理论框架,为课题的全面实施作好辅垫。2启动课题研究: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在各分科教学中具体实施,同时开展好各子课题的研究。3以“双线推进”作引领,以“新理念求索高效课堂”为核心,推进课题研究,并根据研究方案,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4从子课题入手研究“新理念求索高效课堂”的构建,这一过程要注意教学反思和阶段性总结,并及时做好调整,螺旋推进教学教

14、研。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重视过程管理和实践,完成各子课题的实验研究,写好阶段研究报告。6深入研究,完善“学段衔接和学科融合”这一理论框架,边创建边应用,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形成“双线推进教学,打造持续发展力”的教改新格局。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1研究报告的撰写:进行课题研究总结,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完成、提交本课题研究总报告。2课题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示活动。3课题成果推广:研究成果的收集、整合资料,梳理、提升和推广研究经验,形成成果,全面进行总结,形成专项研究报告或其他研究成果(论著、案例等),并提出继续进行深化研究的对策建议。五、经费保障我校是由全国500强企业江泉集

15、团投资3亿多元兴建,是一所民办公助性质的省级规范化学校。历经20多年的发展,学校硬件建设全部达到省规一类标准统,为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集团公司拨出100万元,用于课题研究,具体分配如下: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10万元用于限期专家论证、理论学习、专家报告等。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40万元,用于专家调研报告、学习培训、激励奖金、媒体宣传等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50万元,用于过程材料整理、成果编纂、音像资料制作、专家指导、舆论宣传等。六、预期成果1编写双线推进整体教学,打造持续发展力改革的教育专著。2编著“双线推进整体教学改革,打造持续发展力”教学论文集、教学设计案例、课堂

16、实录案例集锦。3全面完善的改革配套制度4.研究制定新理念“求索”高效课堂模式。5. 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培养若干名师。6.“双线推进整体教学,打造持续发展力”改革经验成果的总结、应用与推广(光盘资料)。课题负责人签名年 月 日三、专家意见该课题从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出发,立足于十二年一贯制办学优势,以整合学科、学段教育资源一体化为着眼点,以新理念求索高效课堂为着力点,整体构建“双线推进、三段一体、无缝对接、整体发展”教育教学的新格局;立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教育观和整体性育人模式,加速推动学校从传统的育人观向新的育人观地转变,打造以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

17、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拓展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育人新领域,帮助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既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其身心未来更加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从而具有全面、长久、强劲的发展潜力,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为促进社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培养、输送更多的栋梁之才。该课题符合我国义务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可以说填补了基础教育的一个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教育的创新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在教育理念衔接的研究方面,课题组拟从理念更新,思想到位;建章立制,保持长效;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完善家校教育网络等诸方面进行衔接研究,保证师生的可

18、持续发展,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打造师生持续发展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研究方面,课题组制定了详细可行的计划,将从增强教师使命感,提升教师育人境界;加强学科融合、跨学段交流,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更新育人理念,提升学生持续力的研究;转变教学旧思想, 提升课堂高效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抓住了课改的核心。学校教育的重心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打造学生的持续发展力。课题组通过实施“双线推进整体教学,打造持续发展力”改革,老师们对各个学段的教育教学规律把握的精准、透彻,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就注重逐级培养学生更好的适应更高年级、学段的行为习惯、道德情操以及知识储备,学生乃至走出校门成为社会人都会受益无穷。课题立意高远,可以说能够很好地深化素质教育。并通过提升师生的素养,达到提升学校资源的目的本课题还将着重研究“双线推进”特色在新理念求索高效课堂恰当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