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方程式教学的有效教学_第1页
浅谈化学方程式教学的有效教学_第2页
浅谈化学方程式教学的有效教学_第3页
浅谈化学方程式教学的有效教学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化学方程式教学的有效教学 当今学生学习负担繁重,我们应该学会向课堂要高效,向学习方法上要高效,摆脱题海,启发学生运用先进的思维方式、科学的解题步骤学习。 自然界如此神奇,必然存在着能够令学生更快、更多、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通过把握事物本质去掌握知识。世界上有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一生中能在非常多的领域有造诣,是因为他们有无限充沛的精力,或是优于常人的智商吗?事实上,他们只是把握住了方法。他们了解事物的本质,或者说他们了解自然规律,而且能按照科学步骤做事,再加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何为自然规律?举个例子:自然界百花齐放,物种繁多,从化学角度讲,它们的组成会是怎样呢?如石英的组成是s

2、io2,sio2是由硅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硅原子和氧原子又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 nacl,由na+和cl-构成,而na+和cl-又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世界上所有物质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只不过因为数目与排列方式的不同,才会千变万化。世界原是由简单物质演变而来,这个演变过程中必有一定的规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也有它的科学步骤。一般是:判断物质类别确定物质性质根据性质判断反应类型回忆此类型反应特点完成方程式。下面就笔者在教学中的切身感受,分析几例易错方程式的掌握。 一、复分解反应中的相对强酸制弱酸 如:苯酚钠+co2+h2o苯酚+nah

3、co3,对这个方程式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先判断苯酚钠属于盐,co2和h2o实为h2co3属于酸,酸性较强推知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的相对强酸制弱酸。其反应特点是交换成分,最后完成方程式。在这个反应方程式中,生成的新盐是nahco3,而不是na2co3,学生极易出错。 课堂上笔者作如是处理:h2co3作为二元酸,在溶液中分两步电离,第一步:h2co3h+hco3-,第二步:hco3-h+co32-,其中第一步电离程度大于第二步。若把hco3-当成一元酸的话,则酸性h2co3hco3-。即酸性h2co3苯酚hco3-,当h2co3第一步电离产生的h+与苯酚钠作用生成苯酚时,生成的hco3-的酸性已不够

4、强,故不能继续与苯酚钠反应制取苯酚。因此生成物不是na2co3而是nahco3,解释的理由其实还是强酸能制弱酸,而弱酸不能制强酸。 与此相似,另一个强酸制弱酸的反应:2naalo2+co2+3h2o=2al(oh)3+na2co3。在此反应中生成的则是na2co3,因为酸性:h2co3hco3-al(oh)3。当然在co2过量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naalo2+co2+2h2o=al(oh)3+nahco3。生成nahco3,因为后续又发生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这个反应从形式上看是化合反应,但更应把它理解为相对强酸制弱酸:na2co3属盐,碳酸是酸,酸性h2co3h

5、co3-。 以上几个方程式不尽相同,特别是在生成物到底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上更难判断,但它们知识的落脚点几乎一样,都是相对强酸制弱酸,弱酸不能制强酸。但是在反应中cuso4+h2s=cus+h2so4中,却是以h2s这种弱酸制得硫酸这种强酸,像是一种反常的例子。正是这种例子的存在,会让部分学生产生“化学反应反复无常,化学原理任凭老师一张嘴”的感觉,在相对强酸制弱酸这个前提下,能以弱制强,确实反常了。但如果变换角度,把硫酸和硫化氢的反应放在复分解反应这个背景下分析,则发现它满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了沉淀。也就是说这个反应是完全正常的。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背景下分析

6、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一些规律是在特定背景下才能成立的。因此应该教会学生能在不同背景下看问题,学会换角度看问题。通俗地说,就是要教会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及所处背景,然后决定应用相应的知识点。老师在教会学生唱山歌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知道该在什么地方唱。 二、两物质间存在多个离子反应类型 这一类型的特点是:反应物量比不同时产物不同。如:碳酸氢钙和氢氧化钠的反应,这类方程式书写的掌握一直是个难点,也极易成为高考中的失分点。对于这一类反应。应作如下处理,以碳酸氢钙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为例: (1)先分析清楚共存在两个离子反应:hco3-+oh-=co32-+h2o ca2+co32-=caco3。 (2)搞

7、清楚反应的先后顺序:先hco3-+oh-=co32-+h2o后ca2+co32-=caco3。 (3)按不足的那个量来配比并分析产物:如少量碳酸氢钙和足量氢氧化钠反应,可设少量的碳酸氢钙为1mol,因为少量会被反应完,所以可以确定出所需氢氧化钠的量。1mol碳酸氢钙中有2molhco3-消耗2moloh-,即碳酸氢钙和氢氧化钠12反应。在此基础上再分析产物:2molhco3-与2moloh-中和出2molh2o和2molco32-,其中1molco32-与1molca2+生成1molcaco3,其余结合成na2co3,最后完成方程式。 学生若掌握了这种分析方法,就等于掌握了如下的一大类反应方程

8、式的书写:ca(hco3)2和naoh、ca(oh)2和nahco3、ca(oh)2和ca(hco3)2、ba(oh)2和nahco3、ba(hco3)2和naoh、ba(oh)2和nahco3、ba(oh)2和nahso4、mg(hco3)2和ca(oh)2、ca(oh)2和nah2po4、febr2和cl2、fei2和cl2、fei2和br2。 迪卡尔在方法论中对于何谓方法,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由此可见,解决问题的顺序,思维的顺序非常重要。 三

9、、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过氧化氢这一类物质,本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当它碰到强氧化剂时,失电子体现还原性;碰到强还原剂时,则得电子体现氧化性。如果它碰到的物质既无氧化性(或很弱),又无还原性(或很弱),则会发生自身电子的转移,即体现氧化性又体现还原性。至于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硫的反应,学生因受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影响,很容易以为产物为亚硫酸钠和氧气。但事实上因为二氧化硫具有强还原性,应该还发生了na2o2+so2=na2so4。在这一类的反应中,体现着自然界的两种法则:其一,得失的守恒,在化学学科中就有很多,如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其二,竞争,过氧化氢的这种遇弱则强,遇强则弱,无对手则通过自身电子转移达到稳定状态的特点,很像自然界中各种群之间的弱肉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