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肛管疾病课件_第1页
直肠肛管疾病课件_第2页
直肠肛管疾病课件_第3页
直肠肛管疾病课件_第4页
直肠肛管疾病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直肠肛管疾病1 直肠肛管疾病直肠肛管疾病 直肠肛管疾病2 一、直肠、肛管的解剖生理概要一、直肠、肛管的解剖生理概要 (一)大体解剖(一)大体解剖 1.直肠直肠:直肠上接乙状结肠, 其长约1215厘米。在尾 骨平面与肛管相连形成90 度的肛管直肠角。直肠中 1/3前面有腹膜反折,男 性形成直肠膀胱 陷凹,女 性形成直肠子宫陷凹。是 盆腔的最低位置,距肛门 约8厘米。直肠壶腹部有 左、中、右三个半月形皱 襞,称为直肠瓣或直肠横 壁。 直肠肛管疾病3 2.肛管肛管 长约3厘米, 末端为肛门。 (1)齿状线(2)肛柱 (3)肛乳头(4)肛瓣 (5)肛隐窝(肛窦) 3.肛管、直肠的肌肉肛管、直肠的肌肉

2、(1)内括约肌 (2)外括约肌 (3)提肛肌 (4)肛管直肠环 切断肛管直肠环会引起大便失禁。 直肠肛管疾病4 4.直肠肛管周围间隙:直肠肛管周围间隙: (1)肛门周围间隙: 位于坐骨肛管横隔与 皮肤之间,左右在肛管 后方相通。 (2)坐骨肛管间隙:左右 各一,位于坐骨结节与肛 管之间,肛提肌之下。 (3)骨盆直肠间隙:左右各一,上为腹膜,下为肛 提肌。 (4)直肠后间隙:在直肠与骶骨之间,提肛肌以上。 直肠肛管疾病5 (二二)血循、淋巴、神经及生理血循、淋巴、神经及生理 1.肛管、直肠的 动、静脉 (1)直肠上动脉直肠上动脉 (2)直肠下动脉直肠下动脉 (3)肛管动脉肛管动脉 (4)骶正中动

3、脉骶正中动脉 (5) 肛直肠静脉肛直肠静脉 直肠肛管疾病6 2.淋巴回流淋巴回流: 以齿线为界分上、下两组。 上组在齿线以上有三个引 流方向。(1)向上沿直肠上动 脉到肠系膜下动脉旁淋巴结。 这是直肠最主要的淋巴引流 途径。(2)向两侧经直肠下 动脉旁淋巴结引流到盆腔侧 壁的髂内淋巴结。(3)向下穿 过肛提肌至坐骨肛管间隙,沿肛管动脉阴部内动脉旁淋巴结到髂 内淋巴结. 下组在齿线以下有两个引流方向。(1)向下外经会阴及大腿内 侧皮下注入腹股沟淋巴结,然后到髂外淋巴结。(2)向周围穿过坐 骨直肠间隙沿闭孔动脉旁引流到髂内淋巴结。上下组淋巴网有 吻合支,彼此相通,因此,直肠癌有时可转移到腹股沟淋巴

4、结。 直肠肛管疾病7 3.神经支配:神经支配: (1)齿线以上 由植物神经支 配,对牵拉与胀 敏感。主要来自 盆神经丛。 (2)齿线以下 由躯体神经支 配,对痛敏感。 直肠肛管疾病8 4.直肠肛管的生理直肠肛管的生理: (1)直肠粘膜能分泌粘液及吸收少量 水分和盐。 (2)直肠壁有排便感受器,并能分辨 出是气体还是粪便。 直肠肛管疾病9 齿线在临床上的意义:齿线在临床上的意义: (1)齿线以上是粘膜;齿线以下是皮肤。 (2)齿线以上主要属直肠上动脉分支区;齿 线以下主要属直肠下动脉分支区。 (3)齿线以上的静脉丛是直肠上静脉丛,曲 张则形成内痔,回流至门静脉;齿线以下则形成 外痔,回流至下腔静

5、脉。 (4)齿线以上的淋巴液主要回流至腹主动脉 周围或髂内淋巴结;齿线以下淋巴液主要回流至 腹股沟淋巴结。 (5)齿线以上的直肠粘膜受植物神经支配, 无痛感;齿线以下的肛管皮肤受体躯神经(阴部 内神经)支配,痛感明显。 直肠肛管疾病10 二、直肠、肛管的二、直肠、肛管的 主要检查方法主要检查方法 1.体位: (1)左侧卧位 (2)膝胸卧位 (3)膀胱截石位 (4)蹲位 2.视诊 3.直肠指检:是一项简便而 重要的检查,对及早发现直 肠病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内镜检查:肛门、直肠镜 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 5.影像学检查:钡剂灌肠或气、钡 双重造影、腔内B超、CT、 n记录:体位、时钟定位、内

6、容 直肠肛管疾病11 三、肛裂三、肛裂 (一)定义: 肛裂是指齿状线 以下肛管皮肤全层裂 开后,经久不愈,形 成的慢性溃疡。 肛裂85%位于后正 中线上,少数位于前 正中线上。 直肠肛管疾病12 (二)病因及病理(二)病因及病理 1.解剖因素: (1)肛门后方的肛 尾韧带坚硬,弹性小。 (2)直肠会阴曲弯 曲至肛门,承受的压 力大。 2.外伤:大便干燥或 排便过猛,损伤肛管 皮肤。 3.感染:齿线附近的 炎症,如肛隐窝炎, 使肛周组织失去弹性。 直肠肛管疾病13 (三)临床表现(三)临床表现 1.疼痛疼痛:主要症状为排便时和便后肛门的 剧痛。这是因为排便时粪便对肛管的扩张 和刺激引起;便后由于

7、肛门括约肌痉挛所 至。 2.便秘便秘:因便时疼痛,怕解大便,大便在 肠腔内停留的时间长,水分吸收便秘, 形成恶性循环。 3.出血出血:血多在大便表面或手纸上,或便 时滴血。 直肠肛管疾病14 (四)诊断(四)诊断 1.有以上临床表现就考虑有肛裂的可能。 2.局部检查发现肛管后正中部位有皮肤全层裂开或 有肛裂“三联症”就可确诊。 肛裂三联症:前哨痔、肛裂、肛乳头肥大 (1)早期(急性)肛裂:溃疡边缘柔软、底浅、色 红、易出血。 (2)慢性肛裂:灰白色、有纤维组织增生,可见前 哨痔。 (五)肛裂的预防(五)肛裂的预防 1.定时大便,保持大便通畅。 2.注意肛门清洁,排便时勿用力过猛。 直肠肛管疾病

8、15 (六)治疗(六)治疗 要点在于解除括约肌痉挛、减轻疼痛、 保持大便通畅和局部清洁,促进溃疡面愈合。 1.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多用于早期(急性)肛裂。 (1)温水或1:5000 P.P液坐浴。 (2)消炎、止痛。口服抗生素和去痛药。 (3)纠正便秘,保持大便通畅。可口服缓泻剂、多食 用蔬菜、水果,多饮水。 (4)10%20%硝酸银涂创面,涂后用生理盐水洗掉。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 经久不愈,经上述治疗无效的肛裂,可选 用手术治疗。 常用的手术方法是:肛裂切除术和内括约肌切断术。 直肠肛管疾病16 四、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四、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一)定义(一)定义:在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性

9、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称直肠肛管周直肠肛管周 围脓肿围脓肿。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金黄色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 直肠肛管疾病17 (二)病因和病理(二)病因和病理 (1)多来自感染的 肛腺。肛腺形成脓 肿后可向上下蔓延 或穿过肠壁、肛管 括约肌而至直肠肛 管间隙。 (2)少数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可继发于外伤、炎性 病变或注射药物,感染直接发生在间隙并形成脓 肿。 (3)经淋巴引流扩散至间隙引起。 直肠肛管疾病18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三)临床表现和诊断 1.肛门周围脓肿肛门周围脓肿: 以肛旁皮下多见, 多位于肛门两侧的 皮下。局部炎症的 四大特点明显,炎 症可穿过筋膜扩散 到坐骨直肠窝。 2.

10、坐骨肛管脓肿坐骨肛管脓肿: 位于肛管与坐骨结节之间,提肛肌之下。局部 有深压痛,直肠指检可触及疼痛性肿块或波动。 直肠肛管疾病19 3.骨盆直肠窝脓肿骨盆直肠窝脓肿: 位于肛提肌以上, 直肠两侧,腹膜以下。 局部症状不明显,有 的直肠有坠胀感或排 尿困难。全身症状出 现较早。局部有深压 痛,直肠指检有波动 感,穿刺可抽出脓液。 4.直肠后脓肿直肠后脓肿:骶尾部酸痛,直肠坠账感,全身症状重。 检查:尾骨与肛门之间深压痛,直肠后壁触痛或波动感。 直肠肛管疾病20 (四)治疗(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对早期还没有波动感的病人: (1)全身治疗:主要是控制或减轻感染。 (2)局部治疗:早期可做理疗。

11、 (3)对症:口服缓泻药,如石腊油;止痛 药等。 2.手术治疗:对脓肿已形成的病人,则行脓 肿切开引流术。术后用1:5000 P.P. 溶液坐 浴;并可加用抗生素。 直肠肛管疾病21 3.手术方法: (1)肛旁皮下脓肿:作放射状切口。 (2)深部脓肿:距肛门2.53cm作前后方向的 弧形切口,半橡皮管引流。术中注意打通脓隔。 脓液有100ml以上者应疑有骨盆直肠窝脓肿。 (3)肛管直肠两侧相通的脓肿:应在两侧切开 引流,勿伤肛尾韧带。 (4)一期切开引流挂线术:病人情况好,脓肿 浅,炎症浸润小,内口好找者可施行。 直肠肛管疾病22 五、肛瘘五、肛瘘 (一)定义:肛管和直 肠下端与肛门周围皮肤

12、相通的瘘管称肛瘘。 (二)病因 多数是肛 旁脓肿的后遗症。大多 数是非特异性感染所致, 少数属特异性感染,如 TB、Crohn病等。 直肠肛管疾病23 (三)肛瘘的分类(三)肛瘘的分类 肛瘘的分类方法很多,临床上常简单地将肛瘘 分为低位和高位两种。 1.低位肛瘘:瘘管在外 括约肌深部以下。最常 见约占70%。 (1)低位单纯性肛瘘 (2)低位复杂性肛瘘 2.高位肛瘘:瘘管在外 括约肌深部以上 (1)高位单纯性肛瘘 (2)高位复杂性肛瘘 直肠肛管疾病24 (四)临床表现及诊断(四)临床表现及诊断 1.有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病史。 2.伤口经久不愈: (1)有反复从外口排粪水、排脓、排气史。 (2)

13、当外口闭合时,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 或发热。当脓排出后,症状好转。 直肠肛管疾病25 3.检查检查 (1)视诊:外口稍凹陷或呈乳头状,有的可见 几个外口,“TB”性肛瘘外口不整齐,灰白。 (2)触诊:瘘管呈条索状,可直可弯曲,高位 肛瘘不易扪到。 (3)直肠指检:内口稍硬且凹陷。 (4)探针可探及内口。 (5)在直肠内置入白盐水纱布,然后从外口注 入美兰找内口。 (6)瘘管碘油造影,可判断瘘管的位置及内口。 直肠肛管疾病26 (五)治疗(五)治疗 1.急性发作期:坐浴、抗感染、必要时切开引流。 2.瘘管切开术:用于低位肛瘘。用局麻或骶管麻醉,切 开瘘管,剪去少许皮肤,刮尽瘘管的肉芽组织。 3.挂

14、线疗法:是利用其慢性切割原理,高、低位肛瘘均 可应用,一般不会引起大便失禁。 4.瘘管切除术:切除全部瘘管直致健康组织,多用于低 位肛瘘。 直肠肛管疾病27 六、痔六、痔 (一)定义:痔是直肠粘膜下或肛管皮肤下的痔静脉 丛淤血、扩张和屈曲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A:肛垫下移学说。 B:静脉曲张学说。 直肠肛管疾病28 (二)病因(二)病因 其原因并不完全了解,据临床情况,痔的形成与以 下因素有关: 1.解剖因素解剖因素: (1)直肠上静脉无静脉瓣,痔静脉壁薄弱。 (2)直肠上静脉丛位于松弛的直肠粘膜下层,缺乏支持。 (3)直肠肌肉收缩影响静脉回流。 (4) 炎症使静脉纤维化、失去弹性。 (5)静脉

15、内压力增高:干硬粪块压迫等 2.腹内压增高腹内压增高: 任何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多能使静脉回流受到影响, 而致直肠上静脉丛充血、扩张。 直肠肛管疾病29 (三)痔的分类(三)痔的分类:可分为 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三种。 1.内痔:内痔是直肠上痔 静脉丛扩张而成,位于齿 线以上。常在直肠下端。 常见于左侧(3点)、右 前(7点)、右后(11点)。 2.外痔:位于齿状线以下, 为直肠下静脉丛扩大、 曲张所致。 3.混合痔:痔块位于齿状线上、下,由于直肠上下静脉丛扩大、 曲张所致。它们相互吻合影响。 n环状痔:有时痔的分布很广泛,围绕肛管一周,临床上称为环 状痔。 直肠肛管疾病30 (四)痔的分期(四)

16、痔的分期:临床上一般分为四期。 第一期:排便时带血,痔块不脱出肛门外,仅 肛镜检查可见。 第二期:排便时痔块脱出肛门外,便后可自行 回复。 第三期:排便时痔块脱出肛门外,便后不能自 行回复,而需用手托回。 第四期:痔块长期在肛门外,痔脱出不能还纳。 由此而见,混合痔是不断加重后的常见后果, 并逐渐成为全部脱出肛门外的“环状痔”。 直肠肛管疾病31 (五)临床表现与诊断(五)临床表现与诊断 1.便血便血:无痛性、间隙性、便后出血是其特点,是内痔 或混合痔的早期症状。 2.痔块脱出痔块脱出:第二、三 、四期痔可脱出肛门外。 3.疼痛疼痛:单纯性内痔无疼痛。但以下情况可出现疼痛: 当痔因粘膜受损感染

17、或血栓形成时;内痔与混合痔脱出 嵌顿,出现水肿、感染坏死时;这时患者排便、坐、走、 咳嗽等均能使疼痛加重。 4.瘙痒瘙痒:内痔晚期,痔块脱出及括约肌松弛,常有粘液 分泌物流出而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引起瘙痒,甚至皮肤 湿疹。 诊断则根据上述临床表现与肛门视诊、指检、肛镜检 查即可确定诊断。 直肠肛管疾病32 (六)鉴别诊断(六)鉴别诊断: 1.直肠息肉:低位带蒂直肠息肉脱出肛外,误诊为 痔脱出。可用指检、肛镜检查鉴别。 2.直肠癌:指检、肛镜、直肠镜检查可发现较大的 不光滑实质性肿块,或有溃疡形成,指套带血或粘 液。 3.直肠脱垂: (1)直肠粘膜脱垂:表面光滑、质软、呈放射状, 长23cm。 (

18、2)完全性直肠脱垂:为直肠壁全层脱出,脱出长, 呈宝塔状,长710cm。 直肠肛管疾病33 (七(七 )治疗)治疗 无症状静止期的痔,勿须特殊治疗,只需注意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当痔经非手术疗法失败或三、四期内痔、痔出血、血 栓形成、痔脱出引起症状或嵌顿等,应采取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消炎止痛、清洁及保持大便通畅。 2.注射疗法 3.冷冻疗法 4.手术疗法 (1)结扎法或胶圈套扎法 (2)切除法:激光痔切除术、PPH(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手术、常规手术切除术 (单个痔切除、环状痔切除、血栓外痔剥离术。) 直肠肛管

19、疾病34 七、直肠脱垂七、直肠脱垂 (一)定义:直肠脱垂又称脱肛。是指肛管、直肠甚 至乙状结肠下端向外脱垂翻出肛门外。 (二)病因:常见幼儿、老年人或生育过多的妇女。 正常情况下,腹内压对肛门直肠产生一定的压力。 而提肛肌、括约肌、部分盆筋膜及腹膜产生一定的提 托力来对抗腹内压。当腹内压增加或对抗力减弱的情 况下就可能产生脱肛。 有以下三种因素: 直肠肛管疾病35 1.解剖因素解剖因素: (1)骶尾骨弯曲度小,直 肠呈垂直位。 (2)腹膜反折过低肠襻压 迫肠壁。 2.支持直肠的组织软弱支持直肠的组织软弱 : 先天性发育不良、营养 不良致肛提肌软弱,经产 妇致骨盆肌肉松弛,肛门 括约肌松弛。 3

20、.长期腹内压增高长期腹内压增高:咳嗽、 便秘、前列腺肥大。多见 于小儿、老人及妇女。 直肠肛管疾病36 (三)分类(三)分类 1.不完全脱垂: 又称直肠粘膜脱 垂。粘膜与肌层逐 渐分离,脱出肛门。 一般长23cm。粘 膜皱襞呈放射状 (内痔、环状痔呈 花瓣状)。 2.完全脱垂: 为直肠壁的全层脱出(呈宝塔状或牛粪状)。 直肠肛管疾病37 (四)临床表现及诊断(四)临床表现及诊断: 大便时病人感觉有肿物从肛门脱出,初期可自行还 纳,后需手托回。日久后任何腹压增高的情况下都可 使直肠脱出。脱出后因受到刺激可发生充血、糜烂或 嵌顿。病人可产生下坠感、便意或尿频。 检查:嘱病人下蹲,作大便样动作,即可

21、见脱垂的 直肠。 (1)不完全性脱垂:圆形、色红、表面糜烂、放射状。 (2)完全性脱垂:呈腊肠样或球形,前壁稍长,有环 形皱襞,扪之较厚。 直肠肛管疾病38 (五)治疗(五)治疗 1.一般治疗:治疗慢性腹泻、便秘、咳嗽, 小儿直肠脱垂可自愈。 2.注射治疗:将硬化剂注射在直肠粘膜下。 3.手术治疗: (1)直肠前壁折叠术。 (2)直肠悬挂术。 (3)肛门环缩术。 直肠肛管疾病39 八、直肠息肉八、直肠息肉 (一)定义:凡 直肠粘膜上有任 何可见的突起, 无论其大小、形 状及组织类型如 何,均称为息肉。 直肠息肉的病理 性质不一,有的 是良性肿瘤,有 的是炎性增生的 结果。 直肠肛管疾病40 (

22、二)病理类型(二)病理类型: 1.腺瘤性息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 绒毛状腺瘤。 2.增生性息肉。 3.炎性息肉。 4.其它:错构瘤;肥大性赘生物。 直肠肛管疾病41 (三三)临床表现及诊断临床表现及诊断: 主要为便血,但量不多,色红,覆盖在大便 表面,有时有少量粘液,息肉蒂长可脱出肛门外。 儿童便血,大便次数正常,应考虑到息肉。有息 肉病的病人,可出现腹泻、血液粘液便、消瘦、 低蛋白血症及贫血等。 检查:直肠指诊可扪及圆形、质地中等的息肉。 肠镜可检查,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诊断:除了发病史外,肛、直肠的检查极为重 要。 直肠肛管疾病42 (四)治疗(四)治疗: 1.炎性息肉可采用抗生素

23、、激素保留灌肠 治疗。 2.经肛门切除:电灼和手术切除。 3.经腹切除:息肉位置高,无法经肛门切 除治疗,多发性家族性息肉病,采用经腹 手术切除。 直肠肛管疾病43 九、直肠癌九、直肠癌 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以4150 岁年龄组发病最高。直肠癌位置低,60%80%容易被 直肠指诊发现。 (一)病因: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与以下因素有关: 1.膳食习惯与致癌物质: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 维素等有关。 2.直肠慢性炎症:慢性肠炎、溃疡性肠炎、血吸虫病肉 芽肿等。 3.癌前期病变:腺瘤恶变,尤其是绒毛状腺瘤。 4.遗传因素:抑癌基因突变和遗传不稳定性 直肠肛管疾病44 (二)病理与

24、分型(二)病理与分型: 1.大体分型: (1)肿块型(菜花型) (2)浸润型 (3)溃疡型 2.组织学分型: (1)腺癌 (2)粘液腺癌 (3)未分化癌 (4)其他 下一张 直肠肛管疾病45 (1)肿块型(菜花型): 肿瘤向肠腔内生长, 易发生溃烂出血、继 发感染和坏死。 此型癌肿向周围浸 润性小,生长缓慢, 转移较晚。好发于右 半结肠,特别是盲肠。 返回 直肠肛管疾病46 (2)浸润型: 癌肿质地硬,生长 方式是沿肠壁浸润, 容易引起肠腔狭窄和 肠梗阻,出现转移较 早,多发于左半结肠, 特别是乙状结肠和直、 乙交界肠段。 返回 直肠肛管疾病47 (3)溃疡型: 其特点是向肠壁 深层生长并向周

25、围 浸润,早期即可有 溃疡,边缘隆起, 底部深陷,易发生 出血、感染和穿透。 是结肠癌最常见类 型。 返回 直肠肛管疾病48 2.组织学分型组织学分型: (1)腺癌:占75%85%,癌细胞排列成腺管或腺 泡状。 (2)粘液腺癌:占10%20%,由分泌粘液的细胞 组成。癌细胞位于大片粘液中似小岛状。愈后较腺 癌差。 (3)未分化癌:易侵入小血管和淋巴管,癌细胞 较小,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愈后最坏。 (4)其他:如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均 少见。 返回 直肠肛管疾病49 (三)分期(三)分期:Dukes分期(1935) A期:癌肿浸润深度仅限于直肠壁内,未超出浆肌 层,且无淋巴结转移。 B期:

26、癌肿超出浆肌层,亦可浸入浆膜外或直肠周 围组织,但尚能整块切除,且无淋巴结转移。 C期:癌肿侵犯肠壁全层,伴有淋巴结转移。 C1期:癌肿伴有癌灶附近肠旁及系膜淋巴结转移。 C2期:癌肿伴有系膜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尚能 根治切除。 D期:癌肿伴有远处转移,或因局部广泛浸润或淋 巴结广泛转移不能根治性切除。 直肠肛管疾病50 (四)扩散与转移(四)扩散与转移: 1.直接蔓延:主要沿肠管环行浸润,侵犯肠管一周, 估计越需1.52年。 2.淋巴转移:是结直肠癌转移的主要途径。 一般转移顺序:直肠上淋巴结直肠旁淋巴结 肠系膜中间淋巴结系膜动脉根部淋巴结。具体 的是根据直肠各自的淋巴回流转移。 3.血行转

27、移:恶性程度越高,由血行转移的机会就 越多。癌细胞侵犯静脉,形成癌栓,转移到肝。 4.种植转移:癌细胞脱落种植在腹腔,癌结节多为 12mm大小,灰白色,质硬。 直肠肛管疾病51 (五)临床表现(五)临床表现: 直肠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容易被 忽视,到癌肿发展为溃疡或感染时才 出现症状。 直肠癌的临床症状如下: 直肠肛管疾病52 2.直肠癌主要有下列症状直肠癌主要有下列症状: (1)直肠刺激症状:排便不适、排便不尽感、便前肛 门下坠感、便意频繁、腹泻、里急后重等。 (2)癌肿破溃感染症状:排便时大便表面带血及粘液, 感染严重时出现脓血便,大便次数增多等。 (3)肠壁狭窄症状:癌肿突入肠腔造成肠管

28、狭窄,起 初使大便变形、变细,癌块造成肠管部分梗阻后,有腹 胀、阵发性腹痛、肠鸣亢进等不全性肠梗阻表现。 (4)晚期症状:有下腹痛。癌肿侵犯前列腺、膀胱, 可发生尿频、尿痛、甚至血尿。侵犯骶前神经则发生剧 烈持续性疼痛。有肝转移者,肝大、腹水黄疸、贫血、 消瘦、水肿等恶病质表现。后期发生肠梗阻。如果癌肿 穿破肠壁可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等。 直肠肛管疾病53 (六)诊断(六)诊断 1.有上述临床症状 2.大便隐血检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有效措施,在 一定年龄组高危人群中进行检查,对诊断早期大 肠癌很有意义。 3.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最重要的方法。直肠癌大 多在直肠中下段,约70%的病人可用指检扪及

29、到 肿瘤。指检可查出癌肿的部位、大小、范围、固 定程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早期直肠癌指检需 特别仔细,因肿瘤小易于疏忽。肿瘤较大时,指 检可清楚扪及到肠内的硬块、巨大的溃疡或肠腔 狭窄,对决定手术方式起到重要作用。 直肠肛管疾病54 4.内镜检查:肛门镜、直肠镜、纤维结肠镜 等检查。 5.影像学检查:(1)钡剂灌肠检查 (2)腔内B 超 (3)CT 6.肿瘤标记物:血清CEA检查对大肠癌的诊 断有一定参考价值。60%的大肠癌病人血清 CEA5ng/ml。 7.其他检查:女性病人应做阴道检查及双合 诊检查;男性病人有尿道症状者应行膀胱镜 检查;怀疑有肝转移者应行B超、同位素或 CT检查。癌肿侵及

30、肛管并有腹股沟淋巴结肿 大时,应行淋巴结活捡。 直肠肛管疾病55 直肠癌应与痔、肛裂、慢性直肠炎及息 肉等相鉴别。 大肠疾病便血部位的判断: 1.距肛门越近的出血颜色越鲜。 2.与大便相混的出血多在结肠;大便表面 带血,多在肛直肠。 肛直肠癌的确诊:活组织的病理检查。 直肠肛管疾病56 (七)治疗(七)治疗 原则上是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 1.手术治疗:凡是能切除的大肠癌及无手术禁忌症 者应尽早施行根治性手术。 n根治性手术包括:切除全部癌肿,足够的两端肠段, 四周可能被浸润的组织以及全直肠肠系膜和淋巴结。 n如不能进行根治性切除时,亦应进行姑息性切除, 使症状得到缓解。如伴发能切除的肝转移癌应同时切 除肝转移癌。 n手术方式的选择:是根据癌肿所在部位、大小、活 动度、细胞分化程度以及术前的排便控制能力等因素 综合判断。大量的临床病理学研究提示:只有不到 3%的直肠癌向远端浸润超过2cm,这是手术方式选 择的重要依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