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辨证论治方法概述(6)完整版_第1页
金匮要略辨证论治方法概述(6)完整版_第2页
金匮要略辨证论治方法概述(6)完整版_第3页
金匮要略辨证论治方法概述(6)完整版_第4页
金匮要略辨证论治方法概述(6)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金匮要略概述 一、学习金匮要略的目的 二、概述伤寒杂病论 与金匮要略 三、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 一、学习金匮要略的目的 1、了解汉代以前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及成就, 为中医学发展奠定基础。 2、认识原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所具有的很高 实用价值,以及对后世临床医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和深远影响。 3、掌握其中理、法、方、药的意义和临床辩治杂 病的方法。 二、概述伤寒杂病论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金匮要略 1、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理法方 药完备的中医学专著。其中完备的论述了伤寒外 感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以及症状变化、治疗原 则及治疗方法;完备的论述了诸多内伤杂病的病 因、病机、

2、症状以及症状变化、治疗原则及治疗 方法。包括诸多疾病的预后。 v2、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学术成 就,系统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 外感六经辨证论治(法)思维模式;内伤杂 病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法)思维模式;辨病 结合辨证的辨证论治方法。 v3、 金匮要略分门别类,论述不同类杂病 的辨证论治方法:如风湿类疾病;如呼吸类疾 病;消化类疾病;虚劳类疾病;消渴类疾病; 水肿类疾病;痰饮类疾病;关节病类疾病;妇 科病等等。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v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一十六卷 v伤寒论伤寒论前十卷,论伤寒前十卷,论伤寒 v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后六卷)现在是二十二篇,(后六卷)现在是二十二

3、篇, 论杂病(内伤杂病)论杂病(内伤杂病)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v伤寒论完备论述了伤寒外感病的病因、病机、 症状以及症状变化、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 v伤寒外感病的变化以六经变化为规律。 v金匮要略完备论述了40多种内伤杂病的病因、 病机、症状以及症状变化、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 包括诸多疾病的预后。 v内伤杂病的变化以脏腑经络为变化规律。 v外感病与内伤杂病病位不同,认识方法不同。 伤寒外感及经络:内伤经络受邪传脏腑伤寒外感及经络:内伤经络受邪传脏腑 v外感(病)表证外感(病)表证即外感邪气侵犯人体,正气抗邪在体表产生的 病证,病位浅。即外感表证。 v经络病(表证与脏腑之间变化阶段的病证)经络病(

4、表证与脏腑之间变化阶段的病证)是外 感病邪由表渐进入里,经络、甚或脏腑的变化阶 段;是脏腑病的前期阶段;此阶段病证的辩证方 法,应用六经辩证方法。 v脏腑病脏腑病是脏腑气血虚损、外邪损伤脏腑、脏腑不 足而邪气入内、阴阳失调、内生邪气瘀阻气血运 行所导致的疾病。 体表 经络联系 体表与脏腑 脏腑 外感内伤疾病分类意义 v分类疾病疾病为外感病外感病;经络病经络病;脏腑病。脏腑病。其意义在其意义在 于区别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外感病轻,其次经于区别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外感病轻,其次经 络病;脏腑病最重。络病;脏腑病最重。 v经络是连接体表与脏腑的通道。体表病未愈渐及 经络的阳经、阴经为病情加重。经络病

5、渐及脏腑 为病情加重。反之为向愈。 体表证 经络变化证 脏腑证 一)内伤杂病的概念:一)内伤杂病的概念: 1)杂病与伤寒外感病有别。伤寒以感受外邪, 疾病卒发而邪势盛;脏腑气血充盛。病变规律, 以六经变化为特征;治疗以攻邪为主。 2)杂病指五脏、六腑、经脉疾病。 v杂:五脏生理功能各不相同,病理变化复杂; 邪气类型不仅有外感邪气、七情影响、内生邪气; 脏腑、经脉,阴、阳、气、血,各有不足虚损; v病发规律,以脏腑经络变化为特征; v治疗扶正祛邪为主。 杂病解: v相对单纯相对单纯外感疾病外感疾病来说:来说: v外感疾病是邪气由外感的疾病。无论邪气的性外感疾病是邪气由外感的疾病。无论邪气的性 质

6、如何,均为外感。中人表浅:体表、经络。质如何,均为外感。中人表浅:体表、经络。 v杂病:由于脏腑不足杂病:由于脏腑不足,而感受而感受邪气邪气(外感、内伤外感、内伤); 或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疾病或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疾病. v病位有浅有深病位有浅有深:有外感邪气在肌肉关节者,如:有外感邪气在肌肉关节者,如 湿病;有五脏病等等。病有在脏腑、经络不同湿病;有五脏病等等。病有在脏腑、经络不同 v有内伤七情邪气感人者:如惊悸病,百合病有内伤七情邪气感人者:如惊悸病,百合病 v有内伤自生邪气淤阻气血者,如痰饮,胸痹,有内伤自生邪气淤阻气血者,如痰饮,胸痹, 腹满腹满 二)金匮要略发展沿革 1、东汉末年,、东

7、汉末年,张仲景著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十六卷。 2、散佚后,、散佚后,西晋西晋王叔和整理王叔和整理伤寒论伤寒论十卷,杂十卷,杂 病部分未见。病部分未见。 3、发现者,北宋初期、发现者,北宋初期 ,由王洙发现由王洙发现 金匮玉函金匮玉函 经经。 4、整理者,、整理者,北宋林亿整理北宋林亿整理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书名含义: v汉书汉书 高帝纪高帝纪:“与功臣剖符作书,丹书铁与功臣剖符作书,丹书铁 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素问素问 天元纪大论天元纪大论:“著之玉版,藏之金匮。著之玉版,藏之金匮。” v匮:古字通匮:古字通“柜柜”。金匮金柜。金

8、匮金柜 v要略:要略:要要重要,精要。重要,精要。略略大致,大体。大致,大体。 须要宝藏的非常重要的著作。择其要,略其粗。须要宝藏的非常重要的著作。择其要,略其粗。 陈修园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金匮要略浅注:曰曰“ 书之所以名为要略书之所以名为要略 者,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者,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 宋代孙奇、林仡校订,确定名称 金匮玉函要略方金匮玉函要略方 v上卷上卷 辨伤寒辨伤寒 v中卷中卷 论杂病论杂病 v下卷下卷 载其方,载其方, 并疗妇人并疗妇人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方论 v逐方次于症候之下逐方次于症候之下, 便于仓促之间应用便于仓促之间应用 金匮要略目录 v绪言绪言 v脏腑经络先后病

9、脏腑经络先后病 v痉湿暍病痉湿暍病 v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 v中风历节病中风历节病 v疟病疟病 v血痹虚劳病血痹虚劳病 v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 v奔豚气病奔豚气病 v胸痹心痛短气病胸痹心痛短气病 v腹满寒疝宿食病腹满寒疝宿食病 v五脏风寒积聚病五脏风寒积聚病 v痰饮咳嗽病痰饮咳嗽病 v消渴小便不利病消渴小便不利病 v水气病水气病 v黄疸病黄疸病 v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 v呕吐哕下利病呕吐哕下利病 v疮痈肠痈浸淫病疮痈肠痈浸淫病 v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 病病 v妇人妊娠病妇人妊娠病 v妇人产后病妇人产后病 v妇人

10、杂病(妇人杂病(主要内容共计主要内容共计22篇篇 三)金匮要略 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疗经验 1、平脉辩证、脉证并治、辨病结合辩证论治。平脉辩证、脉证并治、辨病结合辩证论治。 淮南子泰族训篇“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 而调药,贵其厭息脉血而知病之所生也贵其厭息脉血而知病之所生也”。 素问方盛衰论曰:“诊有十度,度人脉,度 脏,度肉,度筋,(度腑)度俞,度阴阳气尽, 度民,君,卿。”强调诊病必先诊脉。 v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继承了内经诊病重视 脉法的观点,著述专篇论述脉法:平脉法、 辩脉法;伤寒论金匮要略脉证并治 脉证并治举例 v举例: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v举例:金匮

11、要略湿病第十四条:“太阳病, 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 v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 黄芪汤主之。” 四)金匮要略 在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实用价值。 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对 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和深远的影 响,被历代医家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 以及治疗杂病的典范。 v方剂205首,90被收录在常用方剂学中。 v整体观认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方法。 v完备的论述了40多种内伤杂病的认识及治疗。 四)金匮要略 在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实用价值。 1)病因理论,三因学说。 2)病机理论,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的病理基础 3)

12、诊法理论,四诊和参,诊外而揣内。 4)治则理论,先治表,后治里;表里同治。 先治卒疾,后治痼疾; 5)疾病认识理论(内科、外科、妇科病) 6)205个方剂的配伍与应用。 v理、法、方、药,悉备: 1)整体观的认识疾病方法 (病因、病机、变化、治则、调护) 2)四诊和参的诊病方法 3)病、证结合辨证论治方法 4)药物炮制、剂型制备、与煎服方法 v中药方剂内容: 1)方剂:共载方205首, 2)中药:用药约155味。 3)治疗方法:上述丰富的内容中,治疗手段除使 用药物外,针灸,饮食疗法,并重视临床护理。 4)药物治疗在剂型方面: 内服药剂:汤、丸、散、酒。 外用药剂:薰、洗、坐、敷(纳 药鼻中)

13、 。 5)详细记载了药物的炮制、煎煮方法、服药 方法和药后反应。 后人对金匮要略的评价 v1、方书之祖 v2、医方之经 v3、治疗杂病的典范 v4、迄今没有被任何科学成果所取代 v此即此书的医疗价值 五)金匮要略对后世临床医 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v1、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 杂病的诊疗体系。是内伤杂病的诊治典范 v2、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 法。 v3、辨病结合辩证的诊疗依据是脉证并治。 v4、认识疾病病因病机病证的方法依据整体 观。 本书对后世临床医学发展的意义 1、奠定了内伤杂病的诊疗模式,为临床医学发展 有重要意义。 v某某病脉证并治诊疗模式: v诊断疾

14、病;辨证分型;分型论治;治疗禁忌。 2、其中辨病的模式,为开创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 究俱有深远影响。 举例杂病与现代医学疾病认识比较。 金匮湿病与西医风湿关节炎; 金匮中风病与西医中风病; 金匮历节病与西医类风湿关节炎; 金匮胸痹病与西医冠心病; 金匮消渴病与西医糖尿病; 金匮咳嗽上气病与西医哮喘病; 金匮肺痈病与西医肺脓疡疾病; 金匮百合病与西医更年期综合征等等。 金匮要略对中医理论的贡献 1、在理论方面:金匮继承内经整体观的 思想,把整体观整体观的思想具体应运于病因、病机、 诊病、予防、治则等方面,将其系统化。 1)病因方面:天人一体;人本身为一整体: 2)病机方面:天人一体;人本身为一整体

15、;五脏 为一整体; 3)治则方面:天人一体(湿痹,18条); 人本身为一整体;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先治其紧先治其紧 急急;病在脏,当随其;病在脏,当随其所得所得而攻之而攻之 2、在临床方面: 张仲景首创辩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辨证论治思想。 1)病的概念:病是由一定病因、病机、发病部 位、临床症状、治疗原则、病理变化、发展规 律、预后、主治的方剂和药物。即一整套相互 关联一系列因素组成。这一系列因素都是相对 固定,不能改变,尤其是前5项在相同疾病中 不可变化,否则,疾病则产生变化。 2)证的概念: 证是一定病机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组症 候群。证 ,要受不同的病因、病机、病位影 响而变化。 不同的病因

16、,可引发类似相同的症候群,故 可以用相同的方剂治疗 ,例如风水表虚证与 风湿表虚证,俱用防已黄芪汤为治。 3)病与证的区别: v病是指一定病因、病机引发相应病理变化、俱 有一定发展规律、预后,俱有相应治疗原则、 主治的方剂和药物的全过程。证是疾病某个阶 段的一组症候群。 v病与证的关系,以纲、目,比喻最为确当,病 如同纲,证如同目,则可处方用药,针对性治 疗。 六)金匮要略辩治杂病的方法 v认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以及症状变化、 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包括疾病的预后。 v依据辨病结合辨证的方法: v首先认识疾病,依据该病的病因、病机、病证, 确定诊疗的原则和方法。 三、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

17、: v1、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是一种思维模式, 是把握疾病的深浅层次与阶段性病在脏腑为 深为重,在经络者为浅为轻;把握疾病的阴阳属 性为治疗依据的辨证论治方法;把握疾病的轻重, 转归的一种诊断思想。 v2、诊断脏腑与经络的病位层次,从而确定疾病 轻重,转归的疾病诊断依据。 三、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 1、依据脉证认识疾病 1)认识病位的方法:病发脏腑者,症状反复, 固定不移;病发经络者,症状可见脏腑功能 异常,但是病发卒然,变化不定; 2)判断疾病轻重:病发脏腑者深重,病发经络 者轻浅。 3)判断病因的方法:从正邪两方面考虑 4)判断病机的方法:阴阳失调 5)预后判断 辨病结合辩证的辨证论治

18、方法 v1、相同病因所导致的不同病机、病证,辨证 论治方法,以脏腑经络为思维模式,辨证论 治。 v2、相同病因、病机、导致的一种疾病的不同 证型,以脏腑经络为思维模式,辨证论治。 相同病因导致不同病机、病证辨证论治 v杂病以脏腑经络的脉证表现为依据:杂病以脏腑经络的脉证表现为依据: v1例:主诉:患者生气二天后,胸胁逆满,嗳腐例:主诉:患者生气二天后,胸胁逆满,嗳腐 吞酸,口苦,不思饮食,大便难,三天未解。随吞酸,口苦,不思饮食,大便难,三天未解。随 就诊。就诊。 v查:脉象:弦滑数,舌红苔薄黄。查:脉象:弦滑数,舌红苔薄黄。 v分析病理:病因分析病理:病因七情:七情: 怒怒 v病机:病机:怒

19、伤肝,肝病传脾怒伤肝,肝病传脾 v(病位在肝及脾(病位在肝及脾胃失和降胃失和降)。 v以上症状为以上症状为肝与脾及胃肝与脾及胃的的病理变化和脉证表现病理变化和脉证表现: 1)诊断方法: v用脏腑经络生理的认识方法用脏腑经络生理的认识方法比对病理现象比对病理现象为杂病为杂病 诊断方法诊断方法: v肝的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肝的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 v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胃主和降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胃主和降 v肝的病理现象:大肝的病理现象:大怒伤肝,怒伤肝,肝失疏泄,肝经所过肝失疏泄,肝经所过 之处,肝脉瘀阻,胀满疼痛,之处,肝脉瘀阻,胀满疼痛,胸胁逆满;胸胁逆满; v脾的病理现象:

20、脾失运化,脾脏所主部位出现脾脾的病理现象:脾失运化,脾脏所主部位出现脾 胃运化失调表现:胃运化失调表现:嗳腐吞酸,不思饮食。嗳腐吞酸,不思饮食。 v诊断:诊断:胁痛胁痛: 肝病传脾,肝胃失和型肝病传脾,肝胃失和型。 2)治疗方法辨证论治 v以辨病结合辨证的认识方法以辨病结合辨证的认识方法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v病在肝,证为病在肝,证为肝郁不舒,脾虚胃热肝郁不舒,脾虚胃热(脾虚受(脾虚受 肝之影响而运化无力,导致胃失和降)。肝之影响而运化无力,导致胃失和降)。 v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v处方:柴胡处方:柴胡10g 黄芩黄芩15g 香附香附10g 黄连黄连6g 青皮

21、青皮10g半夏半夏10g 白术白术15g 山药山药15g 茯苓茯苓10g 焦三仙各焦三仙各10g 甘草甘草6g 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1、病在脏 v2例:患者生气后,症状见胸胁逆满,脘痞,不例:患者生气后,症状见胸胁逆满,脘痞,不 思饮食,疲乏身软,腹胀。思饮食,疲乏身软,腹胀。 v脉象:弦细数,舌红黯苔白腻。脉象:弦细数,舌红黯苔白腻。 v分析病理:病因分析病理:病因七情:七情: 怒怒 v病机:病机:怒伤肝,肝病传脾(病位肝病及脾)怒伤肝,肝病传脾(病位肝病及脾)。 v以上症状为以上症状为肝与脾肝与脾的的病理变化和脉证表现病理变化和脉证表现: 1)诊断方法: v用脏腑经络生理的认识方法用脏腑经

22、络生理的认识方法比对病理现象的诊断比对病理现象的诊断 方法方法, v肝的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肝的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 v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 v肝的病理现象:肝失疏泄,肝经所过肝的病理现象:肝失疏泄,肝经所过胸胁逆满,胸胁逆满, v脾的病理现象:脾失运化,脾胃运化失调表现:脾的病理现象:脾失运化,脾胃运化失调表现: 脘痞,不思饮食,头晕身软,腹胀疲乏。脘痞,不思饮食,头晕身软,腹胀疲乏。 v脉象:弦细数,舌红黯苔白腻。脉象:弦细数,舌红黯苔白腻。 。 v诊断:诊断:胃病胃胀胃病胃胀 肝病传脾,肝郁脾虚型肝病传脾,肝郁脾虚型 2)治疗方法辨证论治 v以辨病结合

23、辨证的认识方法为以辨病结合辨证的认识方法为辨证论治的方法。辨证论治的方法。 v病在肝,证为病在肝,证为肝郁不舒,脾虚不运肝郁不舒,脾虚不运(脾虚受肝之(脾虚受肝之 影响而运化无力,脾失升清之能)。影响而运化无力,脾失升清之能)。 v治疗:疏肝解郁,益气健脾:治疗:疏肝解郁,益气健脾: v处方:柴胡处方:柴胡10g 黄芩黄芩15g 香附香附10g 薏苡仁薏苡仁30g 白术白术15g 山药山药15g 黄芪黄芪30g 党参党参15g 茯苓茯苓10g 炒麦芽炒麦芽10g 甘草甘草6g 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2、病在经络 v3例:患者生气后,症状见四肢厥逆,疲乏身软例:患者生气后,症状见四肢厥逆,疲乏身软

24、 休息后,症状消失。休息后,症状消失。3天后,仍然疲乏,四肢无力,天后,仍然疲乏,四肢无力, 四肢厥冷,饮食尚可。随来就诊。四肢厥冷,饮食尚可。随来就诊。 v脉象:弦滑数,舌红黯苔薄白。脉象:弦滑数,舌红黯苔薄白。 v分析病理:病因分析病理:病因七情:七情: 怒怒 v病机:病机:怒伤肝,肝病传脾,气滞血瘀怒伤肝,肝病传脾,气滞血瘀。 v以上症状为以上症状为肝与脾肝与脾的的病理变化和脉证表现病理变化和脉证表现: 1)诊断方法: v用脏腑经络生理的认识方法用脏腑经络生理的认识方法比对病理现象的诊断比对病理现象的诊断 方法方法, v肝的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肝的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 v脾的

25、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四肢;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四肢; v肝的病理现象:肝失疏泄,肝的病理现象:肝失疏泄,气虚气滞气虚气滞 v脾的病理现象:四肢厥逆,脾的病理现象:四肢厥逆,疲乏身软疲乏身软。 v脉象:弦滑数,舌红黯苔薄白。脉象:弦滑数,舌红黯苔薄白。 。 v诊断:诊断:肢厥肢厥 肝病传脾,气虚气滞型。肝病传脾,气虚气滞型。 2)治疗方法辨证论治 v以辨病结合辨证的认识方法为以辨病结合辨证的认识方法为辨证论治的方法。辨证论治的方法。 v病在肝,证为肝郁气滞,四肢厥逆。病在肝,证为肝郁气滞,四肢厥逆。 v治疗:疏肝解郁,温通经脉:或者导引吐纳。治疗:疏肝解郁,温通经脉:或者导引吐纳。 v处方:

26、柴胡处方:柴胡10g 黄芩黄芩15g 香附香附10g 薏苡仁薏苡仁30g 桂枝桂枝15g 白芍白芍15g 山药山药15g 黄芪黄芪30g 茯苓茯苓10g 生姜生姜30g 甘草甘草6g 依据脏腑经络思维模式分析病情轻重 v例三病位在四肢,病情轻;病程短。疗程短。 见效快。 v例二病位在脏腑,病情重;病程长。疗程长。 见效慢。 v例一病位在虽然在脏腑,属于实证,病情相 对轻;病程短。疗程短。见效快。 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 v2、相同病因、病机、导致的一种疾病的不同 证型,以脏腑经络为思维模式,辨证论治。 举例湿病:特征性诊断脉症举例湿病:特征性诊断脉症 1 1、湿病以恶寒发热、或不发热、全身肌肉

27、疼痛、湿病以恶寒发热、或不发热、全身肌肉疼痛、 关节红肿、热、疼烦,身重为特征;脉象沉细。关节红肿、热、疼烦,身重为特征;脉象沉细。 湿病原文 v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 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 当利其小便。(当利其小便。(14) v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也。(也。(15) 原文分析: 1、湿痹:湿为有形,产生实邪痹阻不通的病理。、湿痹:湿为有形,产生实邪痹阻不通的病理。 2、湿病:素体脾虚不健运,有内湿停留;易招致、湿病:素体脾虚不

28、健运,有内湿停留;易招致 外湿,湿性易留关节,形成内外合邪之证。以脉外湿,湿性易留关节,形成内外合邪之证。以脉 沉而细,关节疼痛而烦,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沉而细,关节疼痛而烦,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 主。主。 3、解、解“烦烦”:谓关节疼痛而烦动的特征。:谓关节疼痛而烦动的特征。 4、湿家病的特征: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湿家病的特征: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也,提示湿家病为脾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即也,提示湿家病为脾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即 为脾病明证。为脾病明证。 病因病机及治则: 病因:病因: 外邪:外感湿邪,兼挟风寒。外邪:外感湿邪,兼挟风寒。 体质:脾虚失健运,湿自内停。体质:

29、脾虚失健运,湿自内停。 病位:病位: 肌肉、关节。肌肉、关节。 病机:湿邪痹阻阳气:阳郁,症状见发热、红肿病机:湿邪痹阻阳气:阳郁,症状见发热、红肿 湿邪痹阻经脉:经脉不通则痛;湿邪痹阻经脉:经脉不通则痛; 湿为阴邪,损伤阳气。日久阳虚寒盛。湿为阴邪,损伤阳气。日久阳虚寒盛。 主证:恶寒、发热、身重、骨节疼痛而烦。主证:恶寒、发热、身重、骨节疼痛而烦。 治则:健脾除湿治则:健脾除湿 诊断与治则依据: 1 1、病因病机:由脾主四肢、肌肉,脾虚阳气不足;、病因病机:由脾主四肢、肌肉,脾虚阳气不足; 易于感受外湿,或兼受风寒,侵袭肌表,流注关易于感受外湿,或兼受风寒,侵袭肌表,流注关 节,阻痹经脉气

30、机而成;症状见四肢肌肉关节烦节,阻痹经脉气机而成;症状见四肢肌肉关节烦 痛;阳气愈虚,病证渐进性加重:症状见:痛;阳气愈虚,病证渐进性加重:症状见:“身身 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体痛烦,不能自转侧”“”“骨节痛烦摰痛,不得屈骨节痛烦摰痛,不得屈 伸伸”。 2 2、治疗原则:健脾除湿。治法:分型论治。、治疗原则:健脾除湿。治法:分型论治。 3 3、转归:湿去脾充、经脉气机通利、疼痛消失为、转归:湿去脾充、经脉气机通利、疼痛消失为 痊愈。痊愈。 主症分析: “太阳病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邪由外,邪由外 感感 湿痹:关节疼痛而烦:湿阻阳郁。湿痹:关节疼痛而烦:湿阻阳郁。

31、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脾虚不健运,湿趋大肠。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脾虚不健运,湿趋大肠。 脉沉而细脉沉而细沉脉主里虚,细为阳气经脉淤闭。沉脉主里虚,细为阳气经脉淤闭。 湿邪外袭,本应脉浮,却见脉沉:病属内伤。湿邪外袭,本应脉浮,却见脉沉:病属内伤。 治法:发汗、利小便、温通经脉。治法:发汗、利小便、温通经脉。 选注:叶天士选注:叶天士温热论温热论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辨证论治:1、肌表寒湿证 原文:原文:19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 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 在头中

32、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19) 寒湿在表表实证: 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和治疗禁忌。 v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 可以火攻之。(可以火攻之。(20) v麻黄加朮汤方:麻黄加朮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甘草一两 (炙)(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朮四两白朮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内诸药,煮取 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二升半,去滓,温

33、服八合,覆取 微似汗。微似汗。 风湿在表表实证:原文 v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 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 杏仁薏苡甘草汤。(杏仁薏苡甘草汤。(21) v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甘草一两(炙) 薏苡薏苡 仁半两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右剉麻豆大,杏仁十个(去皮尖,炒)右剉麻豆大, 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 微汗,避风。微汗,避

34、风。 风湿在表表气虚证:22条 v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v防己黄芪汤方:防己黄芪汤方: v防己一两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甘草半两(炒) 白朮七钱半白朮七钱半 黄芪一两黄芪一两 一分(去芦)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一分(去芦)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 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 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 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 三分。服后当如

35、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 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风湿在表表阳虚证:原文23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 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汤主之。 (23) v桂枝附子汤方: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附子三枚 (炮去皮,破八片)(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

36、两(炙)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大枣十二 枚(擘)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朮附子汤方: v白朮二两白朮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甘草一两 (炙)(炙) 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擘) v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 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 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朮、附并走皮中,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朮、附并走皮中, 逐水气,未得除故耳。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37、风湿在表入里,表里阳虚证:24条 v原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原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 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 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24) v甘草附子汤方:甘草附子汤方: v甘草二两(炙)甘草二两(炙) 白朮二两白朮二两 附子二枚(炮去皮)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两(去皮)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桂枝四两(去皮)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 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

38、升多者,服六七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 合为妙。合为妙。 湿病发展转归: 1、湿淤阳气则热;湿淤阳气则热; 2、湿兼寒则痛甚;、湿兼寒则痛甚; 3、湿日久伤阳气:伤气则气虚不固,多汗;伤阳、湿日久伤阳气:伤气则气虚不固,多汗;伤阳 则生内寒,疼痛甚,并且则生内寒,疼痛甚,并且不能自转侧不能自转侧;伤阳甚伤阳甚 则表里阳虚,则表里阳虚,“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 “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 微肿微肿”。 4、脾愈虚,湿愈盛,病证渐进加重。、脾愈虚,湿愈盛,病证渐进加重。 金匮要略同病异治 v此即相同疾病

39、,不同治疗,而治疗原则相同, 病因相同,病机相同。 依据脏腑经络思维模式分析病情轻重 v19条,头痛鼻塞,是九窍不通,属于四肢血脉病 变,轻浅。 v20条麻黄加术汤证,症状反映明显剧烈,属于实麻黄加术汤证,症状反映明显剧烈,属于实 证;证; v21条条麻杏薏甘汤麻杏薏甘汤证,症状反映明显剧烈,并且有证,症状反映明显剧烈,并且有 发热,属于实证病位更表浅;发热,属于实证病位更表浅; v22条防己黄芪汤证,症状反映明显剧烈,但是有条防己黄芪汤证,症状反映明显剧烈,但是有 汗出证,属于表虚证;比较桂枝附子汤证虚证轻;汗出证,属于表虚证;比较桂枝附子汤证虚证轻; 而甘草附子汤证虚证最重。而甘草附子汤证

40、虚证最重。 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 v3、不同原因可导致相同病证,治法不同。不 化规律不同。 不同原因可导致相同病证,治法不同 v例如:某个人经常出现胃脘疼痛,与何种原因关例如:某个人经常出现胃脘疼痛,与何种原因关 系密切。如感冒胃脘疼痛;生气胃脘疼痛;饮食系密切。如感冒胃脘疼痛;生气胃脘疼痛;饮食 不节胃脘疼痛;寒饮逆犯胃脘疼痛呕吐等等(感不节胃脘疼痛;寒饮逆犯胃脘疼痛呕吐等等(感 寒寒邪直中,寒凝疼痛;生气疼痛,怒伤肝,肝寒寒邪直中,寒凝疼痛;生气疼痛,怒伤肝,肝 郁犯胃疼痛;脾胃虚弱,运化无力,积食不化,郁犯胃疼痛;脾胃虚弱,运化无力,积食不化, 瘀阻经脉;膀胱蓄水,小便不利,寒水逆犯胃

41、疼瘀阻经脉;膀胱蓄水,小便不利,寒水逆犯胃疼 痛。)痛。) v辨证为病在胃脘,与五脏相关。辨证为病在胃脘,与五脏相关。 据脏腑经络思维模式分析病因确定治法 v感冒胃脘疼痛;脾胃气虚,感寒寒邪直中,寒感冒胃脘疼痛;脾胃气虚,感寒寒邪直中,寒 凝疼痛;凝疼痛;治法:芳香化湿,醒脾散寒止痛。治法:芳香化湿,醒脾散寒止痛。 v生气胃脘疼痛;生气疼痛,怒伤肝,肝郁犯胃生气胃脘疼痛;生气疼痛,怒伤肝,肝郁犯胃 疼痛;疼痛;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止痛。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止痛。 v饮食不节胃脘疼痛;脾胃虚弱,运化无力,积饮食不节胃脘疼痛;脾胃虚弱,运化无力,积 食不化,瘀阻经脉;食不化,瘀阻经脉;治法:健脾利湿,和胃止治法:健脾利湿,和胃止 痛。痛。 v寒饮逆犯胃脘疼痛呕吐;脾胃气虚,膀胱蓄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