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合作探究课策略简论_第1页
高中古诗文合作探究课策略简论_第2页
高中古诗文合作探究课策略简论_第3页
高中古诗文合作探究课策略简论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古诗文合作探究课策略简论 【摘要】古诗文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是我国古代先辈们积累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心灵的陶冶、情感的提升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自2002年推行课程改革以来,古诗文教育出现了新景象,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在许多地方,新课改仍在摸索阶段,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尤其是推行“1+1”教学模式的学校,在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诸如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环节注重形式、忽视效果、问题预设缺乏针对性和适当性等。笔者就此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仁共勉。 【关键词】古诗文;合作探究;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一、合

2、作探究的含义 合作探究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通过学生展示、教师检测的过程,充分暴露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整合、问题归类、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以期对课文加深感知,进行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素质,以达到古诗文的教学目标。对于这一环节,笔者根据九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简单的设想。 二、高中古诗文合作探究课策略 (一)学生展示的策略 通常古诗文教学中,展示的内容多为一些字词句的基础性知识,展示的方式大多时候仍是单一的书写。 其实,笔者以为,展示的关键是多角度和多层面展示,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书写。在学生展示这一环,除了重点基础知识之外,还可以根据文体特征,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和

3、不同层面进行展示。 (二)阅读的策略 古诗文教学中,阅读是十分重要的。顺利阅读是前提,可以最为直接的领略诗文的魅力,感受作者的情感思想。但是,阅读应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不能是为了阅读而阅读,更不能把背诵寄托在合作探究课的阅读环节上。同时,阅读的方式也有多种,对于较长的叙事性散文,为了尽快理顺文章思路,可以采用快读。总的来说,阅读重在感知诗文,不可能解达到所有的教学问题,但是可以为后面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打下基础,便于后面讨论的展开、个性化的解读和对诗文的拓展延伸。 (三)教师提问的艺术 教师的提问,主要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正因如此,教师提问更需要有一定的价值,而这一价值主要在于:

4、一是针对学生阅读文本的盲区,弥补学生疏漏的知识点;二是为下一个问题或最终的教学目标服务;三是拓宽学生思路,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师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目前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设计有梯度和区别的问题,要让优秀生有所思,学困生能胜任。 (四)教师点拨的艺术 教师点拨学生,可以说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孔子的“不悱不启,不愤不发”。这一点,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准却的把握,并且在点拨时,注意因势利导,避免造成学生单一的思维模式和单一的理解。为了便于说明,笔者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语言鉴赏为例,对于诗词语言的鉴赏,很多情况下需要教师做示范。如“大江东去,浪淘尽

5、,千古风流人物”一句,教师可以对“浪”做一个示范性的解释,即“浪”是时间的象征,然后提出“风流人物”中的“风流”含义是什么,可能学生在第一时间是无法准确回答的,教师在点拨时,可以联系的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的“风流”来提示学生,或者可以让学生回忆在哪首诗词中还出现过“风流”一词,进而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接着进行总结,“风流”在苏轼的心中,是有才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的俊杰。 (五)组织学生讨论的艺术 学生讨论,是学生主动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但是在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做好一点工作:注意讨论的必要性,即讨论题目难易的适当性,不能为了环节全而设置讨论,更不能设置超出学生能

6、力的题目进行讨论,否则,学生吃力不讨好,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有违新课标的宗旨。笔者尝试举例说明。就课堂讨论而言,教师要时刻记住自己的主导地位,适时地引导学生,不能只是简单的布置,然后放任学生。课堂讨论,贵在效率,即短时间内,通过协作、资源共享方式,得出最有价值结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六)启发学生个性化解读古诗文 新课标注重素质教育,而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就是素质的一种体现。要个性化解读诗文,就必须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而教师在个性化解读这一块所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这一块,可以选择三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多元化解读。 其一,示范。教师的示范,必须

7、论有所出,又要浅易,便于学生理解。如思考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之死与刘兰芝之死的原因分析。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二人直接对话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 其二,补充材料。如对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形象分析,教师可以补充后人的许多诗歌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和看法。 其三,提示不同角度,让学生自己思考。如滕王阁序,教师可以提出王勃“谁悲失路之人”中“失路”的原因是王勃自己造成的,进而看王勃的形象。 三、总结 新课改,依然是个新生儿,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许多一线辛勤耕耘的教师不断地尝试、总结、突破、飞跃,让新课改不仅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而且有助于教师的成长,让学生学习变得高效,让教师教书变得轻松。本文粗浅之见,见笑方家,全作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方智范.我看古诗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4(15). 2王伟征.语用学理论运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新探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