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的改善_第1页
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的改善_第2页
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的改善_第3页
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的改善_第4页
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的改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的改善 本文作者:吴胜利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问题的提出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建筑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产生大量建筑垃圾。为规范建筑垃圾的管理,我国2004年修订通过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9年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1992年颁布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都有关于建筑垃圾处理的相关条款,2005年建设部出台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是专门规范建筑垃圾处理的部门规章,地方亦出台相关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的规定。不过检讨我国现行对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规制,仍存在以下问题:在规制目的上到底应该偏重维护城市的市容市貌,还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筑垃圾的处理是否仍遵循城乡分而

2、治之的制度架构?谁应承担建筑垃圾的处理义务?经济激励性的规制方式在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中如何体现?建筑垃圾处理的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职责如何协调?在法律责任设定上应该如何优化?既有研究对上述问题关注偏少,基于此,本文尝试探究发达国家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的转型趋势,提出当下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正在出现范式转型,继而分析我国现行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的不足,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完善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法律制度的建议。 2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的转型趋势 2.1由建筑垃圾末端治理到产生、清运、中间处理以及回收再利用全过程治理 传统建筑垃圾处理侧重建筑垃圾的末端治理,仅防患于已然,对于建筑垃圾处理全

3、过程缺少分阶段规制,当今不少国家实行建筑垃圾的全过程治理,防患于未然,把建筑垃圾处理的全过程分为“产生”、“清运”、“中间处理”与“回收再利用”四个阶段,建筑垃圾处理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经济形态迈向“循环经济形态”1。在建筑垃圾的产生阶段,日本、加拿大等国要求施工单位在兴建拆除一定面积以上的工程前,要对建筑垃圾处理进行事前的规划,并提交主管机关备查。美国在申请建筑或拆除执照时要先估算该工程所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和可回收量,缴纳一定的押金,工程完工时进行核查,达成则退还押金,未达成则扣留部分押金。在建筑垃圾的清运阶段,实行运送流向管制方式,确保建筑垃圾运送至合法指定场所。我国香港地区从1

4、999年7月起,在所有政府工程的合同中,加入运载记录制度,以有效管制建筑垃圾的流向。在建筑垃圾中间处理阶段,日本对从事再生资源有效利用者、垃圾处理者、建筑剩余土石方交换厂商及沥青回收处理厂等皆提供融资方面的优惠措施,鼓励更多市场主体投入建筑垃圾处理2。在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阶段,国外目前正积极开发再生建材的回收市场,日本已明确规定公共工程应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建材,辅助回收再利用市场的成长。此外,丹麦、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亦皆于建筑法中规定工程建设须优先使用回收建材,甚至规定使用回收建材的比例,促使建筑废弃物回收率可达80%以上3。从上述国家对建筑垃圾法律规制来看,并不局限于末端治理,而是实行

5、从建筑垃圾的产生、清运以及中间处理到循环再利用全过程的法律规制,有效促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生产、资源化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置。 2.2规制方式由直接行为管制到直接行为管制与间接诱导性管制相结合 传统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主要运用直接行为的管制方式,在实现管制目标过程中,主管部门要求建筑垃圾处理义务人为特定的行为,通过对违反义务者施加行政处罚的方式达到行政目标,此种管制方式具有明确性的特点,但需要极大的行政成本,加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难以监督,传统管制方式效率低下。间接诱导性的管制方式,改变了传统僵硬的规制方式,更注重柔性的规制方式。通过利益的诱导,期待相对人朝着有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向努力。间接诱导性

6、管制的具体措施包括政府补贴、税收优惠、押金返还、奖励等。如日本采用再生或再使用制品的集合住宅,可以获得政府的优惠贷款。新加坡将建筑废弃物无偿给予承包商使用。丹麦规定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所产生的利益所得可不在征税范围内。通过这些鼓励措施,无形中促进了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当然,间接诱导措施缺乏强制性,从性质上是一种填补的作用,对强制性措施的不足予以补充,但无法取代强制性措施4。所以间接诱导性的管制和直接行为的管制应协调起来,共同达到法律规制的目标。 2.3由政府管制到公私协力和社会自主规制 传统建筑垃圾处理多由政府管制,甚至政府参与建立建筑垃圾消纳场所。政府根据污染者负担责任原则,向义务主体收取建筑

7、垃圾处理费或税收,让制造污染者承担相应的代价。不过建筑垃圾主要在私人主体之间流动,透过私人机制处理,所获成效将优于国家强制管制。适应公私协力完成行政任务的趋势和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需要,出现了专业提供建筑垃圾处置服务的企业。为鼓励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建筑垃圾处理企业有权享受税收的优惠或者财政的扶持,同时,政府对于建筑垃圾再生制品,采取一定的扶持措施。比如政府采购时优先采购建筑垃圾再生制品等。日本明确规定公共工程应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建筑材料,辅助回收再利用市场的成长。我国香港地区以dbo(designbuildoperate)方式建设废弃物堆填区,政府提供并支付建造资本及营运费用,而由民间承包商进

8、行设计、建造、营运、修复与善后,若干年后归还政府,借助民间单位力量解决建筑废弃物问题5。德国循环经济废弃物法第二十五条第二项规定,如制造者与贩售者自愿回收废弃物者,则无须再依第四十九条规定申请废弃物运送许可,并可免除清除或利用“须特别加以监督类型”废弃物之证明程序。从该规定可以看出,通过免除一定行为的义务,以利益诱导制造者与贩售者自愿回收废弃物,可以达成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无污染清除的管制目标6。运用公私协力和社会自主规制的运行机制,既可以减轻行政机关管制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充分发挥社会主体参与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积极性,更好形成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长效机制。 3我国现行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规制

9、及不足 3.1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的目的 我国现行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的目的主要是为防治建筑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的市容市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四十六条要求工程施工单位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并按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建筑垃圾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建筑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有义务采取控制和处理施工现场的固体废物等对环境污染和危害的措施,目的也是预防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第一条的立法目的表明该规章意在加强对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保障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从现行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的目的来

10、看,我国现行法律规制的重点仍是防治建筑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的市容市貌。这固然是建筑垃圾处理的关注之所在,但建筑垃圾处理是包括产生、收集、分类、再利用及最终处置的系统工程,法律规制不能仅局限于预防环境污染之一环,未延伸至建筑垃圾处理的全过程,无法达到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节约的目的。 3.2建筑垃圾处理的义务主体 现行建筑垃圾处理的义务主要由工程施工单位承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程施工单位为建筑垃圾清运、处置的义务主体。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虽未明确承担建筑垃圾处理的主体,但从第十六条的规定内容来看,义务主体应为施工单位。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规范了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

11、、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处置活动,规范对象进一步扩大。根据建筑垃圾处理不同过程,承担建筑垃圾处理的义务主体分别为施工单位、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建筑垃圾储运消纳场、装饰装修房屋的居民等。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对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废物进行综合利用”。从上述法律设定的义务主体来看,建筑垃圾处理的义务主要由工程施工单位承担,这符合“污染者依法负责”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对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物,工程施工单位应负有法定的义务采取措施防治污染环境和进行循环利用。不过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对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义务主体设定为建设单位,要求建设单位自行或者委托具备条件的生

12、产经营者对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建设单位通过发包将建设项目交由施工单位完成,竣工后才由建设单位使用,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根本无法控制建筑垃圾的处理,其承担义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值得商榷。 3.3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方式 现行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主要是运用行政处罚的方式。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对于施工单位未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造成环境污染的,施工单位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经核准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处置的,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在运输建筑垃圾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建筑垃圾的,未经核准擅自处置建筑垃圾或者处置超出核准范围的建筑垃圾的,单位和个人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的

13、,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罚款。现行法律责任主要赋加于违法处置建筑垃圾者,法律责任形式较为单一,惩罚力度偏小,违法者违法成本低,导致施工单位擅自处置建筑垃圾现象严重。同时在法律后果上缺乏激励性,不利于促进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 3.4建筑垃圾处理主管部门 现行法律规定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建城市筑垃圾管理工作。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第三条规定“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在实践中,与建筑垃圾处

14、理相关的行政机关还涉及到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规划、住房城乡建设、交通、卫生、工商、园林绿化、城管执法等行政主管部门,如何协调不同部门的职责,现行法律需要予以明确规定,以避免执法部门推诿责任,争夺利益。 4完善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法律制度的建议 从我国现行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规定来看,并不符合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的发展趋势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具体制度上需要进一步完善,亟需法律规制的转型。结合我国的实际,应从以下六方面完善建筑垃圾法律制度。 4.1立法目的宜规定为防治污染兼顾综合利用 现行法律规定从防治污染出发,重在建筑垃圾管理,明显与促进建

15、筑垃圾综合利用的发展趋势不符。基于先进国家的经验,我国建筑垃圾法律规制从理念上,应从基于建筑垃圾的清除转向兼顾分类回收、减量及再利用的综合管理。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三十三条确立了建筑废物综合利用的原则,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适应了发展趋势,但该条规定仍过于笼统,仍需要专门的行政法规进一步详细规范建筑垃圾产生、清运、中间处理以及回收再利用各阶段行为。未来建筑垃圾处理立法目的宜规定为“促进建筑垃圾循环利用,节约资源使用,并确保建筑垃圾处理符合环境保护的规定”。 4.2立法体系的城乡统一 现行的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规定适用范围为城市规划区内建筑垃圾的处置活动。立法者考虑我国的大型建筑活动主要是在城市进行,

16、为了保护城市市容卫生有必要专门规范城市建筑垃圾处理,但随着农村新建建筑的增多和农村房屋楼房化趋势,农村建筑垃圾处理问题亦日益严重,处理不当,严重污染农村生活生产环境,威胁农产品安全。仅规范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规范使农村建筑垃圾管理和综合利用缺乏法律依据,甚至不少违法企业将农村作为非法倾倒建筑垃圾的场所。因此,从立法体系完善的角度,制定一部规范城乡统一的建筑垃圾处理法规非常必要。当然,城市和农村建筑垃圾在具体的管理体制上应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如一定面积以内的新建建筑或拆除的建筑垃圾行为免受法律规制,由农民自行合理处置,减轻农民负担。 4.3主管部门职责的合理配置与协调 现行对建筑垃圾实行的是市

17、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多部门配合的管理体制。建筑垃圾处理涉及的不止是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还涉及到发展改革、财政、环境保护、国土资源、规划、住房城乡建设、交通、工商、城管执法等行政主管部门。各地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日常管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负责对违反法规的行为进行督促检查,并实施处罚,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公安交警部门依法查扣并没收无牌照、无合法来历的建筑垃圾清运车辆,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对建筑垃圾清运车辆改装情况进行检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各类施工工地的建筑垃圾所造成的污染防治工作,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对建筑垃圾处理企业的扶持和审核工作。基于行政主管部门行政权合理配

18、置的需要,不同的主管部门需要考虑职责的分工。同时,在建筑垃圾处理由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的基础上,还要建立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避免互相推诿责任,不利于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和最终处置。可考虑设立建筑垃圾处理综合协调联席会议的形式处理单一部门无力处理的问题,同时建立建筑垃圾处理信息共享系统,相关部门皆可追踪建筑垃圾处理情况。 4.4法律规制采取直接行为规制与间接行为规制 结合的方式运用直接管制行为和间接管制行为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通过赋予行政主管部门享有建筑垃圾处理规划、许可、制定标准、行政处罚等职权,规定在取得新建工程施工许可、拆迁工程拆迁许可之前,要首先取

19、得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许可并公示,加强对建筑垃圾全过程的管理,主管部门为指导建筑垃圾的处理应制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的建筑垃圾处理标准。同时,为更好地实现法律规制的目标,可以运用信息工具和经济工具的规制方式。建设施工现场必须公示建筑垃圾处置信息,对违法企业的身份和具体行为进行披露。同时,考虑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并不完全是市场化行为,具有社会公益性,国家应采取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激励性措施促进建筑垃圾综合化处理。 4.5具体制度上的完善 首先,完善建筑垃圾的源头控制制度,建筑垃圾的减少优于处理。建设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含建筑垃圾减量与回收再利用的部分。工程设计单位有义务优化建筑设计,减少建筑材料的消耗和建筑垃圾的产生,优先选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再利用建材制品。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有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