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课”到“磨课”.doc_第1页
从“模课”到“磨课”.doc_第2页
从“模课”到“磨课”.doc_第3页
从“模课”到“磨课”.doc_第4页
从“模课”到“磨课”.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模课”到“磨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磨课历程怀远县荆涂学校邵静老师们肯定有过与我一样的困惑:同样的课,同样的设计,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入文入情, 切中要点,而为什么自己按照那独具匠心的设计去开展教学时, 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很失败呢?我就有几次这样的“惨痛”经历。经过多次“模课”失败的反思后,我发现,“模课”与“磨课”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模课”是向优秀教师学习,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技巧等。多听、多看是模仿的基本方法,其主要途径有:模仿优秀教案的精妙之处;看优质课光盘或录像,模仿优质课对教学各环节的把握;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处理教材、驾驭课堂。而“磨课”一般由执教

2、教师提供教学案例,教师集体围绕案例不断地切磋、商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以致循环往复、不断飞跃的过程。在备课中不仅仅关注优秀教师独特的教学设计和高深的教学艺术, 更应该深入去思考他们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 着眼于他们在每个细节所做的大量预设,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学期,县教研室开展“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安排我上一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展示课。接受任务之后,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参考了很多名师的教案,本以为精心准备后的教学设计很完美了,然而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多次“碰壁”。在教学“他挖了8 小时, 12 小时, 24 小时, 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

3、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一句时,我采用了以读促悟的方法。第一稿备课方案让学生谈体会,通过自读悟出挖掘的时间漫长,过程艰难,然后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领悟。试讲的情况是学生悟得多,说得多,读得少,最终朗读的效果不好。评课时指导老师帮我找到了病因所在“朗读不单是感性领悟的表达,更应该有技巧和方法的指导”。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确定了改进的方向,先让学生对比朗读。( 1)他一直挖了 36 小时。( 2)他挖了 8 小时, 12 小时, 24 小时, 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体会读这两句话在朗读的语速、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法指导朗读。“满脸灰尘”“布满血丝

4、”“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等重点词语语速可以读的缓慢,在朗读中感悟父亲挖掘的时间长、艰难,深刻体会了伟大的父爱。学生读的声情并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备课过程中,我参考支玉恒老师教授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题目好不好?好,好在哪里?不好,你想改成什么题目更好?我觉得这个问题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在掌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思维得到发散。第一次试教时,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对这个问题不知该怎么回答,认为书上的题目肯定好,但讲不出深刻的理由,所改的题目更是抓不住文章主旨。这是怎么回事呢?明明支玉恒老师在教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很精彩独到。课后,指导老师把

5、这一失败归结于教师没有对教学设计统筹把握,片面照搬别人的教学环节,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的进行探究,这样的课堂操作注定要失败的。原来是这样,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对文章主旨没有内化吸收,所以课堂上不敢说,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有了失败的经验和研究的方向,我重新研究了教材,重新设计这一环节,把原先的从题目入手改成从书上的插图入手,把原先的说改成写,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写一写:你是被救孩子、或被救孩子的父母、路人孩子在父子相拥的时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同学有了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感悟文章的主旨,用这种练习同样达到了加深理解文章的目的。第二次试教时,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加上老师的

6、点拨,结合前面对全篇课文的学习,同学都有感而发,有话可写,课堂教学效果较上次有明显的好转。每节课都得有几个亮点,我们称之为“彩儿”,如何让自己的课出“彩儿”呢?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煞费苦心,忙着做课件,想教法,在网上搜索名师的课堂实录,把名师的精彩片段完完整整的“移植”到我的课堂上。备好课,我信心满满的站在讲台上,可按照我的备课上下来,结果却是推不动,不但 40分钟完成不了教学内容,更要命的是课上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发言学生集中在几个人,大多数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成了旁观者。为什么名师的精彩到我这就卡了壳?第一次试讲结束后的评课时,我记住了郑治校长给我的三句话:“悟透教材吃透教参;重难点的确定

7、解决要准、要透;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郑校长把我的这节“精彩”大杂烩动了一个大手术后,我理出些头绪,我们一线老师上的课贵在一个“实”字扎实的实!他认为这堂课对贯穿全文的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挖掘的不够深入,应该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反复读这句话, 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以读促悟。这一点拨,让我猛然间找到了文本的精髓所在。于是我对自己的课进行了重新的打磨,对课程设计又进行了一次修改。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朗读: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读)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当人们都来阻挡他, 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

8、的依然是这句话 (生读)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 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读)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经“打磨”后再次投入了试教,这堂课克服了第一次试教的不足,抓住了重点句,以读促悟,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个高潮。经过这一次“磨课”的经历,我深深体会到: 学会“模课”是教师逐步走向成熟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一环, 但是,教师千万不能痴迷于模仿,那样会导致思维僵化, 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无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更何况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他们长期研究教学的成长背景的积淀,是无法“模仿”的,有些精彩的设计不符合学生、教师、教材的实际,那精彩就不是锦上添花,而只是画蛇添足。真正的“磨课”是学习优秀教师娴熟的教学技艺, 学习他们对教材独特的解读, 学习他们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学习后再思考,再创新,发现问题及时重审自己的教材,修改自己的教学思路,再次实践,再次总结。认真“打磨”一节课,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地感悟、反思和改进,往往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收获丰富的教学经验。 正如一位专家所说: “好课,是磨出来的。当手磨出了老茧,就会成为好的庄稼把式,当刀磨出了利刃,战场上就会少流血, 当课磨出了精彩,你就会成为一名成熟的老师了。”无疑,“磨课”的过程是艰辛的,每一个流程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