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论朱熹理学的最高范畴_第1页
国学经典论朱熹理学的最高范畴_第2页
国学经典论朱熹理学的最高范畴_第3页
国学经典论朱熹理学的最高范畴_第4页
国学经典论朱熹理学的最高范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学经典论朱熹理学的最高范畴内容提要:朱熹把理学推向理论巅峰的根本标志是引进“太极”和“无极” 概念,在二程的基础上创新了理学的概念格局。 在二程理学中“理”是最高范畴, 在朱熹理学中“理”是核心范畴,但不是最高范畴,最高范畴是“无极”和“太 极”。一般认为,“理”或“道”是朱熹理学的最高范畴,这一看法固然有正确性, 但也有片面性。笔者认为,朱熹把理学推向理论巅峰的根本标志是引进“太极” 和“无极”概念,在二程的基础上创新了理学的概念格局,进而创新和发展了理 学的理论体系。在二程理学中“理”是最高范畴,在朱熹理学中“理”是核心范 畴,但不是最高范畴,最高范畴是“无极”和“太极”。下面略述浅见。

2、一、朱熹对“太极”概念的改造朱熹的“太极”概念源自易传,是对易传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太极” 在易传中表征阴阳二气混沌未分的那种状态,也就是物质或“气”的一种存 在状态。但是,易传在提出“太极生两仪”的同时,又提出“形而上者谓之1道”和“一阴一阳之谓道”两个命题,没有把“太极”与“道”的关系说清楚后来周敦颐太极图说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这里的“太极”概念与易传是一致的,还是表示物质或“气”的一种存在状态。但太极图说吸收老子的思想,把“太极”置于“无极”之下,成为“无极”到“阴阳” 的一个中间状态。邵雍在皇极经世书中提出“道为太极”的命题,认为“生而成,成而生, 易之道也”,而“易者,

3、一阴一阳之谓也”,又“太极生阴阳”,所以“道 为太极”。邵雍在这里犯一个混淆概念内涵的错误,把“阴阳之道”与“阴阳之 气”混为一谈,进而在这个错误的基础上把“太极”规定为“道”,改变了 “太极”的内涵。有意思的是,朱熹一方面纠正了邵雍把“阴阳之道”与“阴阳之气”混为一 谈的错误,另一方面却接受了邵雍关于“道为太极”的命题,明确地改变了易 传对“太极”内涵的规定。朱熹说:“大传既曰形而上者谓之道矣,又 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岂真以阴阳为形而上者哉?正所以见一阴一阳虽属形 器,然其所以一阴而一阳者,是乃道体之所为也。(答陆子静,朱文公文集 变2卷三十六)意思是说,易传中这两句话,难道真的是说“阴阳之

4、气”属于“形而上”吗?不是的,因为阴气和阳气是有具体形态的, 但阴阳的相互作用和运行变化却表现出超越具体形态的规律性。也就是说,阴气和阳气不是“道” ,但所谓“一阴一阳”说的却是“道”,不能把“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一阴一阳” 理解为一个阴气一个阳气,而要理解为“阴阳”的相互作用和运行变化。朱熹对易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命题的理解是准确而深刻的,明确指出了 “阴阳之道”与“阴阳之气”的差异,澄清了这方面的概念是非。另一 方面,如果说邵雍是以概念的混淆为前提而主张“道为太极”的话,那么朱熹则是在澄清概念是非的基础上,直接在“道”的意义上来理解“太极”。他不是把“太极”理解为“道”的载体,而是

5、理解为“道”本身或总体,即所谓“道体”。在这个意义上,朱熹也改造了易传关于“太极生两仪”这一命题。在这里,“太极”与“阴阳”二气之间已经不再是“生”与被“生”的关系,而是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所谓“一阴一阳虽属形器,然其所以一阴而一阳者,是乃道体之 所为也”。就是说,“气”之所以表现为“阴”与“阳”两种性质并相互作用,正是“太极”这个“道体”所作用的结果。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朱熹理学作为二程理学的发展形态,“理”或“道”在其概念体系中当然仍居于核心地位,有时看上去也居于最高地位。他说:“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大学或问卷一)又说,阴阳之气的交 易变化”是孰

6、使之然哉?乃道也”(朱子语类卷七十四)。其他诸如“太极理 也”(语类卷九十四),“天即理也”(八俗,论语集注卷二),“性即理也”(语类卷五),“心与理一”(语类卷五),等等,都是说“理”或“道”有 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太极”也不过是“理”或“道”的一种表现形式, “理” 或“道”与“太极”的关系好像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在朱熹理学中,“太极”毕竟高于“理”或“道”。 朱熹之所以把“太极”规定为“道体”,目的就是要强调,如果没有“太极”,那 么“理”或“道”就没有根,没有依托。朱熹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语类卷九十四)在这里,朱熹已经明确地用“太极”指称宇宙的

7、一般规律, 而以“理”来指称万物的具体规律,用“太极”来代表“理”的总体。他又说:“盖统体是一太极,然又一物各具一太极。”(语类卷九十四)这里强调“太极”统贯万物,一本而万殊,进一步明确地显示出,在概念上,朱熹宁可不讲“理”,空1I* ,甚至可以代替“理” 了而只讲“太极”,或者说,“太极”不仅可以代表“理”综合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在朱熹理学的概念体系中,“太极”与“理”相比较,只能是前者高于后者,而不可能相反。可以认为,尽管在朱熹的 一些具体说法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但他毕竟确立了 “太极”的最高地位。二、朱熹对“两极”(太极与无极)关系的定位朱熹把“太极”置于“道体”的地位,在概念层

8、次上已经高于“理”或“道” 了,好像在朱熹的理论体系中“太极”已经是独一无二的最高范畴了。如果真是 如此,那么“太极”作为“理”的代表或总体,它并不能从根本上取代“理”的 最高地位,因为归根结底“太极”还是“理”。但是,如果再考察一下朱熹与陆 九渊关于“太极”与“无极”关系的那场辩论,我们对朱熹理学的最高范畴就会 有进一步的认识。在这场辩论中,陆九渊认为“太极”之上不能再有“无极”,因为“太极”0但是朱熹却坚持认本身就是规律,而不是具体事物,没有必要再来个“无极” 为“太极”之上应该有“无极”,而且必须有“无极”,他说:“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

9、不能为万化根本。”这话记载在陆九渊集第 561页,当是陆九渊的学生对“鹅湖辩论”所 作的记录。应该强调的是,这句话虽然没有出现在朱熹自己的著作中, 但是不应 该看作是朱熹在辩论中的临时发挥,而完全应该看作是朱熹在思想探索中长期思 考而形成的定见。只有基于一种定见,他在辩论中才能讲得那么明确而坚定, 而 通过这种理论见解上的坚定性,我们可以检验出朱熹思想的底蕴, 可以透视到他 的理论的真正内核。可以说,朱熹关于“无极”与“太极”关系的论断在他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 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这句话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朱熹理学体系以“理”为 最高范畴的概念格局,而且明确地涉及到规律与物质的关系。朱熹这句话

10、的基本 意思是:“太极”没有具体形态,因为它是规律;“无极”并非空寂无生气,因为 它有规律作用于其中。所以,如果不讲“无极”,那么“太极”就会像一个很普 通的器物那样非常地微不足道,就不足以把它当作“万化”的根本来看待。反过 来,如果不讲“太极”,那么“无极”也会沦落到空虚寂灭、没有生气的状态, 它就不能发挥作为“万化”根本的作用。简单点儿说,不讲“无极”,那“太极” 就没有根儿;不讲“太极”,那“无极”就没有生机与活力。很明显,在这里,6“太极”是指宇宙的规律,“无极”则是指物质或宇宙的存在状态。因此,它们 两者缺一不可,既不能离开物质讲规律,也不能离开规律讲物质,因为没有物质 的规律和没有

11、规律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个意义上,“气”这个概念放在哪一级已经不太重要了,因为“气”就在“无极”之中,在实质上它和“无极”处于同一层次。“气”在哲学上本来就是物质的代名词,直观来讲它也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按照张载的观点,“气”聚而成形,“气”散而归于“太虚”。而这个“太虚”,实际上就相当于老子的“无 极”。老子的“无”并不是绝对空无,而是指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之失或未成”, 另一种是“无形的存在”。因此,老子的“无极”作为“无”的极限状态,实质 上也就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极限状态,相当于“宇宙大爆炸”理论所说的现存宇宙 出现以前所呈现的那个“奇点”。特别应当注意的是,朱熹在这里讲“太极”的时

12、候用的是“不足为” ,而讲 “无极”的时候用的是“不能为”。很显然,朱熹在这里着意强调了 “太极”与 “无极”这两个概念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对于“太极”来讲,是在规律的意义上来强调它的根本地位;而对于“无极”来讲,则是在规律的承载者的意义上 变7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来强调它的根本地位。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朱熹强调必须讲“无极” 九渊认为没有必要讲“无极”,因为他认为“心即宇宙”,“心”就是规律的承载 者和体现者,所以他不需要“无极”,只要“太极”就可以了。三、朱熹“两极”思想的理论意义朱熹对“无极”与“太极”关系的论断,表现了他继承、综合前人思想又全 面超越前人的高超智慧,具有重

13、要的理论意义。第一,老子中只有“无极”而没有“太极”,易传中只有“太极”而 没有“无极”,朱熹在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基础上强调“无极”与“太极”的 统一性和不可分离性,从物质与规律的意义上建构起两者的逻辑关系, 不仅把老 子和易传的思想进一步明确地统一起来,而且达到了一个全新的理论高度。第二,易传没有明确“太极”与“道”的关系,以致后来发生了周敦颐和邵雍对“太极”作出不同理解的情况。对周敦颐,朱熹肯定了 “无极而太极” 的说法,但没有采用他对“太极”内涵的理解;对邵雍,朱熹采用了他对“太极” 内涵的定位,同时纠正了他对“阴阳之道”与“阴阳之气”的混淆。第三,二程提出“理一分殊”的观点,“理”就是规

14、律的总体,也没法与“无8极”挂钩,所以“理”就成了最高范畴。朱熹把“太极”理解为规律的总体,以“太极”统揽众“理”,并与“无极”联系起来,建立起理学的概念新格局。第四,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显然是“无极”高于“太极”,朱熹则把“无 极”和“太极”并列起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二者缺一不可,强调规律 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规律,强调并突出了他的哲学思维的着重点和落脚点。第五,朱熹关于“无极”与“太极”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思想,不仅比他 那个“理在气先”的观点合理,而且可以视为是对“理在气先”这一命题的修正、 补充和解释。朱熹虽然强调“理在气先”是从逻辑意义上说的,不是从“过程” 意义上说

15、的,不是说今天有了 “理”明天才有“气”,但这个命题本身毕竟有点 儿机械性,在逻辑上也是有毛病的。而在朱熹提出“无极”与“太极”同等重要、 缺一不可的思想之后,“理在气先”这一命题在朱熹理学体系中也就变得不那么 重要了。从总体上看,朱熹和二程都是规律主义者,“理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宇宙规律学”。他们突出“道”或“理”的地位,目的并不在于贬低“气”的 地位,在实际上也并没有明确地否认“理在气中”,而关于“无极”与“太极” 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则从根本上澄清了朱熹对理、气关系所持的基本观点后来有的思想家批判朱熹的“理在气先”,针锋相对地提出了 “气在理先” 的说法。实际上,这个

16、说法同样有毛病,同样不合理,同样给人一种“过程”或“先后次序”的感觉。说“气在理先”,有了 “气”才有“理”,有了物质才有规 律,规律是物质“派生”的,这显然还是一种机械的说法,还是不符合物质与规 律的真实关系。如果说朱熹的“理在气先”容易被理解成规律先于物质而存在, 或规律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那么“气在理先”也同样容易被理解成物质先于规 律而存在,或物质可以离开规律而存在,也是不可取的。当然,强调有物质才有规律首先是为了反对唯心主义,强调物质是世界的根 源这个前提。朱熹那时候当然没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些观念,但他抓住了一 条,规律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规律。从朱熹对“无极”和“太极”缺一不 可的强调来看,他和陆九渊辩论的时候,实际上也明确地坚持了物质是世界的根 源这个前提。还需要指出的是,把“无极”和“太极”共同作为最高范畴,应该是朱熹自 己的意思。但是,在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这句话中,“无极”显然 塞10高于“太极”,而朱熹与陆九渊辩论时也是讨论“太极”之上要不要再有“无极”的问题。如果考虑到这些情况,再参照辩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