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_第1页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_第2页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_第3页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_第4页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屏障结构:皮肤病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免疫应答 (T、B) 吞噬细胞的吞噬 免疫过程免疫过程 第第 一一 道道 防防 线线 第第 二二 道道 防防 线线 第第 三三 道道 防防 线线 1 1、人体天然免疫系统、人体天然免疫系统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主要由物理、化学、微生物屏主要由物理、化学、微生物屏 障和某些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组障和某些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组 成(成(“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可阻止病),可阻止病 原菌侵入体内,或在病原菌在体内原菌侵入体内,或在病原菌在体内 生长繁殖和造成感染之前将其破坏,生长繁殖和造成感染之

2、前将其破坏, 抵御大多数病原菌的感染。抵御大多数病原菌的感染。 皮肤与粘膜屏障皮肤与粘膜屏障 1 1、物理屏障、物理屏障 血脑屏障:血脑屏障:主要借助脑毛主要借助脑毛 细血管内皮细胞层的紧密连接和微细血管内皮细胞层的紧密连接和微 弱的吞饮作用,阻挡细菌及其毒性弱的吞饮作用,阻挡细菌及其毒性 产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产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 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胎盘屏障: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由母体子宫内膜 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组成,能阻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组成,能阻 止母体血液中的病原体及其有害产止母体血液中的病原体及其有害产 物进入胎儿体内。物进入胎儿体内。

3、皮肤和粘膜皮肤和粘膜 分泌多种杀菌物分泌多种杀菌物 质,如胃酸、胆质,如胃酸、胆 汁、脂肪酸、溶汁、脂肪酸、溶 菌酶、补体、防菌酶、补体、防 御素等。御素等。 2 2、化学屏障、化学屏障 皮肤粘膜表面的正常菌群构成皮肤粘膜表面的正常菌群构成 菌膜屏障,可与病原菌竞争粘附部菌膜屏障,可与病原菌竞争粘附部 位和营养物质,产生抗菌物质,抑位和营养物质,产生抗菌物质,抑 制外籍菌的定植,成为宿主抵御外制外籍菌的定植,成为宿主抵御外 籍菌感染最重要的防御系统之一。籍菌感染最重要的防御系统之一。 3 3、微生物屏障微生物屏障 这是非特异性免疫中最有效的这是非特异性免疫中最有效的 防御部分。防御部分。 4

4、4、吞噬细胞吞噬细胞 当致病菌侵入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当致病菌侵入皮肤或粘膜到达体 内组织后,中性粒细胞首先从毛细血内组织后,中性粒细胞首先从毛细血 管中迅速逸出,聚集到致病菌所在部管中迅速逸出,聚集到致病菌所在部 位。位。 通常,致病菌被吞噬消灭。少数通常,致病菌被吞噬消灭。少数 未被吞噬的病未被吞噬的病 原菌可由淋巴原菌可由淋巴 结内的吞噬细结内的吞噬细 胞吞噬和杀灭。胞吞噬和杀灭。 但是:人为什么但是:人为什么 还会感染细菌、还会感染细菌、 病毒,还会生病病毒,还会生病 ? 模式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结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结构 1、细菌的毒力、细菌的毒力 2、细菌侵入的门户、

5、细菌侵入的门户 3、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数量 病原菌致病性病原菌致病性 上皮细胞上皮细胞 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透明质酸 志贺菌能产生志贺菌能产生侵袭素侵袭素,侵入上皮,侵入上皮 细胞,并向邻近扩散,产生内毒素,细胞,并向邻近扩散,产生内毒素, 破坏肠黏膜上皮,造成黏膜下层炎症,破坏肠黏膜上皮,造成黏膜下层炎症, 并有毛细血管血栓形成,以致坏死、并有毛细血管血栓形成,以致坏死、 脱落、形成溃疡,出现黏液脓血便。脱落、形成溃疡,出现黏液脓血便。 2、菌体表面结构、菌体表面结构 1)菌毛菌毛等粘附结构等粘附结构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首先黏附于首先黏附于宿主上皮组织宿主上皮组织 E. col

6、i with fimbriae 菌毛菌毛 细菌黏附至宿细菌黏附至宿 主细胞可由黏主细胞可由黏 附素介导。附素介导。 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 普通普通菌毛菌毛 革兰阳性菌:革兰阳性菌: 毛发样突出物毛发样突出物 细菌黏附素与宿主上皮细胞受体的细菌黏附素与宿主上皮细胞受体的 相互作用具有高度特异性,决定了细菌相互作用具有高度特异性,决定了细菌 感染的组织特异性。感染的组织特异性。 细菌粘附于宿主细胞后,在组织表面繁细菌粘附于宿主细胞后,在组织表面繁 殖、产生毒素一起疾病。殖、产生毒素一起疾病。 霍乱弧菌借助鞭毛的运动,穿透小肠黏液层,霍乱弧菌借助鞭毛的运动,穿透小肠黏液层, 依靠菌毛等黏附于黏膜

7、上皮细胞表面,在此生长繁殖,依靠菌毛等黏附于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在此生长繁殖, 产生霍乱肠毒素,引起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内水和电解产生霍乱肠毒素,引起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内水和电解 质丢失,导致严重的上吐下泻(霍乱)。质丢失,导致严重的上吐下泻(霍乱)。 百日咳鲍特菌依靠菌毛和丝状血百日咳鲍特菌依靠菌毛和丝状血 凝素等黏附定居于气管和支气管上皮凝素等黏附定居于气管和支气管上皮 细胞表面,并快速繁殖,产生百日咳细胞表面,并快速繁殖,产生百日咳 外毒素等,刺激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外毒素等,刺激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 咳嗽,导致外周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咳嗽,导致外周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 炎。炎。 幽门螺杆菌借助鞭毛运动

8、,穿越幽门螺杆菌借助鞭毛运动,穿越 胃黏液层,并通过黏附素黏附于胃黏胃黏液层,并通过黏附素黏附于胃黏 膜上皮细胞表面,产生氨、黏多糖酶、膜上皮细胞表面,产生氨、黏多糖酶、 空泡毒素等,造成上皮细胞的损伤,空泡毒素等,造成上皮细胞的损伤, 导致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导致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肺炎支原体借助一种特殊的肺炎支原体借助一种特殊的 顶端结构,黏附于呼吸道黏膜上顶端结构,黏附于呼吸道黏膜上 皮细胞表面,靠吸取宿主细胞的皮细胞表面,靠吸取宿主细胞的 养料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有毒代养料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有毒代 谢产物,引起支气管上皮细胞肿谢产物,引起支气管上皮细胞肿 胀、坏死、脱落等,导致

9、原发性胀、坏死、脱落等,导致原发性 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 2 2)荚膜)荚膜 有的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有的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 布鲁菌等)被吞噬细胞吞噬后不被布鲁菌等)被吞噬细胞吞噬后不被 杀死,随着吞噬细胞转移至淋巴结杀死,随着吞噬细胞转移至淋巴结 和血液中,很快扩散至宿主全身。和血液中,很快扩散至宿主全身。 细菌荚膜抵抗或逃避宿主防御机制细菌荚膜抵抗或逃避宿主防御机制 破坏吞噬细胞:一些病原菌能引起吞噬破坏吞噬细胞:一些病原菌能引起吞噬 细胞凋亡。细胞凋亡。 抑制吞噬作用:一些病原菌(如肺炎链抑制吞噬作用:一些病原菌(如肺炎链 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氏菌等)具有球菌、流感嗜血杆

10、菌、肺炎克氏菌等)具有 荚膜,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荚膜,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抵抗杀伤作用:有些胞内菌(如结核分枝抵抗杀伤作用:有些胞内菌(如结核分枝 杆菌、布鲁菌、嗜肺军团菌、伤寒沙门菌、杆菌、布鲁菌、嗜肺军团菌、伤寒沙门菌、 衣原体等)能抵抗杀伤作用,在吞噬细胞中衣原体等)能抵抗杀伤作用,在吞噬细胞中 生存和繁殖。生存和繁殖。 抗吞噬和消化作用抗吞噬和消化作用 A A群链球菌群链球菌M M蛋白蛋白 伤寒沙门菌伤寒沙门菌ViVi抗原抗原 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K K抗原抗原 淋病奈瑟菌菌毛淋病奈瑟菌菌毛 具有抗吞噬功能具有抗吞噬功能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凝固酶能使血浆

11、能使血浆 中的液态纤维蛋白原变成固态的纤维蛋中的液态纤维蛋白原变成固态的纤维蛋 白,沉积于菌体表面,阻碍宿主吞噬细白,沉积于菌体表面,阻碍宿主吞噬细 胞的吞噬。胞的吞噬。 不不 吞吞 噬噬 不不 完完 全全 吞吞 噬噬 二、二、毒素毒素 (1)外毒素外毒素(Exotoxin) 肾上腺出血心肌肾上腺出血心肌 损伤、外周神经损伤、外周神经 麻痹麻痹 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白喉白喉白喉毒素白喉毒素白喉杆菌白喉杆菌细细 胞胞 毒毒 素素 肌肉松弛麻痹肌肉松弛麻痹抑制胆碱能运动抑制胆碱能运动 神经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释放乙酰胆碱 肉毒中毒肉毒中毒肉毒毒素肉毒毒素肉毒梭菌肉毒梭菌 骨骼肌强直骨骼

12、肌强直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 抑制性神经冲动传递抑制性神经冲动传递 破伤风破伤风痉挛毒素痉挛毒素破伤风梭破伤风梭 菌菌 神神 经经 毒毒 素素 症状和体征症状和体征作用机制作用机制疾病疾病外毒素外毒素细菌细菌类类 型型 常见外毒素 常见外毒素 类类 型型 细菌细菌外毒素外毒素疾病疾病作用机制作用机制症状和体征症状和体征 肠肠 毒毒 素素 霍乱弧菌霍乱弧菌肠毒素肠毒素 霍乱霍乱 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 酶酶,增高细胞内增高细胞内 cAMP 水平水平 小肠上皮细胞内水小肠上皮细胞内水 分和分和Na+大量丢失、大量丢失、 腹泻、呕吐腹泻、呕吐 产肠毒素大肠杆产肠毒素大

13、肠杆 菌菌 肠毒素肠毒素 腹泻腹泻 不耐热肠毒素同霍乱不耐热肠毒素同霍乱 肠毒素肠毒素, 耐热肠毒素使耐热肠毒素使 细胞内细胞内cGMP增高增高 同霍乱肠毒素同霍乱肠毒素 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肠毒素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 同霍乱肠毒素同霍乱肠毒素呕吐、腹泻呕吐、腹泻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肠毒素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 作用于呕吐中枢作用于呕吐中枢呕吐为主、腹泻呕吐为主、腹泻 (2)内毒素(Endotoxin) (2)内毒素(Endotoxin) 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毒害作用 (3)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要点 要要 点点内内 毒毒 素素外外 毒毒 素素 来来 源源G 菌 菌G+及及

14、G 菌 菌 存在部位存在部位胞壁成分,裂解后释放胞壁成分,裂解后释放 胞浆内合成分泌至胞外,胞浆内合成分泌至胞外, 细菌溶溃后释放细菌溶溃后释放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脂多糖脂多糖 蛋白质蛋白质 稳稳 定定 性性160,2-4小时破坏小时破坏60-80,30分钟破坏分钟破坏 毒性作用毒性作用 较弱较弱 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 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 微循环障碍休克,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等 较强较强 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 起特殊临表现起特殊临表现 抗抗 原原 性性 弱,能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弱,能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15、尚未制成类内毒素尚未制成类内毒素 强,能使机体产生抗毒素强,能使机体产生抗毒素 可脱毒成为类毒素可脱毒成为类毒素 检测方法检测方法鲎血试验及热原试验鲎血试验及热原试验 皮内试验、中和试验皮内试验、中和试验 及动物试验及动物试验 感染病与传染病感染病与传染病 由病原生物(微生物及寄生虫)感染人体 后引起的疾病。 所有的传染病都是感染病 第二节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与感染病病原微生物与感染病 微生物传播途径 呼吸道感染:空气与飞沫 消化道感染:污染水源、食物、器具等。 皮肤粘膜创伤感染:创伤、动物咬伤、烧伤等 接触传播:性接触、手-眼-手接触、间接接触 虫媒传播: 多途径传播:如炭疽病、结核病、SAS

16、S等 (一)、感染来源 第二节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与感染病病原微生物与感染病 感染的类型 带菌状态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内毒 素血症 (三)、感染类型 1、隐性传染: 入侵的病原毒力较弱,数量不多, 且动物体有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侵入的病原只能进行有限的繁 殖,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只出 现轻微的临床症状。 2、显性传染 入侵的病原毒力强,数量多,且动 物体的抵抗力不能有效地限制 病原繁殖和损害,出现比较严 重病理变化,出现典型的临床 症状。 一般显性传染主要有下列类型: (1)外源性传染和内源性传染 外源性传染:是指外界病原菌侵入 动物机体引起的传染,大多数传 染病属于此类。 内源性传染:是由寄生在动物体内 的条件性病原菌在机体抵抗力下 降时引起的传染。 (3)局部传染和全身传染)局部传染和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