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中长期规划_第1页
长江师范学院中长期规划_第2页
长江师范学院中长期规划_第3页
长江师范学院中长期规划_第4页
长江师范学院中长期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涪陵师范学院近期发展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重庆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科教兴国”、“科教兴渝”战略,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使学院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推动学院的发展,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重庆市教委关于修编高校发展规划的要求,在原订涪陵师范学院第十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0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重庆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特编制涪陵师范学院近期发展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一、“九五”期间和“十五”前两年学院工作的回顾“九五”以来,特别是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

2、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服务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强校升本”的旗帜指引下,学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涪陵教育学院合并升本的目标成功实现,合并组建的涪陵师范学院于2001年诞生。“十五”的前两年,也是涪陵师范学院从诞生到逐步成长的两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学院抓住高教体制改革的大好机遇,按照“五统一”原则,在抓好两所学校实质性融合的基础上,成功推进了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成效比较

3、显著,主要表现在:加大硬件建设力度。新建教学行政大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共计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由原来的20余万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4万余平方米;新建多媒体教室11个、语音实验室1个,新建和改建了物理专业实验室、计算机专业实验室、计算机中心机房、化学专业实验室和生物实验室等,新购置教学办公用计算机200台件,两年共计投入500多万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原来的2500余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000余万元,同时已启动教育部西部高校校园网建设工程和日元贷款人才培养项目。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一是在全院全员聘用制度改革过程中,优化配置全院教师资源,进一步调整了教师队伍结构。二是推出“正高工程”、“银发

4、工程”等,加大引进教师力度,先后到辽宁、江西、北京等地引进教授4名,外聘兼职教授10名,引进硕士生8名、优秀本科生65名。三是加大教师队伍培训培养力度,两年共送培教师97名,先后有7人考取博士研究生,36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四是积极鼓励教师晋升职称,两年内共推荐评聘教授、副教授38名。学生规模迅速扩大。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近8000人,在籍成人高等教育函授本专科学生近6000人。两年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3000余人。积极开展结构优化和调整。一是开展学科及专业结构调整的调研,提出了我院学科及专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性意见;二是积极开展本科专业的申办,本科专业从无到有,现有本科专业(方向)21个,同时,

5、新增专科专业6个、职业技术教育专业8个,且成功申办少数民族本科预科;三是加强系科建设,新设立了教育科学系、公共管理系和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学院现有15个教学系(部)和3个二级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一是进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设置教学质量管理科、成立教学督导委员会、建立三级听课制度和学生评课制度,加强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估;建立考试中心,加强对课程考试和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管理,进行题库建设,实现教考分离。二是加强教学科研,先后召开教学工作会、科研工作会,树立“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思想;学院先后成立了乌江经济文化研究会、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中

6、心等科研机构11个;两年内,全院共出版专著8部、教材教参12部,发表论文900余篇。三是通过基础教育研究所,开展基础教育研究,加强教师教育的针对性。四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活动,重奖在省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奖的同学,两年里,学院共在各类活动中获得奖励50多个(项),充分展示了学院的办学水平。“九五”期间和“十五”前两年,是学院发展史上重要的七年。经过努力,学院办学规模稳步扩大,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办学效益逐步增长。以上成绩的取得、学院改革发展的实践特别是“十五”前两年来走过的历程,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一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指针,也是我院改革发

7、展、不断壮大的指导思想;二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按教育规律办学,是我院始终不渝的办学指南;三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学院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条件;四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院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五是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是推动学院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关键;六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是顺利推进学院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倍加珍惜这些宝贵经验,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坚持并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作为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的我院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离实

8、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对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教育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教育创新不够,学院的内部办学机制不够完善,教师队伍结构和数量矛盾突出,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还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对教师教育体系的研究还需加强,办学条件有待大力改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这都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二、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我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认真思考和分析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是高校谋划发展、规划未来的前提和基础。(一)未来大学的发展方向放眼世界,当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的21世纪来临时,人类社会面临着

9、深刻的变革。时代赋予大学新的使命和丰富内涵,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要求。未来的大学,将在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培养人才等方面承担重要的使命;未来大学的发展将更加多样化,发展空间和方式将得到不断的拓展,将以不同的层次、类别、形式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未来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将更为广泛和紧密,对社会的影响将日益增大,为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发展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责任;未来的大学将建立起更为灵活和富有活力的学习制度,适应终身学习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大学将顺应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潮流,在更迅速的技术创新、更快捷的知识流动和更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谋求自身发展。(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十五

10、”期间,通过“共建、合作、调整、合并”等措施,我国大规模进行了教育资源的整合,打破了原来条块分割的局面,高等教育体制和布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为高等教育发展扫清了体制性障碍;改变了一些学校学科单一的状况,形成了一批学科齐全的高等学校,加强了多学科融合和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大力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办学观念的更新,提高了大学的整体实力。可以说,这为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一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提高高校的国际竞争力成为高校发展的当务之急,这必将导致高校发生顺应国际潮流的重大转变。二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

11、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的培养结构与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不断加以调整和改革。三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高校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正在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过渡,怎样兼顾质量、规模和效益,实现高校的跨越式发展等问题,需要各高校仔细思考。四是高校均衡发展问题将在21世纪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瓶颈”在人才。西部高等教育必须担负起为自己培养人才的任务,同时,也要求国家向西部教育进行政策倾斜,促进西部教育的均

12、衡发展。五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要求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与教育紧密结合,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选择和新的教学技术的运用等方面的问题成为改革和发展的焦点问题。(三)师范院校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教师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师资来源和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师范院校是高水平、有活力的教师教育体系的主体。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打破了我国传统定向的师范教育体系,确立了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拓宽了教师来源的渠道。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教师

13、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新世纪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大环境下,师范院校的改革和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师范院校要以教师教育、终身教育的概念替代师范教育概念,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历层次,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师范院校要加强与其他高等学校,特别是综合大学的合作;师范院校要整合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活动,以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取代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分离的体系;师范院校的改革要分层次进行,大量的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目标是更新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水平,成为新世纪基础教育提供合格师资来源的重要基地。(四)学院的改革和发展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困难我院是一所新成立的本科师范院校

14、,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与处于领先地位和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师范大学相比,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困难: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需要不断吸纳和借鉴国际教育新理念;体制有待改革,需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需建立一支与合格本科院校相匹配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院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办学条件需进一步改善;还要应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求,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办学特色。总之,新世纪头20年,是我门国家、我们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我院必须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抢抓机遇,克服困难,奋力前行,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

15、谋发展,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三、学院近期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遵循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苦练内功,夯实基础,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逐步把我院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多科性高校。(二)学院定位服务定位:立足渝东南,服务重庆,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类型定位:以教育教学为立校之本,走本科教学型高校发展之路。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教学带动科研,以

16、科研促进教学。结构定位:2010年前,以教师教育为主,积极发展非师范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2010年后,突出品牌师范专业,大力发展非师范和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发展继续教育;到2020年,师范与非师范并重。层次定位:2005年前,大力发展本科教育,加快调整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比例;2010年前,以本科教育为主,优化专科层次教育,积极争取与其他高校联办研究生教育;2010年后,以本科为主,继续办好有特色的师范专科和为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的职业技术教育,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面向基础教育,培养能够扎根中小城镇及山区的懂规律、会科研、擅教学的合格师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

17、乌江流域、三峡库区、涪陵和重庆区域经济为重点,培养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过硬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办学目标定位:到2007年,把学校建成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明显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的本科师范院校;到2010年,把学校建成渝东南地区重要的科技、信息、文化中心,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本科师范院校;到2020年,把学校建成为渝东南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基地及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的重要基地。(三)发展基本思路及基本原则以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创新办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及专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特色谋发展;以教育教学改革为中心,以质量求生

18、存;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增强办学实力;以新校区的开发建设为契机,优化办学环境;以党建和思想建设为保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面向世界,开阔视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2010年前,调整结构,稳步发展,夯实基础,提高质量,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不失时机抓住外延发展。2010年后,强化结构的调整和质量的提高,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四)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1、学生规模目标(折合数,详见表一)2005年:在校学生达到11050人,其中本科生6000人。2007年:在校学生达到1

19、2600人,其中本科生8200人。2010年:在校学生达到15000人,其中本科生11000人。2020年:在校学生达到25000人,其中本科生21000人,研究生300人。2教师队伍建设目标(详见表二)2005年:教师总数达到670人。高职务占教师编制总数的比例达到 35左右;青年教师中有研究生学位的比例达30左右。培养5-10名院级以上学科带头人,20-40名院级以上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7年:教师总数达到788人。高职务占教师编制总数的比例达到 40左右;青年教师中有研究生学位的比例超过40。培养10-20名院级以上学科带头人,40-60名院级以上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打造35名在重庆

20、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2010年:教师总数达到938人。高职务占专任教师编制总数的比例达到45以上;青年教师中有研究生学位的比例达50左右。造就3-5名在重庆市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20-30名院级以上学科带头人,60-80名院级以上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使他们成长为承担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任务的中坚力量。2020年:教师总数达到1613人。高职务占专任教师编制总数的比例达到50;青年教师中有研究生学位的比例超过60。培养30-40名院级以上学科带头人,80-120名在院内外享有较高威望的院级以上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力争培养5-10名在西南高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

21、凸显出25名在全国高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级人才。3、专业建设目标(详见表一)2005年:本科专业增加到28个。2007年:本科专业增加到32个。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需要逐年增设机械设计与制造、音乐与舞蹈艺术、物业管理、旅游管理、烟草工程、环境科学、榨菜工艺等专业或目录外专业。2010年:本科专业增加到38个,开设特色教育专业,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初步形成以文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五大学科门类为主的主干学科。2020年:本科专业达到55个左右。4、学科建设目标(详见表三)2005年:建成院级重点学科梯队3个左右。2007年:建成院级重点学科梯队5个左右。2010年:力争达到市

22、级重点学科2个,院级重点学科梯队10个以上。2020年:力争硕士点达到10个以上,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市级重点学科5个左右。5、课程与教材建设目标2005年:力争获得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4项;建68门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建成4门市级重点建设课程;专业目录规定的主要课程教材选用获省、部级以上奖的优秀教材的比例达到90%。2007年:力争获得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6项;建1215门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在以上目标的基础上,引进1-2门先进、适用的原版教材,争取1-2门自编教材获得优秀教材奖。2010年:力争获得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左右;建25门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全部采用获奖教材,在2007年的基础上再

23、引进2-4门原版教材,3-5门自编教材获优秀教材奖。2020年:力争获得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0项左右;建设40门左右院级重点建设课程;争取主要专业课程中有10门采用引进原版教材。6、实验室及图书馆建设目标2005年:建35个院级重点实验室;图书馆馆舍面积接近5000平方米,馆藏图书(含电子图书)73万册,文献费占全院财政拨款的3%。2007年:再建12个院级重点实验室,创建1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图书馆馆舍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馆藏图书(含电子图书)88万册,文献费占全院财政拨款的3%。2010年:建58个院级重点实验室,创建2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图书馆馆舍面积、馆藏图书等达到国家有关标准。202

24、0年:建成810个院级重点实验室,建成3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图书馆馆舍面积、馆藏图书等达到国家有关标准。7、基本建设目标到2005年,新征土地1500亩,新增校舍面积6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5000万元。到2007年,新增校舍面积10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6000万元。到2010年,新增校舍面积6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7000万元。到2020年,新征土地700亩,新增校舍面积29万平方米,校舍面积达到7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2亿元。8、质量和效益目标逐步打造学院特色,以特色体

25、现质量,以特色出效益。一是在教师教育方面,以“三字一话”、现代教育技术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为重点,突出提高学生的教师教育的基本素质;二是在培养目标方面,培养能够扎根中小城镇及山区的懂规律、会科研、擅教学的合格基础教育师资;三是在地方特色方面,打好“乌江流域”和“三峡库区”两张牌,围绕医药、榨菜、种植、养殖、环保、旅游、烟草、苎麻、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设置适应地方经济需要的专业,办好经济适用型专业,切实为地方经济服务;四是着力打造小学教育本科和幼儿艺体教育专业;加大力度,努力把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办出特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师生比保持1:16左右,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逐步体现办学效

26、益。(五)主要措施要实现上述目标,学院必须尽全力、抓关键,全面落实,重点突破,抓住机遇,不懈努力,不断开创我院发展的新局面。今后一个时期,学院将按照“12343”工程,即“坚持一个创新”、“确保两个投入”、“深化三大改革”、“实施四项工程”、“提供三个保证”,推动学院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1坚持一个创新创新办学理念面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全新的观念来分析、认识、处理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树立小进则退的发展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生存观;在社会需求的驱动下,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

27、观;在文化多元、个性解放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信息传递迅捷的信息时代,树立立足和服务重庆、面向全国的功能观;在政府放权、全民支持的办学环境下,树立校企联合、校地联合等多样化办学的办学观。准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深刻领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新内涵,认真分析高校面临的新形势,必须坚持教育创新,才能使学院的改革和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创新首先是办学理念的创新,树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思想;深入进行现代大学的研究,树立起全新的本科教育理念;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树立教学全球

28、意识和开放的教育理念;深入进行传统教育质量观与素质教育的研究,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深入分析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进行分割知识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知识教育观念,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确保两个投入经费投入、精力投入(1)经费投入第一、多渠道筹措资金。要抓住高教大发展、西部大开发、加入WTO和库区移民投资等各种有利机遇,加快学院发展。到2010年,新校区开发预计要筹措发展资金2.5亿元,完成征地1500亩和新建22万平方米校舍建设,拟争取市财政投入8000万元,争取国债资金4000万元,引进社会资金5000万元,其余由学院通过银行贷款等自筹渠

29、道解决。到2020年完成新校区的全部开发建设,预计还要投入资金2.5亿元。实现学院发展目标,确保经费投入是关键。资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学院必须上求政策倾斜、外引社会投入、内抓增收节支、下争职工支持等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进一步增强学院的办学实力。第二、确保教学必要投入。一是确保生均六项教学经费1000元以上。二是确保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按每年不低于5%的比例逐年递增。三是划拨“三重”建设专项经费,并按每年5%的比例逐年递增,确保“三重”建设的顺利实施。四是划拨科研专项经费并保持5%左右的比例逐年递增,同时鼓励教师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经费或社会捐赠,增加科研经费。五是确保在现有基

30、数的基础上,2007年前,每年至少增加20万元以上的图书资料经费;之后稳步增长。六是投入一定的经费加强学院的现代化建设。第三、按照“两个务必”的精神,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增收节支上下功夫,杜绝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确保教职工的生活水平逐年有所提高,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2)精力投入完成学院的发展规划,实现学院的规划目标,确保精力投入特别是领导精力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条件。第一、学院党委要把方向、谋大略、抓大事,把学院的发展大计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学院党委会要定期研究学院的发展规划、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党委会要

31、研究重要工作、解决重大问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学院党委一班人要真正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质量”;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要经常研究学院的教学工作,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第二、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学院领导要经常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基层情况,为学院重大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学院领导及教学管理部门应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掌握教师教学情况,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言献策,谋方向、找出路;领导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各级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院改革、发展、建设的工作中来。第四、以抓师德师风和教风建设为重点,确保全体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

32、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以抓学风、考风建设为重点,确保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3深化三大改革内部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1)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第一、继续深化机构改革。一方面,推进机构改革,进一步精简机构、强化管理职能、减少层次,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进一步理顺学院与二级教学单位之间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下放人、财、物管理权限,使二级教学单位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同时,积极探索“一校多区”、“一校两制或多制”的办学体制,实现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放办学。第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

33、原则,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加强对各类人员的管理和考核,制定符合实际的、科学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全面落实“三定一聘”全员聘用(聘任)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破除专业技术职务和干部职务终身制。第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行国家工资和院内津贴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使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贡献直接挂钩。逐步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励机制,从而实现按岗定酬、一岗一薪、岗变薪变的目标。第四、加强管理体制

34、改革。一方面要在规范、理顺院内各种关系的基础上,加大管理人员培训力度,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加强交办事项的督察督办工作,科学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另一方面要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教代会的监督作用,推行校务公开,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抓好民主管理。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体制,使学院的管理水平上新台阶。(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一、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发挥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在重点办好教师教育专业的同时,优先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和高新技术专业,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特别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专业,增强专业的适应性,与社会、

35、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通过联合办学、共建办学、互助办学等,充分挖掘学院办学的潜力与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社会各界办学的条件与潜力,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第二、重点抓好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尽快完善和实施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全面优化。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手段的创新,切实加强实践环节和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能力。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学分制、弹性学制、重修制、第二专业学位制、本科生“导师制”等适合现代教育规律的教学管理模式,为学生提

36、供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逐步推行教师挂牌上课制度。第四、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估、监控体系。改革考试制度,实行教考分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强化教改项目的检查督促,抓好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坚持两年一次教学评估制度。第五、积极探索职业技术教育、初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学改革,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增强活力。(3)深化后勤改革,实现学院后勤工作完全社会化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要求,不断深化后勤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实现学院后勤工作的完全社会化,把后勤服务集团办成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现代化企业。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

37、服务的方向和服务与经营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提高服务质量。4实施四项工程“三重”建设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科研精品培育工程、基础设备建设工程(1)“三重”建设工程切实加大“三重”建设力度。围绕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植学院、市级重点学科、重点课程和重点实验室。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优势学科、课程和实验室,进行重点培植。学科是高校发展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学科的建设和调整是学院发展壮大的重要生长点。我们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点带面,促进学院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满足社会需求,顺应市场规律,优化学科结构,实现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起顺应

38、市场的合理的学科结构。重点培植优势学科群,为争取硕士学位授予资格和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奠定基础。巩固创新特色学科及专业,大力打造小学教育本科、幼儿艺体专业等特色专业。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群,切实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把“三重”建设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设施设备的建设,与校园人文科学精神氛围的营造有机结合,形成重点学科、重点课程和重点实验室以学科带头人为支撑点,以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为依托,以足够的经费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精神氛围为保障的良好格局。(2)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第一、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学科建设为主线,根据我院学科专业建设

39、发展规划,围绕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制定并实施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选拔培养计划,完善各层次培养人选的选拔、培养和考核管理制度,建立竞争入围、滚动支持、跟踪培养、分步实施的管理机制。通过实行学术休假制度、选派高级访问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加强外语培训、改善工作生活条件等多种培养措施,加大对培养对象在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的资助力度,大力提高其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继续完善并实施“正高工程”,加大对具有副高职称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大力改善教师队伍职称结构。设立“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奖励基金”,对取得突出教学和科研成果、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教师给予奖励,培养后继优秀青年学术带

40、头人,鼓励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第二、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队伍发展后劲。继续实行“导师制”,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实施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奖励计划,广泛开展在岗科研、教研和课程建设,让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得到培养锻炼;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和教学科研基础业务素质训练,强化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大力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实施“研究生工程”,加快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层次,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培养既能胜任教学,又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结构优化、充满生机、富有创新精神和发展后劲的青年教师队伍。第三、强

41、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修订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制定教师培训规划,提高教师培训层次,加大对外出培训教师的考核管理力度。建立激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的政策机制,尽快改善我院教师尤其是基础课、主干课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的状况,一方面校内岗位津贴要继续向高学历层次教师倾斜,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职称杠杆。结合学科专业建设,每年选派3-5名优秀拔尖人才作高级访问学者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行研究交流,以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促进学科梯队建设。定期举办院内培训班,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外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培训,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和方

42、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第四、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速提升学科梯队实力。结合学科专业建设需要,根据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紧跟专业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和超常规进人程序,大力引进暂时无法培养的紧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制定并实施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学科专业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建立院级特聘教授制度,从国内外吸引一批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围绕重点建设的学科设置特聘教授岗位3-5个,实行特聘教授岗位奖金。依托重点科研项目,在工作条件和经费方面给予重点资助,促进我院学术梯队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带动1-2个重点学科在其前沿

43、领域赶超国内或重庆市内先进水平。建立校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加强与校外专家的联系,研究制定鼓励和吸引他们来校工作或为我院服务的政策。第五、规范教师管理,强化教师考核,建立教师激励机制。严格教师聘任管理,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和教师职务结构比例的规定,科学设置教师职务岗位,形成合理的职务结构;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办法,强化聘任环节,实行严格的定期聘任,择优上岗;加强教师聘后管理和履职考核,积极探索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师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不能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或者经考核不称职的,依法解聘其教师职务,使教师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实施“名师工程”,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广泛宣传模范

44、教师的先进事迹,激励和带动广大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成才。第六、转变用人观念,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探索和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和教师队伍动态优化的有效机制。通过加强协作、联合办学、青年教师兼做班主任和学生政治辅导员、互聘联聘教师、聘任兼职教师、返聘高级专家等多种途径,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实施“银发工程”,诚邀已退休的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开展合作研究,参与我院学科建设、指导培养我院中青年骨干教师。制定兼职教师管理条例,积极采取措施,面向

45、社会,招聘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同时积极鼓励教师主持校外开发项目,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保持与社会的广泛联系。第七、创造有利于培养、吸引和稳定人才的院内环境。实施“凝聚力工程”,创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机制留人,待遇留人的院内环境,凝聚人心,提升人气。建立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吸引和稳定优秀拔尖人才。完善住房、子女入学等有关政策,形成有利于优秀教师安心工作的环境。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同时,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增强教师敬业奉献精神,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努力创造一种崇尚学术,尊重人才,公平竞争,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第八、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明确职

46、责,狠抓落实。成立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订教师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协调和决策。学院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第一工程”来抓,每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学院领导与高层次人才的联系和对话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3)科研精品培育工程第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科研在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学质量、营造文化氛围、扩大学院影响、促进学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质量兴校、科研强校”的意识。树立“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指导思想,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第二、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立足于多出精品,加强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把全体教师纳入科研处的研究人才库,发挥专业“精英”的作用。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将科研活动纳入教师工作量的管理机制,用分配杠杆激励大家从事科研工作,鼓励教师多出科研精品。建立学术休假制度。建立健全二级教学单位科研机构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高教研究室的作用。努力办好学报,添措施,想办法,尽快把学报分办成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并争取在35年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