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传质过程-II_第1页
第三章 传质过程-II_第2页
第三章 传质过程-II_第3页
第三章 传质过程-II_第4页
第三章 传质过程-II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是利用适当是利用适当液体液体吸收(溶解)气体混合物中的吸收(溶解)气体混合物中的 有关组分(有的还伴有化学反应),以分离有关组分(有的还伴有化学反应),以分离 的一种操作。的一种操作。 (1)具有吸收能力的液体;具有吸收能力的液体; (2)(被吸收的气体组分;被吸收的气体组分; (3)不被吸收剂吸收的(不被吸收剂吸收的(气体气体)组分。)组分。 2 吸收可分为和两类。 :吸收组分仅溶解于吸收剂中,并不与吸收剂 发生化学反应。 物理吸收的速率主要取决于组分从气相转移到液相 的 物理吸收所能达到的最大的程度取决于在吸收条件 下气体在液体中的平衡溶解度。 3 :在吸收过程中组分与吸收剂还发生化学

2、反 应,这种吸收就叫做。 化学吸收的速率除了与扩散速率有关外,有时还 与化学反应的速率有关; 化学吸收的极限同时取决于气液相的平衡关系和 其化学反应的平衡关系。 4 吸收在工程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用水除去 合成氨原料气中的CO2,用中油吸收煤焦油中的萘 和甲苯,用水吸收氨以制得氨水,用丙酮吸收乙 烯和丙炔混合物中的乙炔等。 5 吸收操作是在一种称为“”的设备中进行的。 如图3-II-1所示。 吸收塔中通常采用的是,因为逆流推动 力大,传质速率快,分离效果好。 图3-II-1 6 图3-II-1(a)中,在吸收塔塔顶喷淋液体吸收剂C,混 合气由塔底进入,它与液体逆流而上,塔内装有各种板或 填料,

3、气液两相在塔内密切接触,液体吸收剂选择性地吸 收易溶的气体A后从塔底排出;难溶的气体B则从塔顶引 出,这样就实现了分离混合物中组分A和B的目的。 当吸收反应的放热量很大,或需要加大液体喷淋量以 保证填料表面润湿时,也可加大吸收剂量,然后将吸收后 的吸收液部分出料,经冷却后在塔内循环使用(图3-II- 1b)。 7 工业上的吸收操作可以采用单塔操作流程。若生产任 务很大,用一个塔时嫌尺寸太大,则可采用多塔,即将大 塔分成几个小塔,相互连接而成一套塔组。如塔径过大, 则将大塔分成几个小塔并联;如塔太高,则将几个小塔串 联起来操作。近年来由于塔板效率的提高和化工装置大型 化,又多采用了单塔操作。 上

4、述的吸收过程是用吸收剂吸收气体中的有用组分, 有时也需要用吸收剂除去气体中不要的组分,两者仅仅在 工艺上不相同,其基本原理则是一样的,所以其流程也基 本相似。 8 经过吸收过程以后,吸收剂中溶入了被吸收组分, 如果吸收剂需反复使用,或根据工艺需要,要求从吸 收剂中分离出有用的吸收组分,则需要多种方法,例 如增加(为了吸收的相反过程,使溶解的气体组 分析出,解吸在工业上有时也称“吹出”)装置或采 用其它分离方法,这样,在吸收流程上还需要加上后 处理的工序。 9 2 吸收的气液平衡关系吸收的气液平衡关系 ,这是能够利用吸收操作分离气体混合物 的依据。因此气体混合物中被吸收的组分在吸收 剂中溶解度的

5、大小,决定着吸收过程能否进行, 以及进行的极限。 10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当吸收剂和混合气体接 触时,气体中的吸收质就向液体吸收剂中转移,进行 ;同时,溶液中被吸收的吸收质也可能由液相向 气相传递,进行。 11 开始时吸收是主要的,而随着时间的延长,吸收 质在溶液中的浓度逐渐增加,相应地吸收质从气相向 液体的传递速度逐渐减慢,从液相向气相的传递速度 却逐渐加快。 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接触后,当吸收速度和解吸速 度相等,气相和液相中吸收质的浓度不再变化时,气 液两相就达到了,简称或。 12 达到平衡时,溶液的浓度为,也即吸收质 在液体中的最大溶解度,也叫;溶液上方溶 解气体的分压称为。 例如通过

6、实验测得293 K和303 K时SO2的两组溶 解度数据如表3-II-1所示,如将这些数据绘在坐标图上, 就可得到上述温度条件下SO2在水中得溶解度曲线,也 就是气液两相得平衡曲线,如图3-II-2所示。 13 图3-II-2 SO2在水中的溶解度 综观平衡时吸收质的分压 和溶液浓度,可发现它们之间 一般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如 p* = f (x)。 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在一定温 度下,对于多数气体的度下,对于多数气体的, 在在(低于(低于5 大气大气 压压,即,即506.5 kPa)的情况)的情况 下,吸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与下,吸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与 其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成正比其在气相中的

7、平衡分压成正比, 这一规律也就是 14 数学表达式可写成: 式中:p* 气相中吸收质的平衡分压 kPa; x 液相中吸收质的浓度 摩尔分数; kPa。 。 对于一定的系统,。 15 在实际应用中,亨利定律表达式还有其他的常用形 式,例如: : 式中:p* 气相中吸收质的平衡分压 kPa; c 吸收质在溶液中的浓度 kmol/m3; ,它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其单 位为 kmol/m3kPa。 )23( * II H c p 16 :当气相中吸收质浓 度y也用摩尔分数表示时, 根据 ,吸收质在气相中的分 压可以写成: p = P总y 式中:P总 混合气体的总 压 kPa; y 吸收质在气相 中的摩

8、尔分数。 将上式代入式(3-II-1) p* = Ex ,得: P总y* = Ex 令 故 式中: ,无 因次; 与x呈平衡的吸 收质在气相中的摩尔分数。 x P E y 总 * m P E 总 )33( * IImxy * y 17 式(3-II-3)y* = mx 也是亨利定律的一种表达形式, 相平衡系数也是由实验结果计算出来的数值。 由m值同样可以判断其气体组分的溶解度的大小: m值愈大,表明该吸收质的溶解度愈小,m值随总压的 升高、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较高的压力和较低的温 度对吸收是有利的。反之,较低的压力和较高的温度对 解吸是有利的。 m P E 总 18 : 式中:X 每千摩尔吸

9、收剂中所含吸收质的量 kmol; Y 每干摩尔惰性气体中所含吸收质的量 kmol。 这种表示两相组成的方法就是比摩尔分数表示法。 )43( * IImXY 19 下面以液相为例看x与X的关系。 对于液相,由x的定义(吸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 摩尔 分数)如: 得 或 kmolkmol kmol x 吸收质吸收剂 吸收质 / / / kmolkmolkmolkmol kmolkmol 吸收剂吸收质吸收剂吸收剂 吸收剂吸收质 X X x 1 x x X 1 20 同理,对于气相,由y的定义(吸收质在气相中的浓度 摩尔分数)得: 或 将 、 代入 ,得 整理后得: 在稀溶液(溶液浓度很小)的情况下,X

10、很小,上式 分母趋近于1,故该式可简化为 这是亨利定律的另一种数学表达式。 Y Y y 1 y y Y 1 Y Y y 1X X x 1 mxy * X X m Y Y 11 * * Xm mX Y )1 (1 * )53( * IImXY 21 22 三个系数之间的关系为: 一些气体在不同溶剂中的E值(或H值)可在相关 手册中查到,再根据E值(或H值)和上述的关系求出 m值及H(或E)值。 总 mPE 0 0 EM H 0 0 MHPP E m 总总 23 上述亨利定律的表达式反映的是在 的气液相之间的平衡规律,对于工程上常见的压力较 大,溶液浓度较大或伴有化学反应的情况,亨利定律 就不再适

11、用了。为了满足工程上的需要,通常通过实 验测定不同条件下的吸收系数,求得气液平衡数据, 将其列表,绘图或写成公式以备实际应用。 24 对于一切未达平衡的系统,组分由一相向另一相传递, 其结果是使系统趋于相平衡。所以, 。例如,吸收质分压为pA的气相与 溶液浓度为cA(或x)的溶液相接触体系: (1)可利用相平衡关系由cA(或x)计算出与其相平衡的 值,若 * A p 发生解吸过程。由液相向气相传递,即,吸收质 ;,不发生净的物质传递,系统处于相平衡状态 发生吸收过程;由气相向液相传递,即,吸收质 A A * AA * AA * AA pp pp pp 25 (2)也可以用气相分压pA计算出与其

12、相平衡的 或x* 的值,并作出判断,若 * A c 发生解吸过程。由液相向气相传递,即,吸收质或 ;,不发生净的物质传递,系统处于相平衡状态或 发生吸收过程;由气相向液相传递,即,吸收质或 A)xx( )xx( A)xx( * * * * AA * AA * AA cc cc cc 26 已知亨利系数E = 2.41 108 Pa,平衡蒸气压为 48.5 103 Pa,当水溶液实际浓度c实 = 0.010 kmol/m3时, 试问气、液相传质进行的方向(水的密度 = 1000 kg/m3)。 : 由亨利定律 得 所以此时气相中吸收质向液相扩散,即为吸收过程。 /1031. 2 108 . 11

13、041. 2 101 34 28 3 0 0 Pammol EM H H c p * /2 .11105 .481031. 2 334* mmolHpc 0/2 . 1102 .11 3 mmolcc 实 27 某气体混合物中氢气的含量为0.263%(mol),在 101.3 kPa、293 K条件下用水进行吸收。已知氢气溶解在 水中的亨利系数E = 6.44104 kPa,求所得溶液中氢气的最 大质量百分浓度。 解 将气体混合物中含H2量折算为H2的分压: p* = 101.3 0.263% = 0.266 kPa 与其对应的平衡浓度为: 因为溶液中氢气的浓度很小,故氢气的最大质量百分浓度为

14、: (摩尔)%1013. 4 1044. 6 266. 0 4 4 E p x * (质量)%1059. 4 18100 21013. 4 5 4 28 :含有30(mol)CO2的某原料气用水吸收,吸收温 度为303 K ,总压力为101.3 kPa、已知该条件下CO2的亨 利系数E = 0.188 106 kPa,求液相中CO2的最大浓度。 解 由本题操作条件,在水中难溶的CO2形成稀溶液,故达到 平衡时的溶液的最大浓度可按亨利定律计算。按题意,CO2 的平衡分压为 p* = 101.3 30% = 30.4 kPa 故 x = p* /E = 30.4/0.188 106 = 0.000

15、1616 即液相中CO2的最大浓度为0.0001616 (摩尔分数) 29 :在101.3 kPa、283 K条件下用水吸收含有 0.8%(mol)环氧乙烷的气体。已知该条件下环氧乙烷的亨利 系数E = 550 kPa,求溶解度系数H和用比摩尔分数形式表 示的平衡关系式。 解 先假设吸收后的水溶液是稀溶液,则c总可用纯溶剂的摩 尔浓度替代。取纯水的密度0= 1000 kgm-3,摩尔质量M 0= 18 kgmol-1,则有 则水中环氧乙烷的极限浓度为: 与总浓度比较,显然符合稀溶液假设。 kPamkmol101. 0 18550 1000 EM H 13 0 0 mkmol0818. 08 .

16、 03 .101101. 0 3 * Hpc 30 再求m,由 对于该稀溶液,可简化为: 4.43X1 5.43X 1)X(m1 mX Y P E m * 43. 5 3 .101 550 总 5.43XmXY * 31 根据双膜理论及单相传质速率方程 可以写出吸收质穿过气膜和液膜时的吸收传质速率方程式: )63()( / IIppkN ig )73()( / IIcckN il AcckAcc D N)()( 2121 / 32 式中:N/ 吸收传质通量 kmol/m2s或kmol/m2h; p 气相主体中吸收质的分压 kPa; pi 界面处吸收质的分压 kPa; ci 界面处吸收质的浓度

17、kmol/m3; c 液相主体中吸收质的浓度 kmol/m3; kg 气膜吸收传质分系数 kmol/m2hkPa; kl 液膜吸收传质分系数m/s或m/h; )63()( / IIppkN ig )73()( / IIcckN il 33 上面的方程式只指出扩散传质时单相扩散的情况,而在实 际条件下,相界面上的分压 pi 或浓度 ci 是难以测得的,但两相 主体中的分压或浓度却易于测得。为计算方便,可将总体的分 压差或浓度差作为吸收过程的总传质推动力来表示吸收传质速 率,则吸收速率方程式可写成: 式中: 与液相主体浓度 c 平衡时,气相中吸收质所具有的 饱和分压 kPa,(p - p*)为传质

18、推动力; kmol/m2hkPa。表示吸收 质扩散传递时,包括气膜和液膜阻力(将液膜阻力折算成气膜 阻力)在内的总传质系数。 )83()( */ IIppKN G 34 吸收传质速率方程式也可以用浓度差作为传质的总推动力来表 示,即 式中:c* 当溶液中吸收质分压为 p 时,吸收质溶 于溶液并达到平衡时所具有的平衡浓度 kmol/m3, (c*- c) 传质推动力; 液相吸收传质总系数 m/h。表示吸收质扩散传递时, 包括气膜(将气膜阻力折算成液膜阻力)和液膜阻力在内的总传 质系数。 虽然KG和KL有相同的意义,但由于它们的单位不同,所以其 绝对数值并不相同。 )93()( */ IIccKN

19、 L 35 虽然吸收传质总系数可简单而实用地表示吸收过程 情况,进行有关吸收的计算,但工程上进行的吸收过 程是多种多样的,要得到每个具体过程中的吸收传质 总系数是很困难的。为了使所得的数据可更广泛地应 用,一般都研究吸收传质分系数,因此需了解分系数 与总系数之间的关系。 对稳定的吸收操作,按气膜吸收传质速率方程式和 总吸收速率方程式,吸收质的吸收传质通量可表示为: igG pp pp kK * 11 )()( */ ppKppkN Gig 36 上式也可写成: 同时,对于稳定操作,也可按气液膜吸收传质速率方程 式将吸收质的吸收传质通量表示为: N/ = kg (p pi) = kl (ci c

20、) 或 将式(3-II-11)代入式(3-II-10)得: )103( 1111 * II pp pp kkpp pp pp pp kK i i ggi i i i gG )113( 11 1 II cc pp kk i i g )123( 111 * II cc pp kkK i i lgG 37 在上述公式中,应注意到pi 和ci是界面上吸收质的分压 和浓度。按双膜理论,pi和 ci是相互处于平衡状态的。 当气液关系服从亨利定律时, 即 或 则 c = Hp* ci = Hpi 再将上面的关系式代入式 (3-II-12)中,就可得到吸 收传质总系数和传质分系数 之间的关系: 同理,可得:

21、由式(3-II-13)和式(3-II- 14)即可得出吸收气相传质 总系数与液相传质总系数的 关系: KG = HKL (3-II-15) 当气体易溶时,H很大,因 而KG kg;当气体难溶时, H很小,得KL k1。 H c p * H c p i i )133( 111 II HkkK lgG )143( 11 II kk H K lgL )123( 111 * II cc pp kkK i i lgG 38 已知某低浓度气体吸收过程服从亨利定律, 其气膜吸收传质分系数 kg = 0.27 kmol/m2hatm,液 膜吸收传质分系数kl = 0.42 m/h;其平衡方程式 y* = 10

22、2x。试求气相吸收传质总系数KG。设吸收塔以水喷 淋,塔内总压强为104.5 kPa。 0 = 1000 kgm-3,M 0 = 18 kgmol-1,m = 102 kg = 0.27/101.3 = 0.0027 kmol/m2hkPa 39 由公式(3-II-13) kPahmkmol0012. 0 0.420.00521 1 0.0027 1 1 Hk 1 k 1 1 K kPamkmol00521. 0 185 .104102 1000 MmP EM H 2 lg G 13 0 0 0 0 故 总 lg G lgG Hk 1 k 1 1 K Hk 1 k 1 K 1 得 40 在吸收

23、塔中用某溶剂吸收混合气体中的A物质, 在塔中的某一截面测得气相中A的分压为0.144 atm, 液相中A的浓度为 ,气液之间的传质 通量 ,气膜传质分系 数 。实验证实系统服从亨利定 律 , 当 时 , 液 相 的 平 衡 浓 度 为 。试求: (1)推动力 (2)传质系数 (3)气膜阻力占总阻力的百分率为多少? mh/kmol1020. 7N 22/ A /1000. 1 33 mkmol /44. 1 2 atmhmkmolkg 1000. 8 2* atmpA /1000. 1 33 mkmol ;,ccppccpp AAAAAiAiA * ;, LGl KKk 41 : (1)求各推动

24、力 用分压差表示的气膜推动力 由 得 用分压差表示的气相总推动力 AiA pp )p(pkN AiAg / A Paatm atmmhkmol mhkmol k N pp g A AiA 32 121 212 1006. 51000. 5 44. 1 1020. 7 * AA pp Paatmatmatmpp AA 42* 1065. 0064. 01000. 8144. 0 42 用浓度差表示液膜推动力 由双膜理论知 ,其中 由 得 AAi cc AiAi Hpc /1023. 1/1025. 1 1000. 8 1000. 1 3432 2 3 * kPamkmolatmmkmol p c

25、 H A A 1006. 5 3 Papp AiA 1053. 91006. 5101325144. 01006. 5 333 Papp AAi /1017. 11053. 91023. 1 3334 mkmolHpc AiAi /1017. 01000. 11017. 1 3333 mkmolcc AAi 43 用浓度差表示液相总推动力 因为 呈平衡的液相浓度 所以 AA cc * AA pc 是与 * /1079. 1325.101144. 01023. 1 334* mkmolHpc A A /79. 01000. 11079. 1 333* mkmolcc AA m/h423.53 1

26、00.17 107.20 cc N k 3 2 AAi / l A 44 (3)气膜阻力占总阻力的百分率 kPamh/kmol1011. 1 5 . 6 1020. 7 22 2 * AA / G pp N K A h/m1011. 9 79. 0 1020. 7 2 2 cc N K * / L A A 0.78 kPamhkmol 101.325 1.44 kPamhkmol101.11 k K 1/K 1/k 总阻力 气膜阻力 121 1212 g G G g 45 在很多情况下,用比摩尔分数差表示推动力,在计算上 采用分压差或浓度差更为方便。这时气膜和液膜以及总体吸 收传质速率方程式,

27、可写为如下形式: (3-II-16) (3-II-17) 46 总体吸收传质速率方程式: (3-II-18) (3-II-19) 稳定状态下: N/ = kY(Y Yi)= kX(Xi X) = KY(Y Y*)= KX(X* X) 式中: kY及kX 以气膜及液膜比摩尔分数差 及 为推动力表示的吸收传质分系数 kmol/m2h; 惰气 吸收质 )( kmol kmol YY i 吸收剂 吸收质 )( kmol kmol XXi 47 KY及KX 以总体比摩尔分数差 及 为推动力表示的吸收传质总系数 kmol/m2h; Y及X 吸收质在气相及液相主体中的浓度 及 ,(无因次); Yi及Xi 在

28、界面上吸收质的浓度 及 ,(无因次); Y*及X* 与液相主体X及气相主体Y成平衡时,吸收质所 应具有的平衡浓度 及 ,(无 因次)。 惰气 吸收质 )( kmol kmol YY * 吸收剂 吸收质 )( kmol kmol XX * 惰气 吸收质 (比摩尔分数) kmol kmol 吸收剂 吸收质 kmol kmol 惰气 吸收质 (比摩尔分数) kmol kmol 吸收剂 吸收质 kmol kmol 惰气 吸收质 (比摩尔分数) kmol kmol 吸收剂 吸收质 kmol kmol 48 将 及p = P总y代 入式(3-II-6) 得 N/ = kg(P总y P总yi) 由式(3-I

29、I-16) N/ = kY(Y Yi)得: N/(YYi) = kY 故 Y Y y 1 i i g Y Y Y Y Pk 11 总 )1)(1 ( )( i iii g YY YYYYYY Pk 总 )1)(1 ( i i g YY YY Pk 总 )203( )1)(1 ( II YY Pk k i g Y 总 )( / ig ppkN 49 同理,: 将 及c = c总x代入式(3-II-7) 得: 由式(3-II-17) N/ = kX(Xi X)得: 故 X X x 1 )1)(1 ( )( / i i lil XX XX ckcckN 总 XX N k i X / )213( )1

30、)(1 ( II XX ck k i l X 总 )( / cckN il 50 同理,可以得到吸收传质总系数之间的变换关系: 如果气液两相的浓度都很小,则上述各吸收传质系数 式中的分母都趋近于1,故各式可分别简化为: (3-II-20a) (3-II-21a) (3-II-22a) (3-II-23a) )223( )1)(1 ( * II YY PK K G Y 总 )233( )1)(1 ( * II XX cK K L X 总 51 总结吸收传质系数的物理意义: 。其 具体意义如下表所示: 52 下面再总结一下各吸收传质速率方程式和各吸收传 质系数之间的关系: 53 上面各吸收传质速率

31、方程式也可写成同传热速率表 示式类似的形式: 推动力传质系数 阻力 推动力 吸收传质通量 )( 1 / ig g i ppk k pp N )( 1 / cck k cc N il l i )( 1 * * / ppK K pp N G G )( 1 * * / ccK K cc N L L )( 1 / iY Y i YYk k YY N )( 1 / XXk k XX N iX X i )( 1 * * / YYK K YY N Y Y )( 1 * * / XXK K XX N X X 54 已知某气体在填料塔中的吸收过程服从亨利定律, 其气膜吸收传质分系数 ,液膜吸收 传质分系数 ,其

32、平衡线方程式为 , 设吸收塔以水喷淋,塔内总压强 ,试计算KG, KL,KY,KX。 :(1)计算气相吸收传质总系数 由 得: atmhmkmolkg 2 /30. 0 hmkl/42. 0 XY320 * kPap100 lgG HkkK 111 lg G Hkk K 11 1 55 H值可由下式求出: 已知: 代入上式得: 所以 0 0 MmP H 总 /18)( 320 /1000)( 0 3 0 kmolkgM m mkg 吸收剂水的千摩尔质量 吸收剂水的密度 /00174. 0 18100320 1000 3 0 0 kPamkmol MmP H 总 /0030. 0 3 .101

33、30. 0 2 KPahmkmolkg /1088. 5 42. 000174. 0 1 0030. 0 1 1 24 KPahmkmolKG 56 (2)计算液相传质总系数 (3)计算以总体比摩尔分差表示的气相传质总系数 (4)计算以总体比摩尔分差表示的液相传质总系数 /3379. 0 00174. 0 1088. 5 4 hm H K K G L /1088. 51001088. 5 224 hmkmolPKK GY 总 /77.18 18 1000 3379. 0 2 0 0 hmkmol M KcKK LLX 总 57 : (3-II-24) (3-II-24a) 式中:N 吸收传质速

34、率 kmol/h; A 传质面积 m2。 58 此外,对填料式的吸收塔,吸收速率方程式往往写成 如下形式: (3-II-25) (3-II-25a) 式中:kca和kla 气膜和液膜吸收传质推动力都以浓度差 (cg cig)、(cil cl) kmol/m3 表示的体积吸收传质 分系数kmol/m3h(kmol/m3)(= 1/h); kga 气膜吸收传质动力以分压差 kPa表示的体积 吸收传质分系数 kmol/m3hkPa; V 填料的总体积。 59 图3-II-4(a) 所示为稳定状态 下连续逆流操作的填料吸收塔。 单位时间通过吸收塔的 惰性气体量 kmol/h; 单位时间通过吸收塔的吸

35、收剂量 kmol/h; Y、Y1和Y2 在塔的任一截 面、塔底和塔顶的气体组成kmol 吸收质/kmol惰气; X、X1和X2 在塔的任一截 面、塔底和塔顶的液相组成kmol 吸收质/kmol吸收剂。 60 图3-II-4 逆流操作的填料吸收塔 设如图3-II-4(a)所示塔内的任意截面上的组成为X及Y, 与此截面相距一微分距离dZ的另一截面,其组成为X + dX 及Y + dY。 61 因在稳定条件下操作,在这两个截面间的微分截段中从 气相扩散出去的吸收质必为同截段的液相所吸收,故可 得出任意截段的物料衡算式如下: 式中:dN 扩散传质速率 kmol吸收质/h; (dY)的负号表示吸收质扩散

36、传出; (L)的负号表示液流与气流流向相反。 整理上式,得: (3-II-26) 62 又因为在稳定连续操作条件下 L 和 V 都是定值,上式 可直接从任意截面至塔底进行积分,得: 或 上述方程为一通过(X1,Y1)点的直线方程式,其斜率 为 。 )273( 11 IIX V L YX V L Y V L 63 若就全塔进行衡算 ,则得: (3-II-28) 从图3-II-4(b)可看到,这 个方程式是代表通过(X1, Y1)和(X2,Y2)两点的一 条直线。这条直线叫做, 表示操作线的数学式叫 。 。 64 5-1 也称或称 ,它是指处理1 kmol惰性气体所需吸收剂的量 kmol。 在吸收

37、塔的计算中,需要处理的惰性气体量V,气相 的初始和终止的浓度Y1和Y2,以及吸收剂的最初组成X2, 都为过程本身和生产分离要求所决定,而所需吸收剂的用 量则有待于选择,它直接影响着设备的尺寸和操作费用。 65 根据吸收操作线方程式(3-II-28) 可得单位惰性气体所需吸收剂的量: 也就是。 )(惰性气体吸收剂293/ 21 21 IIkmolkmol XX YY V L 66 若将吸收剂的用量逐渐减少,操作线的斜率就变小, 操作线就向平衡线靠近。直到操作线与平衡线相交或相切 (图3-II-5a或图3-II-5b)时,推动力为零,此时的吸收剂 用量称为,以 表示,而相应的吸收液 浓度则最大。

38、图3-II-5 吸收剂比用量的计算 67 图3-II-5 吸收剂比用量的计算 若逐渐增加吸收剂用量,则操作线将向远离平衡线方 向偏移,此时操作线与平衡线距离加大,也就是过程推动 力(Y)加大,完成同样的生产任务所需要的设备尺寸 减小,但操作费用却增加。 68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 (1)若 L/V 过大,则吸收剂的比用量太大,吸收液 的浓度很稀,无论是用来输送吸收剂的费用或是用于解吸 的费用都要增加; (2) L/V 过小,则所需的吸收塔必将过高,用于建 造吸收塔的投资将增大。 69 一般设计吸收塔时,应该在这两者(吸收剂用量 和塔高)之间加以权衡,选择最佳的吸收剂比用量, 使两者总费用为最小

39、。在实际操作中,为保证合理的 吸收塔的生产能力,多取 L适宜 = 1.12 Lmin (3-II-30) 70 可按下式计算: 若平衡关系可以用 Y = mX*表达,则上式中Xmax为Xl*, 因为此时液相中吸收质可以达到的最大浓度是平衡浓度Xl*, 于是: 2max 21min XX YY V L )313( 2max 21 min II XX YY VL )323( 2 1 21 min II X m Y YY VL 71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选定吸收剂用量L时,还必 须考虑能否保证填料塔的充分润湿,一般情况下,液体 的喷淋密度(即每小时每平方米塔截面上喷淋的液体量) 至少应为5 m3/m

40、2h。 p126例题 例例 3-II-4 72 填料塔的塔径,可按下式确定: 式中:V 在操作条件下混合气体的体积流量 m3/s; w 混合气体的空塔速度 m/s。 生产任务确定以后,先对不同型式的填料塔求出出现 液泛的空塔速度。实际空塔气速常选液泛速度的6080。 )333( 4 IIm w V D 73 :(又称表观速度,superficial velocity), 在精馏、吸收等操作中所应用的板式塔或填料塔,当 计算通过塔内的流体速度时,不考虑塔内装入的物件, 按空塔计算流体通过塔的平均流速,以流体的流量被 塔的总横截面积除而得到的数值。 74 求液泛速度的公式有很多,对于环形填料,较常

41、用的公式 为如下形式: (3-II-34) 式中: 液泛气速 m/s; L/V 液体对气体的质量流量之比; 液体的比重 厘泊; 填料比表面积 m2/m3; 填料空隙率 m3/m3; A 常数,拉西环为0.22,弧鞍形填料为0.26。 3/1 1 4/1 2 . 0 1 1 3 2 75. 1lg ggf V L A g w f w 1 75 计算填料塔填料层高度时,可将 和结合起来考虑。 在填料塔操作中,组分的浓度随填料层的高度而改 变,接触表面也随填料层的高度而改变,因而推动力 的数值随接触表面而改变,故吸收速率方程式和物料 衡算方程式均采用微分式,并且将两方程式结合。 76 : dN =

42、KY(Y Y*)dA (3-II-35) 或 dN = KX(X* X)dA (3-II-35a) 式中:N 吸收质的吸收速率 kmol/h; A 接触面积 m2。 : dN = VdY = LdX (3-II-36) 结合两式得: dN = VdY = KY(Y Y*)dA (3-II-36a) 或 dN = LdX = KX(X* X)dA (3-II-36b) 77 dN = VdY = KY(Y Y*)dA (3-II-36a) dN = LdX = KX(X* X)dA (3-II-36b) 因此得: 在同一塔中及一定操作条件下,取KY和KX为定值,则沿 全部接触面进行积分得: 或

43、dA V K YY dY Y * dA L K XX dX X * V AK YY dY Y Y Y 1 2 * L AK XX dX X X X 1 2 * 78 再与下式关联 式中: H 填料层高度 m; 填料塔的横截面积 m2; a 填料的有效比表面 m2/ m3填料。 从而得出填料层的高度: 或 以上两式即为。 )373( II a A H )383( 1 2 * II YY dY aK V H Y Y Y )a38II3( XX dX aK L H 1 2 X X * X V AK YY dY Y Y Y 1 2 * L AK XX dX X X X * 1 2 79 1. :式(3

44、-II-38) 中, 令 则得 H = HOGNOG (3-II-39) 式中:称为 m; 称为 无因次。 OG Y H aK V OG Y Y N YY dY 1 2 * 1 2 * Y Y Y YY dY aK V H 80 若以液相组成为推动力,也可类似地得出如下关 系: 式中:; 。 )a39II3( 1 2 X X OLOL * X NH XX dX aK L H 81 :积分号中dY为气相 浓度变化,(YY*)为吸收推动力,假设YY* = Ym (),则 ;若将气相浓度每改 变Ym称为一个“”,则 为 。同理,可以定义液相传质单元数。 就是 。 1 2 * Y Y YY dY m

45、Y Y Y YY YY dY 21 * 1 2 1 2 * Y Y YY dY 82 2. 传质单元高度与传质单元数的具体计算方法:气 相和液相传质单元高度HOG和HOL可分别直接 用 和 求算。至于气相和液相传质单 元数的求算,比较复杂,下面是三种常采用的方法。 aK V Y aK L X 83 (1):它是适用性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为了 求取 ,首先在X-Y图中作出平衡线和操作线; 然后在Y1和Y2范围内逐步找出Y对Y*的值;之后再以Y对 作图,曲线下的面积即为NOG。 图3-II-9 1 2 * Y Y OG YY dY N * 1 YY 84 :当吸收的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 律,即平衡线为

46、一直线或接近直线时,计算可以简化,采 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也称解析法)。(推导p131, 略) : : * 22 * 11 * 22 * 11 2 1 21 ln )()( ln YY YY YYYY Y Y YY Ym 2 * 2 1 * 1 2 * 21 * 1 2 1 21 ln )()( ln XX XX XXXX X X XX X m 85 当 或 时 即平均推动力取算术平均值对计算准确性影响不大。 : : 2 2 1 Y Y 2 2 1 X X 2 21 YY Ym 2 21 XX X m )433( 21 * 1 2 II Y YY YY dY m Y Y )433( 1 2 2

47、1 * aII X XX XX dX X X m 86 (3):当平衡关系符合亨利定律,X很小,平 衡线为直线时,Y* = mX。(推导p132,略) (3-II-44) 其中 。 在半对数坐标上,以 为参变量,按式(3-II-44)的 关系对NOG与 进行绘图,可得一组曲线,如图3-II- 10所示。利用这组曲线进行计算十分方便,只是准确度稍 差。 AmXY mXY A A NOG 11 1ln 1 1 1 22 21 L mV A 1 L mV 22 21 mXY mXY 87 图3-II-10 吸收塔的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mV/L为参变数) 88 若送入塔内的液体为纯溶剂,X2 = 0,

48、则 。 一般情况下,X2即使不为零,也是一个很小的值,所以上 述比率意义也可以按 来理解。它就是进、出口气体浓 度之比,其值愈大,吸收愈完全。 则代表平衡线斜率与操作线之比。从图3-II-10可以 看出,若吸收质被吸收的完全程度一定, 愈大,NOG就 愈大,即所需的填料层愈高。可见, 愈大,愈不利于 吸收而有利于解吸,因此 称为,以 表示。 它的倒数A,即 ,则称为。 2 1 22 21 Y Y mXY mXY 2 1 Y Y L mV L mV L mV L mV A 1 mV L L mV A 1 89 化学吸收在工业生产中是常见的,例如用硫酸吸 收二氧化硫,用氨水吸收二氧化碳,铜铜氨液吸

49、收一 氧化碳等等,都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过程。 在化学吸收过程中: (一)吸收质先从气相主体扩散到气液界面(在 气相无化学反应),其扩散的机理和物理吸附是一样 的,因此气相传质系数不受影响; 90 (二)吸收质(例如A)达到界面以后,与吸收剂 中能与吸收质起反应的组分(例如B)进行化学反应, 吸收剂中组分B在界面的浓度降低,因而又从液相主体 向界面扩散,与A相遇。 A与B在哪一位置上进行反应,取决于反应速率和 扩散速率的大小。反应进行愈快,A消耗得愈快,则A 抵达气液界面后不必再扩散很远便会消耗干净;反之, 反应进行很慢,则A也可能扩散到液相主体中,仍有大 部分未能参加反应。 91 : (1) 与物理吸收相同的因素,如物料的性质与 流体流动状况等; (2)与化学速率有关的因素,即化学反应速度 常数、反应物浓度等。 92 在考虑上述因素之后,如果能找到一个关系来表示化 学吸收液相传质系数,它为物理吸收液相传质系数的若干 倍,则化学吸收传质速率方程式便可以写成: 式中: 化学反应使物理吸收通量(或物理吸收速率) 增大的倍数,称为或; cAi 气液相界面上吸收组分A的浓度; cAl 液相主体中吸收组分A的浓度。 从上述可见,进行有关化学吸收的计算,关键问题在 于求 值。 )453()()( / IIcckcckN AlAilAlAilA 93 化学吸收与物理吸收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