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浅述闽南红砖民居的建筑类型及其特点.doc_第1页
(完整word版)浅述闽南红砖民居的建筑类型及其特点.doc_第2页
(完整word版)浅述闽南红砖民居的建筑类型及其特点.doc_第3页
(完整word版)浅述闽南红砖民居的建筑类型及其特点.doc_第4页
(完整word版)浅述闽南红砖民居的建筑类型及其特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述闽南红砖民居的建筑类型及其特点谢惠雅(内容提要: 闽南红砖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语言, 其布局形态、 空间格局及外观形象、使用功能等方面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时具有强烈的本土地域特征,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闽南”地区是指福建省东南部的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及其所辖的区域,面积约 2.5 万平方公里。在地理上泉、漳、厦三地市互为相邻,北靠戴云山脉南麓,东临东海的台湾海峡。历史上,自两晋时期及唐宋时期, 大量中原河洛地区移民迁徙于此, 保留下古中原的许多传统文化元素, 因此该地区在姓氏血缘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相通相近、同风同俗, 尤其是闽南语作为该地区的主要方言,成为这一地域主要的文化

2、表征,自古以来,这一地区习称“闽南” 。闽南地区作为中原华夏古文化和闽越本土古文化交融之地, 在民居建筑上既保留了中原传统文化的精髓, 又融入了许多地方因素,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以砖石木混合结构、红墙赤瓦和“燕尾式” 、“马鞍式”屋脊造型的古厝民居最具代表,又称为红砖民居。它的独特建筑形式和使用功能, 反映出生活方式和贫富关系、 家庭组织以及气候环境、文化习俗等, 成为研究这一地区居住形态和社会形态的重要文化遗产。一、红砖民居的平面布局类型常见的红砖民居类型有 “一条龙” 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二落带双边护”式、三落大厝带左右护龙式、多护龙和多院落式、棋盘1式等。(1) “一条龙”式

3、 (图一):基本形式。即一字形排开的三开间或五开间;中间(明间)为稍大的中厅,两侧(次间)为卧房,此形式俗称“正身”。两旁如加盖较低的附房(梢间) ,则为杂物间。“一条龙”正面齐平,有横向的长条檐廊,一般为家境普通的小户人家居住。(2)三合院式:普通形式。在“一条龙”左、右两侧垂直向前分别加盖一、二间较低矮的小房屋,又称榉头,主要作为存放农用工具的杂物间或作为厨房。建筑整体平面形成“凹”形,中间空地用作天井,称“深井”;天井前围建院墙、院门。三合院是闽台乡村数量最多的古厝类型,也称“一落” ,多为乡村农耕者居住。中国古建筑布局以“进”为纵向排列单位,前后纵向排列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

4、闽台红砖古厝民居的进深以中轴线上建筑数量为计数单位,称为“一落”、“二落”、“三落”等。(3)四合院式: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将天井前的院墙、 院门改建成一列古厝,形成前、后二落大厝与左、右两侧榉头(常作为厢房)合围的形式,平面布局如“口”字形。此外还有少数四边对称围合的四合院。四合院有着封闭的天井内院,空间上内外有别,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此类型为士大夫所喜用。 红砖民居二落以上规模的古厝才称大厝。(4)“二落带双边护”式 (图二):闽南典型的大型民居形式。它是在四合院的外围左、右两侧各建一列纵向、低平的房屋,作为中间2大厝的附属建筑,称护龙或护厝,因形如长龙并且围合、护拥着中央大厝而得名。这类建筑通

5、常规模较大,为官绅、富商地主或富庶大家庭居住。(5)三落大厝带左右护龙式 (图三):在“二落带双边护”的后落大厝之后,增建一排较低矮的房屋“后界” ,作为中央大厝的附房,它往往是建筑中面阔最宽的房屋, 一般正中间为小厅, 两侧为数间小房,既用于居住,也兼作存放谷物、农具及杂物的储藏间。 “后界”屋前有较宽敞的后埕庭院, 用于晾晒谷物和衣物。 民间谚语形容此类大型民居:“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门” ,形容“后界”面阔九间,大厝面阔五间,前后有三落大厝,建筑内房间众多,达到一百二十扇门窗。这种深宅大院多是地方望族或位居朝廷高官的大家族宅第。(6)多护龙和多院落式: 富庶的大家族为了解决人丁兴旺、人口

6、不断增加的问题,除了在后部加建“后界”外,还不断在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左右两侧增建数列内、外护龙,或者在前、后连建多个院落,形成多列纵向护龙、进深数个院落、甚至多达六落大厝的大规模房群。多院落式的大厝建筑, 每落大厝的台基由前向后逐级抬升,四周的护龙和后界等附属建筑则相对较低;各落大厝既并排并列,又以天井、巷弄及隔墙分开而相对独立。 有的还在后院增辟花园, 构筑池塘水榭、盆景假山。由于其内部纵横交错,结构布局复杂,房屋门窗众多,通常又称“九十九间” 。这类建筑群多建于地势宽阔平整的平原地带,规模蔚为壮观。(7)棋盘式 (图四):在保存较好的传统乡村古村落中还可见到3这类大规模的民居群。各栋大厝前后

7、、左右对齐,朝向一致,形成多条纵横平直的的巷弄、街道,布局如棋盘配置。这种古厝民居布局通常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同姓大宗族聚集居住。二、红砖民居“二落大厝带双边护”的内部空间格局闽南红砖民居讲究平面格局、内部空间和居住使用功能。 “二落大厝带双边护”形式是闽南红砖民居的典型大厝,由前、后两落大厝及中间的天井构成四合院, 四合院两侧各有一列护厝, 在建造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辈份高低、主次等级、血缘亲疏、隐讳含蓄等伦理道德观念。四合院中的前落大厝也称下落和前厅、 中厅,一般面阔三间或五间,前有凹寿门 (图五),内缩的门廊可避免阳光直射中间厅堂,又留下了起轿和下轿的空间。 前落正中为会客的厅

8、堂, 中厅背面居中的四扇隔扇门平时关闭,遇重要喜庆、祭祀活动才开启,平时由隔扇门两侧的小门出入。前落左、右各并排一、二房间,称下房,居者的辈份和亲疏关系低于上房和大房。 后落大厝因台基高于前落, 也称上落、正厅或祖厅。乡村中大多数民居后落的厅堂是不设门的敞厅, 又称“开嘴厅”,面向天井,宽敞明亮,左右各有二间或四间较阴暗的对称房间,称为上房。房门较小或隐于屏后,房门悬挂布帘或竹帘,房顶天窗很小,房内幽暗,形成“光厅暗屋”效果,含蓄而不露。敞厅是家庭成员聚集活动和供奉祖先、祭拜神明的场所,故称祖厅。厅内以通顶寿屏分隔出前厅后轩,寿屏正中设神龛(寿堂) ,立神主牌,龛前陈设供案、八仙桌,摆放祭祀的

9、香炉、烛台、供品 (图六)。寿屏两4侧有甬门连接后轩(寿堂后)和后房的房门。闽南地区自古以外来移民为主,境内山多路险,生存条件恶劣,人们希望通过祭礼祖先和供奉神灵来赐福消灾、庇佑子孙,因此,古往今来祭祖拜神的习俗在闽南民间盛行,往往家家户户设有祭祀神龛。四合院内主要是家庭中的长辈、 户主或嫡传长子等主要家庭成员居住、使用,居住时越靠近中间的正厅,表明辈分越高,血缘较疏远的旁支只能居住在外侧;其中后落上房中以靠天井的东侧房间为尊,称大房,是房主长辈的起居间。两座大厝之间有中央天井,天井两侧有小护厝,又称榉头、东厅。 “榉头”一词来自清代方志和民间房屋买卖契约,通常房间不大, 其功能在三合院或四合

10、院布局的民居中常作为杂物间和厨房,而在二落带护龙或三落大厝带护龙的大型建筑中,则作为书房或偏厅。天井内常有长条石凳,用于摆放花盆或晾晒衣物,有的在天井内还有盛水的大陶缸,既可收集雨水,又是古厝的消防设施。闽南红砖大厝四合院的“天井”又称深井,面向天空,有通天地之含义,它是建筑的中心(图七)。大厝中的天井相比北方四合院的庭院,相对较小,但有许多功能和作用,不仅可获取不可缺少的阳光和朝露,还可采光通风蓄水。在炎炎夏日里,将古厝左右的巷门和前后落大门打开后,天井就如同抽风的烟囱,四面来风,建筑顿然清凉无比,创造出天然的宜居环境。而且闽南民间风俗将雨水视为财富,通过古厝四面坡的屋顶将雨水汇集到天井内,

11、称为“四水归堂”。天井地面四周有浅浅的排水沟, 废弃之水通过隐蔽于房基下曲折的小水5沟,变成细流缓缓排到户外。纵列的护龙建在大厝两侧, 一般与大厝同时建造, 也有随着家庭人丁数量增加而在后期扩建。 护龙建筑规格较中间的大厝小, 屋顶也较低矮,分前、后二段,屋脊平直,山尖多呈马鞍形。长条形护龙和护龙前的狭长空间通常划分成前、 后二部分,各部分均由一间小厅和一至三间小房及附带一个小天井组合成, 构成相对独立、 封闭的单元起居空间小合院。 从而使整体建筑形成了中央核心的大合院和四周对称的四个小合院的“四菜一汤”形式。护龙一般是给血缘关系较远的非嫡亲家庭成员和成家后子嗣小家庭以及佣人、杂工居住生活,后

12、部有时也作为厨房。 较讲究的护龙, 还在小天井内开挖精致的小水井。护龙正面有窄小的“过水门” ,供护龙内的家庭成员或佣工平时进出,既不影响观瞻,又方便随时出入。民居的院埕多为石埕或砖埕, 许多民居还分为内院、外埕两部分,有的还有后埕。合院内的天井即内院, 平时用于起居生活中晾晒衣物;院门外称外埕, 主要作为农家的晒谷场, 同时也是重要的户外活动场所。院埕内往往有水井,大型民居还配套厨房、杂物间。闽南地区的气候天气炎热多雨, 因此居住环境需要避免烈日暴晒和风吹雨淋,廊道是大型红砖民居内部的联系纽带。 “二落带双边护”红砖大厝以纵横交错的巷弄和檐下廊道相互连通作为整栋建筑的联系纽带。巷弄主要指后落

13、大厝前檐廊两端的子孙巷,其末端开设的巷门(角门)可通往护龙。檐下廊道有门廊、步口廊和过水廊。门廊指凹寿门前向内收缩的空间, 避免阳光直射大门和受风雨侵蚀,便于起6轿和下轿。步口廊是屋檐下一步之宽的廊道,是铺石或铺砖、高于地面的台阶,主要有前落大厝正面横向、 连接两侧护龙过水门的步口廊和正中四合院天井四周环绕的步口廊以及护龙屋前的长廊。天井作为日常起居活动中心,围绕天井的廊道必不可少,其中三面为步口廊,一面为后落大厝的前檐廊, 它们既可连接前、 后大厝,又可遮阳避雨,而且后落的前檐廊, 因其宽敞且正面朝向天井, 也是纳凉休闲的主要地方。红砖民居的纵向护龙, 在小天井旁的屋檐下都有前后贯通的长直的

14、步口廊,可遮阳避雨, 方便从护龙过水门进出,也是护龙内部起居生活的歇坐、休闲空间。过水廊是连接建筑之间、有遮雨顶篷的廊道,一般宽约三步,主要位于护龙的前、中、后三处与大厝相连的横向廊道:最前面过水廊兼设过水门(图八),是护龙的主要出入口,中间的过水廊与大合院边侧巷门相接,尾端的过水廊有时也开设小后门。“二落带双过护” 的大、小合院各自相对独立。中间大合院与两侧的护龙小合院为一墙之隔, 但大厝可通过边侧巷门连通护龙; 护龙中部也设隔屏及小巷门,将长条的护龙分成前、后二段。漏空的隔屏既通风又保护私密 (图九),而隔屏旁的过水廊可连接护龙与大厝的边侧巷门。古厝内的巷门平时和夜间都关闭, 但在夜间户外

15、大门关闭情况下,如遇盗抢,只要开启各巷门,内部相互联系则十分便捷。闽南红砖大厝民居内部结构格局充分体现了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伦理观念。虽然中间大合院与护龙小合院之间、 护龙小合院前后均建墙设门或以隔屏分区,形成相对闭合独立的空间,但这种“向心围7合”、“分住而不分家”的建筑布局,不仅维系了大家庭的亲缘、血缘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宅院和小家庭起居的私密性, 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家长制观念, 同时也增强了住宅的安全防卫系数。 建筑内的互通廊道既能够遮阳避雨、方便内部联络,又是纳凉歇息、休闲活动的空间,创造出冬暖夏凉、通风舒适的居住环境,成为闽南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适应自然环境的典型民居范例之

16、一。三、红砖民居的屋顶举架闽南红砖古厝民居为砖石木结构,木结构立柱、穿斗式梁架 (图十)和山墙搁檩承重是闽南古厝民居的常见形式, 抬梁式结构较为少见。梁枋间的弯拱形月梁、 曲线形螭虎栱和带鸭掌形三爪的瓜筒等造型,以及飞天仕女 (图十一)、吹萧引凤、人物典故、太狮少狮等装饰,尤具特色。闽南红砖民居的屋顶独具特色,曲线美充分运用。高耸的正脊为弧线形脊柱,两端高高上扬、凌空翘起,尾部尖细开叉如同燕子尾巴,又称“燕尾脊”(图十二),其纤巧华丽的夸张曲线直插云天,是闽南古厝的最大特色。 铺设赤红色的板瓦、讲究大吉大利的两坡屋面,也呈弧面形,其边缘压脊(垂脊、归带)构成抛物线型的流畅曲线,使整个屋盖显得飘

17、逸轻盈。两坡房屋一般为七架梁,即采用七根檩条,称“前三后四”或“阳三阴四” 。屋顶前后二坡屋面最大限度延展,其抛物线的屋面利于雨季屋顶泻水,使飞溅的水流远离屋檐下方,同时又加大了屋檐的出挑深度和檐廊的高度,使古厝内部得以最大限度采光,又使整个两坡瓦楞屋面更显轻盈、飘逸。闽南古厝的这种张扬8的外观形象既蕴含了传统宫殿建筑的特点, 又表现出沿海居民热情豪爽的性格,具有鲜明的地方建筑特色。红砖民居的屋顶多为两坡屋面的硬山顶,木椽、檩子外伸裸露而不利于保护的悬山顶较少。 两侧山墙的屋檐出檐极浅,常以红砖逐层平砌、叠涩出檐, 将承接屋面的各层檩子尾端封砌于山墙之中,有的只在山尖上保留着通风的小窗洞(老虎

18、窗),使得木质檩子避免风雨侵袭、免受糟朽, 在闽南沿海地区雨季长、湿度大及空气中富含酸碱的环境下得以有效保护。闽南古厝民居除布局上和形式上讲究择址朝向、 隐意特指等阴阳五行体系,屋脊和山尖的造型也体现出闽南先民的身份地位、 阴阳理念和风水思想。 两头高翅的燕尾脊屋顶多为豪华大厝, 一般为官绅人家或考取功名的家庭所建; 燕尾式屋脊又分单曲和双曲, 正面开间较多、体量较大和较为考究的大厝的屋顶,往往采用三段脊形式,即中段高,两侧逐级下降,形成不出檐的分段迭落,这种形式由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高等级建筑的歇山顶演变而来。 大厝旁的护厝采用较低矮平直、两端脊头呈马鞍形山尖的“马鞍脊” ,大多数普通民居也采用马鞍脊屋顶。燕尾脊和马鞍脊的共同运用, 不仅使整体建筑群屋面高低错落、富有节奏, 也表明每栋建筑的主次等级,从而体现出我国古代传统的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和礼制观念。古厝民居屋脊两端的山尖除常见的圆弧形的“金”形马背(马鞍脊),还有多种形式。有呈曲折流线的“水”形马背(图十三)、或呈平边钝角的多边形“木”形,还有曲边锐角的多边形“火”形马背,9以及平直方正呈梯形的“土”形马背,它们代表着不同的五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